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城下十万对十万,两国精锐尽数在此,论兵员素质、训练装备、后勤保障,唐军都占优势,但老将温彦召却丝毫高兴不起来。
一个月前,京中的老朋友告诉他,皇帝李瀍即将下诏大赦天下,此前与仇士良有沾连的人一概赦免不再继续追究,温彦召一直期盼着这一天早点到来。他是个纯粹的军人,一辈子没离开过神策军,是仇士良举荐的人,跟仇士良的关系也还过的去,这些背景让他很容易被人打上“仇党”的标签,而随时遭到清算,他之所以能在险恶的环境里安然无恙,还不是因为大敌当前,朝廷急需用人?
若吐蕃战败退回陇西——这一点老将从未怀疑过——朝廷就用不着他了,他还能有今天的幸运吗?一个手握重兵的“仇党”任谁都是无法容忍的。
他因此想到了退,以自己年事已高为由,战后立即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在家抱抱孙子,侍弄侍弄花草虫鱼,颐养天年,或者也是一条生路。
但这里必须有个前提,当今皇帝是个明君,至少不那么多疑残暴。
传说中“很快”就要公布天下的大赦诏书迟迟没有落地,温彦召丝毫不怀疑京中那位朋友的消息渠道和正直用心——他们相交多年,可以以性命相托,绝不会欺骗他的。那么剩下的原因只有一个——皇帝对他仍怀有戒心。“仇党”就是悬在他头顶上的一把剑,随时可以落下来要了他的命。
皇帝正是要把这柄剑攥在手里,在他的身后阴冷地盯着他,让他芒针在背,寝食难安。
带着“仇党”的标签,温彦召跟各方诸侯打交道时,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底气终究是不足。当然即使没有“仇党”的标签压着,跟关东诸侯打交道也不会轻松,经过多年的发展,关东诸侯们羽翼已丰,独立性越来越强,虽然还赶不上李茂“名为唐臣,实为异国王”的独立,但也绝非一般藩镇节度使可比。
戎马大半生,温彦召明白大敌当前指挥不畅意味着什么。那就是一身清誉付之东流,丧师辱国,祸及子孙。他想到了退,却发现无路可退,从皇帝迟迟不肯下诏大赦天下看,他对自己是放心不下的,自己此刻要退,只能引起他更大的猜疑,退无可退。
硬着头皮跟吐蕃人大干一场,千难险阻中求一线生机?看来很美妙,很悲壮,但老将明白这美妙只是空中楼阁,这腔悲愤只能是垂死前的悲鸣。
阿杜牙和裴家三兄弟的实力老将已经摸到了,初都的实力他还不甚清楚。龙骧营虽然派了一员正将常驻行营,但能提供的情报少的可怜。温彦召听说李茂每次出征,麾下的斥候都会提前把对手摸的一清二楚,精确到对手一天吃几顿饭,喝几两酒,晚上是睡五姑娘还是拿俊俏小厮出火都能搞的明明白白,更不用说他的性情、履历、战绩之类,虽然不免有些虚妄,但李茂的情报工作做的好却是举世公认的,或者这也正是他能横扫天下,从未经历大败的原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
龙骧营脱胎于龙骧军,源头是李茂一手创办的龙首山,林英也是创始元老之一,为何换了个人差别就这么大呢。
当然抱怨是没有用的,老将决定遣一员大将出去探探对方的底。他先找宣武节度使韩弘商量,不出所料,老滑头顾左右而言他,比泥鳅还滑溜,扭腰摆臀就是不让你抓住。
