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秦王面露犹豫,华阳夫人更是“伤心欲绝”,伏在秦王身上哭诉道:“王上,天下诸国,唯有秦国送出太子质于韩。去年,齐国以五十里之地换回公子假后,更是只剩下我们秦国还有质子在洛阳。”
“秦、赵、楚、燕、齐五国,论国力,只有楚国略强于我们。楚国更是屡屡与韩国作对,韩国却是不敢为难于楚。说到底,韩国想要休养生息,不愿意轻起战端。在这个时候,我们将太子接回晋阳,韩国怎么会与我们为难呢!就算为了取信韩国,要继续派质子到洛阳,也完全可以选派一名寻常公子,不用将太子委身于韩啊!”
“王上难道就不想念太子,不愿意太子回来侍奉王上吗?”
秦王被这一激将,也突然意识到,好像确实只有秦国对韩国委曲求全。这样子是不是有损秦国的形象?!毕竟,秦国的国力和赵国相当,只在楚国之下。但接太子回晋阳事关重大,秦王只能安抚道:“夫人权且放心,寡人一定想方设法迎太子回来。”
不过,这一天对秦王来说终究是不平静的,心事重重地从王后的寝宫出来后,秦王便接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赵国大将廉颇将兵十万,抵达了雁门郡和太原郡的交界,也是两国的边境。
秦王立即召集群臣商议此事,虽然赵国大军尚且没有越境攻打秦国,但没有人会无聊之余兴师动众地来一场武装大游行!赵国对秦国,必然是有所图谋的。其中,最可能的原因是为了收复汾水东岸的土地。
“王上!臣以为当速速调兵北上,防止赵军作乱!”丞相嬴则在听闻赵军在边境上蠢蠢欲动后,当即表态。
“丞相所言甚是!寡人也有此念!”秦王为这次议事定下了基调。
群臣自然知道,秦军士气正旺,面对咄咄逼人的赵军,秦国是不能忍让的。但是该选派何人为将,出兵多少,秦王应该是犹疑不决,想要群臣商议一番。
“王上!臣以为阳泉君通晓兵法,可为大将,率军抵抗赵军!”谁也没想到,第一个出来表态的居然是郎中令吕不韦。
吕不韦虽然受秦王信赖,但行事向来低调、稳重。但凡有朝堂大事,往往是许多臣子表态后,吕不韦通过观察秦王的神色,知道秦王的喜恶后,才出声做一锤定音的“总结”。众人没想到,吕不韦这次如此积极主动。
群臣皆知,阳泉君乃是华阳夫人的兄长,吕不韦和阳泉君过从甚密。但正因为如此,群臣才对吕不韦举荐阳泉君为将,率军北上抵御廉颇不解。廉颇岂是那么好相与的,如果廉颇容易对付,杨端和大军也不至于被赵军从雁门、云中赶出来,溃败数百里。阳泉君虽然有领兵经验,但要说和廉颇的十万大军对决,是远远不够的。吕不韦没道理害阳泉君啊!
“启禀王上!赵军来势汹汹,但却是疲军。臣愿意率军北上,为王上扫清宇内,壮我大秦声威!”阳泉君居然欣然接受了吕不韦的提议,主动请缨。这让群臣很是诧异。难道阳泉君这么自信,不怕兵败吗?!
“臣虽不才,愿提一旅之师,拒赵军于国境之外。”在关键的时刻,新晋卫尉杨端和也没有谦让,亦是出声道。
兵败给廉颇是杨端和从军以来的唯一污点,虽然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杨端和却觉得,上次是自己太过大意,所以败给了老辣的廉颇。如果再给自己一次机会,自己绝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这次廉颇率领十万赵军精锐,正是给了自己报仇的机会!阳泉君虽然地位比自己高,但统兵的能力却远逊自己。所以,杨端和不认为阳泉君争得过自己。
本着让敌人不舒服就是对的的原则,杜蟜立即出言声援卫尉杨端和,道:“王上!臣以为卫尉曾有大破赵军的经验,领兵与赵军对决,最为合适!兵者,国之大事,加之赵军来势汹汹,此战于我大秦而言只许胜不许败,阳泉君经验匮乏,可能无法击退赵军啊!”
