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范睢等人皆知韩王心意,因此闻听此言后都是一言不发。倒是太尉暴鸢刚刚返回新郑,不知韩王心意。但听韩王举魏文侯、魏武侯之例,显然是不愿意韩国树敌过多。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暴鸢何尝不知。在暴鸢看来,对韩国来说,最要紧的是将巴蜀、汝南经营好,而不是大动干戈,去争夺百里之地!
心直口快地暴鸢想到此点,当即出声道:“臣为王上巴蜀镇守巴蜀,感慨良多。臣以为,如今韩国所患的非地不广,非民不多,而在乎治民。举韩国八郡之地,民七十万户,可集合精兵六十万,王上若以之东攻魏,南伐楚,北击赵,西略秦,无有不胜!然国虽大,好战必亡。汉中、巴、蜀三郡远离中原,王上若要用之出击,经略他国,非三五月无以成行。如今秦国细作翻山越岭,离间百姓,以重利赏取韩军项上人头者。百姓惊惧,巴蜀不安。韩国实际可用之兵不过四五十万。臣闻,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王上若是罢兵,不与他国争利,三五年内,巴蜀可为韩国粮仓,百姓莫不效死。到时王上再与诸国争雄于中原,岂不更好?”
韩王面不改色,无喜无忧,道:“太尉的意思是不理会燕、赵、齐、魏、楚五国之争乎?”
暴鸢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道:“此乃臣之见,不敢隐瞒王上!”
“那诸位爱卿的意思呢?今日之论,无有对错,诸位可以畅所欲言。寡人但欲上下一心,如此韩国如指臂使,诸侯莫不敢欺!”韩王鼓励道。
太常王方站了出来,作揖道:“燕、楚伐齐,而赵、魏欲救齐,臣以为我们韩国可以按兵不动,但动之可能更好!”
韩王不语,静听王方接下来的言论。王方侃侃而谈道:“韩、魏、齐本为一体,今齐国求援,赵国救之而韩国不救,世人必以为韩、齐有所嫌隙而轻韩,此一弊也!齐国寒心,恐为赵国拉拢!此二弊也!但,王上若是派兵救齐,兵马不需过多,五万即可,则楚国必然退兵。到时齐国上下感恩,王上收齐国之心岂不更好?!”
司寇司马德闻言站了出来,摇头道:“臣之见和太常有所不同。燕、楚伐齐,而赵、魏欲救齐,韩国若亦救齐,无非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齐国自以为三晋重齐而自恃,韩国更难收齐国之心。如今赵国为利逼迫燕国退兵,臣以为此乃一个良机。赵国所患者,燕国也。王上不如发兵攻赵,则赵不能支。如此燕、齐相斗,魏、楚相争,燕国亲韩而远赵,此韩国之福也!”
韩王心里暗暗摇头,韩国主动攻打赵国,一个不小心战事就失去控制,到时得利的反而是秦国。山东六国捉对厮杀,这是秦国一直以来想要看到的。
果然,太仆黄勃出言反对道:“秦国如今休养生息,我们韩国和赵国若是爆发战事,绝非韩国之幸!臣以为,攻齐,不义也!伐赵,不智也!不如攻魏,牵制魏国。如此,楚国可集大军专心伐齐,齐国则无力北上,燕国则因而得利!既避免了和赵国的直接冲突,又间接帮助了燕国,削弱了齐国,打压了魏国,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群臣顿时议论纷纷,攻打魏国?魏国近在咫尺,韩国向来奉行的是亲魏的策略,黄勃乃是韩王的心腹出身,他这一番说辞,难道是韩王的暗示?韩国的对魏策略要变了?不少人心思开始活泛开了,不过也谨慎地没有轻易表态。
宗正韩泽不由的皱起眉,疑惑地问道:“魏国距离新郑不过数十里之遥,乃韩国东方门户,若是伐魏则魏必反,或亲赵或亲秦,绝非老成谋国之道吧?”言外之意,却是质疑太仆黄勃信口雌黄,缺乏远见!
