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那人的话,刚刚还在嘲讽张元芳的众人一时俱是呆征住了。
谁也不曾想到,一句玩话,居然当真?
真的是张惟功领着辽阳兵马,打了这么一个大捷胜仗出来?
刚刚叫的最凶的一个都督佥事对着张元芳呐呐道:“老七,刚刚三叔是和你说个笑话,可切莫放在心上。”
“是啊,都是自家人,一脉嫡传同一个祖宗,莫要当真才是。”
“惟功那小子立那么大功,就算不能回来袭爵,朝廷也亏不了他,老七你不如上奏朝廷,既然朝廷不准惟功袭爵,不如还算在你这宗名下,反正当初过继时,入过宗谱,还请过酒,现在再回来,也是顺理成章的喜事。”
张元芳静静听着,脸上几乎没有任何的表情,只有他最亲近的人才看的出来他内心的波涛汹涌。
和别人一样,他对辽阳的消息几乎一无所知。
并不是惟功已经忘了他,事实上惟功几乎每个月都有信来,铜锤虎头几个小孩子的模样长相,什么时候会说话了,会调皮了,能爬高上低了……这些事,惟功都会写信来告诉他,也会和张元芳说些空泛的军政大策方针,但具体的军政安排的细节,辽阳兵马的训练,构成,组成,运作,还有辽阳地方的财力,物力,这些事关具体的东西,惟功从来不提,张元芳也是从来不问。
不知道,才最安全。
这是叔侄俩人的默契,正是因为有这种默契,导致张元芳对辽阳情形所知不多,最少,不比朝中的有些人多,此时这样的大捷消息传来时,他的脑海中也是如爆炸一般,惟有斩首三万,俘虏近十万这样的数字来回的翻腾着,令得他一时半会间,都无法做出什么动作,更没有办法组织起自己的语言出来。
眼前的这一伙宗亲,还有一群人也是赶了过来,脸上都是带着谄媚的笑……张惟功立下这样的不世之功,保有权柄和更进一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没准将来还是能回京师,获得比张惟贤更大的权柄,趁着现在是冷灶,赶紧烧上一烧才是正经。
“元芳,老七,我是你二叔,替我写封信给惟功,说我家那老二在京闲着没事,能不能到辽阳谋个差?好歹叫他立些功劳,将来也好有个出路不是?”
“是啊,我家好几个小子,在京里平时惹事生非的,叫惟功这个弟弟管教他们一下,可成?”
“老七,这事儿,你可不能往外推?听说辽阳不少官拜一品二品的都是京卫出身,甚至是那些乞丐叫花子叫惟功给带了出来,凭什么带着外人升官发财,自家人不管不顾的?这不成,你给我好好说说惟功,都是英国公府一脉,可不能忘了祖宗。”
这些人,这会子倒真的是好算计。
他们都是世袭的京卫中人,没有要紧的原因是不会到外镇去的,纵观大明九边历任总兵和协台一级的武将,各卫的都有,但就是缺乏京卫人的身影,只有寥寥无已的几个京卫出身的凭借自身的努力成为一方大将。
在惟功立基之初,这些京卫出身的家伙当然不可能跟随,当初舍人营里也不是没有英国公府一脉的人,在出京时,他们全部退出了舍人营,事实上,在一开始的训练之初,大半的京卫子弟就多数退了出去。
只有贫寒人家的子弟,比如郭宇,张猪儿这样的才坚持了下来。
朱尚骏这样的世袭都督世家的子弟坚持下来的算是异类,正常的京卫子弟,都是中途之前就倒了下来。
现在看到辽阳大兴,大把的军功等着捞,这些家伙心思就活泛起来。只要到辽阳挂个名,那些不够格袭爵的子弟就能图一个出身,也不要怎么着,弄一个指挥以上的世职在身上,京里各世家走动时面子就好看的多,在他们看来,这么一点小事,惟功和张元芳,总不至于不答应吧?
张元芳已经镇静了下来,他看看左右,一张张脸庞上满是热切期盼的眼神,他没有说什么,只是抿了抿嘴,排开众人,一句话也没有说的就扬长而去。
什么也不说,但蕴藏的含义也足够了,在场的人,很简单的就在张元芳的脸上看到只有简单直接的,甚至是粗暴的蔑视!
张元芳没有回顾,也没有仔细去听身后低低的谩骂声,现在的他,只沉浸在一种骄傲与自豪情绪之中,他知道,最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自己的心情都会很好,无关权势,无关地位,这些东西,他不仅毫不在意,甚至是厌恶,只有惟功创造出来的这种气势磅礴的伟业,无愧于叔侄两人当年在小院里的谈古论今和讨论兵法的过往时光,他感觉到这样的伟业中有自己的一份心力,这,就已经足够了。
对有些人来说,这真的足够了!
