第121章 三份大礼
官场中人本以为事情到此就该结束了,结果未曾想到情况并非如此。陆炳管完自己职责内的事情后,收拢材料写成奏折上奏朝廷,并以先前皇命所分派的监察的权利,开始抓捕涉案的御史和宦官,连那些知情不报未尽职责的官员也被收监。但陆炳并未审判他们,他很聪明的没有再次僭越自己的权利。
朱厚熜很满意陆炳这次的行动,很有分寸,于是乎也很捧场的准了陆炳一切奏折,给予陆炳审查和生杀之大权。陆炳又开始了杀人行动,每每他都亲自动手,好似这样才能解自己心头之恨一般。
南方官员从开始的拍马屁,到惧怕陆炳,不少官员被陆炳叫去谈话的时候甚至能吓抽过去。好在陆炳并没有因为愤怒而迷失方向,他审查有序,基本上没有办过什么冤假错案,对一些并不严重还在情理之中的官员,也选择了网开一面。
南方的百姓对陆炳的作为无不拍手称赞,当然除了那些官员的亲戚朋友,即使陆炳很宽容的没有连坐,使他们也受到牵连,不过这对他们的权益也是毁灭性的的打击,骂声练练也是自然。
大明的南方官场之气为之一振,百姓们也过上了相对平稳的生活,不得否认的是,在往后的近十年之中,南方之所以能够发展更加迅速,百姓富足安居乐业,与陆炳的这次大规模的杀官行为是分不开的。
在这场可以称之为“运动”的过程中,有无数人给陆炳求过情,也有无数人想用金钱去收买陆炳,更有人相处千奇百怪的各种贿赂方式,但都被陆炳一一拒绝,若有接二连三者,立斩不恕。
弘治年间有官箴有云:吏不畏吾严而为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陆炳做到了。
陆炳做好了一切的时候,朱厚熜还是没有听朝中的反对建议,坚持要执行海禁令,陆炳再三交代船舶司的官员要认真把握圣上的话,灵活变通的行政掌握,切勿导致官逼民反,其次对于外来事物可以转换成朝贡的方式输入,这么一来也相对的方便与外来经济和科技的交流。
陆炳决定返京,在那里等待他的将有自己的父母妻小,在那里等待的是长期疲倦的休整,但他不知道回去后的他将面临更大的风暴。
陆炳返京的日程一拖再拖,从正德十六年年末陆炳决定出行,到嘉靖元年年初正式启程,历经剿匪招安,援助琉球,海战日本,施行海禁,肃清政场,每每在陆炳决定回去的时候,总会有事情羁绊住陆炳。
时至今日嘉靖三年四月,时间已经过了三年多了。陆炳不知道自己的儿子长成了什么模样,他在与梦雪晴来往的书信之中给儿子起了名字,陆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取下其中一个寻字,来表示在茫茫人海之中找到梦雪晴的幸运与幸福。
而此次回京依然有事情令陆炳牵挂着,万儿万下毒之后便消失不见了,与陆炳没有在约好的地方见到万儿万,他失去了音讯,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是生是死无人知晓。随之,朱厚照中毒的秘密也又一次断了线索,石沉大海再无音讯,这让陆炳不禁发愁,更是担心万儿万如今可好?
