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城未克而敌援军又至,广陵兵眼看便要陷入两面受敌的危险境地。陈登见敌军骑兵来势汹汹,实则并无多少人马,当机立断分兵抵挡,虽然派去的近千士卒未能将敌军挡住,但总算使得敌骑凶猛的势头遏制为之一滞,为广陵兵重新布阵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这数百骑兵是由周泰率领的前锋,见丹徙城头上浓烟滚滚杀声远在数里之外都清晰可闻,周泰便下令疾驰冲杀以图救援。在遭到广陵枪兵结阵抵抗之中,速度大受影响,冲击的势头便缓了下来。
潘璋见城下援兵似乎后继乏力,正要亲自领兵出城接应,却见广陵兵稳住阵脚之后再度向城头攻来。潘璋虽性格鲁莽,却也知道此时断然不可开城门,只得咬牙率部在城头死守苦撑。而周泰率领这数百骑兵自牛渚奔赴丹徙,一日一夜间早已人困马乏,厮杀一阵之后见广陵兵阵势难以突破,便收拢部众向后暂退。
陈登见状却并不觉得欣慰,他知道这些骑兵是江东军回援的前锋,只怕接下来敌军主力将至,到时才是一场决定生死的恶战。他虽然是文官出身,但对于行军作战之时也颇有研究,否则去年也不会两度击败孙权。然而以前他处于守势,且在广陵作战可谓占了地利人和之利,可现在挥军南渡进攻丹徙,攻守转换之后,陈登却觉得很是束手束脚,处处不顺。
实际上选择此时出兵南下,陈登是经过仔细斟酌之后才做出的决定。他当然知道江东世家对自己的行为一定会群起而攻之,遭遇到他们激烈的反抗,然而没想到的是,这反抗竟然如此激烈。对于江东世家豪强的心思,陈登自然是有充足的了解的。孙权现在已经大势已去,必然会被这些世家豪强所抛弃,而自己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实力和能力,让这些世家豪强投效归附,所以形成现在这种局面,陈登并不感到意外。
“将军,敌军稍退,我军当全力攻城,不使其有里应外合之机!”主簿眼看周泰率领骑兵退走,心下稍安,上前对陈登建议道。陈登虽是广陵太守,不过自上次曹操出兵徐州,陈登举兵应和之后,他便被曹操举荐,加“伏波将军”衔。是以主簿会如此称呼。
陈登听了思忖片刻,摇头道:“不!传令各部收兵,退守营寨!”
“这?”主簿不明所以,疑惑的抬眼看着陈登。虽说全军攻城未必就能将丹徙一举攻破,但现在退兵岂不是让江东援军从容入城,丹徙就更加难以攻克了。
他却不知,陈登正是打着这个主意。广陵兵虽然经过数日攻城伤亡惨重,但在城外尚有六千余人马,而且只要陈登一声令下,大江北岸的两万余人只消一日便能渡过大江。彼时江东军全都入城,而自己只用将丹徙围困起来,就可一战而定!若非如此,待刘琮率领荆州军顺流而下,自己若还是在丹徙与孙军苦战,岂不是便宜了刘琮?
各部收兵之后,周泰见广陵兵不加阻止,便率兵入城,潘璋大刺刺的在城头等着周泰来见。周泰知他性格如此,也不计较,带着数名近卫上了城头。两人相见倒也没多少喜悦之情,眼下广陵兵未去,虽然孙权即将率主力来援,但此战结果如何尚未可知。因此无论是苦战数日的守军,还是从牛渚赶来的骑兵,都显得心情沉重。
当日陈登再未下令攻城,攻守双方士卒俱都趁机休息,至第二日清晨,孙权亲领六千余众赶到丹徙。这六千人马中,除了自牛渚撤出的三千余步骑之外,其余皆来自秣陵、湖熟、句容三地,几乎将那三城的县兵抽调一空。这样做等于放弃了那三城,转而死守丹徙、曲阿了。至于荆州军是否会在夺取潥阳之后顺潥水直取阳羡,孙权此时已无力顾及,只能寄希望于吴郡太守朱治了。
江东军并未全部入城,而是分出两千余人在城外立下营寨,与丹徙城池互为犄角。
城楼之上,孙权凭栏望去,只见广陵兵背水立寨,江中泊着数百战船,营寨连绵数里,壁垒森严,战船首尾相接,樯橹林立。
想到董袭在荆州军的攻击之下不过数日便弃城而走,使得江北荆州军顺利攻克历阳,孙权心中不禁有些黯然。吕蒙等人叛降荆州对他的打击,远不如董袭放弃历阳远遁合肥来的大。毕竟相对吕蒙等别部司马来说,官至扬武都尉拥兵数千的董袭,在江东军中的影响力要更大。