……
……
朝廷的一道道诏旨,很快经由内阁明发出去。
张梦鲤为蓟辽总督,核实首级和提调献俘阙下大典的沿途事宜,务使一切顺利,在京,由礼部和兵部,加五军都督府配合,务必把多年已经没有举行过的大典进行的顺顺利利,替大明朝廷增光添彩。
老实说,现在的大明虽然遇着一个不见朝臣,政务也不上心的皇帝,但张居正打下的底子充足的很,现在也没有万历三大征的财政黑洞,三大政第一征用银三四百万,第二征用银七八百万,第三征用银也是数百万,加起来用银近两千万,这还只是纯粹的白银支出,各省提供的各种物资不在内,各大军区耗费的军用物资不在内,死亡的将士和受伤的将士不在内,这三大征固然是万历朝和大明最后的荣耀,因为毕竟都打赢了,但也是把大明活生生的拖跨了。
最少,在万历晚期的时候,朝廷是不会有什么心力,也不会有财力物力来搞什么大典了,毕竟就算打的最光采的援朝之役,只是把鬼子压了回去,并没有太多的俘虏和斩首,明军自己的损失只能用惨重来形容……蔚山一役,明军战死受伤超过两万人,远远超过日军,明军获得的只是战略胜利,战术上可谓一败涂地,辽东明军被削弱的奄奄一息几乎倒毙,哪里还有什么精气神搞献俘这一套?
现在这个时候,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齐备了。
辽阳方面,确定左路军后撤,与辽镇做交接,同时,左路军挑三千精锐,全部由铁甲骑兵和各骑兵军种构成,由郭守约带队,押送象征性的几千北虏俘虏,一路沿广宁到宁远,再到山海关,入京师,参与献俘大典。
京师方面,已经由兵部拨出一部份明甲和装饰物,用来给这三千骑兵装备装饰……辽阳算是小小的发了一笔,这些甲胄都是精工打造,甚至是银甲或是镀银,不仅防护能力强,仪容上也是威风凛凛,每领甲最少值上百两或大几十两银子,如果不是献俘大典,京师是不会这么大方的,这些甲向来是天子校阅时由亲军穿着,后世赫赫有名的出警出卫图里就是画的万历年间的大阅情形,那些甲和兵器,便是如图画上那般,已经由京师起运,沿途交接给辽阳骑兵。
张梦鲤则亲赴永平,就近指挥,沿途的官道加以修葺整修,地方官绅一律出面迎接,官府安排扎牌坊和安排食宿,务必要这些北虏俘虏,感受到天朝的庞大力量和远超蛮夷的文明。
一切都如烈火烹油一般,只求热闹,倒不是太在意花钱。
户部也是难得大方,毕竟万历朝府库充盈,这一次的事,是洗雪了自嘉靖到万历的被土默特部压着打的耻辱,朱元璋早年的担忧在嘉靖朝成为了现实,被北虏重新突破长城沿边防御前线,一直打到京师城下,土木之变后虽然也有这样的事,但那是突发事件,嘉靖到隆庆确实明军沿边的实力确实已经在北虏之下,这种耻辱是烙在每个人的心头,纵使是向来藐视武夫的文官们也并非全然不在意,这一次有这样的大捷,每个人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花费虽多,在众人眼里也是值得的。
……
……
因为大明朝堂已经被献俘大典一事牵扯了大量精力,京师之中到处都是一片喜气洋洋,官员们多半在谈论此事,公侯伯们也是一样的兴奋,当然也包括五军都督府内的武夫们。在这个时间,他们短暂的被利用了起来,大明上上下下似乎都记起了这些向来被轻视的家伙,整个五军都督府也是在领府事的侯伯们的带领下,忙碌了起来。
“斩首三万,俘虏七万。”看着五军都督府的忙碌景像,萧萧细雨之中,努儿哈赤没有避雨的打算,而是呆征征的喃喃自语着。
努儿哈赤也得到了消息,他在大明京师呆了这么久,就是要躲避在塞外与惟功的见面。哈达和乌拉各部的贝勒肯定要到明军大帐去参拜惟功,不知道为什么,向来胆略过人,无所畏惧的建州部首领居然十分胆怯,此时消息传来,大战应该结束,努儿哈赤在心底里松了口气,这几天开始做临行前的准备,到五军都督府这边来便是因为此事。
但无论如何,听到斩首数字和俘虏人数的时候,不仅是他,包括建州部的所有随员,一时都为之失声,无论如何,这个斩首和俘虏数字太沉重了,压的建州部的人,全部喘不过气来!