魏和从千户之职被降做了百户,原因不言而喻,正是因为先前魏和对陆炳的隐瞒,或者说他并没有隐瞒,而是只是因为他情报工作的失职。总之造成第二次清剿爆发的原因,魏和所掌管的情报部门首当其冲的要担责。
在对于监察司的清查当中,作为主要负责人的魏和负的责任已经不能用主要来形容了,可是他却没有被砍头,只是被官降一级甚至连鞭刑都没有。一来是魏和他除了有些失职以外并没有其他违法乱纪的事情发生,其次怎么也是跟陆炳从零开始的人,陆炳这么做也算对得起他当年的功劳,没有寒了老兄弟们的心。魏和被留在了南京,他再次与陆炳相遇的时候已经是三年以后了,那时早已物是人非,历经沧海。
回京之后要先去面圣,陆炳把部队驻扎在城外,换好朝服独自向着深宫走去,现在正值初夏,天气热得很,陆炳有些怕热,可是依然必须穿着整齐的衣冠。陆炳虽然在外权力很大,况且掌管万余人的兵马,但是他的职位还是个千户,所以身着千户的武官熊罴服,迈着官步走在空荡的奉天殿前的广场上。
陆炳对京城进来发生的事情还是有所了解的,杨廷和退了,原因是张璁发动的又一次进攻。张璁没有安分守己的在南京好好呆着,他联合了一批官员,依靠在赋闲在家杨一清的帮助下对杨廷和进行了参奏。
说起杨一清,此人也是大明的一位老臣,因朱厚照在位的时候与江彬和钱宁相斗,被整了下去,纵观历史前后,陆炳觉得这是朱厚照在有意的保护着杨一清,所以杨一清赋闲在家之后并有收到江彬与钱宁党羽的骚扰。在朱厚照南巡的时候还特意的去拜访过杨一清,并与其同饮同乐两个昼夜,足以说明朱厚照对杨一清的关爱,这就更加保护了佞臣不敢轻举妄动,唯恐惹了圣怒。
朱厚熜上位后,在正德十六年也就是刚刚登基不久就多次表示,希望杨一清能复出,重新从政,而杨一清婉言拒绝,甚至在陆炳拿着皇帝的文书以及赏赐的金银找到他的时候,他依然是拒绝。因为他明白,朱厚熜找自己回去,主要目的不在于治国,而是要他对付杨廷和。
杨一清与杨廷和之间有过争斗,而杨一清之所以没有被顺利启用,其主要原因一是自己不肯,还有就是因为杨廷和的存在,杨廷和的心胸有些狭隘,容不下能与自己比肩而立的杨一清,这点杨一清和杨廷和都明白,同样杨一清也容不下杨廷和。所以杨一清很聪明的避开了这一时段,在张璁联合桂萼等人,发动对杨廷和的攻击的时候,杨一清选择在暗中帮助张璁。
陆炳当知道张璁的上疏后大吃一惊,说实话他都快要忘记这个曾经给一代名臣杨廷和造成压力的张璁了,他以为自己的一番话后张璁应当夹着尾巴做人,没想到张璁却不甘寂寞起来。当年张璁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了陆炳身上,情指望着陆炳能够没事儿给皇帝吹吹风,早些把自己调回京城,就算不升官不调任也不要忘了自己。但是接下来他却如同晴天霹雳一般得知了陆炳剿匪的消息,随即就是陆炳在南方长达三年的活动。
张璁很是郁闷,此时的他并不责怪陆炳,因为陆炳被派往南方后不可能为自己每日写奏疏给皇帝,就为了提醒朱厚熜别忘了自己,这一点也不现实。同时陆炳这些年的确忙的很,张璁也不指望陆炳还能记起曾经对自己的承诺,亦或许这些承诺只不过是陆炳让自己当时老实闭嘴的计谋。
但是不论如何,陆炳给张璁当年指了一条明路,凭借这条明路张璁另辟蹊径令皇帝对于叫张璁的这么一个小官印象深刻起来,若是说第一次奏疏是一记晴天霹雳,那么第二次上疏则是撼动朝纲的一封奏折,同时被撼动的还有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心。
当然也因为陆炳指的明路,张璁有了在史官笔下的一道记载,不管这倒记载是好是坏,是功是过。靠人不如靠己,张璁指望不上陆炳了于是便开始自己努力了,继续跟杨廷和缠斗,依然把力气落实到那件朱厚熜最想解决的陈年往事上。
杨廷和没想到远在南京,官职和从政经历都与自己相差甚远的张璁依然会苦苦纠缠,不自量力的对自己再次发动挑战。事情还没判定,杨廷和就已经看出了朱厚熜的意思,并表示出对自己的一些厌恶,于是乎他也不再反对,只是有一个请求,要致仕。关于致仕的请求,杨廷和提了很多次了,而这次朱厚熜没再挽留,他误解了杨廷和那无所谓的眼神和疲倦的神态,杨廷和在朝中斗了一辈子,他累了。而嘉靖皇帝朱厚熜却把这眼神,误认为是失落和失败,认为杨廷和输了,输的彻彻底底,因此他认为自己完胜了,便答应了杨廷和致仕的请求,杨廷和退了。
