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将士大喜,兰新河、萧初忙唤来军医为李淳治伤,郦定进又命人去找太医为倒在血泊中的李纬治伤。
太医署的精华此刻尽数在会宁殿趴着,李淳闯殿时,众太医随宫女宦官四散躲避,此刻正蜷缩于宫殿角落里发抖。
李纬浑身中刀三十余处,所幸伤他的人手下留情,并未伤他的要害,虽然如此,伤势其实极重,若非太医署精华悉数在此,全力以赴,只怕早已一命呜呼。
李适在位时以心腹宦官掌枢密,掌接受表奏及向中书门下传达帝命,称之为知枢密,又称枢密使,员额不定,常置两员。贞元末,俱文珍独任枢密使,后李适病危,方以少阳院使李忠言兼知枢密,但实权仍掌握在俱文珍手里。
而今俱文珍已被杀,许多事须由李忠言出面,李茂命青墨去少阳院接李忠言过来,青墨刚要离开,却被李淳叫住。李淳指着摩岢神通道:“这位义士,你去。”
李茂不解李淳此意为何,事情紧急,来不及细思,便命摩岢神通前去接人。
李忠言受命掌管少阳院,监护太子李诵,深得李适宠信。宦海沉浮二十年,李忠言早练就了一颗玲珑剔透心,见摩岢神通唇上有胡须,便知李诵、李谊之争眼下已经分出了胜负。
天命已定,谁敢违逆?他主动跟摩岢神通说:“皇帝病危,时局动荡,眼下最要紧的是拟好遗诏,助皇太子继位,迟则有变,请将军速领小臣去。”
见了李淳,李忠言有些讨好地说道:“大行皇帝宾天,循例当由皇太子继位,此乃祖宗之法。国不可一日无君,请广陵王即刻入少阳院劝皇太子登基。”
李淳道:“促请太子登基当有皇帝的遗诏。”
李忠言道:“召一个信得过的翰林学士过来拟旨,拟好了,朱笔画可便成。”
李纬刚被太医救醒,闻言大怒道:“天子已宾天,如何朱笔画可?”
他浑身是伤,这一激动牵动伤口,疼的呲牙咧嘴。
李忠言道:“大家在世时不止一次跟小臣说过要留遗诏,免得将来仓促,是小臣糊涂,总以为为时尚早,每每浑搅蛮缠,横加阻挠,以至仓促间竟无点墨遗世。小臣想大家传位给皇太子的心思是最清楚不过的,一纸诏书又何必在乎生前生后,果然他老人家在天有灵,也会体谅儿孙们的不易的。”
李淳问:“诸翰林中哪位文笔最好?”
李茂、李忠言低头不答,诸翰林学士中,青墨跟韦执谊最熟,脱口便道:“韦学士文笔最好,为人也谨慎。”
李淳点头道:“便召韦执谊前来拟诏吧。”
李忠言应了声是,抬头望了眼青墨,正要走开,李淳忽道了声:“且慢。”
……
这日黄昏时,翰林院学士卫次公、郑絪、李程、王涯、韦执谊等被叫到金銮殿等候,天子病重,召他们来此做什么,人人心知肚明。
从午后进宫一直等到深夜,众人只等的心惊肉跳,再三催促要见当值的枢密使俱文珍,俱文珍始终没有露面,却等来了飞龙副使刘光琦。
飞龙使、飞龙副使都是天子宠信的心腹宦官,刘光琦出现在此处众人并不觉得意外。
众人将刘光琦围住,急切地向他询问天子的病情。
刘光琦摇了摇头,喟然一叹,拿出手绢抹起了眼泪。众皆大惊,有人流涕,有人失声痛哭,只有翰林学士韦执谊问道:“可有遗诏,由谁继承大统?”
刘光琦道:“大家正为此事焦心,若说太子的仁德自是无话可说,可这病残之躯,如何能治理天下亿兆百姓。”
刘光琦说过这话,捏起手绢再度抹起了眼泪。抹眼泪只是掩护,实际上他正偷眼观察众人的反应。众学士面面相觑,多低头沉默。
刘光琦心中像滚开了油锅,痛的心尖疼:
看众人这意思由舒王李谊继承大统也是能够接受的,若是俱文珍的计谋得逞,大唐的明天就会是另一番模样了。
在这场内宫角逐中,他刘光琦本是两头不帮的中立派,却经不住权力的诱惑,中途着了李淳的道儿归入了皇太子阵营,谢天谢地,俱文珍这厮贪天之功为己有,硬生生的把一盘好棋下崩了、下烂了,否则真让他得了手,自己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刘光琦正在那暗自庆幸,忽有一人排众而出,击案叫道:“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看时,却是翰林学士卫次公,卫次公据理力争道:“太子虽有疾,但居嫡长,中外属心。迫不得已,也应该立广陵王。岂可到了此刻大统之位仍然不能确定?”
