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对此不置可否。实际上,太子柱所说的秦国三大弊端,秦王心里是很清楚的。对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来说,凝聚人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屡战屡胜,胜利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有利益瓜分,人人满意。可人心不足,有一场胜利就想第二场,胜利的多了,就习惯了胜利。越是这样,越是不能容忍失败。失败的多了,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自信心就没了,以前被胜利掩盖的各种问题就会接踵而来。秦国就是现在这个情况。
表面上看,秦国的战力还是甚为可观。甚至还在赵国和韩国之上。但不同的是,秦国处于下坡,韩、赵尤其是韩国正是蒸蒸日上。如果这种局面不改观的话,秦国会越大越弱,韩、赵却会越打越强。
老秦人面对来自武关和汉中方向咄咄逼人的压力,很是缺乏安全感。虽然秦王一直试图让国人相信眼前的失败是暂时的,关内防线更是固若金汤,但这个蹩脚的说辞显然不能说服国人。太子柱点明了现在对秦国来说,是危急存亡之秋,也点明了秦国的困局。秦王心里面不忧反喜。这说明太子柱知道大势,为君王者,不明势就会让国家陷入危局。这总好过一个昏聩无能的人继承自己的王位,秦王只是轻声问道:“何以破局?”
太子柱面色变得沉重,谨慎地说道:“若说破局,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国家历经大败,士气低迷,民心不安,若要破局,其要义当在安民。民心稳则士气高,积小胜而得大胜,节小利而获大利。”
秦王微微点头,追问道:“待民心稳而士气高,当用兵何处?”
这句话就是考校太子柱的战略了。如果东进,那就是和韩、赵争霸,若是南下就是避开犬牙交错的诸国,耐心经营楚国。无论是东进还是南下,阻碍势必重重。秦王想知道,太子柱喜欢迎难而上还是顺势而下。
太子柱指了指东方,又指了指南方,说道:“东出经略中原或者南下经略楚国,全在乎父王一念之间。”
秦王笑了,太子柱回答地滴水不漏,但却不是秦王想听的答案。所以秦王继续考校道:“中原乃四战之地,取之不易。汉中有崇山峻岭,怕也是取之不易吧!”
太子柱摇了摇头,回道:“这天下有哪块土地是好攻取的呢!可我大秦历代先祖还不是将我们大秦从区区百里之地发展到据地数千里?!父王对此心里怕是早有决断了。越是难以攻取的土地,我们大秦越要攻取,否则,何以令天下震惊呢?!依照王儿看,不如东出。”
“王儿的意思是东取函谷,与韩、赵决战中原?”秦王眯着眼睛,平静地说道。
太子柱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道:“潼关在手,我们大秦居于守势。函谷关若是在手,我大秦可待中原有变而东出,每出必有所获。决战于中原不妥,毕竟我大秦尚需时间来恢复元气。不过,拉拢亲秦的,打压背秦的却是小菜一碟。父王在河东用兵,怕是也打定了两面夹击函谷的主意吧!”
秦王笑意更浓,大有一副孺子可教的欣慰感。太子柱继续道:“今魏国助齐夺取高唐,赵国隐忍而不发,必有图谋。齐国得高唐而自鸣得意,难免会继续予赵国难堪,父王只需稍微挑拨,中原势必一番大战。等中原大战起,天下注目,父王再派大军取安邑,南下夹击函谷关,可保万无一失。”
太子柱说完这句话,秦王就知道自己再考校下去没意义了。太子柱无论是受高人指点也好,自己琢磨出的也好,秦王知道自己后继有人了。只要大方向不出问题,秦王相信,秦国还是可以重新睥睨天下的。
“王儿,寡人若是驾崩......”秦王开口道。
太子柱当即伏地不起,哽咽道:“父王慎言!父王身系秦国大业,数十万民之安危,又正当壮年,何以出此言语!”
秦王摆了摆手,没好气地说道:“寡人的王位虽然受命于天,但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自己的身子自己清楚,今天讨论下身后事也没什么嘛。”秦王作为当事者,自然看破不了生死。不过,帝王多无情,为了秦国长远的未来,只能是故作轻松地说起这个话题。
太子柱言语哽咽,却是依然不起。大有一副秦王不收回自己的话语就不起身的架势。
秦王见此,蹙眉道:“王儿起来!如此优柔,何以带领我大秦和天下各国争霸?!看你现在这个样子,寡人还真不放心现在把秦国交给你”,说完深深叹了口气,道:“也罢,寡人想做个富家翁而不得!你还是锤炼几年吧!”
