叽叽喳喳的稚语声把刘琮吵醒了,他睁开眼睛,一时被低垂的云纹纱幔弄的有些恍惚。他掀开柔软温暖的被裘,略带凉意的清晨气息便穿过轻薄的帷幔扑面而来。昨夜的癫狂此时在脑海中仅剩下些旖旎的片段,然而直到此时,他还仿佛漂浮在云端之上。
比起昨日刚回来那会儿,已经快五岁的刘泽在见到刘琮后,终于没了因大半年未见而产生的陌生感,倒是小叶子越发秀气,虽然孺慕之情溢于言表,但已没有孩童的娇憨之态,取而代之的,是略显矜持的少女之姿。
虽然很想多享受一段时间的天伦之乐,但一想到今日还安排了许多政务,刘琮就只能匆匆用了早饭便前往正堂。
为政之要,在于用人。这方面刘琮虽不敢自夸,但看着济济一堂的诸人还是颇为自得。对于民政之事,有蒯越总领,诸葛亮、裴潜、邓羲等人各领专责,并不需要担心,而刘先、傅巽、杜袭、繁钦等人,亦负专务,尽心竭力,成效显著。举凡新政之推行,赋税之调剂,徭役之征发,粮秣之筹措,兴修水利,建设道路驿传等事,皆井井有条,鲜有废置。
今日与诸人与会,比之昨日宴席就要正式许多。正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值此形势之下,荆州当如何发展?刘琮一开始便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刘琮自然也有自己的考虑,不过兼听则明,他必须对当下己方的各方面都有深入系统的了解,才能在战略的制定和运用上,不至于因脱离实际而产生偏差。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荆州大体上还是不错的。户口有所增加,尤其是自耕农的数量,在农户中开始占据比较大的比例。农业的发展也比刘琮预想的要好一些,这其中除了从北方流民中获得的相对先进的耕作技术,也离不开大量铁制农具的普及和使用。屯田军大部分已经有所产出,不但能够自给自足,还成为了军粮供应的有益补充。
荆州境内本就水系发达,许多荒芜之地稍加开垦,便是上好良田,如今不仅仅是南阳,南郡以及长沙郡人口众多,就连以前较为偏远的零陵、桂阳等郡,也有大量的人口垦殖农田。
相比之下,商业虽然远未达到农业这么兴旺的程度,但随着新铸钱币的投入流通,已经有所复苏,甚至在某些传统地域表现出强大的活力。来自益州的货物经过长江水道,在江陵集散,又或者直下江东。其利或至数十倍,除了运输便捷之外,安定的社会环境也给商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之前曾有人质疑过发展商业的必要性,不过这种微弱的反对声,很快就在商业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前消失的一干二净。这其实也得益于刘琮所开设的各种实学,使得荆州的风气更加趋向于开放和包容,看待事物也更加注重实际,思考也更为理性。
大量的人才从各种讲求实际的技术学校诞生,他们或许社会地位还很低下,但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力量,尤其是在荆州军的各军械营中,他们渐渐开始成为主力。那种口耳相传的师徒关系,正在被实学的先生与学生所取代。或许从实学中走出的寒门子弟在目前很难成为官僚体系中的一员,但是这方面的先例已经有了,给那些向往建功立业的年轻人以很大的鼓舞。
为了今日之会,江东三营都督周瑜、抚军中郎将张昭等人也自江东而来,细陈江东诸事。
在刘琮而言,这几乎是他们的述职报告,虽然经常与周瑜、张昭等人书信往来,但这样详细的汇报比起书信来,就更加完整而详尽了。
待江东诸人言毕,不觉时已至午,众人便都望向刘琮。
“今汉室不幸,王纲失纪,曹贼猖獗,伪命布祸,吾欲剿灭其久矣。然百姓流离,方得安身,将士戮力,征尘未洗,吾岂不知?”刘琮振衣而起,扶剑踱步于案几之前,环视诸人道:“昔光武之创立基业,奋羸弱之卒数千,摧莽疆旅四十余万于昆阳之郊。夫据道讨逆,不在众寡,此亦深知。泱泱中国,其无人乎?吾自镇南阳而起,得军师及建忠将军之助,初试锋芒,折史涣于淯水,抗强敌于宛城,砥砺而行,于今近十载也。”
说到这里,刘琮仿佛又看到了这些年来尸积如山,血流漂杵的惨烈场景,双眼不禁微微一眯,不过他很快便回过神来,接着说道:“秦何以二世而终?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吾领荆州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宣举德政,肃立威刑。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此为治之要,今言之于此,特为相知!”