刘光琦吃了这一顶,心里却没有丝毫的介意,他此番受命而来,就是帮广陵王李淳试探众学士对太子废立的态度。卫次公公然反对舒王登基,勇气可嘉,其人可用。
见刘光琦不吭声,卫次公的声音越来越大:“国不可一日无君,天子驾崩,自该由皇太子继位,此天公地道之理,奸险小人意图干涉大统,必然死无葬身之地。我等世受皇恩,当此大是大非面前,岂可首鼠两端,苟且含混?”
连叫了两边,众学士依旧鸦雀无声。卫次公不觉哈哈大笑,连声道:“尔等昧义趋利如此,卫次公当真瞎了眼,竟跟你们这群人为伍。”
卫次公拂袖出了金銮殿,在滴水檐下被一个臂扎金带的年轻武士拦住,那武士有一张圆乎乎的娃娃脸,满脸堆笑,躬身说道:“卫学士,跟我走一趟吧。”
卫次公惊诧道:“你是何人?”
那武士嘻嘻笑道:“怎么,你怕我?”
卫次公哼了一声,夺路欲走开,被那武士一把扯住,牵着往会宁殿去了。
到了会宁殿,卫次公得知天子病危,不觉嚎啕大哭。李忠言劝道:“国不可一日无君,时当艰难,请先生早拟遗诏,以定大局。”
卫次公赶忙擦擦泪,问道:“天子立谁继承大统?”李忠言道:“先生怎问这话,自是万民归心的皇太子了。”卫次公大喜,端坐于书案前,执笔撰稿。
李适病重后,他就料到会有这一天,这遗诏早打有腹稿,此刻一挥而就,毫无滞碍。书成,呈于李忠言,李忠言转身进了会宁殿。
不得旨意,卫次公只能跪候于殿外。
李忠言将拟就的遗诏交给李淳,李淳、李茂、李纬三人验看过,没有发现什么不妥。
李忠言便催促李淳向李适“请旨”。
李淳手捧遗诏,跪于李适遗体前,流泪说道:“昔日大家夸我是第三天子,则我父皇便为当今天子,事关社稷盛衰,祈请圣人裁夺。”
言罢哀伤流涕,不能支持。
青墨将狼毫朱笔蘸了红递给李茂,李茂转将狼毫塞到李适手中,李适手指已然僵硬,“拿”不住笔,李忠言赶忙招呼小宦官端来热水,用热巾将李适的手指焐软,使能勉强夹住笔。
青墨半跪在地,和李纬各执遗诏一端,由李忠言扶着李适的手在上面“画”了个可字。
朱笔已成,众人都松了口气,忙派人去唤符宝郎用玉宝。
符宝郎早被拘禁在殿中,怀抱着玉玺盒倔强地缩成一团,青墨要他用宝,他执意要甄别遗诏真伪,被青墨一脚踹翻,劈手夺了玺盒。
玺盒摆在李淳面前,李淳却因哀伤流泪不能动手;李纬捂嘴咳嗽,似乎一动就要断气;李忠言趴在地上,高举臀部,连脸都不露一个。
僵持了一阵,李茂打开玺盒,取玉玺在手,盖在了遗诏上。
事情已成,李茂扶起李淳,劝道:“俱文珍党羽众多,第五守亮犹在军中,当速促请皇太子移驾太极宫,以防不测。”
李忠言道:“太极宫距离右军最近,倒不如去南内。”
李淳低头思忖片刻,问李茂:“此处当如何?”