内阁大臣在杨廷和致仕之后,发动了一次联名上书,此时的礼部尚书已经不再是毛澄,而是一个叫汪俊的人。他要表达的意思很简单:皇帝虽然杨廷和致仕回家了,但是我们依然会抗争下去,反对你错误的决定,坚决拥护杨廷和所说的对的事情,而且我们并没有散掉,反而变得更加团结了。
事实上,汪俊的确做到了,他联合七十三位大臣一起上书,内容自然是陈腔滥调,连朱厚熜看了都不觉得气愤了,斗了三年就是为了兴献王和兴王妃的称号,朱厚熜已经习惯了便不再生气了,只不过双方依然在苦苦坚持。这不是赌气,也不是说皇帝和大臣都闲的没事做才为了此事斗来斗去,而是为了一个理字和一个礼字。更何况到了国家政权的最高领导层次这方面吗,所讨论的一言一行已经不是单纯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结为一种斗争,一种权利的斗争,上层决定权的权利斗争。
礼部尚书汪俊在文书的结为标注,“八十余疏二百五十余人”,这就是赤裸裸的在告诉皇帝,我们人多势众,你是斗不过我们的,文官集团可以操纵大明的一切,若是你皇帝不依我们就不做的别的事情了,国家大计咱们也不管了就围绕的此事讨论吧,讨论不出来个四五六誓不罢休。大臣们以为自己的呐喊会对嘉靖皇帝朱厚熜形成一种威胁,就好似以前跪地不起山呼万岁一般能达到一种文明的逼宫和胁迫,朱厚熜若是不听耳畔就情等着被这么多大臣天天聒噪吧。
但朱厚熜看到奏折,并里里外外的理解了这份奏折表面和内在的意思之后,只是微微一笑,他要告诉这些文官们,有理不在声高,朕要找人舌战群儒治治你们——即刻诏张璁等人进京。
朱厚熜很满意陆炳这次的行动,很有分寸,于是乎也很捧场的准了陆炳一切奏折,给予陆炳审查和生杀之大权。陆炳又开始了杀人行动,每每他都亲自动手,好似这样才能解自己心头之恨一般。
南方官员从开始的拍马屁,到惧怕陆炳,不少官员被陆炳叫去谈话的时候甚至能吓抽过去。好在陆炳并没有因为愤怒而迷失方向,他审查有序,基本上没有办过什么冤假错案,对一些并不严重还在情理之中的官员,也选择了网开一面。
南方的百姓对陆炳的作为无不拍手称赞,当然除了那些官员的亲戚朋友,即使陆炳很宽容的没有连坐,使他们也受到牵连,不过这对他们的权益也是毁灭性的的打击,骂声练练也是自然。
大明的南方官场之气为之一振,百姓们也过上了相对平稳的生活,不得否认的是,在往后的近十年之中,南方之所以能够发展更加迅速,百姓富足安居乐业,与陆炳的这次大规模的杀官行为是分不开的。
在这场可以称之为“运动”的过程中,有无数人给陆炳求过情,也有无数人想用金钱去收买陆炳,更有人相处千奇百怪的各种贿赂方式,但都被陆炳一一拒绝,若有接二连三者,立斩不恕。
弘治年间有官箴有云:吏不畏吾严而为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陆炳做到了。
陆炳做好了一切的时候,朱厚熜还是没有听朝中的反对建议,坚持要执行海禁令,陆炳再三交代船舶司的官员要认真把握圣上的话,灵活变通的行政掌握,切勿导致官逼民反,其次对于外来事物可以转换成朝贡的方式输入,这么一来也相对的方便与外来经济和科技的交流。
陆炳决定返京,在那里等待他的将有自己的父母妻小,在那里等待的是长期疲倦的休整,但他不知道回去后的他将面临更大的风暴。
陆炳返京的日程一拖再拖,从正德十六年年末陆炳决定出行,到嘉靖元年年初正式启程,历经剿匪招安,援助琉球,海战日本,施行海禁,肃清政场,每每在陆炳决定回去的时候,总会有事情羁绊住陆炳。
时至今日嘉靖三年四月,时间已经过了三年多了。陆炳不知道自己的儿子长成了什么模样,他在与梦雪晴来往的书信之中给儿子起了名字,陆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取下其中一个寻字,来表示在茫茫人海之中找到梦雪晴的幸运与幸福。
而此次回京依然有事情令陆炳牵挂着,万儿万下毒之后便消失不见了,与陆炳没有在约好的地方见到万儿万,他失去了音讯,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是生是死无人知晓。随之,朱厚照中毒的秘密也又一次断了线索,石沉大海再无音讯,这让陆炳不禁发愁,更是担心万儿万如今可好?