这些话说完之后,刘琮见堂上诸人都若有所思,便回到案几之后,端坐下来。这是刘琮首次在这样的场合,郑重的提出以法家行事。当然刘琮并不是要对法家学说生搬硬套,实际上在荆州新政中,还掺杂了许多别的内容。
之所以要如此强调,是因为刘琮接下来将有一系列的动作,这也算是先吹吹风吧。
用过午饭之后,刘琮便与贾诩、周瑜等人一同出城,往城北别业而去,借野色山光,舒解疲累。随行扈从也不多,数十骑而已,迤逦出城,行经大道,转而入山,但见竹木扶苏,溪山映照。及至到了别业之外,就看两扇斑竹门,半开半掩,一只纯黑小犬,且吠且叫,早有庄内老仆迎将出来。近卫扈从分列两侧,或往旁处而去。
周瑜翻身下马之后,随同刘琮进得门来,见一条小径,皆用鹅卵石铺砌而成,两旁怪石嶙峋,宛若生成。中间一带小小草堂,都是明窗净几。旁边又有二厢房,图书四壁。庭中一块大白石洁净如玉,四围可坐数人。石上镌刻有三字曰“如意石”。堂后立一重楼,以便登临远眺,楼后一荷塘,有红鲤数十尾,池水清冽,畅游其中。
除贾诩、周瑜二人之外,便只有法正、徐庶和诸葛亮三人,围坐于如意石旁,春日暖暖,倒也不觉山风之寒。
“如今刘备在北,虽未兼得幽并,横跨冀青,但以关张之勇,沮授之才,非袁谭与尚可敌。任其行事,则数年之内必见分晓,如此曹操岂能坐视不理?然其欲北上,与备等争雄,必虑吾攻其后。”刘琮说道:“所以寿春必然会成为其眼中钉、肉中刺,而对我方来说,亦同样重要,为保寿春不失,则必夺淮安、盱眙二城,如此方可成掎角之势,不至被曹操一鼓而下。”
周瑜笑道:“余也正有此意,不料大将军已有定计,倒是我等多虑了。”
刘琮虽与周瑜两年多未见,但看上去他倒是没什么变化,如果说有的话,那便是比当初更为自信,风度更佳。这让自觉老了不少的刘琮颇为无语。
“哦?公瑾也早有所料么?”刘琮笑着与贾诩对视一眼,转头对周瑜说道。
周瑜颔首道:“非瑜如此,元直与孔明亦如是。大将军尚未回襄阳之前,瑜与二位议论江东形势,便都如此认为了。”
既然大家的认识都一样,那么接下来便容易许多了。不过细节上却有些不同之处。在徐庶看来,若出兵攻打淮安,盱眙二城,则必须先取广陵,否则淮安即便攻克,亦难守住。
从地图上来看,淮安与盱眙隔湖相望,不同的是淮安控扼广陵与彭城之要道,附近又有盐渎小城,可沟通南北。
周瑜则认为,可以先取淮安,再回师席卷广陵,则广陵孤立无援,必为我方所取。若不克淮安,则徐州彭城之兵,便可经此南下,支援广陵,有战事迁延之虞。
“却不知孔明有何意见?”刘琮听了他们二人之语,微微颔首,转而对诸葛亮问道。
诸葛亮稍一思忖,回道:“广陵陈元龙乃豪杰,愿大将军得之。”
“哈哈,旬月之后,吾便往江东去,孔明可与我同往。”刘琮笑着对诸葛亮说道:“怎么样,可愿同行否?”
诸葛亮先是一愣,继而笑道:“固所愿,不敢请耳!”