太仆黄勃闻后也不着恼,笑着对韩泽解释道:“唇亡齿寒的道理自然(黄)勃懂得!若是魏国一心向韩,唇齿相依,韩国自然无虞。然当今战国之世,今日连横,明日合纵,不过一宿之变。魏国据函谷关而立,河东和大梁被我们韩国一分为二,于魏国而言,非长久之计。所谓穷则思变,秦、赵两国若是派人轮番游说魏国,魏国也许今日亲韩,明日亲韩,但以后呢?不如趁魏国与楚国即将开战的良机,兵发大梁,迫使魏国割让函谷关,一劳永逸!或者直接奇袭函谷关,交好楚国。”
郎中令蒙骜下意识地望了眼卫尉李牧,皆是从对方眼里看到时机尚未成熟的答案。魏国乃中原大国,赵国也好,齐国也罢,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韩国的中原东征西讨。韩国之前的扩张之所以没有引起列国的忌惮,无非是因为韩国只和秦国发生冲突,没有触犯他国的利益。所获得的土地也都是偏僻的,离各国太远,各国是鞭长莫及。但韩国若是真的敢攻打魏国,兵围大梁的话,其他国家绝对很有可能群起而攻之!何况,魏国兵多粮广,想要逼迫魏国就范,何其难也!
“臣以为,攻打魏国获利虽多,但时机尚未最佳。”群臣望去,却是发现说话的乃是典客陈筮,乃是前朝元老,说话分量实足。
陈筮叹气道:“中原乃四战之地,得之易,守之难。今魏国与秦、赵、齐、楚、韩五国相邻,韩若伐魏,魏国必定恼羞成怒,韩国一统天下的野心也会随之暴露,成为众矢之的。当是时,臣以为莫如静观其变。赵国虽然要求燕国出兵,但燕、赵并未接战;魏国虽然屯兵魏、楚边境,但魏、楚也未相争。加上一个虎视眈眈的秦国之侧,韩国若是先动,徒让秦国待机而动,后发制人乎!韩国不动,则赵、魏不敢猛攻燕、楚,齐国可借此喘息,时局僵持越久,五国的损耗越大,到最后得利的反而是韩国!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李牧连连点头,说道:“臣也是此见!韩国连年征战不宜大动刀兵。只要燕、赵、魏、楚、齐互相僵持,损失不大,我们韩国完全可以坐山观虎斗,以收渔翁之利!除非两方的平衡打破,否则不宜干涉!”
“臣附议!五国相争,韩国静观其变,乃上策也!伐楚、伐魏时机都不成熟,只会令各国忌惮,失韩国仁义之名!不如待两方斗个两败俱伤之际,再协调和解,如此,诸侯必定将更加重视韩国!”李牧轻声说道。
韩王脸色一喜,这样的场景在春秋里倒是常见!两方互不服气,到最后只能是请第三方调解。韩国若是真能让五国各自退让、罢兵,韩国的威望将无可比拟,一个盟主的帽子好处可是甚大的。
御史大夫范睢笑着说道:“魏、楚,大国也!灭之绝非朝夕之功。五国若是混战,秦国势必不甘寂寞。臣也以为我们韩国不如静观其变,秦国不动,我们则调停五国之争,获名!秦国若动,我们则寻机略地,或魏或楚,或赵或齐,得利!”
“臣附议!”丞相张平淡淡地说道。
群臣互相对视,心里面翻起惊涛骇浪。坊间传言韩国马上就要出兵,看来是空穴来风了。韩王的心腹张平、范睢、暴鸢、李牧、蒙骜如今的意见一致,那就是静观其变。要知道,这可是韩国现在仅有的五个封侯之人,深得韩王宠信,这几乎已经可以断定,说明韩王的倾向实际是按兵不动,以不变应万变。
反对按兵不动,支持出兵的人已经将自己的理由一一道来,但依然说服不了韩王。再争执下去的话,似乎没了意义。是时候下最后的结论了。
韩王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寡人常思先辈,国虽强,亦不可与天下为敌,此乃刚不可持久的道理。为取百里之地就与魏国龃龉,不智也!韩国北与赵境,西与秦境,东与魏境,南与楚境,四战之地,不可不察。楚、魏不叛韩,则寡人不与楚、魏为难。韩国的大敌乃是秦、赵,韩国的盟友乃是楚、魏。”诸位爱卿切勿再议,寡人心意已决,不出兵,静观其变!”
“王上圣明!”群臣齐声说道。即使心里再不甘心的大臣也明白,韩王心意已决,多说无用!自己目前要做的就是执行韩王的意志,而不是试图说服韩王!