李茂道:“等太子平安进了太极宫,再布告天下。”
李淳擦泪而起,指着刘光琦道:“这里交给你,你务必妥善处置。”
刘光琦大喜过望,自己改换门庭不到月余,竟得如此重用,这真是前程似锦也。
李茂令青墨和摩岢神通押着舒王李谊,一行人簇拥着枢密使李忠言前往少阳院宣旨,少阳院内戒备森严,少阳院副使、常侍突吐承璀手持大棒守卫在院中,身后是他临时挑拣的二十名悍勇宦官。
听出敲门的是李淳,突吐承璀大喜过望,连忙打开院门。
众人一路去了李诵的寝宫,李诵此刻已经中风,身体不能动弹,口不能言。
李忠言宣读完遗诏后,李诵流泪不止,众人苦苦劝慰,太子仍旧痛不欲生,悲伤过度,竟昏厥过去。
李茂连番催促离开少阳院,为恐出现意外,不敢动用太子仪仗,青墨和摩岢神通用旗杆临时扎成一副担架,卸去李诵的袍服,趁着夜色出昭庆门,过光范门,走西内苑,从玄武门进入太极宫。
这一路走的好不狼狈,天色晦暗,又不敢打灯笼,摸黑赶路,不断有人掉队。到太极宫时,李茂清点人数,只剩下太子李诵,两名抬担架的小宦官,李淳、李忠言,突吐承璀、摩岢神通和舒王李谊。
其余卫士和随行宦官俱走散了,连洋川王李纬和青墨也不知去向。
太医署的精华此刻尽数在会宁殿趴着,李淳闯殿时,众太医随宫女宦官四散躲避,此刻正蜷缩于宫殿角落里发抖。
李纬浑身中刀三十余处,所幸伤他的人手下留情,并未伤他的要害,虽然如此,伤势其实极重,若非太医署精华悉数在此,全力以赴,只怕早已一命呜呼。
李适在位时以心腹宦官掌枢密,掌接受表奏及向中书门下传达帝命,称之为知枢密,又称枢密使,员额不定,常置两员。贞元末,俱文珍独任枢密使,后李适病危,方以少阳院使李忠言兼知枢密,但实权仍掌握在俱文珍手里。
而今俱文珍已被杀,许多事须由李忠言出面,李茂命青墨去少阳院接李忠言过来,青墨刚要离开,却被李淳叫住。李淳指着摩岢神通道:“这位义士,你去。”
李茂不解李淳此意为何,事情紧急,来不及细思,便命摩岢神通前去接人。
李忠言受命掌管少阳院,监护太子李诵,深得李适宠信。宦海沉浮二十年,李忠言早练就了一颗玲珑剔透心,见摩岢神通唇上有胡须,便知李诵、李谊之争眼下已经分出了胜负。
天命已定,谁敢违逆?他主动跟摩岢神通说:“皇帝病危,时局动荡,眼下最要紧的是拟好遗诏,助皇太子继位,迟则有变,请将军速领小臣去。”
见了李淳,李忠言有些讨好地说道:“大行皇帝宾天,循例当由皇太子继位,此乃祖宗之法。国不可一日无君,请广陵王即刻入少阳院劝皇太子登基。”
李淳道:“促请太子登基当有皇帝的遗诏。”
李忠言道:“召一个信得过的翰林学士过来拟旨,拟好了,朱笔画可便成。”
李纬刚被太医救醒,闻言大怒道:“天子已宾天,如何朱笔画可?”
他浑身是伤,这一激动牵动伤口,疼的呲牙咧嘴。
李忠言道:“大家在世时不止一次跟小臣说过要留遗诏,免得将来仓促,是小臣糊涂,总以为为时尚早,每每浑搅蛮缠,横加阻挠,以至仓促间竟无点墨遗世。小臣想大家传位给皇太子的心思是最清楚不过的,一纸诏书又何必在乎生前生后,果然他老人家在天有灵,也会体谅儿孙们的不易的。”
李淳问:“诸翰林中哪位文笔最好?”
李茂、李忠言低头不答,诸翰林学士中,青墨跟韦执谊最熟,脱口便道:“韦学士文笔最好,为人也谨慎。”
李淳点头道:“便召韦执谊前来拟诏吧。”
李忠言应了声是,抬头望了眼青墨,正要走开,李淳忽道了声:“且慢。”
……
这日黄昏时,翰林院学士卫次公、郑絪、李程、王涯、韦执谊等被叫到金銮殿等候,天子病重,召他们来此做什么,人人心知肚明。
从午后进宫一直等到深夜,众人只等的心惊肉跳,再三催促要见当值的枢密使俱文珍,俱文珍始终没有露面,却等来了飞龙副使刘光琦。
飞龙使、飞龙副使都是天子宠信的心腹宦官,刘光琦出现在此处众人并不觉得意外。
众人将刘光琦围住,急切地向他询问天子的病情。
刘光琦摇了摇头,喟然一叹,拿出手绢抹起了眼泪。众皆大惊,有人流涕,有人失声痛哭,只有翰林学士韦执谊问道:“可有遗诏,由谁继承大统?”
刘光琦道:“大家正为此事焦心,若说太子的仁德自是无话可说,可这病残之躯,如何能治理天下亿兆百姓。”
刘光琦说过这话,捏起手绢再度抹起了眼泪。抹眼泪只是掩护,实际上他正偷眼观察众人的反应。众学士面面相觑,多低头沉默。
刘光琦心中像滚开了油锅,痛的心尖疼:
看众人这意思由舒王李谊继承大统也是能够接受的,若是俱文珍的计谋得逞,大唐的明天就会是另一番模样了。
在这场内宫角逐中,他刘光琦本是两头不帮的中立派,却经不住权力的诱惑,中途着了李淳的道儿归入了皇太子阵营,谢天谢地,俱文珍这厮贪天之功为己有,硬生生的把一盘好棋下崩了、下烂了,否则真让他得了手,自己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刘光琦正在那暗自庆幸,忽有一人排众而出,击案叫道:“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看时,却是翰林学士卫次公,卫次公据理力争道:“太子虽有疾,但居嫡长,中外属心。迫不得已,也应该立广陵王。岂可到了此刻大统之位仍然不能确定?”