温彦召毫不气馁,抓不住老滑头本在他意料之中,容易抓住的就不是泥鳅了,那可能是条蛇。别过韩弘,他又去找刘悟商量,刘悟一脸的忠厚,他爽快地答应了老将,答应遣独子刘从谏出战。刘从谏擅长步战和水战,独独不擅用骑兵,与以骑兵为主的吐蕃人交战气势上会落下风,会吃亏。温彦召思来想去觉得还是不能用刘从谏去冒险,免得别人说他不懂兵法乱用兵,本来各镇就不怎么服他,若再堕了威风还怎么号令三军?此外他更怕万一刘从谏为国捐躯了,刘悟找他拼命。刘悟的一脸忠厚显然是装出来的,这世道一个忠厚老实的人怎么能做节度使,早被人灭七八百回了。
刘从谏既然不能出战,那就找李全忠想想办法。李全忠在夏绥呆了二十多年,深知骑兵的重要,出任义成节度使后很重视骑兵建设,麾下有一支重甲骑兵,号称“铁麒麟”,战斗力非同小可。
由“铁麒麟”出战,既可旗开得胜,灭对方威风,长自家士气,又能探出对手的虚实,还能全身而退,很合适,十分合适。
但温彦召听说李全忠这个人私心很重,铁麒麟是他的宝贝疙瘩,岂可随意使用?老将想了一条计谋,他在营中设宴,专门宴请李全忠一人,希望能用真情感化他。
李全忠如约而来,礼数甚为恭敬,言必称晚辈、后生,敬温彦召为师长。但酒喝了,肉吃了,歌舞也看了,甚至连老将赠送的佩刀都接了,临到老将开口借兵时,却陡然变了脸,一言不发地站起来,面若寒霜地朝老将一揖,转身扬长而去。
老将惊愕莫名,半晌缓不过劲来。
“铁麒麟”借不成了,天平、魏博、武宁三镇兵员本来就少,又都是兵马使一级将领,不能做主,温彦召索性也就不去自讨没趣。
好言相请,关东诸侯尚且不给面子,强令出击,必定敷衍,达不成目的,还把关系彻底搞僵,老将一个头两个大。
奉天兵马使刘凤山见状主动请缨。他虽是李先奕麾下大将,却有一颗公忠体国之心,对温彦召十分尊重,几乎是言听计从,但也正因为如此,麾下损兵折将,伤亡很大。部下向李先奕诉苦,李先奕也派人让刘凤山量力而行,报国是好事,可别玩过火把自己给报销了。
众人闻听刘凤山主动请缨挑战初都,纷纷劝道:“十万大军云集奉天,老将指挥不动,只让我一家出力,若我一家能破吐蕃,要他这十万人作甚?力由我一家出,功劳却要大家均分,凭什么?”
刘凤山道:“大敌当前,国破家亡,尔辈少发牢骚,多想想怎么杀敌制胜。”
刘凤山压服众将,改日率两千军马突袭吐蕃军粮城,攻其必救。军粮城位于吐蕃大营侧后方,由初都亲军驻守,此一战若能成功,便烧了他的粮草,若不能成功也能试出他的虚实。十万唐军大部分来自关东,虚实不明,但刘凤山却常驻京西,又跟阿杜牙和裴家三兄弟交过手,底细是清楚的。初都听阿杜牙和裴家三兄弟说刘凤山如何了得,便暗下决心要全歼刘凤山部,给关东诸侯一个下马威。
他调兵遣将,阴狠地将精锐一股脑地压了上去。
驻守军粮城外围的是裴仁渠部,早前与刘凤山交过手,吃了败仗,心里有阴影,两军交战不过一炷香的功夫,裴仁渠便溃退下去。刘凤山也知道穷寇莫追的道理,但此番出战不是为了打退裴仁渠而是试探初都的实力。
不得已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追击,裴仁渠且战且走,徐徐退入山谷。这山谷在军粮城的西南方向,若不能全歼裴仁渠,直击军粮城的话,很能可能会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
试探初都虚实是温彦召下达给刘凤山的绝密军令,麾下将领并不知情,见此情形一个个都警觉起来,劝主帅立即下令撤退。
刘凤山不听,强令继续前进。军令如山,众人不敢战场抗命,只得硬着头皮向前。吐蕃军粮城背山而立,左右各有一座小山包,山顶都扎有营寨。
刘凤山观察了地形,下令夺取左侧山包,兵马刚动,忽然听得四周响起了凄厉悠长的号角声,自军粮城后的小山上、两座山包后涌出黑压压的两万名吐蕃精锐步骑!