刘琮颔首道:“曹操若失广陵,则我江东之局愈加稳固,即便他还想对我方用兵,也只能先保守彭城,力稳徐州了。如此一来,我方可进可退,便已立不败之地。”
“却不知大将军欲用多少人马?”周瑜待刘琮说完之后问道。
刘琮微微一笑:“如今三营已成,就用江东人马即可。”
“旬月之后便往江东,是不是太早了些?”倒是法正有些疑惑的问道。在他看来刘琮这才刚回襄阳,只待一个月便去往江东,实在太着急了。更何况法正之前并不赞成刘琮亲自去江东督战,不过刘琮此去并非仅仅为战事,还有其他事宜,他这才没有再劝。
比起昨日刚回来那会儿,已经快五岁的刘泽在见到刘琮后,终于没了因大半年未见而产生的陌生感,倒是小叶子越发秀气,虽然孺慕之情溢于言表,但已没有孩童的娇憨之态,取而代之的,是略显矜持的少女之姿。
虽然很想多享受一段时间的天伦之乐,但一想到今日还安排了许多政务,刘琮就只能匆匆用了早饭便前往正堂。
为政之要,在于用人。这方面刘琮虽不敢自夸,但看着济济一堂的诸人还是颇为自得。对于民政之事,有蒯越总领,诸葛亮、裴潜、邓羲等人各领专责,并不需要担心,而刘先、傅巽、杜袭、繁钦等人,亦负专务,尽心竭力,成效显著。举凡新政之推行,赋税之调剂,徭役之征发,粮秣之筹措,兴修水利,建设道路驿传等事,皆井井有条,鲜有废置。
今日与诸人与会,比之昨日宴席就要正式许多。正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值此形势之下,荆州当如何发展?刘琮一开始便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刘琮自然也有自己的考虑,不过兼听则明,他必须对当下己方的各方面都有深入系统的了解,才能在战略的制定和运用上,不至于因脱离实际而产生偏差。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荆州大体上还是不错的。户口有所增加,尤其是自耕农的数量,在农户中开始占据比较大的比例。农业的发展也比刘琮预想的要好一些,这其中除了从北方流民中获得的相对先进的耕作技术,也离不开大量铁制农具的普及和使用。屯田军大部分已经有所产出,不但能够自给自足,还成为了军粮供应的有益补充。
荆州境内本就水系发达,许多荒芜之地稍加开垦,便是上好良田,如今不仅仅是南阳,南郡以及长沙郡人口众多,就连以前较为偏远的零陵、桂阳等郡,也有大量的人口垦殖农田。
相比之下,商业虽然远未达到农业这么兴旺的程度,但随着新铸钱币的投入流通,已经有所复苏,甚至在某些传统地域表现出强大的活力。来自益州的货物经过长江水道,在江陵集散,又或者直下江东。其利或至数十倍,除了运输便捷之外,安定的社会环境也给商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之前曾有人质疑过发展商业的必要性,不过这种微弱的反对声,很快就在商业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前消失的一干二净。这其实也得益于刘琮所开设的各种实学,使得荆州的风气更加趋向于开放和包容,看待事物也更加注重实际,思考也更为理性。
大量的人才从各种讲求实际的技术学校诞生,他们或许社会地位还很低下,但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力量,尤其是在荆州军的各军械营中,他们渐渐开始成为主力。那种口耳相传的师徒关系,正在被实学的先生与学生所取代。或许从实学中走出的寒门子弟在目前很难成为官僚体系中的一员,但是这方面的先例已经有了,给那些向往建功立业的年轻人以很大的鼓舞。
为了今日之会,江东三营都督周瑜、抚军中郎将张昭等人也自江东而来,细陈江东诸事。
在刘琮而言,这几乎是他们的述职报告,虽然经常与周瑜、张昭等人书信往来,但这样详细的汇报比起书信来,就更加完整而详尽了。
待江东诸人言毕,不觉时已至午,众人便都望向刘琮。
“今汉室不幸,王纲失纪,曹贼猖獗,伪命布祸,吾欲剿灭其久矣。然百姓流离,方得安身,将士戮力,征尘未洗,吾岂不知?”刘琮振衣而起,扶剑踱步于案几之前,环视诸人道:“昔光武之创立基业,奋羸弱之卒数千,摧莽疆旅四十余万于昆阳之郊。夫据道讨逆,不在众寡,此亦深知。泱泱中国,其无人乎?吾自镇南阳而起,得军师及建忠将军之助,初试锋芒,折史涣于淯水,抗强敌于宛城,砥砺而行,于今近十载也。”
说到这里,刘琮仿佛又看到了这些年来尸积如山,血流漂杵的惨烈场景,双眼不禁微微一眯,不过他很快便回过神来,接着说道:“秦何以二世而终?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吾领荆州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宣举德政,肃立威刑。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此为治之要,今言之于此,特为相知!”