谁也不曾想到,一句玩话,居然当真?
真的是张惟功领着辽阳兵马,打了这么一个大捷胜仗出来?
刚刚叫的最凶的一个都督佥事对着张元芳呐呐道:“老七,刚刚三叔是和你说个笑话,可切莫放在心上。”
“是啊,都是自家人,一脉嫡传同一个祖宗,莫要当真才是。”
“惟功那小子立那么大功,就算不能回来袭爵,朝廷也亏不了他,老七你不如上奏朝廷,既然朝廷不准惟功袭爵,不如还算在你这宗名下,反正当初过继时,入过宗谱,还请过酒,现在再回来,也是顺理成章的喜事。”
张元芳静静听着,脸上几乎没有任何的表情,只有他最亲近的人才看的出来他内心的波涛汹涌。
和别人一样,他对辽阳的消息几乎一无所知。
并不是惟功已经忘了他,事实上惟功几乎每个月都有信来,铜锤虎头几个小孩子的模样长相,什么时候会说话了,会调皮了,能爬高上低了……这些事,惟功都会写信来告诉他,也会和张元芳说些空泛的军政大策方针,但具体的军政安排的细节,辽阳兵马的训练,构成,组成,运作,还有辽阳地方的财力,物力,这些事关具体的东西,惟功从来不提,张元芳也是从来不问。
不知道,才最安全。
这是叔侄俩人的默契,正是因为有这种默契,导致张元芳对辽阳情形所知不多,最少,不比朝中的有些人多,此时这样的大捷消息传来时,他的脑海中也是如爆炸一般,惟有斩首三万,俘虏近十万这样的数字来回的翻腾着,令得他一时半会间,都无法做出什么动作,更没有办法组织起自己的语言出来。
眼前的这一伙宗亲,还有一群人也是赶了过来,脸上都是带着谄媚的笑……张惟功立下这样的不世之功,保有权柄和更进一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没准将来还是能回京师,获得比张惟贤更大的权柄,趁着现在是冷灶,赶紧烧上一烧才是正经。
“元芳,老七,我是你二叔,替我写封信给惟功,说我家那老二在京闲着没事,能不能到辽阳谋个差?好歹叫他立些功劳,将来也好有个出路不是?”
“是啊,我家好几个小子,在京里平时惹事生非的,叫惟功这个弟弟管教他们一下,可成?”
“老七,这事儿,你可不能往外推?听说辽阳不少官拜一品二品的都是京卫出身,甚至是那些乞丐叫花子叫惟功给带了出来,凭什么带着外人升官发财,自家人不管不顾的?这不成,你给我好好说说惟功,都是英国公府一脉,可不能忘了祖宗。”
这些人,这会子倒真的是好算计。
他们都是世袭的京卫中人,没有要紧的原因是不会到外镇去的,纵观大明九边历任总兵和协台一级的武将,各卫的都有,但就是缺乏京卫人的身影,只有寥寥无已的几个京卫出身的凭借自身的努力成为一方大将。
在惟功立基之初,这些京卫出身的家伙当然不可能跟随,当初舍人营里也不是没有英国公府一脉的人,在出京时,他们全部退出了舍人营,事实上,在一开始的训练之初,大半的京卫子弟就多数退了出去。
只有贫寒人家的子弟,比如郭宇,张猪儿这样的才坚持了下来。
朱尚骏这样的世袭都督世家的子弟坚持下来的算是异类,正常的京卫子弟,都是中途之前就倒了下来。
现在看到辽阳大兴,大把的军功等着捞,这些家伙心思就活泛起来。只要到辽阳挂个名,那些不够格袭爵的子弟就能图一个出身,也不要怎么着,弄一个指挥以上的世职在身上,京里各世家走动时面子就好看的多,在他们看来,这么一点小事,惟功和张元芳,总不至于不答应吧?
张元芳已经镇静了下来,他看看左右,一张张脸庞上满是热切期盼的眼神,他没有说什么,只是抿了抿嘴,排开众人,一句话也没有说的就扬长而去。
什么也不说,但蕴藏的含义也足够了,在场的人,很简单的就在张元芳的脸上看到只有简单直接的,甚至是粗暴的蔑视!
张元芳没有回顾,也没有仔细去听身后低低的谩骂声,现在的他,只沉浸在一种骄傲与自豪情绪之中,他知道,最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自己的心情都会很好,无关权势,无关地位,这些东西,他不仅毫不在意,甚至是厌恶,只有惟功创造出来的这种气势磅礴的伟业,无愧于叔侄两人当年在小院里的谈古论今和讨论兵法的过往时光,他感觉到这样的伟业中有自己的一份心力,这,就已经足够了。
对有些人来说,这真的足够了!