魏和从千户之职被降做了百户,原因不言而喻,正是因为先前魏和对陆炳的隐瞒,或者说他并没有隐瞒,而是只是因为他情报工作的失职。总之造成第二次清剿爆发的原因,魏和所掌管的情报部门首当其冲的要担责。
在对于监察司的清查当中,作为主要负责人的魏和负的责任已经不能用主要来形容了,可是他却没有被砍头,只是被官降一级甚至连鞭刑都没有。一来是魏和他除了有些失职以外并没有其他违法乱纪的事情发生,其次怎么也是跟陆炳从零开始的人,陆炳这么做也算对得起他当年的功劳,没有寒了老兄弟们的心。魏和被留在了南京,他再次与陆炳相遇的时候已经是三年以后了,那时早已物是人非,历经沧海。
回京之后要先去面圣,陆炳把部队驻扎在城外,换好朝服独自向着深宫走去,现在正值初夏,天气热得很,陆炳有些怕热,可是依然必须穿着整齐的衣冠。陆炳虽然在外权力很大,况且掌管万余人的兵马,但是他的职位还是个千户,所以身着千户的武官熊罴服,迈着官步走在空荡的奉天殿前的广场上。
陆炳对京城进来发生的事情还是有所了解的,杨廷和退了,原因是张璁发动的又一次进攻。张璁没有安分守己的在南京好好呆着,他联合了一批官员,依靠在赋闲在家杨一清的帮助下对杨廷和进行了参奏。
说起杨一清,此人也是大明的一位老臣,因朱厚照在位的时候与江彬和钱宁相斗,被整了下去,纵观历史前后,陆炳觉得这是朱厚照在有意的保护着杨一清,所以杨一清赋闲在家之后并有收到江彬与钱宁党羽的骚扰。在朱厚照南巡的时候还特意的去拜访过杨一清,并与其同饮同乐两个昼夜,足以说明朱厚照对杨一清的关爱,这就更加保护了佞臣不敢轻举妄动,唯恐惹了圣怒。
朱厚熜上位后,在正德十六年也就是刚刚登基不久就多次表示,希望杨一清能复出,重新从政,而杨一清婉言拒绝,甚至在陆炳拿着皇帝的文书以及赏赐的金银找到他的时候,他依然是拒绝。因为他明白,朱厚熜找自己回去,主要目的不在于治国,而是要他对付杨廷和。
杨一清与杨廷和之间有过争斗,而杨一清之所以没有被顺利启用,其主要原因一是自己不肯,还有就是因为杨廷和的存在,杨廷和的心胸有些狭隘,容不下能与自己比肩而立的杨一清,这点杨一清和杨廷和都明白,同样杨一清也容不下杨廷和。所以杨一清很聪明的避开了这一时段,在张璁联合桂萼等人,发动对杨廷和的攻击的时候,杨一清选择在暗中帮助张璁。
陆炳当知道张璁的上疏后大吃一惊,说实话他都快要忘记这个曾经给一代名臣杨廷和造成压力的张璁了,他以为自己的一番话后张璁应当夹着尾巴做人,没想到张璁却不甘寂寞起来。当年张璁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了陆炳身上,情指望着陆炳能够没事儿给皇帝吹吹风,早些把自己调回京城,就算不升官不调任也不要忘了自己。但是接下来他却如同晴天霹雳一般得知了陆炳剿匪的消息,随即就是陆炳在南方长达三年的活动。
张璁很是郁闷,此时的他并不责怪陆炳,因为陆炳被派往南方后不可能为自己每日写奏疏给皇帝,就为了提醒朱厚熜别忘了自己,这一点也不现实。同时陆炳这些年的确忙的很,张璁也不指望陆炳还能记起曾经对自己的承诺,亦或许这些承诺只不过是陆炳让自己当时老实闭嘴的计谋。