阳泉君顿时怒目相视,论经验,自己当然比不上杨端和。但杨端和初当大任的时候,还不是一样没有任何经验?!有的只是秦王的信任!而且,杜蟜毫不掩饰地质疑自己的能力,完全不给自己留一点颜面,自己也就没必要客气了。
不过,先开口的还是郎中令吕不韦,只听吕不韦呵呵一笑,对秦王说道:“王上!臣以为此言谬矣!杜将军没有什么经验,不是一样掌握着晋阳三分之一的兵马吗?!可见,临战统兵,在乎将军一心,跟经验有关系,但却不是决定性的。才能、王上的信任,此二者才是缺一不可。即使是卫尉,当初执掌十万大军大破赵军前,经验也是相对匮乏吧!但因为王上的支持,加上卫尉有用兵的才能,三军用命,所以才能大破赵军!”
这一句话直接让杜蟜面红耳赤,还无法反驳。如果自己反驳,那岂不是说明自己经验不够,没资格做将军,统帅晋阳三分之一的兵马吗?!因此,杜蟜只能吃了个暗亏,默认还是有“天才”存在的,比如自己,比如阳泉君,比如杨端和。
秦王点了点头,看向阳泉君,问道:“阳泉君,你可有把握击败赵军?又需要多少兵马?”
秦王的言外之意却是只要阳泉君肯立下军令状,确保胜利,那出兵的机会就给阳泉君了。这也是秦王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这一段时间,自己太过宠爱杜姬,也太过纵容杜蟜,让朝臣产生太多联想,以为自己有可能会另立杜姬所生的公子为太子。朝臣们渐渐分为三派,一派只忠于自己,对谁都不偏颇。一派是以将军杜蟜为核心,希望等杜姬所生的公子长大成人后,改立他为太子。一派以阳泉君为首,希望太子子楚的位置稳如泰山,可以在自己百年之后继承王位。
对一个君王而言,需要维持朝堂的平衡。平衡的要点就在于哪一派气势高,就要打压哪一派。自己优渥杜蟜已经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更是惹得华阳夫人因此想念太子茶饭不思,卧床不起。既然朝堂有失去平衡的趋势,那就需要补救,所以,秦王决定给阳泉君一个机会,前提是阳泉君有这个自信。
“启禀王上!臣有把握,只要王上给臣三万大军,臣必然可以击败赵军!”阳泉君胸有成竹地说道。
此言一出,朝堂尽皆哗然。对面可是廉颇!对面可是十万赵军!无论是哪一个,都足以让秦国头疼不已!更何况如今是廉颇统帅的十万大军!阳泉君哪里来的底气和自信?!
秦王也满是惊讶,原本,在秦王看来,阳泉君至少也要十万大军方有把握抗衡赵军。但现在,阳泉君只要表示只要三万大军即可。难道阳泉君是一个不世出的名将,被自己埋没已久的名将?!秦王很是怀疑!
“三万大军?!你可知道欺君之罪的后果可是很严重的!”秦王故作严厉地说道。
“臣不敢欺瞒王上!三万!臣只要三万大军,自然有法子让赵军无功而返!如果臣不能做到这一点,请王上削去臣的爵位,押入大牢治罪!”阳泉君正色回道。
“好!那寡人就许你三万大军,也不限定时间,只要你能让赵军攻不破五寨,便是大功一件!”秦王大喜道。
五寨乃是秦、赵边境上的一座城邑,赵军若是不能攻破五寨,便无法南下深入太原。如果赵军绕道,则极有可能被秦军断了粮道,可谓兵家必争之地。
“谢王上!”
阳泉君领了虎符,前往校场点兵选将暂且不提,却说秦王在朝会结束后,将丞相嬴则单独留了下来。嬴则作为昭王时期的老臣,是朝堂上对太子一事保持中立态度的标志性人物。所以,关于是否将太子子楚从洛阳接回来,秦王想听听嬴则的意见。
“臣斗胆问一下,王上可有改立太子的想法?”嬴则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秦王随即意识到对方的心意,如果自己想要改立太子,那子楚留不留在洛阳没什么大的关系。如果自己还不想换太子,那他接下来的说辞才有意义。
“太子事寡人恭敬,又无失德,寡人怎么会改立太子呢?!”秦王一脸笃定地说道。
嬴则这才点了点头,说道:“太子之位事关国运,臣实在不愿意看到王上子嗣为了争太子之位而让国家分崩离析。既然王上没有这个念想,那臣以为当速速接太子返回晋阳。”
“何也?”