……
……
朝廷的一道道诏旨,很快经由内阁明发出去。
张梦鲤为蓟辽总督,核实首级和提调献俘阙下大典的沿途事宜,务使一切顺利,在京,由礼部和兵部,加五军都督府配合,务必把多年已经没有举行过的大典进行的顺顺利利,替大明朝廷增光添彩。
老实说,现在的大明虽然遇着一个不见朝臣,政务也不上心的皇帝,但张居正打下的底子充足的很,现在也没有万历三大征的财政黑洞,三大政第一征用银三四百万,第二征用银七八百万,第三征用银也是数百万,加起来用银近两千万,这还只是纯粹的白银支出,各省提供的各种物资不在内,各大军区耗费的军用物资不在内,死亡的将士和受伤的将士不在内,这三大征固然是万历朝和大明最后的荣耀,因为毕竟都打赢了,但也是把大明活生生的拖跨了。
最少,在万历晚期的时候,朝廷是不会有什么心力,也不会有财力物力来搞什么大典了,毕竟就算打的最光采的援朝之役,只是把鬼子压了回去,并没有太多的俘虏和斩首,明军自己的损失只能用惨重来形容……蔚山一役,明军战死受伤超过两万人,远远超过日军,明军获得的只是战略胜利,战术上可谓一败涂地,辽东明军被削弱的奄奄一息几乎倒毙,哪里还有什么精气神搞献俘这一套?
现在这个时候,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齐备了。
辽阳方面,确定左路军后撤,与辽镇做交接,同时,左路军挑三千精锐,全部由铁甲骑兵和各骑兵军种构成,由郭守约带队,押送象征性的几千北虏俘虏,一路沿广宁到宁远,再到山海关,入京师,参与献俘大典。
京师方面,已经由兵部拨出一部份明甲和装饰物,用来给这三千骑兵装备装饰……辽阳算是小小的发了一笔,这些甲胄都是精工打造,甚至是银甲或是镀银,不仅防护能力强,仪容上也是威风凛凛,每领甲最少值上百两或大几十两银子,如果不是献俘大典,京师是不会这么大方的,这些甲向来是天子校阅时由亲军穿着,后世赫赫有名的出警出卫图里就是画的万历年间的大阅情形,那些甲和兵器,便是如图画上那般,已经由京师起运,沿途交接给辽阳骑兵。
张梦鲤则亲赴永平,就近指挥,沿途的官道加以修葺整修,地方官绅一律出面迎接,官府安排扎牌坊和安排食宿,务必要这些北虏俘虏,感受到天朝的庞大力量和远超蛮夷的文明。
一切都如烈火烹油一般,只求热闹,倒不是太在意花钱。
户部也是难得大方,毕竟万历朝府库充盈,这一次的事,是洗雪了自嘉靖到万历的被土默特部压着打的耻辱,朱元璋早年的担忧在嘉靖朝成为了现实,被北虏重新突破长城沿边防御前线,一直打到京师城下,土木之变后虽然也有这样的事,但那是突发事件,嘉靖到隆庆确实明军沿边的实力确实已经在北虏之下,这种耻辱是烙在每个人的心头,纵使是向来藐视武夫的文官们也并非全然不在意,这一次有这样的大捷,每个人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花费虽多,在众人眼里也是值得的。
……
……
因为大明朝堂已经被献俘大典一事牵扯了大量精力,京师之中到处都是一片喜气洋洋,官员们多半在谈论此事,公侯伯们也是一样的兴奋,当然也包括五军都督府内的武夫们。在这个时间,他们短暂的被利用了起来,大明上上下下似乎都记起了这些向来被轻视的家伙,整个五军都督府也是在领府事的侯伯们的带领下,忙碌了起来。
“斩首三万,俘虏七万。”看着五军都督府的忙碌景像,萧萧细雨之中,努儿哈赤没有避雨的打算,而是呆征征的喃喃自语着。
努儿哈赤也得到了消息,他在大明京师呆了这么久,就是要躲避在塞外与惟功的见面。哈达和乌拉各部的贝勒肯定要到明军大帐去参拜惟功,不知道为什么,向来胆略过人,无所畏惧的建州部首领居然十分胆怯,此时消息传来,大战应该结束,努儿哈赤在心底里松了口气,这几天开始做临行前的准备,到五军都督府这边来便是因为此事。
但无论如何,听到斩首数字和俘虏人数的时候,不仅是他,包括建州部的所有随员,一时都为之失声,无论如何,这个斩首和俘虏数字太沉重了,压的建州部的人,全部喘不过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