五日后,燕国,蓟城。
鲁仲连对着燕王侃侃而谈道:“赵国所忌惮的,乃是燕国进入中原,所仰仗的,莫过于燕国弱于赵国。如今王上尽取河西百里之地,中原离燕国近在咫尺,赵国视燕国为心腹大患,王上不可不察。若是依照赵国的吩咐交出河西之地,燕国的脸面就会大失,王上的威望就会跌进深谷。若是拒绝交出河西之地,燕国就面临着赵国的攻击且不能战胜,这是臣替王上焦虑的地方!”
“先生所言非虚!赵国欺人太甚,寡人为之奈何啊?”燕王长叹道。
中大夫栗腹所言一语成谶,赵国还是要和燕国抢这百里之地。不过,战前燕国君臣也商议过这件事情,那就是向韩国求援。如今派到新郑的使者应该就要抵达了,一切顺利的话,也还需一些时日。不过,燕王却不后悔。赵国越是反对燕国做的,燕王越要做。燕国想要崛起,进军中原,飞扬跋扈的赵国就是燕国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
鲁仲连微微一笑,不以为意道:“臣有一计倒是可以解王上燃眉之急!”
“先生请说!若是有效,高官厚禄,任由先生取之!”燕王大喜道。
鲁仲连作揖,神色肃然道:“赵国之所以敢要挟燕国,无非是因为燕国没有可靠的盟友。王上也知,燕国只与赵、齐两国交界,其中更与齐国是世仇。这就导致了燕国不得不依附赵国而立。赵国所喜,燕国不敢相争。赵国所恶,燕国不敢求取。如中原者,赵国不愿燕国南下,燕国一取河西之地,赵国即来相争。盖莫乎赵国唯恐燕国强大而不得制衡!燕国若是言听计从,长此以往,赵国越强则燕国愈弱,诚危机也!”
长叹了口气,鲁仲连追思道:“(燕)昭王筑黄金台,结四方有才之士,上下一心,经营二十八载而起兵伐齐,齐王身死,临淄城破,齐国仅余两城之地,臣以为,子之乱燕之辱消矣!(齐国借平定燕国相国子之内乱的名义伐燕,差点灭掉燕国,齐、燕两国由此势不两立)王上何不摒弃前嫌,与齐国交好,如此,赵国势必忌惮燕、齐联盟,不敢进犯燕、齐两国。若是燕、齐不和,只能让赵国得利,或联齐伐燕,或联燕伐齐,赵国得大利而燕、齐获小利,臣以为不智也!”
燕王皱了皱眉,暗忖齐、燕两国各自都差点将对方灭掉,计较起来,半斤八两,也确实没有理由一直死斗下去!赵国这次趾高气昂地要求燕国退兵,着实刺痛了燕王敏感的心。索性就和齐国罢兵,联合齐国抗赵。但燕王也清楚,大臣们反对的声音应该不小,毕竟燕国好不容易雄起了,又被齐国的田单打回原形,实在是一种耻辱。另外就是让燕国先服软,骄傲的燕人怕是低不下这个头。
鲁仲连自然是看出了燕王的犹豫之情,说道:“如今魏国囤积大军于楚、魏边境,伐楚之志愈加明显。有了魏国的牵制,齐国势必更加游刃有余!等齐国抽身出来,联合赵国伐燕,燕国危矣!王上还在犹豫什么呢?臣虽然不才,却自信可以齐国放弃成见,答应和燕国会盟。”
燕王脸色一喜,道:“先生所言非虚?”
鲁仲连重重地点了点头,说道:“臣以项上人头保证,只要王上愿意与齐国结盟,臣必定可以游说齐王与燕国结盟!不过,臣有一个条件!”
“先生请说!”燕王回道。心里面却是暗忖对方只要不是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又保住了燕国的颜面,自己完全可以答应。
鲁仲连作了一揖,道:“王上也知道,此次所有的事情,盖因燕国伐齐而起,如今燕国还占据着齐国的河西之地。如果齐、燕结盟的话,这是一大阻碍啊!”
燕王面色顿时犹豫起来,吞吞吐吐道:“寡人损兵折将,好不容易占据了一块靠近中原的土地,如果轻易送还的话,怕是引得群臣非议,将士寒心啊!”
鲁仲连很是体贴地点了点头,安抚道:“这河西的百里之地,臣倒是可以为王上保留住。”
“那就好!那就好!”燕王惊喜地说道。只要可以保住这百里之地,燕国就不算一无所获嘛!自己就有了交代!但燕王却是忘了,鲁仲连若是没有深意,怎么会故意说起这块方圆百里的土地呢!
