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园经济是不是代表着这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在刘琮看来,是,也不是。
世家大族是不是一定会成为集权制度的障碍和阻力?在刘琮看来,同样是,也同样不全是。
在战乱频仍的地区,庄园不仅仅是生产物资之地,更是防御外敌之所,坞堡坚固,部曲过万的世家大族,可以很好的保护托庇其中的佃客荫户。通过他们的合理组织,又能最大化的利用人力优势,进行各种生产劳动,从而获得较高的收成。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的确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
但是荆、扬、交三州相比北方气候温暖,水系众多,适宜耕种的良田更多。后世所言“湖广熟,天下足”指的正是荆州,而“苏湖熟,天下足”又正是扬州。刘琮知道之所以目前自耕农的处境看起来不如给大族当佃户,主因在于这场天灾,次要原因才是耕种水平落后,水利设施不够完善等等。随着铁质农具的推广和普及,北方流民带来的先进的农耕技术,用不了多久,自耕农经济就会成型并且逐步发展,直至完善起来。
刘琮为何要逆流而动?难道天生和世家大族有仇?非也!他这么做,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
虽然出身于世纪大族,但刘琮要的却是集权而非与世家大族分权。他很清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放之当下,庄园经济便是世家大族的基础。占山固泽,良田万顷,坞堡高耸武备充足,关上门就是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小王国,这样的世家大族刘琮能放心吗?就算刘琮放心,这种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阶段,会甘于在集权统治之下?或者就不想起而代之?
就拿曹魏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曹操是当时两汉魏晋南北朝少有的打破高门大族垄断的人,然而最终却被世家豪族的代表司马氏所篡,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强势如曹操,他活着的时候固然可以“唯才是举”,通过这样的方式打破高门大族对政治的垄断。但他死后呢?曹丕不也得接受陈群所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以妥协换取了代汉的成功,把选拔官员的权力还给了士族集团。若非如此,曹丕也不会最终被架空,皇权成为了象征而已。
不过世家大族也并非一定会是集权制度的障碍和阻力。关键是如何将他们的利益,与集权的利益相结合,使得他们心甘情愿的给自己挖掘坟墓。
当然这种手段,必须是温和的,过程肯定是漫长的。好在刘琮认为自己还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所设想的蓝图。他所推行的新政,从方方面面组成了一张大网,户籍制度也好,军队制度也罢,甚至农业方面向自耕农的倾斜支持,都是为了这个最终的目的。敢于反抗的被血腥镇压,合作顺从的给予相应回报,南阳新政的成功多半来自于此。
分化使其不能凝聚起来与自己对抗,拉拢则在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同时,更加削弱了可能存在的敌对势力。对于世家大族的警惕和防范,刘琮几乎有种本能的敏感。通过攻伐江东,荆州世家大族在短期内成功的与刘琮融为一体,不仅仅刘琮在攻取江东中获益,世家大族如文、黄、庞等哪个又未曾从中收益呢?
如今逃户多投奔到高门大族,以人身自由为代价,希望免除赋税和徭役,对于刘琮来说,这是在挖自己的墙脚。
这种情况为何一直迟迟没有上报?刘琮对此心知肚明。开玩笑,若不是杜袭、裴潜等流民系的官员发现之后进行调查,难道指望蒯越他们主动承认吗?
对于脱籍弃田的逃户,主管司法的司马芝建议大索追拿,并对容留荫户之大族处于重罚。
刘琮没打算这么办,如若按照司马芝这种处理方式,很容易造成矛盾激化,这是刘琮目前所竭力避免的。现在他要将内部拧成一股绳,就不能用如此明显的打击方式来对付世家大族。
不过刘琮也不打算就这么听之任之。否则户籍制度很快就将变成一纸空文,大伙儿最终回到以前的老路上。
连续与蒯越、杜袭、裴潜等人商议之后,没过多久刘琮便颁发了几道政令。
表面看起来这几道政令大多与脱籍弃田风潮无关,但细细思之,却又息息相关。
政令发布之后,许多人便坐不住了。
“咳咳,汝等本是吾家荫户,因水灾过后生计无着,吾不忍见汝等饥饿哀号,故暂时收留。可如今到底与从前不同,法令即下,吾等都须遵从。”江陵城外某处大庄园内,一个身材矮小但气势很足的中年汉子对阶下众人说道:“汝等还是各自归家,操持生计去吧……”
台阶下站立着的数十个人面面相觑,其中一人叹道:“俺们如今都是逃户,官府知晓,岂能容俺等?还请望在俺等勤快份上,再收留俺等一次!”