“当初,我们大秦之所以让太子出质于洛阳,是因为我们在太原、河东没有站稳。如今王上英明,秦国上下齐心,所以才能败赵而收汾东之地。遍观天下诸国,唯有秦国委身质子于韩,委身太子于韩。太子年长,正是需要处理国事的年龄。王上迟迟不迎太子回秦,其余公子必对太子之位生出觊觎之心,于国不稳也!”嬴则解释道。
“寡人之所虑,韩国也!接太子回秦易,令韩国不生疑心难!”秦王长叹道。
“王上多虑了!”嬴则宽慰道:“韩国之所虑者,不过是秦国强大!尤其是畏惧秦、赵两国联盟。秦、赵不和,刀兵相向,韩国所愿也!王上可知,楚国不向韩国称臣,韩国隐忍不发;燕、赵、齐不向韩国委派质子,韩国亦是不加责怪,这其中的缘由何在?韩国欲要休养生息也!”
“丞相的意思是只要我们和赵国不和,我们派不派太子质于洛阳都无关紧要?”秦王不确定地说道。
“如果韩国以为质子有用,当初又为何放长安君回邯郸!韩国重利!如今我们和赵国马上就要大战,正是仰仗我们秦国的时候。在这个时候,韩国又怎么会不让太子回国呢?王上只需说王后病重,以孝道游说韩王,韩王必然同意!”嬴则胸有成竹地说道。
“寡人明白了!”秦王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赵国来攻打的正是时候啊!如果没有这件事,自己答应华阳夫人的事情还真的不好做。如今有这件事,韩国为了防止自己恼羞成怒,多半会答应送还太子。毕竟,和国家利益相比,什么都是可以牺牲的。难道韩王将太子子楚困在洛阳,秦国就会对韩国言听计从吗?!
二十天后,韩国,洛阳。
赵国出兵攻打秦国的消息传到韩国没过多久,秦国的使者——郎中令吕不韦便抵达了洛阳。许多人以为,吕不韦多半是代表秦王来向韩国求援的。毕竟,秦、赵两国的国力虽然相当,但如果韩国肯出兵做出攻打代郡的架势,赵国必然担心都城的安全,继而退兵。甚至如果可能,秦、韩两国完全可以趁着赵国主力大军分散的时机,一同瓜分赵国。
但当吕不韦在朝堂上表明来意,告知韩王秦王之所以派自己出使韩国,是因为华阳夫人病重,思念太子子楚,希望子楚可以返回晋阳,成全母子之情后,韩国君臣都有些讶然。这个说辞也基本上表明,秦国无惧赵国的攻打。只不过作为隐晦的条件,秦国希望韩国可以放归太子子楚。
关于是否放归太子子楚,韩国朝堂上的大臣意见不是十分统一。有人认为,秦国侍奉韩国甚是恭敬,自从秦国迁都晋阳后,从无对韩国有半分不敬。如今华阳夫人病重,思念太子,韩国当成全这种孝道,让太子子楚服饰华阳夫人。有人则担心这是秦国的诡计,秦国是对韩国恭恭敬敬,但如果把太子子楚放归秦国,少了这个筹码,秦国对韩国的态度还会像以前那样吗?!为了以防万一,最多只能让子楚回国,但子楚的家人包括诞生几个月的王孙——嬴政必须作为人质留在洛阳。等华阳夫人痊愈后,子楚还是要回到洛阳,继续为质子。
韩王当然清楚这背后的一切缘由,秦王有二十多个儿子(公子),子楚原本是最不起眼的,之所以成为太子,也是运气使然。想用子楚的安危来要挟秦国,逼迫秦国就范是痴心妄想。既然秦国愿意用和赵国对抗来作为取信自己的筹码,那自己就权且答应吧!