正前方的军粮城头竖起了吐蕃主帅初都的大纛!初都亲自督阵,两万吐蕃精锐排山倒海般地冲杀过来。
刘凤山临危不乱,急令攻占左侧山包,他的麾下都是百战余生的老军,身陷危局,却丝毫不乱,竖起木盾向山顶发起冲锋,一连冲杀九次,硬是在尸山血海中攻占了山顶军寨。
温彦召一直冷眼旁观战场动静,见状,急令宣武、昭义两军突击初都本部,令神策军一部牵制裴家兄弟,令天平、武宁两军夹击阿杜牙。
关东诸将本瞧不上吐蕃人,只是各镇节度使私心太重,为了保存实力,消极避战不肯用力,众人心里虽窝着火也只能干着急。眼见刘凤山身陷重围,岌岌可危,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温彦召一声令下,众将便如猛虎出笼,蜂拥而上,大刀阔斧地砍将过去。
温彦召一看有喜有忧,喜的是军心可用,节度使混账,军士却很有种。忧的是各镇根本没把他这个统帅放在眼里,出寨便打,乱糟糟的没个章法。
他紧急召集各镇节度使、兵马使们,要求约束所部,按照他的统一规划使用兵力。众人对温彦召没跟他们商量就强令出击已是不满,又见各自属下打的这么欢,完全不能领会“保存实力为上”六字真言的妙谛,早气的七窍生烟,哪还有心思听温彦召在那啰嗦。
众人纷纷表示,军队已经失控,他们也没有办法,眼下只能打到哪算哪了。
温彦召咬断黄牙,恨不得喝令把众将都推出去军法从事了,但理智告诉他冲动不得,冲动是要坏大事的。他把怒气咽下去,软硬兼施,软磨硬泡,终于从众人的牙缝里抠出了他想要的话。经过整顿,各部唐军结束混乱,听从温彦召的统一指挥。以刘凤山所在的鲜花岭为核心,在方圆二十里的范围内与吐蕃联军展开了决战。
苦战一日,吐蕃联军阵线挫动,形势岌岌可危。恰当此时,天降大雨,瞬间积水盈尺。地面泥泞难堪,交战双方筋疲力尽无力再战。
任温彦召再三催促,各部还是陆续罢战回营。
老将一看,拔刀在手,招呼左右道:“火候到了九成九,却把柴撤了,这怎么得了。有父母要赡养的留下,有妻小要照料的留下,其余愿意陪我去送死的,操起家伙跟我走。”
一时有三百人追随,踩着烂泥,迎着溃退下来的乱兵逆向而行,呐喊向前。
一个月前,京中的老朋友告诉他,皇帝李瀍即将下诏大赦天下,此前与仇士良有沾连的人一概赦免不再继续追究,温彦召一直期盼着这一天早点到来。他是个纯粹的军人,一辈子没离开过神策军,是仇士良举荐的人,跟仇士良的关系也还过的去,这些背景让他很容易被人打上“仇党”的标签,而随时遭到清算,他之所以能在险恶的环境里安然无恙,还不是因为大敌当前,朝廷急需用人?
若吐蕃战败退回陇西——这一点老将从未怀疑过——朝廷就用不着他了,他还能有今天的幸运吗?一个手握重兵的“仇党”任谁都是无法容忍的。
他因此想到了退,以自己年事已高为由,战后立即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在家抱抱孙子,侍弄侍弄花草虫鱼,颐养天年,或者也是一条生路。
但这里必须有个前提,当今皇帝是个明君,至少不那么多疑残暴。
传说中“很快”就要公布天下的大赦诏书迟迟没有落地,温彦召丝毫不怀疑京中那位朋友的消息渠道和正直用心——他们相交多年,可以以性命相托,绝不会欺骗他的。那么剩下的原因只有一个——皇帝对他仍怀有戒心。“仇党”就是悬在他头顶上的一把剑,随时可以落下来要了他的命。
皇帝正是要把这柄剑攥在手里,在他的身后阴冷地盯着他,让他芒针在背,寝食难安。
带着“仇党”的标签,温彦召跟各方诸侯打交道时,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底气终究是不足。当然即使没有“仇党”的标签压着,跟关东诸侯打交道也不会轻松,经过多年的发展,关东诸侯们羽翼已丰,独立性越来越强,虽然还赶不上李茂“名为唐臣,实为异国王”的独立,但也绝非一般藩镇节度使可比。