同样是都尉,潘璋却能在广陵兵的重兵围攻之下坚持到现在,孙权觉得自己总算没看错人。其实这也是潘璋与董袭、吕蒙等人出身不同的原因,若非孙权提拔,潘璋怎能从浪荡贫儿一跃成为江东军都尉?但董袭和吕蒙等人却都是有部曲相随的,并非靠孙权提拔。
现在孙权虽未与周瑜等人决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以周瑜为代表的水军将领,已经与孙权离心离德。没有周瑜等人辅佐,孙权即便退守吴会,又能坚持多久呢?更何况现在广陵兵又南渡进攻,欲瓜分江东。
至于外部的援军,曹操仍然率部在官渡与袁绍大军对峙,益州偏远且因内乱自顾不暇,交州兵微将寡,都很难对荆州构成什么实质上的威胁。对于这一点,孙权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若说孙权如今的战略,无非是固守丹徙,以保吴郡罢了。不管怎么说吴会都是孙氏的根基之地,若能坚持一年半载,也许就会有转机出现。这也是孙权和他麾下大多将领的想法。
丹徙,绝不容有失!无论对方是荆州军还是广陵军,孙权都下定决心,要以此城据守,坚持到出现转机的时候。
统帅有此决心,自然会在无形中提升全军的士气,而广陵兵在陈登的指挥下却不再全力猛攻,只以重兵围困,甚至对于江东兵数次挑衅置之不理,固守营寨避不出战,看样子是要和孙权打消耗战了。
相对来说,孙权更希望如此。他现在最缺的便是时间,只要能有喘息之机,便可再从吴会两郡甚至九江抽调人马,布置防务。而且孙权已经意识到江东世家开始有倒向荆州的迹象,他亟需重新整合力量,以在夹缝之中挣扎求存。现在孙权的处境虽然与孙策初入江东时有所不同,但相比之下更为险恶。
当初孙策领兵横扫江东时,一开始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江东世家大族的势力之雄厚。在年少气盛,锐气十足的小霸王看来,凭着麾下众多能征善战之士,不用依仗当地大姓豪族,便能在江东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所以孙策才会在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大开杀戒,凡是不服从其号令者,一概诛杀!这其中既有朝廷任命、视孙策为叛逆的州郡长吏,如许贡、刘繇、王朗等人,也包括割据一方、对孙策不屑一顾的地方豪强,如严白虎、邹他、钱铜等。
但是在以武力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孙策也逐渐看清了江东大族潜在势力的深厚。这种实力不仅仅表现在世家中多有人才在州郡为官,也不仅仅是豪强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而是在江东大族对于人心向背的深刻影响力,使得孙策意识到,要想在江东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改变以前一味用强,单纯依赖武力的政策,转而与江东世家豪强展开合作。
不过孙策还未来得及完全实现政策上的转变,便英年早逝,他的这一战略意图,最终通过继承人的选择得以展现,那便是选择了“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的孙权,而非以“骁悍果烈”著称的三弟孙翊。
然而江东大族所考虑的首先是自身家族的安危与传承,在孙策势力强大之时,选择与其合作固然是他们在观察众多势力之后的决定,但也并不是所有江东世家豪强都这么做,更何况如今刘琮率领荆州大军东进,这些江东大族当然不会视而不见,只不过依附问题关系到江东大族的前途去向,意义颇为深远,在不能断定刘琮是否会保护其根本利益时,这些传承多年的江东大族是不会贸然投靠的。所以才会有李术为刘琮摇唇鼓舌之后,顾徽等人一再前往春谷试探。
如此一来孙权在江东的统治地位,便立即变得岌岌可危。失去了精锐的部曲将士或许还能够通过战争再度募集培养,但若是失去了江东大族的支持,则孙权的败亡指日可待。在这方面孙权比任何人都看的清楚,可失去了足以震慑江东大族的武力之后,孙权拿什么来保证这些世家豪强的利益?