韩王一开口,群臣就再无一人反对这件事,这就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君王的威信。韩王用无数次事实告诉群臣,他做的决定,就没有错的。如果你觉得有错,那是你的眼睛有问题。
子楚原本以为自己会顶着一个太子的名衔在洛阳待到秦王病死,然后才能回到晋阳继位,就如同秦昭王所经历过的那样。但没想到,峰回路转,才过了六年的时间,自己居然就能启程返回晋阳。子楚将其归功于自己的长子——嬴政给自己带来的好运,也暗暗下了决心,等自己继位为王,一定好好培养嬴政。当然,子楚也不会忘了华阳夫人、阳泉君、吕不韦等为自己的回国所做的努力,就算自己继位为秦王,至少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还是需要仰仗他们的支持。不是坐上了王位就能号令群臣,而是必须要有为自己所用的人才行。
就在子楚憧憬着回到晋阳的时候,洛阳王宫深处的一所院子里,韩王正在和吕不韦相谈甚欢。
吕不韦不是没想过背弃韩国,彻底归顺秦国,在秦国成为一名决定无数人生死的权臣。但韩国发展地实在太快,从华阳大捷到现在,韩王仅仅用了不到十五年的时间,就将韩国从当时垫底的存在变成了天下第一大国。韩王称帝,灭绝周祀,天下居然没有一个国家敢出兵反抗,声威以至于斯。按照这个架势来说,韩国用不了十年就会统一天下。就算自己成为秦国的权相,甚至成为秦王,那又如何?!到头来还不是要国破家亡,跪在洛阳的王宫前,俯首请罪?!
何况,吕不韦身上还存在着软肋。自己的身上终究打着韩国的印记,也写过很多的奏折给韩王,但凡自己敢背弃韩国,韩王只需将这些奏折转交给秦王,就算自己不死,也要脱一层皮!与其这样冒险,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充当韩国的内应,等秦国被韩国吞并的时候,自己再不济也会封侯。
而且,吕不韦已经看穿了,韩王是那种恩怨分明的人,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自己前些年有段时间疏远韩国,韩王还是念着自己过去的功绩,给了自己改过的机会。这让吕不韦很是感激。韩王甚至暗示吕不韦,如果秦国被灭,自己的功劳足够封君!封君!这可是韩国新的爵位施行以来,从来没赏出去的爵位啊!
十二等爵位,县侯以下只要多加努力,总可以达到。从男爵开始,子爵、伯爵,没有独立领兵获得大捷或者献上足以让韩国焕然一新的计策或者发明是很难达到的。至于侯爵,足以让获得者在三公九卿面前不必行礼,单以军功而言,至少也是夺取了了一州之地。封君则更是难得,非灭国之功无以获得!
“秦、赵、楚、燕、齐五国,论国力,只有楚国略强于我们。楚国更是屡屡与韩国作对,韩国却是不敢为难于楚。说到底,韩国想要休养生息,不愿意轻起战端。在这个时候,我们将太子接回晋阳,韩国怎么会与我们为难呢!就算为了取信韩国,要继续派质子到洛阳,也完全可以选派一名寻常公子,不用将太子委身于韩啊!”
“王上难道就不想念太子,不愿意太子回来侍奉王上吗?”
秦王被这一激将,也突然意识到,好像确实只有秦国对韩国委曲求全。这样子是不是有损秦国的形象?!毕竟,秦国的国力和赵国相当,只在楚国之下。但接太子回晋阳事关重大,秦王只能安抚道:“夫人权且放心,寡人一定想方设法迎太子回来。”
不过,这一天对秦王来说终究是不平静的,心事重重地从王后的寝宫出来后,秦王便接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赵国大将廉颇将兵十万,抵达了雁门郡和太原郡的交界,也是两国的边境。
秦王立即召集群臣商议此事,虽然赵国大军尚且没有越境攻打秦国,但没有人会无聊之余兴师动众地来一场武装大游行!赵国对秦国,必然是有所图谋的。其中,最可能的原因是为了收复汾水东岸的土地。
“王上!臣以为当速速调兵北上,防止赵军作乱!”丞相嬴则在听闻赵军在边境上蠢蠢欲动后,当即表态。
“丞相所言甚是!寡人也有此念!”秦王为这次议事定下了基调。
群臣自然知道,秦军士气正旺,面对咄咄逼人的赵军,秦国是不能忍让的。但是该选派何人为将,出兵多少,秦王应该是犹疑不决,想要群臣商议一番。
“王上!臣以为阳泉君通晓兵法,可为大将,率军抵抗赵军!”谁也没想到,第一个出来表态的居然是郎中令吕不韦。
吕不韦虽然受秦王信赖,但行事向来低调、稳重。但凡有朝堂大事,往往是许多臣子表态后,吕不韦通过观察秦王的神色,知道秦王的喜恶后,才出声做一锤定音的“总结”。众人没想到,吕不韦这次如此积极主动。
群臣皆知,阳泉君乃是华阳夫人的兄长,吕不韦和阳泉君过从甚密。但正因为如此,群臣才对吕不韦举荐阳泉君为将,率军北上抵御廉颇不解。廉颇岂是那么好相与的,如果廉颇容易对付,杨端和大军也不至于被赵军从雁门、云中赶出来,溃败数百里。阳泉君虽然有领兵经验,但要说和廉颇的十万大军对决,是远远不够的。吕不韦没道理害阳泉君啊!