听到秦王责备的言论,太子柱不忧反喜,激动道:“儿臣但听父王安排!”
秦王的身子太子柱自然是清楚的,但每每想到曾经一怒而天下惊、睥睨天下的秦王已经落入迟暮之年,稍有不慎就会撒手人寰,太子柱就更愿意说服自己这是一个梦。王位当然是太子柱向往的,但时局动荡,宗贵隐隐有抬头的架势,太子柱担心压制不了。高处不胜寒啊!自己现在不过是监国,秦王一病各种跳梁小丑就出来了,秦国现在可是禁不起内乱了。
秦王心里面默默叹了口气,换了种语气试探道:“再有两年,就是寡人的花甲之年。寡人即使再活上十几年,二十几年,也终究追随先王的脚步而去。到时继承王祚的肯定王儿你!若是王后在世,王儿何以处置?”
太子柱没有丝毫犹豫,恭敬地回道:“王儿愿意尊王后为太后,尊生母亦为太后,一概适之,绝不偏袒。”
秦王装作满意地点了点头,不经意地说道:“可以尊其位而不可增其权!王儿明白吗?”
太子柱一愣,既然尊崇两位太后的地位,为何又要限制她们应有的权力?联想到秦王当初受制于宣太后,二十多年却未能揽权,太子柱当即明白了秦王的良苦用心,一脸肃穆地回道:“儿臣谨记于心!”
秦王轻轻点头,虽然得到了太子柱的保证,但秦王还是不放心。秦王还是决定派人好好考察下两位未来太后的外戚,若是发现有什么执着于权力的人,还是一劳永逸地解决好了。这也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后的帮助了。
“呵呵,华阳那边还是没有动静吗?”秦王说起了另外一件事。
太子柱神色一紧,自己和太子妃华阳夫人成亲已经十多年了,可她的肚子一直没有动静。就连自己纳的的七房妾室加起来也只是为自己生了一个女儿。虽说自己还很年轻力壮,但华阳夫人一直没有子嗣,还是会招致风言风语。换做寻常人家的话,男方凭此一条就可以休妻。即使太子柱宠爱华阳夫人非常,也压制不了底下人的议论。毕竟太子妃的第一要职就是为王家繁衍子嗣,母以子贵,王家无情。现在秦王特意提出这件事,太子柱担心秦王是想要逼迫自己罢黜太子妃。
“回禀父王,华阳那边现在正按照太医的方子调理身子,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奏效。”太子柱嗫嚅道。
“呵呵”,秦王神色有些落寞,换做以前,自己不会那么着急,一切随缘。但秦王现在的身子每况愈下,没几年好活的了。自然有了舔犊之心,想着抱上王孙。
“寡人再给你物色几个良家女子。”秦王不容置疑地说道。
“喏!儿臣谨遵王命!”太子柱知道秦王这是给华阳压力,当即应承道。眼见秦王露出疲惫,太子柱就告退了出去。
出门没多久,就见到了宦者令急匆匆地赶来,对太子柱作揖行礼道:“太子殿下,巴郡传来急报!”
太子柱神色一凛,随着汉中的失守,巴蜀和关内的联系虽在,但大的人员调动已经不再可能。细作们翻山越岭,传递的往往是半个月前的消息。这一来一回就是一个多月,等咸阳把自己的命令传递下去,时局已经有了更大的变化。上一次关于巴郡最新的消息是楚国大军兵围巫县,这一次真不知道又是什么消息。
拆开密封的火漆,只见纸上跃然写着这个消息----巫县失守,楚国八万大军兵围鱼复,巴郡郡守张若已经在鱼复准备了一万大军,另外调集了一万五千大军火速赶往鱼复增援。这也是巴郡可以调动的所有兵力了,剩余的几千必须威慑巴国的遗族。
“去通知三公九卿,就说巴郡有变,请他们到政事堂议事。”太子柱想了想,对一旁的宦者令吩咐道。
太子柱很清楚,既然宦者令知晓了巴郡的变故,用不了多久,秦王也会知道。虽然明知道巴郡有变,秦国想要救援也是有心无力。但太子柱还是要做出姿态,召集重臣商定如何指挥巴郡自救,以此来证明秦国并没有放弃巴郡。这一次巴郡郡守张若毕其功于一役,实在冒险。若是事成,楚国势必退却数百里,巴郡得数月之安。若是事败,整个巴郡对楚军来说就可谓是无人之境啊!