这些话说完之后,刘琮见堂上诸人都若有所思,便回到案几之后,端坐下来。这是刘琮首次在这样的场合,郑重的提出以法家行事。当然刘琮并不是要对法家学说生搬硬套,实际上在荆州新政中,还掺杂了许多别的内容。
之所以要如此强调,是因为刘琮接下来将有一系列的动作,这也算是先吹吹风吧。
用过午饭之后,刘琮便与贾诩、周瑜等人一同出城,往城北别业而去,借野色山光,舒解疲累。随行扈从也不多,数十骑而已,迤逦出城,行经大道,转而入山,但见竹木扶苏,溪山映照。及至到了别业之外,就看两扇斑竹门,半开半掩,一只纯黑小犬,且吠且叫,早有庄内老仆迎将出来。近卫扈从分列两侧,或往旁处而去。
周瑜翻身下马之后,随同刘琮进得门来,见一条小径,皆用鹅卵石铺砌而成,两旁怪石嶙峋,宛若生成。中间一带小小草堂,都是明窗净几。旁边又有二厢房,图书四壁。庭中一块大白石洁净如玉,四围可坐数人。石上镌刻有三字曰“如意石”。堂后立一重楼,以便登临远眺,楼后一荷塘,有红鲤数十尾,池水清冽,畅游其中。
除贾诩、周瑜二人之外,便只有法正、徐庶和诸葛亮三人,围坐于如意石旁,春日暖暖,倒也不觉山风之寒。
“如今刘备在北,虽未兼得幽并,横跨冀青,但以关张之勇,沮授之才,非袁谭与尚可敌。任其行事,则数年之内必见分晓,如此曹操岂能坐视不理?然其欲北上,与备等争雄,必虑吾攻其后。”刘琮说道:“所以寿春必然会成为其眼中钉、肉中刺,而对我方来说,亦同样重要,为保寿春不失,则必夺淮安、盱眙二城,如此方可成掎角之势,不至被曹操一鼓而下。”
周瑜笑道:“余也正有此意,不料大将军已有定计,倒是我等多虑了。”
刘琮虽与周瑜两年多未见,但看上去他倒是没什么变化,如果说有的话,那便是比当初更为自信,风度更佳。这让自觉老了不少的刘琮颇为无语。
“哦?公瑾也早有所料么?”刘琮笑着与贾诩对视一眼,转头对周瑜说道。
周瑜颔首道:“非瑜如此,元直与孔明亦如是。大将军尚未回襄阳之前,瑜与二位议论江东形势,便都如此认为了。”
既然大家的认识都一样,那么接下来便容易许多了。不过细节上却有些不同之处。在徐庶看来,若出兵攻打淮安,盱眙二城,则必须先取广陵,否则淮安即便攻克,亦难守住。
从地图上来看,淮安与盱眙隔湖相望,不同的是淮安控扼广陵与彭城之要道,附近又有盐渎小城,可沟通南北。
周瑜则认为,可以先取淮安,再回师席卷广陵,则广陵孤立无援,必为我方所取。若不克淮安,则徐州彭城之兵,便可经此南下,支援广陵,有战事迁延之虞。
“却不知孔明有何意见?”刘琮听了他们二人之语,微微颔首,转而对诸葛亮问道。
诸葛亮稍一思忖,回道:“广陵陈元龙乃豪杰,愿大将军得之。”
“哈哈,旬月之后,吾便往江东去,孔明可与我同往。”刘琮笑着对诸葛亮说道:“怎么样,可愿同行否?”
诸葛亮先是一愣,继而笑道:“固所愿,不敢请耳!”
刘琮颔首道:“曹操若失广陵,则我江东之局愈加稳固,即便他还想对我方用兵,也只能先保守彭城,力稳徐州了。如此一来,我方可进可退,便已立不败之地。”
“却不知大将军欲用多少人马?”周瑜待刘琮说完之后问道。
刘琮微微一笑:“如今三营已成,就用江东人马即可。”
“旬月之后便往江东,是不是太早了些?”倒是法正有些疑惑的问道。在他看来刘琮这才刚回襄阳,只待一个月便去往江东,实在太着急了。更何况法正之前并不赞成刘琮亲自去江东督战,不过刘琮此去并非仅仅为战事,还有其他事宜,他这才没有再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