“启禀王上!赵军来势汹汹,但却是疲军。臣愿意率军北上,为王上扫清宇内,壮我大秦声威!”阳泉君居然欣然接受了吕不韦的提议,主动请缨。这让群臣很是诧异。难道阳泉君这么自信,不怕兵败吗?!
“臣虽不才,愿提一旅之师,拒赵军于国境之外。”在关键的时刻,新晋卫尉杨端和也没有谦让,亦是出声道。
兵败给廉颇是杨端和从军以来的唯一污点,虽然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杨端和却觉得,上次是自己太过大意,所以败给了老辣的廉颇。如果再给自己一次机会,自己绝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这次廉颇率领十万赵军精锐,正是给了自己报仇的机会!阳泉君虽然地位比自己高,但统兵的能力却远逊自己。所以,杨端和不认为阳泉君争得过自己。
本着让敌人不舒服就是对的的原则,杜蟜立即出言声援卫尉杨端和,道:“王上!臣以为卫尉曾有大破赵军的经验,领兵与赵军对决,最为合适!兵者,国之大事,加之赵军来势汹汹,此战于我大秦而言只许胜不许败,阳泉君经验匮乏,可能无法击退赵军啊!”
阳泉君顿时怒目相视,论经验,自己当然比不上杨端和。但杨端和初当大任的时候,还不是一样没有任何经验?!有的只是秦王的信任!而且,杜蟜毫不掩饰地质疑自己的能力,完全不给自己留一点颜面,自己也就没必要客气了。
不过,先开口的还是郎中令吕不韦,只听吕不韦呵呵一笑,对秦王说道:“王上!臣以为此言谬矣!杜将军没有什么经验,不是一样掌握着晋阳三分之一的兵马吗?!可见,临战统兵,在乎将军一心,跟经验有关系,但却不是决定性的。才能、王上的信任,此二者才是缺一不可。即使是卫尉,当初执掌十万大军大破赵军前,经验也是相对匮乏吧!但因为王上的支持,加上卫尉有用兵的才能,三军用命,所以才能大破赵军!”
这一句话直接让杜蟜面红耳赤,还无法反驳。如果自己反驳,那岂不是说明自己经验不够,没资格做将军,统帅晋阳三分之一的兵马吗?!因此,杜蟜只能吃了个暗亏,默认还是有“天才”存在的,比如自己,比如阳泉君,比如杨端和。
秦王点了点头,看向阳泉君,问道:“阳泉君,你可有把握击败赵军?又需要多少兵马?”
秦王的言外之意却是只要阳泉君肯立下军令状,确保胜利,那出兵的机会就给阳泉君了。这也是秦王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这一段时间,自己太过宠爱杜姬,也太过纵容杜蟜,让朝臣产生太多联想,以为自己有可能会另立杜姬所生的公子为太子。朝臣们渐渐分为三派,一派只忠于自己,对谁都不偏颇。一派是以将军杜蟜为核心,希望等杜姬所生的公子长大成人后,改立他为太子。一派以阳泉君为首,希望太子子楚的位置稳如泰山,可以在自己百年之后继承王位。
对一个君王而言,需要维持朝堂的平衡。平衡的要点就在于哪一派气势高,就要打压哪一派。自己优渥杜蟜已经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更是惹得华阳夫人因此想念太子茶饭不思,卧床不起。既然朝堂有失去平衡的趋势,那就需要补救,所以,秦王决定给阳泉君一个机会,前提是阳泉君有这个自信。
“启禀王上!臣有把握,只要王上给臣三万大军,臣必然可以击败赵军!”阳泉君胸有成竹地说道。
此言一出,朝堂尽皆哗然。对面可是廉颇!对面可是十万赵军!无论是哪一个,都足以让秦国头疼不已!更何况如今是廉颇统帅的十万大军!阳泉君哪里来的底气和自信?!