表面上看,秦国的战力还是甚为可观。甚至还在赵国和韩国之上。但不同的是,秦国处于下坡,韩、赵尤其是韩国正是蒸蒸日上。如果这种局面不改观的话,秦国会越大越弱,韩、赵却会越打越强。
老秦人面对来自武关和汉中方向咄咄逼人的压力,很是缺乏安全感。虽然秦王一直试图让国人相信眼前的失败是暂时的,关内防线更是固若金汤,但这个蹩脚的说辞显然不能说服国人。太子柱点明了现在对秦国来说,是危急存亡之秋,也点明了秦国的困局。秦王心里面不忧反喜。这说明太子柱知道大势,为君王者,不明势就会让国家陷入危局。这总好过一个昏聩无能的人继承自己的王位,秦王只是轻声问道:“何以破局?”
太子柱面色变得沉重,谨慎地说道:“若说破局,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国家历经大败,士气低迷,民心不安,若要破局,其要义当在安民。民心稳则士气高,积小胜而得大胜,节小利而获大利。”
秦王微微点头,追问道:“待民心稳而士气高,当用兵何处?”
这句话就是考校太子柱的战略了。如果东进,那就是和韩、赵争霸,若是南下就是避开犬牙交错的诸国,耐心经营楚国。无论是东进还是南下,阻碍势必重重。秦王想知道,太子柱喜欢迎难而上还是顺势而下。
太子柱指了指东方,又指了指南方,说道:“东出经略中原或者南下经略楚国,全在乎父王一念之间。”
秦王笑了,太子柱回答地滴水不漏,但却不是秦王想听的答案。所以秦王继续考校道:“中原乃四战之地,取之不易。汉中有崇山峻岭,怕也是取之不易吧!”
太子柱摇了摇头,回道:“这天下有哪块土地是好攻取的呢!可我大秦历代先祖还不是将我们大秦从区区百里之地发展到据地数千里?!父王对此心里怕是早有决断了。越是难以攻取的土地,我们大秦越要攻取,否则,何以令天下震惊呢?!依照王儿看,不如东出。”
“王儿的意思是东取函谷,与韩、赵决战中原?”秦王眯着眼睛,平静地说道。
太子柱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道:“潼关在手,我们大秦居于守势。函谷关若是在手,我大秦可待中原有变而东出,每出必有所获。决战于中原不妥,毕竟我大秦尚需时间来恢复元气。不过,拉拢亲秦的,打压背秦的却是小菜一碟。父王在河东用兵,怕是也打定了两面夹击函谷的主意吧!”
秦王笑意更浓,大有一副孺子可教的欣慰感。太子柱继续道:“今魏国助齐夺取高唐,赵国隐忍而不发,必有图谋。齐国得高唐而自鸣得意,难免会继续予赵国难堪,父王只需稍微挑拨,中原势必一番大战。等中原大战起,天下注目,父王再派大军取安邑,南下夹击函谷关,可保万无一失。”
太子柱说完这句话,秦王就知道自己再考校下去没意义了。太子柱无论是受高人指点也好,自己琢磨出的也好,秦王知道自己后继有人了。只要大方向不出问题,秦王相信,秦国还是可以重新睥睨天下的。
“王儿,寡人若是驾崩......”秦王开口道。
太子柱当即伏地不起,哽咽道:“父王慎言!父王身系秦国大业,数十万民之安危,又正当壮年,何以出此言语!”
秦王摆了摆手,没好气地说道:“寡人的王位虽然受命于天,但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自己的身子自己清楚,今天讨论下身后事也没什么嘛。”秦王作为当事者,自然看破不了生死。不过,帝王多无情,为了秦国长远的未来,只能是故作轻松地说起这个话题。
太子柱言语哽咽,却是依然不起。大有一副秦王不收回自己的话语就不起身的架势。
秦王见此,蹙眉道:“王儿起来!如此优柔,何以带领我大秦和天下各国争霸?!看你现在这个样子,寡人还真不放心现在把秦国交给你”,说完深深叹了口气,道:“也罢,寡人想做个富家翁而不得!你还是锤炼几年吧!”