眼下虽说还没有到众叛亲离的那一步,但孙权知道,随着战局的恶化,随着战火向吴会两郡蔓延,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而且陈登暂缓攻城只是为了调兵渡江,积攒实力而已。到了十一月初五,陈登陆续又从江北调来近万人马之后,再度向丹徙发起猛攻。
面对人多势众的广陵兵,孙权只能凭借高大的城墙死守。好在广陵兵虽然人多,但在军械上无法和荆州军相比,数日鏖战,广陵兵始终未能攻破城头,只是这样消耗下去,对于孙权和陈登来说,都是件非常痛苦的事。
“什么?江东水军突然自上游冲杀而来?”正在督战的陈登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顿时为之愕然。
这数百骑兵是由周泰率领的前锋,见丹徙城头上浓烟滚滚杀声远在数里之外都清晰可闻,周泰便下令疾驰冲杀以图救援。在遭到广陵枪兵结阵抵抗之中,速度大受影响,冲击的势头便缓了下来。
潘璋见城下援兵似乎后继乏力,正要亲自领兵出城接应,却见广陵兵稳住阵脚之后再度向城头攻来。潘璋虽性格鲁莽,却也知道此时断然不可开城门,只得咬牙率部在城头死守苦撑。而周泰率领这数百骑兵自牛渚奔赴丹徙,一日一夜间早已人困马乏,厮杀一阵之后见广陵兵阵势难以突破,便收拢部众向后暂退。
陈登见状却并不觉得欣慰,他知道这些骑兵是江东军回援的前锋,只怕接下来敌军主力将至,到时才是一场决定生死的恶战。他虽然是文官出身,但对于行军作战之时也颇有研究,否则去年也不会两度击败孙权。然而以前他处于守势,且在广陵作战可谓占了地利人和之利,可现在挥军南渡进攻丹徙,攻守转换之后,陈登却觉得很是束手束脚,处处不顺。
实际上选择此时出兵南下,陈登是经过仔细斟酌之后才做出的决定。他当然知道江东世家对自己的行为一定会群起而攻之,遭遇到他们激烈的反抗,然而没想到的是,这反抗竟然如此激烈。对于江东世家豪强的心思,陈登自然是有充足的了解的。孙权现在已经大势已去,必然会被这些世家豪强所抛弃,而自己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实力和能力,让这些世家豪强投效归附,所以形成现在这种局面,陈登并不感到意外。
“将军,敌军稍退,我军当全力攻城,不使其有里应外合之机!”主簿眼看周泰率领骑兵退走,心下稍安,上前对陈登建议道。陈登虽是广陵太守,不过自上次曹操出兵徐州,陈登举兵应和之后,他便被曹操举荐,加“伏波将军”衔。是以主簿会如此称呼。
陈登听了思忖片刻,摇头道:“不!传令各部收兵,退守营寨!”
“这?”主簿不明所以,疑惑的抬眼看着陈登。虽说全军攻城未必就能将丹徙一举攻破,但现在退兵岂不是让江东援军从容入城,丹徙就更加难以攻克了。
他却不知,陈登正是打着这个主意。广陵兵虽然经过数日攻城伤亡惨重,但在城外尚有六千余人马,而且只要陈登一声令下,大江北岸的两万余人只消一日便能渡过大江。彼时江东军全都入城,而自己只用将丹徙围困起来,就可一战而定!若非如此,待刘琮率领荆州军顺流而下,自己若还是在丹徙与孙军苦战,岂不是便宜了刘琮?
各部收兵之后,周泰见广陵兵不加阻止,便率兵入城,潘璋大刺刺的在城头等着周泰来见。周泰知他性格如此,也不计较,带着数名近卫上了城头。两人相见倒也没多少喜悦之情,眼下广陵兵未去,虽然孙权即将率主力来援,但此战结果如何尚未可知。因此无论是苦战数日的守军,还是从牛渚赶来的骑兵,都显得心情沉重。
当日陈登再未下令攻城,攻守双方士卒俱都趁机休息,至第二日清晨,孙权亲领六千余众赶到丹徙。这六千人马中,除了自牛渚撤出的三千余步骑之外,其余皆来自秣陵、湖熟、句容三地,几乎将那三城的县兵抽调一空。这样做等于放弃了那三城,转而死守丹徙、曲阿了。至于荆州军是否会在夺取潥阳之后顺潥水直取阳羡,孙权此时已无力顾及,只能寄希望于吴郡太守朱治了。
江东军并未全部入城,而是分出两千余人在城外立下营寨,与丹徙城池互为犄角。
城楼之上,孙权凭栏望去,只见广陵兵背水立寨,江中泊着数百战船,营寨连绵数里,壁垒森严,战船首尾相接,樯橹林立。
想到董袭在荆州军的攻击之下不过数日便弃城而走,使得江北荆州军顺利攻克历阳,孙权心中不禁有些黯然。吕蒙等人叛降荆州对他的打击,远不如董袭放弃历阳远遁合肥来的大。毕竟相对吕蒙等别部司马来说,官至扬武都尉拥兵数千的董袭,在江东军中的影响力要更大。
同样是都尉,潘璋却能在广陵兵的重兵围攻之下坚持到现在,孙权觉得自己总算没看错人。其实这也是潘璋与董袭、吕蒙等人出身不同的原因,若非孙权提拔,潘璋怎能从浪荡贫儿一跃成为江东军都尉?但董袭和吕蒙等人却都是有部曲相随的,并非靠孙权提拔。