秦王也满是惊讶,原本,在秦王看来,阳泉君至少也要十万大军方有把握抗衡赵军。但现在,阳泉君只要表示只要三万大军即可。难道阳泉君是一个不世出的名将,被自己埋没已久的名将?!秦王很是怀疑!
“三万大军?!你可知道欺君之罪的后果可是很严重的!”秦王故作严厉地说道。
“臣不敢欺瞒王上!三万!臣只要三万大军,自然有法子让赵军无功而返!如果臣不能做到这一点,请王上削去臣的爵位,押入大牢治罪!”阳泉君正色回道。
“好!那寡人就许你三万大军,也不限定时间,只要你能让赵军攻不破五寨,便是大功一件!”秦王大喜道。
五寨乃是秦、赵边境上的一座城邑,赵军若是不能攻破五寨,便无法南下深入太原。如果赵军绕道,则极有可能被秦军断了粮道,可谓兵家必争之地。
“谢王上!”
阳泉君领了虎符,前往校场点兵选将暂且不提,却说秦王在朝会结束后,将丞相嬴则单独留了下来。嬴则作为昭王时期的老臣,是朝堂上对太子一事保持中立态度的标志性人物。所以,关于是否将太子子楚从洛阳接回来,秦王想听听嬴则的意见。
“臣斗胆问一下,王上可有改立太子的想法?”嬴则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秦王随即意识到对方的心意,如果自己想要改立太子,那子楚留不留在洛阳没什么大的关系。如果自己还不想换太子,那他接下来的说辞才有意义。
“太子事寡人恭敬,又无失德,寡人怎么会改立太子呢?!”秦王一脸笃定地说道。
嬴则这才点了点头,说道:“太子之位事关国运,臣实在不愿意看到王上子嗣为了争太子之位而让国家分崩离析。既然王上没有这个念想,那臣以为当速速接太子返回晋阳。”
“何也?”
“当初,我们大秦之所以让太子出质于洛阳,是因为我们在太原、河东没有站稳。如今王上英明,秦国上下齐心,所以才能败赵而收汾东之地。遍观天下诸国,唯有秦国委身质子于韩,委身太子于韩。太子年长,正是需要处理国事的年龄。王上迟迟不迎太子回秦,其余公子必对太子之位生出觊觎之心,于国不稳也!”嬴则解释道。
“寡人之所虑,韩国也!接太子回秦易,令韩国不生疑心难!”秦王长叹道。
“王上多虑了!”嬴则宽慰道:“韩国之所虑者,不过是秦国强大!尤其是畏惧秦、赵两国联盟。秦、赵不和,刀兵相向,韩国所愿也!王上可知,楚国不向韩国称臣,韩国隐忍不发;燕、赵、齐不向韩国委派质子,韩国亦是不加责怪,这其中的缘由何在?韩国欲要休养生息也!”
“丞相的意思是只要我们和赵国不和,我们派不派太子质于洛阳都无关紧要?”秦王不确定地说道。
“如果韩国以为质子有用,当初又为何放长安君回邯郸!韩国重利!如今我们和赵国马上就要大战,正是仰仗我们秦国的时候。在这个时候,韩国又怎么会不让太子回国呢?王上只需说王后病重,以孝道游说韩王,韩王必然同意!”嬴则胸有成竹地说道。
“寡人明白了!”秦王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赵国来攻打的正是时候啊!如果没有这件事,自己答应华阳夫人的事情还真的不好做。如今有这件事,韩国为了防止自己恼羞成怒,多半会答应送还太子。毕竟,和国家利益相比,什么都是可以牺牲的。难道韩王将太子子楚困在洛阳,秦国就会对韩国言听计从吗?!