戎马大半生,温彦召明白大敌当前指挥不畅意味着什么。那就是一身清誉付之东流,丧师辱国,祸及子孙。他想到了退,却发现无路可退,从皇帝迟迟不肯下诏大赦天下看,他对自己是放心不下的,自己此刻要退,只能引起他更大的猜疑,退无可退。
硬着头皮跟吐蕃人大干一场,千难险阻中求一线生机?看来很美妙,很悲壮,但老将明白这美妙只是空中楼阁,这腔悲愤只能是垂死前的悲鸣。
阿杜牙和裴家三兄弟的实力老将已经摸到了,初都的实力他还不甚清楚。龙骧营虽然派了一员正将常驻行营,但能提供的情报少的可怜。温彦召听说李茂每次出征,麾下的斥候都会提前把对手摸的一清二楚,精确到对手一天吃几顿饭,喝几两酒,晚上是睡五姑娘还是拿俊俏小厮出火都能搞的明明白白,更不用说他的性情、履历、战绩之类,虽然不免有些虚妄,但李茂的情报工作做的好却是举世公认的,或者这也正是他能横扫天下,从未经历大败的原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
龙骧营脱胎于龙骧军,源头是李茂一手创办的龙首山,林英也是创始元老之一,为何换了个人差别就这么大呢。
当然抱怨是没有用的,老将决定遣一员大将出去探探对方的底。他先找宣武节度使韩弘商量,不出所料,老滑头顾左右而言他,比泥鳅还滑溜,扭腰摆臀就是不让你抓住。
温彦召毫不气馁,抓不住老滑头本在他意料之中,容易抓住的就不是泥鳅了,那可能是条蛇。别过韩弘,他又去找刘悟商量,刘悟一脸的忠厚,他爽快地答应了老将,答应遣独子刘从谏出战。刘从谏擅长步战和水战,独独不擅用骑兵,与以骑兵为主的吐蕃人交战气势上会落下风,会吃亏。温彦召思来想去觉得还是不能用刘从谏去冒险,免得别人说他不懂兵法乱用兵,本来各镇就不怎么服他,若再堕了威风还怎么号令三军?此外他更怕万一刘从谏为国捐躯了,刘悟找他拼命。刘悟的一脸忠厚显然是装出来的,这世道一个忠厚老实的人怎么能做节度使,早被人灭七八百回了。
刘从谏既然不能出战,那就找李全忠想想办法。李全忠在夏绥呆了二十多年,深知骑兵的重要,出任义成节度使后很重视骑兵建设,麾下有一支重甲骑兵,号称“铁麒麟”,战斗力非同小可。
由“铁麒麟”出战,既可旗开得胜,灭对方威风,长自家士气,又能探出对手的虚实,还能全身而退,很合适,十分合适。
但温彦召听说李全忠这个人私心很重,铁麒麟是他的宝贝疙瘩,岂可随意使用?老将想了一条计谋,他在营中设宴,专门宴请李全忠一人,希望能用真情感化他。
李全忠如约而来,礼数甚为恭敬,言必称晚辈、后生,敬温彦召为师长。但酒喝了,肉吃了,歌舞也看了,甚至连老将赠送的佩刀都接了,临到老将开口借兵时,却陡然变了脸,一言不发地站起来,面若寒霜地朝老将一揖,转身扬长而去。
老将惊愕莫名,半晌缓不过劲来。
“铁麒麟”借不成了,天平、魏博、武宁三镇兵员本来就少,又都是兵马使一级将领,不能做主,温彦召索性也就不去自讨没趣。
好言相请,关东诸侯尚且不给面子,强令出击,必定敷衍,达不成目的,还把关系彻底搞僵,老将一个头两个大。
奉天兵马使刘凤山见状主动请缨。他虽是李先奕麾下大将,却有一颗公忠体国之心,对温彦召十分尊重,几乎是言听计从,但也正因为如此,麾下损兵折将,伤亡很大。部下向李先奕诉苦,李先奕也派人让刘凤山量力而行,报国是好事,可别玩过火把自己给报销了。
众人闻听刘凤山主动请缨挑战初都,纷纷劝道:“十万大军云集奉天,老将指挥不动,只让我一家出力,若我一家能破吐蕃,要他这十万人作甚?力由我一家出,功劳却要大家均分,凭什么?”