现在孙权虽未与周瑜等人决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以周瑜为代表的水军将领,已经与孙权离心离德。没有周瑜等人辅佐,孙权即便退守吴会,又能坚持多久呢?更何况现在广陵兵又南渡进攻,欲瓜分江东。
至于外部的援军,曹操仍然率部在官渡与袁绍大军对峙,益州偏远且因内乱自顾不暇,交州兵微将寡,都很难对荆州构成什么实质上的威胁。对于这一点,孙权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若说孙权如今的战略,无非是固守丹徙,以保吴郡罢了。不管怎么说吴会都是孙氏的根基之地,若能坚持一年半载,也许就会有转机出现。这也是孙权和他麾下大多将领的想法。
丹徙,绝不容有失!无论对方是荆州军还是广陵军,孙权都下定决心,要以此城据守,坚持到出现转机的时候。
统帅有此决心,自然会在无形中提升全军的士气,而广陵兵在陈登的指挥下却不再全力猛攻,只以重兵围困,甚至对于江东兵数次挑衅置之不理,固守营寨避不出战,看样子是要和孙权打消耗战了。
相对来说,孙权更希望如此。他现在最缺的便是时间,只要能有喘息之机,便可再从吴会两郡甚至九江抽调人马,布置防务。而且孙权已经意识到江东世家开始有倒向荆州的迹象,他亟需重新整合力量,以在夹缝之中挣扎求存。现在孙权的处境虽然与孙策初入江东时有所不同,但相比之下更为险恶。
当初孙策领兵横扫江东时,一开始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江东世家大族的势力之雄厚。在年少气盛,锐气十足的小霸王看来,凭着麾下众多能征善战之士,不用依仗当地大姓豪族,便能在江东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所以孙策才会在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大开杀戒,凡是不服从其号令者,一概诛杀!这其中既有朝廷任命、视孙策为叛逆的州郡长吏,如许贡、刘繇、王朗等人,也包括割据一方、对孙策不屑一顾的地方豪强,如严白虎、邹他、钱铜等。
但是在以武力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孙策也逐渐看清了江东大族潜在势力的深厚。这种实力不仅仅表现在世家中多有人才在州郡为官,也不仅仅是豪强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而是在江东大族对于人心向背的深刻影响力,使得孙策意识到,要想在江东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改变以前一味用强,单纯依赖武力的政策,转而与江东世家豪强展开合作。
不过孙策还未来得及完全实现政策上的转变,便英年早逝,他的这一战略意图,最终通过继承人的选择得以展现,那便是选择了“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的孙权,而非以“骁悍果烈”著称的三弟孙翊。
然而江东大族所考虑的首先是自身家族的安危与传承,在孙策势力强大之时,选择与其合作固然是他们在观察众多势力之后的决定,但也并不是所有江东世家豪强都这么做,更何况如今刘琮率领荆州大军东进,这些江东大族当然不会视而不见,只不过依附问题关系到江东大族的前途去向,意义颇为深远,在不能断定刘琮是否会保护其根本利益时,这些传承多年的江东大族是不会贸然投靠的。所以才会有李术为刘琮摇唇鼓舌之后,顾徽等人一再前往春谷试探。
如此一来孙权在江东的统治地位,便立即变得岌岌可危。失去了精锐的部曲将士或许还能够通过战争再度募集培养,但若是失去了江东大族的支持,则孙权的败亡指日可待。在这方面孙权比任何人都看的清楚,可失去了足以震慑江东大族的武力之后,孙权拿什么来保证这些世家豪强的利益?
眼下虽说还没有到众叛亲离的那一步,但孙权知道,随着战局的恶化,随着战火向吴会两郡蔓延,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而且陈登暂缓攻城只是为了调兵渡江,积攒实力而已。到了十一月初五,陈登陆续又从江北调来近万人马之后,再度向丹徙发起猛攻。
面对人多势众的广陵兵,孙权只能凭借高大的城墙死守。好在广陵兵虽然人多,但在军械上无法和荆州军相比,数日鏖战,广陵兵始终未能攻破城头,只是这样消耗下去,对于孙权和陈登来说,都是件非常痛苦的事。
“什么?江东水军突然自上游冲杀而来?”正在督战的陈登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顿时为之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