“是啊,俺们就这么回去,那官府能给俺们好果子吃吗?”这些人听了,都出言附和,苦苦哀求。
那中年汉子乃是这家家主,见众人不肯离去,皱眉道:“汝等不知,官府并未追究汝等,快快归家,各自去罢!”说完,转身便回了堂上。阶下众人无可奈何,只得收拾一番,忐忑不安的回去。
待众人走后,这家主人才在榻上长叹道:“不走?不走汝等的赋税徭役全都落在吾家,凭空多出这些谁人吃得消?哎,不是吾无情不愿收留汝等,实在是养活不起啊!”
“这官府也太不讲道理了!”主人的兄弟在一旁愤愤不平:“他们的田亩又不曾归入咱们家,凭什么要把他们的赋税徭役应在咱们头上?”
主人冷哼一声:“讲道理?大将军若是跟咱们讲道理,那才可怕呢。”
他那兄弟愣怔片刻,想起传闻中刘琮在南阳做过的某些事情,不由打了个寒战,低声道:“罢了,不过是些佃户,反正咱们家的人手也足用了,多了他们若是没多田亩,反倒不好。”
“正因如此,如今让他们自行归家,咱们也免得惹上麻烦。”主人叹道,沉吟片刻后,又道:“三弟如今也是军中都尉了,咱们家里以后少不了还要依仗他,所以今后惹麻烦的事,还是少些为好,免得耽误了三弟在军中的前程……”
世家大族是不是一定会成为集权制度的障碍和阻力?在刘琮看来,同样是,也同样不全是。
在战乱频仍的地区,庄园不仅仅是生产物资之地,更是防御外敌之所,坞堡坚固,部曲过万的世家大族,可以很好的保护托庇其中的佃客荫户。通过他们的合理组织,又能最大化的利用人力优势,进行各种生产劳动,从而获得较高的收成。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的确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
但是荆、扬、交三州相比北方气候温暖,水系众多,适宜耕种的良田更多。后世所言“湖广熟,天下足”指的正是荆州,而“苏湖熟,天下足”又正是扬州。刘琮知道之所以目前自耕农的处境看起来不如给大族当佃户,主因在于这场天灾,次要原因才是耕种水平落后,水利设施不够完善等等。随着铁质农具的推广和普及,北方流民带来的先进的农耕技术,用不了多久,自耕农经济就会成型并且逐步发展,直至完善起来。
刘琮为何要逆流而动?难道天生和世家大族有仇?非也!他这么做,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
虽然出身于世纪大族,但刘琮要的却是集权而非与世家大族分权。他很清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放之当下,庄园经济便是世家大族的基础。占山固泽,良田万顷,坞堡高耸武备充足,关上门就是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小王国,这样的世家大族刘琮能放心吗?就算刘琮放心,这种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阶段,会甘于在集权统治之下?或者就不想起而代之?