果不其然,鲁仲连故作为难地叹了口气,说道:“不过,臣虽然可以说服齐国放弃夺回这河西之地,但王上也要献出相应的土地补偿齐国,否则,纵使苏秦张仪再世,也难让燕、齐结盟,让燕国免于此难矣!”
燕王心里一下子纠结起来。以百里之地换百里之地,看样子燕国是没有吃亏,但也没有赚便宜!如果拒绝这个建议的话,显然齐国、赵国会联合起来发兵,攻打燕国。到时候燕国就算勉强保住河西之地,伤亡怕也要超过数万,需要耗费的粮草也会不计其数。就算韩国出兵伐赵,牵制了赵国的部分兵力,燕国的伤亡也会不小。
如果接受了这个建议,自己需要割让的土地假定东西宽五十里,长度的话应该是沿着河间、平舒一线直至易水的长度,可这样的话,齐国的疆界就越过了燕国长城,燕国的长城防线对齐国就是形同虚设了。当然,割让的这块土地东西宽度再宽一些的话,南北长度可以不到长城一线,但造成的后果就是河西之地将近乎成为燕国的飞地,齐国想要截断就截断。燕国本土和河西的联系通道只有一二十里宽。
意识到这一点的燕王一时之间难以抉择,只能试探性地说道:“河间之地宽不过百余里,若是割让给齐国,河西之地就是飞地!守之难矣!先生还有什么其他主意吗?”
鲁仲连也是为难地摇了摇头,燕王脸色顿时露出失望之情,心想如果真的如此,自己只能是从长计议了,或者至少争取群臣们的支持再行割地之议。
这个时候,鲁仲连却是突然开口道:“倒是有一计,就是不知道王上肯不肯割爱?”
“先生请说!”燕王的语气里透着浓浓的惊喜。
“燕国只要漳水以西的土地,漳水、河水中间的地方归还给齐国,同时,帮助齐国夺回平原、卢县两地!如此,事情还有回旋的余地。”
燕王沉吟片刻即有了计较,平原孤悬河东,算是赵国的一块飞地,取之不难,卢县周遭也是无险可守,此事大有可为。燕国真正在意的是漳水以西的土地,将漳水、河水中间的地方还给齐国也是无妨。
“好!寡人就听先生之见!不过齐、燕两国要先会盟,寡人才会帮助齐国拿回平原、卢县两地。”
心直口快地暴鸢想到此点,当即出声道:“臣为王上巴蜀镇守巴蜀,感慨良多。臣以为,如今韩国所患的非地不广,非民不多,而在乎治民。举韩国八郡之地,民七十万户,可集合精兵六十万,王上若以之东攻魏,南伐楚,北击赵,西略秦,无有不胜!然国虽大,好战必亡。汉中、巴、蜀三郡远离中原,王上若要用之出击,经略他国,非三五月无以成行。如今秦国细作翻山越岭,离间百姓,以重利赏取韩军项上人头者。百姓惊惧,巴蜀不安。韩国实际可用之兵不过四五十万。臣闻,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王上若是罢兵,不与他国争利,三五年内,巴蜀可为韩国粮仓,百姓莫不效死。到时王上再与诸国争雄于中原,岂不更好?”
韩王面不改色,无喜无忧,道:“太尉的意思是不理会燕、赵、齐、魏、楚五国之争乎?”
暴鸢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道:“此乃臣之见,不敢隐瞒王上!”
“那诸位爱卿的意思呢?今日之论,无有对错,诸位可以畅所欲言。寡人但欲上下一心,如此韩国如指臂使,诸侯莫不敢欺!”韩王鼓励道。
太常王方站了出来,作揖道:“燕、楚伐齐,而赵、魏欲救齐,臣以为我们韩国可以按兵不动,但动之可能更好!”
韩王不语,静听王方接下来的言论。王方侃侃而谈道:“韩、魏、齐本为一体,今齐国求援,赵国救之而韩国不救,世人必以为韩、齐有所嫌隙而轻韩,此一弊也!齐国寒心,恐为赵国拉拢!此二弊也!但,王上若是派兵救齐,兵马不需过多,五万即可,则楚国必然退兵。到时齐国上下感恩,王上收齐国之心岂不更好?!”