听到秦王责备的言论,太子柱不忧反喜,激动道:“儿臣但听父王安排!”
秦王的身子太子柱自然是清楚的,但每每想到曾经一怒而天下惊、睥睨天下的秦王已经落入迟暮之年,稍有不慎就会撒手人寰,太子柱就更愿意说服自己这是一个梦。王位当然是太子柱向往的,但时局动荡,宗贵隐隐有抬头的架势,太子柱担心压制不了。高处不胜寒啊!自己现在不过是监国,秦王一病各种跳梁小丑就出来了,秦国现在可是禁不起内乱了。
秦王心里面默默叹了口气,换了种语气试探道:“再有两年,就是寡人的花甲之年。寡人即使再活上十几年,二十几年,也终究追随先王的脚步而去。到时继承王祚的肯定王儿你!若是王后在世,王儿何以处置?”
太子柱没有丝毫犹豫,恭敬地回道:“王儿愿意尊王后为太后,尊生母亦为太后,一概适之,绝不偏袒。”
秦王装作满意地点了点头,不经意地说道:“可以尊其位而不可增其权!王儿明白吗?”
太子柱一愣,既然尊崇两位太后的地位,为何又要限制她们应有的权力?联想到秦王当初受制于宣太后,二十多年却未能揽权,太子柱当即明白了秦王的良苦用心,一脸肃穆地回道:“儿臣谨记于心!”
秦王轻轻点头,虽然得到了太子柱的保证,但秦王还是不放心。秦王还是决定派人好好考察下两位未来太后的外戚,若是发现有什么执着于权力的人,还是一劳永逸地解决好了。这也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后的帮助了。
“呵呵,华阳那边还是没有动静吗?”秦王说起了另外一件事。
太子柱神色一紧,自己和太子妃华阳夫人成亲已经十多年了,可她的肚子一直没有动静。就连自己纳的的七房妾室加起来也只是为自己生了一个女儿。虽说自己还很年轻力壮,但华阳夫人一直没有子嗣,还是会招致风言风语。换做寻常人家的话,男方凭此一条就可以休妻。即使太子柱宠爱华阳夫人非常,也压制不了底下人的议论。毕竟太子妃的第一要职就是为王家繁衍子嗣,母以子贵,王家无情。现在秦王特意提出这件事,太子柱担心秦王是想要逼迫自己罢黜太子妃。
“回禀父王,华阳那边现在正按照太医的方子调理身子,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奏效。”太子柱嗫嚅道。
“呵呵”,秦王神色有些落寞,换做以前,自己不会那么着急,一切随缘。但秦王现在的身子每况愈下,没几年好活的了。自然有了舔犊之心,想着抱上王孙。
“寡人再给你物色几个良家女子。”秦王不容置疑地说道。
“喏!儿臣谨遵王命!”太子柱知道秦王这是给华阳压力,当即应承道。眼见秦王露出疲惫,太子柱就告退了出去。
出门没多久,就见到了宦者令急匆匆地赶来,对太子柱作揖行礼道:“太子殿下,巴郡传来急报!”
太子柱神色一凛,随着汉中的失守,巴蜀和关内的联系虽在,但大的人员调动已经不再可能。细作们翻山越岭,传递的往往是半个月前的消息。这一来一回就是一个多月,等咸阳把自己的命令传递下去,时局已经有了更大的变化。上一次关于巴郡最新的消息是楚国大军兵围巫县,这一次真不知道又是什么消息。
拆开密封的火漆,只见纸上跃然写着这个消息----巫县失守,楚国八万大军兵围鱼复,巴郡郡守张若已经在鱼复准备了一万大军,另外调集了一万五千大军火速赶往鱼复增援。这也是巴郡可以调动的所有兵力了,剩余的几千必须威慑巴国的遗族。
“去通知三公九卿,就说巴郡有变,请他们到政事堂议事。”太子柱想了想,对一旁的宦者令吩咐道。
太子柱很清楚,既然宦者令知晓了巴郡的变故,用不了多久,秦王也会知道。虽然明知道巴郡有变,秦国想要救援也是有心无力。但太子柱还是要做出姿态,召集重臣商定如何指挥巴郡自救,以此来证明秦国并没有放弃巴郡。这一次巴郡郡守张若毕其功于一役,实在冒险。若是事成,楚国势必退却数百里,巴郡得数月之安。若是事败,整个巴郡对楚军来说就可谓是无人之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