就拿曹魏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曹操是当时两汉魏晋南北朝少有的打破高门大族垄断的人,然而最终却被世家豪族的代表司马氏所篡,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强势如曹操,他活着的时候固然可以“唯才是举”,通过这样的方式打破高门大族对政治的垄断。但他死后呢?曹丕不也得接受陈群所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以妥协换取了代汉的成功,把选拔官员的权力还给了士族集团。若非如此,曹丕也不会最终被架空,皇权成为了象征而已。
不过世家大族也并非一定会是集权制度的障碍和阻力。关键是如何将他们的利益,与集权的利益相结合,使得他们心甘情愿的给自己挖掘坟墓。
当然这种手段,必须是温和的,过程肯定是漫长的。好在刘琮认为自己还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所设想的蓝图。他所推行的新政,从方方面面组成了一张大网,户籍制度也好,军队制度也罢,甚至农业方面向自耕农的倾斜支持,都是为了这个最终的目的。敢于反抗的被血腥镇压,合作顺从的给予相应回报,南阳新政的成功多半来自于此。
分化使其不能凝聚起来与自己对抗,拉拢则在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同时,更加削弱了可能存在的敌对势力。对于世家大族的警惕和防范,刘琮几乎有种本能的敏感。通过攻伐江东,荆州世家大族在短期内成功的与刘琮融为一体,不仅仅刘琮在攻取江东中获益,世家大族如文、黄、庞等哪个又未曾从中收益呢?
如今逃户多投奔到高门大族,以人身自由为代价,希望免除赋税和徭役,对于刘琮来说,这是在挖自己的墙脚。
这种情况为何一直迟迟没有上报?刘琮对此心知肚明。开玩笑,若不是杜袭、裴潜等流民系的官员发现之后进行调查,难道指望蒯越他们主动承认吗?
对于脱籍弃田的逃户,主管司法的司马芝建议大索追拿,并对容留荫户之大族处于重罚。
刘琮没打算这么办,如若按照司马芝这种处理方式,很容易造成矛盾激化,这是刘琮目前所竭力避免的。现在他要将内部拧成一股绳,就不能用如此明显的打击方式来对付世家大族。
不过刘琮也不打算就这么听之任之。否则户籍制度很快就将变成一纸空文,大伙儿最终回到以前的老路上。
连续与蒯越、杜袭、裴潜等人商议之后,没过多久刘琮便颁发了几道政令。
表面看起来这几道政令大多与脱籍弃田风潮无关,但细细思之,却又息息相关。
政令发布之后,许多人便坐不住了。
“咳咳,汝等本是吾家荫户,因水灾过后生计无着,吾不忍见汝等饥饿哀号,故暂时收留。可如今到底与从前不同,法令即下,吾等都须遵从。”江陵城外某处大庄园内,一个身材矮小但气势很足的中年汉子对阶下众人说道:“汝等还是各自归家,操持生计去吧……”
台阶下站立着的数十个人面面相觑,其中一人叹道:“俺们如今都是逃户,官府知晓,岂能容俺等?还请望在俺等勤快份上,再收留俺等一次!”
“是啊,俺们就这么回去,那官府能给俺们好果子吃吗?”这些人听了,都出言附和,苦苦哀求。
那中年汉子乃是这家家主,见众人不肯离去,皱眉道:“汝等不知,官府并未追究汝等,快快归家,各自去罢!”说完,转身便回了堂上。阶下众人无可奈何,只得收拾一番,忐忑不安的回去。
待众人走后,这家主人才在榻上长叹道:“不走?不走汝等的赋税徭役全都落在吾家,凭空多出这些谁人吃得消?哎,不是吾无情不愿收留汝等,实在是养活不起啊!”
“这官府也太不讲道理了!”主人的兄弟在一旁愤愤不平:“他们的田亩又不曾归入咱们家,凭什么要把他们的赋税徭役应在咱们头上?”
主人冷哼一声:“讲道理?大将军若是跟咱们讲道理,那才可怕呢。”
他那兄弟愣怔片刻,想起传闻中刘琮在南阳做过的某些事情,不由打了个寒战,低声道:“罢了,不过是些佃户,反正咱们家的人手也足用了,多了他们若是没多田亩,反倒不好。”
“正因如此,如今让他们自行归家,咱们也免得惹上麻烦。”主人叹道,沉吟片刻后,又道:“三弟如今也是军中都尉了,咱们家里以后少不了还要依仗他,所以今后惹麻烦的事,还是少些为好,免得耽误了三弟在军中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