司寇司马德闻言站了出来,摇头道:“臣之见和太常有所不同。燕、楚伐齐,而赵、魏欲救齐,韩国若亦救齐,无非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齐国自以为三晋重齐而自恃,韩国更难收齐国之心。如今赵国为利逼迫燕国退兵,臣以为此乃一个良机。赵国所患者,燕国也。王上不如发兵攻赵,则赵不能支。如此燕、齐相斗,魏、楚相争,燕国亲韩而远赵,此韩国之福也!”
韩王心里暗暗摇头,韩国主动攻打赵国,一个不小心战事就失去控制,到时得利的反而是秦国。山东六国捉对厮杀,这是秦国一直以来想要看到的。
果然,太仆黄勃出言反对道:“秦国如今休养生息,我们韩国和赵国若是爆发战事,绝非韩国之幸!臣以为,攻齐,不义也!伐赵,不智也!不如攻魏,牵制魏国。如此,楚国可集大军专心伐齐,齐国则无力北上,燕国则因而得利!既避免了和赵国的直接冲突,又间接帮助了燕国,削弱了齐国,打压了魏国,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群臣顿时议论纷纷,攻打魏国?魏国近在咫尺,韩国向来奉行的是亲魏的策略,黄勃乃是韩王的心腹出身,他这一番说辞,难道是韩王的暗示?韩国的对魏策略要变了?不少人心思开始活泛开了,不过也谨慎地没有轻易表态。
宗正韩泽不由的皱起眉,疑惑地问道:“魏国距离新郑不过数十里之遥,乃韩国东方门户,若是伐魏则魏必反,或亲赵或亲秦,绝非老成谋国之道吧?”言外之意,却是质疑太仆黄勃信口雌黄,缺乏远见!
太仆黄勃闻后也不着恼,笑着对韩泽解释道:“唇亡齿寒的道理自然(黄)勃懂得!若是魏国一心向韩,唇齿相依,韩国自然无虞。然当今战国之世,今日连横,明日合纵,不过一宿之变。魏国据函谷关而立,河东和大梁被我们韩国一分为二,于魏国而言,非长久之计。所谓穷则思变,秦、赵两国若是派人轮番游说魏国,魏国也许今日亲韩,明日亲韩,但以后呢?不如趁魏国与楚国即将开战的良机,兵发大梁,迫使魏国割让函谷关,一劳永逸!或者直接奇袭函谷关,交好楚国。”
郎中令蒙骜下意识地望了眼卫尉李牧,皆是从对方眼里看到时机尚未成熟的答案。魏国乃中原大国,赵国也好,齐国也罢,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韩国的中原东征西讨。韩国之前的扩张之所以没有引起列国的忌惮,无非是因为韩国只和秦国发生冲突,没有触犯他国的利益。所获得的土地也都是偏僻的,离各国太远,各国是鞭长莫及。但韩国若是真的敢攻打魏国,兵围大梁的话,其他国家绝对很有可能群起而攻之!何况,魏国兵多粮广,想要逼迫魏国就范,何其难也!
“臣以为,攻打魏国获利虽多,但时机尚未最佳。”群臣望去,却是发现说话的乃是典客陈筮,乃是前朝元老,说话分量实足。
陈筮叹气道:“中原乃四战之地,得之易,守之难。今魏国与秦、赵、齐、楚、韩五国相邻,韩若伐魏,魏国必定恼羞成怒,韩国一统天下的野心也会随之暴露,成为众矢之的。当是时,臣以为莫如静观其变。赵国虽然要求燕国出兵,但燕、赵并未接战;魏国虽然屯兵魏、楚边境,但魏、楚也未相争。加上一个虎视眈眈的秦国之侧,韩国若是先动,徒让秦国待机而动,后发制人乎!韩国不动,则赵、魏不敢猛攻燕、楚,齐国可借此喘息,时局僵持越久,五国的损耗越大,到最后得利的反而是韩国!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李牧连连点头,说道:“臣也是此见!韩国连年征战不宜大动刀兵。只要燕、赵、魏、楚、齐互相僵持,损失不大,我们韩国完全可以坐山观虎斗,以收渔翁之利!除非两方的平衡打破,否则不宜干涉!”