二十天后,韩国,洛阳。
赵国出兵攻打秦国的消息传到韩国没过多久,秦国的使者——郎中令吕不韦便抵达了洛阳。许多人以为,吕不韦多半是代表秦王来向韩国求援的。毕竟,秦、赵两国的国力虽然相当,但如果韩国肯出兵做出攻打代郡的架势,赵国必然担心都城的安全,继而退兵。甚至如果可能,秦、韩两国完全可以趁着赵国主力大军分散的时机,一同瓜分赵国。
但当吕不韦在朝堂上表明来意,告知韩王秦王之所以派自己出使韩国,是因为华阳夫人病重,思念太子子楚,希望子楚可以返回晋阳,成全母子之情后,韩国君臣都有些讶然。这个说辞也基本上表明,秦国无惧赵国的攻打。只不过作为隐晦的条件,秦国希望韩国可以放归太子子楚。
关于是否放归太子子楚,韩国朝堂上的大臣意见不是十分统一。有人认为,秦国侍奉韩国甚是恭敬,自从秦国迁都晋阳后,从无对韩国有半分不敬。如今华阳夫人病重,思念太子,韩国当成全这种孝道,让太子子楚服饰华阳夫人。有人则担心这是秦国的诡计,秦国是对韩国恭恭敬敬,但如果把太子子楚放归秦国,少了这个筹码,秦国对韩国的态度还会像以前那样吗?!为了以防万一,最多只能让子楚回国,但子楚的家人包括诞生几个月的王孙——嬴政必须作为人质留在洛阳。等华阳夫人痊愈后,子楚还是要回到洛阳,继续为质子。
韩王当然清楚这背后的一切缘由,秦王有二十多个儿子(公子),子楚原本是最不起眼的,之所以成为太子,也是运气使然。想用子楚的安危来要挟秦国,逼迫秦国就范是痴心妄想。既然秦国愿意用和赵国对抗来作为取信自己的筹码,那自己就权且答应吧!
韩王一开口,群臣就再无一人反对这件事,这就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君王的威信。韩王用无数次事实告诉群臣,他做的决定,就没有错的。如果你觉得有错,那是你的眼睛有问题。
子楚原本以为自己会顶着一个太子的名衔在洛阳待到秦王病死,然后才能回到晋阳继位,就如同秦昭王所经历过的那样。但没想到,峰回路转,才过了六年的时间,自己居然就能启程返回晋阳。子楚将其归功于自己的长子——嬴政给自己带来的好运,也暗暗下了决心,等自己继位为王,一定好好培养嬴政。当然,子楚也不会忘了华阳夫人、阳泉君、吕不韦等为自己的回国所做的努力,就算自己继位为秦王,至少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还是需要仰仗他们的支持。不是坐上了王位就能号令群臣,而是必须要有为自己所用的人才行。
就在子楚憧憬着回到晋阳的时候,洛阳王宫深处的一所院子里,韩王正在和吕不韦相谈甚欢。
吕不韦不是没想过背弃韩国,彻底归顺秦国,在秦国成为一名决定无数人生死的权臣。但韩国发展地实在太快,从华阳大捷到现在,韩王仅仅用了不到十五年的时间,就将韩国从当时垫底的存在变成了天下第一大国。韩王称帝,灭绝周祀,天下居然没有一个国家敢出兵反抗,声威以至于斯。按照这个架势来说,韩国用不了十年就会统一天下。就算自己成为秦国的权相,甚至成为秦王,那又如何?!到头来还不是要国破家亡,跪在洛阳的王宫前,俯首请罪?!
何况,吕不韦身上还存在着软肋。自己的身上终究打着韩国的印记,也写过很多的奏折给韩王,但凡自己敢背弃韩国,韩王只需将这些奏折转交给秦王,就算自己不死,也要脱一层皮!与其这样冒险,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充当韩国的内应,等秦国被韩国吞并的时候,自己再不济也会封侯。
而且,吕不韦已经看穿了,韩王是那种恩怨分明的人,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自己前些年有段时间疏远韩国,韩王还是念着自己过去的功绩,给了自己改过的机会。这让吕不韦很是感激。韩王甚至暗示吕不韦,如果秦国被灭,自己的功劳足够封君!封君!这可是韩国新的爵位施行以来,从来没赏出去的爵位啊!
十二等爵位,县侯以下只要多加努力,总可以达到。从男爵开始,子爵、伯爵,没有独立领兵获得大捷或者献上足以让韩国焕然一新的计策或者发明是很难达到的。至于侯爵,足以让获得者在三公九卿面前不必行礼,单以军功而言,至少也是夺取了了一州之地。封君则更是难得,非灭国之功无以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