但是不论如何,陆炳给张璁当年指了一条明路,凭借这条明路张璁另辟蹊径令皇帝对于叫张璁的这么一个小官印象深刻起来,若是说第一次奏疏是一记晴天霹雳,那么第二次上疏则是撼动朝纲的一封奏折,同时被撼动的还有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心。
当然也因为陆炳指的明路,张璁有了在史官笔下的一道记载,不管这倒记载是好是坏,是功是过。靠人不如靠己,张璁指望不上陆炳了于是便开始自己努力了,继续跟杨廷和缠斗,依然把力气落实到那件朱厚熜最想解决的陈年往事上。
杨廷和没想到远在南京,官职和从政经历都与自己相差甚远的张璁依然会苦苦纠缠,不自量力的对自己再次发动挑战。事情还没判定,杨廷和就已经看出了朱厚熜的意思,并表示出对自己的一些厌恶,于是乎他也不再反对,只是有一个请求,要致仕。关于致仕的请求,杨廷和提了很多次了,而这次朱厚熜没再挽留,他误解了杨廷和那无所谓的眼神和疲倦的神态,杨廷和在朝中斗了一辈子,他累了。而嘉靖皇帝朱厚熜却把这眼神,误认为是失落和失败,认为杨廷和输了,输的彻彻底底,因此他认为自己完胜了,便答应了杨廷和致仕的请求,杨廷和退了。
内阁大臣在杨廷和致仕之后,发动了一次联名上书,此时的礼部尚书已经不再是毛澄,而是一个叫汪俊的人。他要表达的意思很简单:皇帝虽然杨廷和致仕回家了,但是我们依然会抗争下去,反对你错误的决定,坚决拥护杨廷和所说的对的事情,而且我们并没有散掉,反而变得更加团结了。
事实上,汪俊的确做到了,他联合七十三位大臣一起上书,内容自然是陈腔滥调,连朱厚熜看了都不觉得气愤了,斗了三年就是为了兴献王和兴王妃的称号,朱厚熜已经习惯了便不再生气了,只不过双方依然在苦苦坚持。这不是赌气,也不是说皇帝和大臣都闲的没事做才为了此事斗来斗去,而是为了一个理字和一个礼字。更何况到了国家政权的最高领导层次这方面吗,所讨论的一言一行已经不是单纯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结为一种斗争,一种权利的斗争,上层决定权的权利斗争。
礼部尚书汪俊在文书的结为标注,“八十余疏二百五十余人”,这就是赤裸裸的在告诉皇帝,我们人多势众,你是斗不过我们的,文官集团可以操纵大明的一切,若是你皇帝不依我们就不做的别的事情了,国家大计咱们也不管了就围绕的此事讨论吧,讨论不出来个四五六誓不罢休。大臣们以为自己的呐喊会对嘉靖皇帝朱厚熜形成一种威胁,就好似以前跪地不起山呼万岁一般能达到一种文明的逼宫和胁迫,朱厚熜若是不听耳畔就情等着被这么多大臣天天聒噪吧。
但朱厚熜看到奏折,并里里外外的理解了这份奏折表面和内在的意思之后,只是微微一笑,他要告诉这些文官们,有理不在声高,朕要找人舌战群儒治治你们——即刻诏张璁等人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