“臣附议!五国相争,韩国静观其变,乃上策也!伐楚、伐魏时机都不成熟,只会令各国忌惮,失韩国仁义之名!不如待两方斗个两败俱伤之际,再协调和解,如此,诸侯必定将更加重视韩国!”李牧轻声说道。
韩王脸色一喜,这样的场景在春秋里倒是常见!两方互不服气,到最后只能是请第三方调解。韩国若是真能让五国各自退让、罢兵,韩国的威望将无可比拟,一个盟主的帽子好处可是甚大的。
御史大夫范睢笑着说道:“魏、楚,大国也!灭之绝非朝夕之功。五国若是混战,秦国势必不甘寂寞。臣也以为我们韩国不如静观其变,秦国不动,我们则调停五国之争,获名!秦国若动,我们则寻机略地,或魏或楚,或赵或齐,得利!”
“臣附议!”丞相张平淡淡地说道。
群臣互相对视,心里面翻起惊涛骇浪。坊间传言韩国马上就要出兵,看来是空穴来风了。韩王的心腹张平、范睢、暴鸢、李牧、蒙骜如今的意见一致,那就是静观其变。要知道,这可是韩国现在仅有的五个封侯之人,深得韩王宠信,这几乎已经可以断定,说明韩王的倾向实际是按兵不动,以不变应万变。
反对按兵不动,支持出兵的人已经将自己的理由一一道来,但依然说服不了韩王。再争执下去的话,似乎没了意义。是时候下最后的结论了。
韩王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寡人常思先辈,国虽强,亦不可与天下为敌,此乃刚不可持久的道理。为取百里之地就与魏国龃龉,不智也!韩国北与赵境,西与秦境,东与魏境,南与楚境,四战之地,不可不察。楚、魏不叛韩,则寡人不与楚、魏为难。韩国的大敌乃是秦、赵,韩国的盟友乃是楚、魏。”诸位爱卿切勿再议,寡人心意已决,不出兵,静观其变!”
“王上圣明!”群臣齐声说道。即使心里再不甘心的大臣也明白,韩王心意已决,多说无用!自己目前要做的就是执行韩王的意志,而不是试图说服韩王!
五日后,燕国,蓟城。
鲁仲连对着燕王侃侃而谈道:“赵国所忌惮的,乃是燕国进入中原,所仰仗的,莫过于燕国弱于赵国。如今王上尽取河西百里之地,中原离燕国近在咫尺,赵国视燕国为心腹大患,王上不可不察。若是依照赵国的吩咐交出河西之地,燕国的脸面就会大失,王上的威望就会跌进深谷。若是拒绝交出河西之地,燕国就面临着赵国的攻击且不能战胜,这是臣替王上焦虑的地方!”
“先生所言非虚!赵国欺人太甚,寡人为之奈何啊?”燕王长叹道。
中大夫栗腹所言一语成谶,赵国还是要和燕国抢这百里之地。不过,战前燕国君臣也商议过这件事情,那就是向韩国求援。如今派到新郑的使者应该就要抵达了,一切顺利的话,也还需一些时日。不过,燕王却不后悔。赵国越是反对燕国做的,燕王越要做。燕国想要崛起,进军中原,飞扬跋扈的赵国就是燕国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
鲁仲连微微一笑,不以为意道:“臣有一计倒是可以解王上燃眉之急!”
“先生请说!若是有效,高官厚禄,任由先生取之!”燕王大喜道。
鲁仲连作揖,神色肃然道:“赵国之所以敢要挟燕国,无非是因为燕国没有可靠的盟友。王上也知,燕国只与赵、齐两国交界,其中更与齐国是世仇。这就导致了燕国不得不依附赵国而立。赵国所喜,燕国不敢相争。赵国所恶,燕国不敢求取。如中原者,赵国不愿燕国南下,燕国一取河西之地,赵国即来相争。盖莫乎赵国唯恐燕国强大而不得制衡!燕国若是言听计从,长此以往,赵国越强则燕国愈弱,诚危机也!”
长叹了口气,鲁仲连追思道:“(燕)昭王筑黄金台,结四方有才之士,上下一心,经营二十八载而起兵伐齐,齐王身死,临淄城破,齐国仅余两城之地,臣以为,子之乱燕之辱消矣!(齐国借平定燕国相国子之内乱的名义伐燕,差点灭掉燕国,齐、燕两国由此势不两立)王上何不摒弃前嫌,与齐国交好,如此,赵国势必忌惮燕、齐联盟,不敢进犯燕、齐两国。若是燕、齐不和,只能让赵国得利,或联齐伐燕,或联燕伐齐,赵国得大利而燕、齐获小利,臣以为不智也!”