刘凤山道:“大敌当前,国破家亡,尔辈少发牢骚,多想想怎么杀敌制胜。”
刘凤山压服众将,改日率两千军马突袭吐蕃军粮城,攻其必救。军粮城位于吐蕃大营侧后方,由初都亲军驻守,此一战若能成功,便烧了他的粮草,若不能成功也能试出他的虚实。十万唐军大部分来自关东,虚实不明,但刘凤山却常驻京西,又跟阿杜牙和裴家三兄弟交过手,底细是清楚的。初都听阿杜牙和裴家三兄弟说刘凤山如何了得,便暗下决心要全歼刘凤山部,给关东诸侯一个下马威。
他调兵遣将,阴狠地将精锐一股脑地压了上去。
驻守军粮城外围的是裴仁渠部,早前与刘凤山交过手,吃了败仗,心里有阴影,两军交战不过一炷香的功夫,裴仁渠便溃退下去。刘凤山也知道穷寇莫追的道理,但此番出战不是为了打退裴仁渠而是试探初都的实力。
不得已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追击,裴仁渠且战且走,徐徐退入山谷。这山谷在军粮城的西南方向,若不能全歼裴仁渠,直击军粮城的话,很能可能会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
试探初都虚实是温彦召下达给刘凤山的绝密军令,麾下将领并不知情,见此情形一个个都警觉起来,劝主帅立即下令撤退。
刘凤山不听,强令继续前进。军令如山,众人不敢战场抗命,只得硬着头皮向前。吐蕃军粮城背山而立,左右各有一座小山包,山顶都扎有营寨。
刘凤山观察了地形,下令夺取左侧山包,兵马刚动,忽然听得四周响起了凄厉悠长的号角声,自军粮城后的小山上、两座山包后涌出黑压压的两万名吐蕃精锐步骑!
正前方的军粮城头竖起了吐蕃主帅初都的大纛!初都亲自督阵,两万吐蕃精锐排山倒海般地冲杀过来。
刘凤山临危不乱,急令攻占左侧山包,他的麾下都是百战余生的老军,身陷危局,却丝毫不乱,竖起木盾向山顶发起冲锋,一连冲杀九次,硬是在尸山血海中攻占了山顶军寨。
温彦召一直冷眼旁观战场动静,见状,急令宣武、昭义两军突击初都本部,令神策军一部牵制裴家兄弟,令天平、武宁两军夹击阿杜牙。
关东诸将本瞧不上吐蕃人,只是各镇节度使私心太重,为了保存实力,消极避战不肯用力,众人心里虽窝着火也只能干着急。眼见刘凤山身陷重围,岌岌可危,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温彦召一声令下,众将便如猛虎出笼,蜂拥而上,大刀阔斧地砍将过去。
温彦召一看有喜有忧,喜的是军心可用,节度使混账,军士却很有种。忧的是各镇根本没把他这个统帅放在眼里,出寨便打,乱糟糟的没个章法。
他紧急召集各镇节度使、兵马使们,要求约束所部,按照他的统一规划使用兵力。众人对温彦召没跟他们商量就强令出击已是不满,又见各自属下打的这么欢,完全不能领会“保存实力为上”六字真言的妙谛,早气的七窍生烟,哪还有心思听温彦召在那啰嗦。
众人纷纷表示,军队已经失控,他们也没有办法,眼下只能打到哪算哪了。
温彦召咬断黄牙,恨不得喝令把众将都推出去军法从事了,但理智告诉他冲动不得,冲动是要坏大事的。他把怒气咽下去,软硬兼施,软磨硬泡,终于从众人的牙缝里抠出了他想要的话。经过整顿,各部唐军结束混乱,听从温彦召的统一指挥。以刘凤山所在的鲜花岭为核心,在方圆二十里的范围内与吐蕃联军展开了决战。
苦战一日,吐蕃联军阵线挫动,形势岌岌可危。恰当此时,天降大雨,瞬间积水盈尺。地面泥泞难堪,交战双方筋疲力尽无力再战。
任温彦召再三催促,各部还是陆续罢战回营。
老将一看,拔刀在手,招呼左右道:“火候到了九成九,却把柴撤了,这怎么得了。有父母要赡养的留下,有妻小要照料的留下,其余愿意陪我去送死的,操起家伙跟我走。”
一时有三百人追随,踩着烂泥,迎着溃退下来的乱兵逆向而行,呐喊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