燕王皱了皱眉,暗忖齐、燕两国各自都差点将对方灭掉,计较起来,半斤八两,也确实没有理由一直死斗下去!赵国这次趾高气昂地要求燕国退兵,着实刺痛了燕王敏感的心。索性就和齐国罢兵,联合齐国抗赵。但燕王也清楚,大臣们反对的声音应该不小,毕竟燕国好不容易雄起了,又被齐国的田单打回原形,实在是一种耻辱。另外就是让燕国先服软,骄傲的燕人怕是低不下这个头。
鲁仲连自然是看出了燕王的犹豫之情,说道:“如今魏国囤积大军于楚、魏边境,伐楚之志愈加明显。有了魏国的牵制,齐国势必更加游刃有余!等齐国抽身出来,联合赵国伐燕,燕国危矣!王上还在犹豫什么呢?臣虽然不才,却自信可以齐国放弃成见,答应和燕国会盟。”
燕王脸色一喜,道:“先生所言非虚?”
鲁仲连重重地点了点头,说道:“臣以项上人头保证,只要王上愿意与齐国结盟,臣必定可以游说齐王与燕国结盟!不过,臣有一个条件!”
“先生请说!”燕王回道。心里面却是暗忖对方只要不是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又保住了燕国的颜面,自己完全可以答应。
鲁仲连作了一揖,道:“王上也知道,此次所有的事情,盖因燕国伐齐而起,如今燕国还占据着齐国的河西之地。如果齐、燕结盟的话,这是一大阻碍啊!”
燕王面色顿时犹豫起来,吞吞吐吐道:“寡人损兵折将,好不容易占据了一块靠近中原的土地,如果轻易送还的话,怕是引得群臣非议,将士寒心啊!”
鲁仲连很是体贴地点了点头,安抚道:“这河西的百里之地,臣倒是可以为王上保留住。”
“那就好!那就好!”燕王惊喜地说道。只要可以保住这百里之地,燕国就不算一无所获嘛!自己就有了交代!但燕王却是忘了,鲁仲连若是没有深意,怎么会故意说起这块方圆百里的土地呢!
果不其然,鲁仲连故作为难地叹了口气,说道:“不过,臣虽然可以说服齐国放弃夺回这河西之地,但王上也要献出相应的土地补偿齐国,否则,纵使苏秦张仪再世,也难让燕、齐结盟,让燕国免于此难矣!”
燕王心里一下子纠结起来。以百里之地换百里之地,看样子燕国是没有吃亏,但也没有赚便宜!如果拒绝这个建议的话,显然齐国、赵国会联合起来发兵,攻打燕国。到时候燕国就算勉强保住河西之地,伤亡怕也要超过数万,需要耗费的粮草也会不计其数。就算韩国出兵伐赵,牵制了赵国的部分兵力,燕国的伤亡也会不小。
如果接受了这个建议,自己需要割让的土地假定东西宽五十里,长度的话应该是沿着河间、平舒一线直至易水的长度,可这样的话,齐国的疆界就越过了燕国长城,燕国的长城防线对齐国就是形同虚设了。当然,割让的这块土地东西宽度再宽一些的话,南北长度可以不到长城一线,但造成的后果就是河西之地将近乎成为燕国的飞地,齐国想要截断就截断。燕国本土和河西的联系通道只有一二十里宽。
意识到这一点的燕王一时之间难以抉择,只能试探性地说道:“河间之地宽不过百余里,若是割让给齐国,河西之地就是飞地!守之难矣!先生还有什么其他主意吗?”
鲁仲连也是为难地摇了摇头,燕王脸色顿时露出失望之情,心想如果真的如此,自己只能是从长计议了,或者至少争取群臣们的支持再行割地之议。
这个时候,鲁仲连却是突然开口道:“倒是有一计,就是不知道王上肯不肯割爱?”
“先生请说!”燕王的语气里透着浓浓的惊喜。
“燕国只要漳水以西的土地,漳水、河水中间的地方归还给齐国,同时,帮助齐国夺回平原、卢县两地!如此,事情还有回旋的余地。”
燕王沉吟片刻即有了计较,平原孤悬河东,算是赵国的一块飞地,取之不难,卢县周遭也是无险可守,此事大有可为。燕国真正在意的是漳水以西的土地,将漳水、河水中间的地方还给齐国也是无妨。
“好!寡人就听先生之见!不过齐、燕两国要先会盟,寡人才会帮助齐国拿回平原、卢县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