刘光琦吃了这一顶,心里却没有丝毫的介意,他此番受命而来,就是帮广陵王李淳试探众学士对太子废立的态度。卫次公公然反对舒王登基,勇气可嘉,其人可用。
见刘光琦不吭声,卫次公的声音越来越大:“国不可一日无君,天子驾崩,自该由皇太子继位,此天公地道之理,奸险小人意图干涉大统,必然死无葬身之地。我等世受皇恩,当此大是大非面前,岂可首鼠两端,苟且含混?”
连叫了两边,众学士依旧鸦雀无声。卫次公不觉哈哈大笑,连声道:“尔等昧义趋利如此,卫次公当真瞎了眼,竟跟你们这群人为伍。”
卫次公拂袖出了金銮殿,在滴水檐下被一个臂扎金带的年轻武士拦住,那武士有一张圆乎乎的娃娃脸,满脸堆笑,躬身说道:“卫学士,跟我走一趟吧。”
卫次公惊诧道:“你是何人?”
那武士嘻嘻笑道:“怎么,你怕我?”
卫次公哼了一声,夺路欲走开,被那武士一把扯住,牵着往会宁殿去了。
到了会宁殿,卫次公得知天子病危,不觉嚎啕大哭。李忠言劝道:“国不可一日无君,时当艰难,请先生早拟遗诏,以定大局。”
卫次公赶忙擦擦泪,问道:“天子立谁继承大统?”李忠言道:“先生怎问这话,自是万民归心的皇太子了。”卫次公大喜,端坐于书案前,执笔撰稿。
李适病重后,他就料到会有这一天,这遗诏早打有腹稿,此刻一挥而就,毫无滞碍。书成,呈于李忠言,李忠言转身进了会宁殿。
不得旨意,卫次公只能跪候于殿外。
李忠言将拟就的遗诏交给李淳,李淳、李茂、李纬三人验看过,没有发现什么不妥。
李忠言便催促李淳向李适“请旨”。
李淳手捧遗诏,跪于李适遗体前,流泪说道:“昔日大家夸我是第三天子,则我父皇便为当今天子,事关社稷盛衰,祈请圣人裁夺。”
言罢哀伤流涕,不能支持。
青墨将狼毫朱笔蘸了红递给李茂,李茂转将狼毫塞到李适手中,李适手指已然僵硬,“拿”不住笔,李忠言赶忙招呼小宦官端来热水,用热巾将李适的手指焐软,使能勉强夹住笔。
青墨半跪在地,和李纬各执遗诏一端,由李忠言扶着李适的手在上面“画”了个可字。
朱笔已成,众人都松了口气,忙派人去唤符宝郎用玉宝。
符宝郎早被拘禁在殿中,怀抱着玉玺盒倔强地缩成一团,青墨要他用宝,他执意要甄别遗诏真伪,被青墨一脚踹翻,劈手夺了玺盒。
玺盒摆在李淳面前,李淳却因哀伤流泪不能动手;李纬捂嘴咳嗽,似乎一动就要断气;李忠言趴在地上,高举臀部,连脸都不露一个。
僵持了一阵,李茂打开玺盒,取玉玺在手,盖在了遗诏上。
事情已成,李茂扶起李淳,劝道:“俱文珍党羽众多,第五守亮犹在军中,当速促请皇太子移驾太极宫,以防不测。”
李忠言道:“太极宫距离右军最近,倒不如去南内。”
李淳低头思忖片刻,问李茂:“此处当如何?”
李茂道:“等太子平安进了太极宫,再布告天下。”
李淳擦泪而起,指着刘光琦道:“这里交给你,你务必妥善处置。”
刘光琦大喜过望,自己改换门庭不到月余,竟得如此重用,这真是前程似锦也。
李茂令青墨和摩岢神通押着舒王李谊,一行人簇拥着枢密使李忠言前往少阳院宣旨,少阳院内戒备森严,少阳院副使、常侍突吐承璀手持大棒守卫在院中,身后是他临时挑拣的二十名悍勇宦官。
听出敲门的是李淳,突吐承璀大喜过望,连忙打开院门。
众人一路去了李诵的寝宫,李诵此刻已经中风,身体不能动弹,口不能言。
李忠言宣读完遗诏后,李诵流泪不止,众人苦苦劝慰,太子仍旧痛不欲生,悲伤过度,竟昏厥过去。
李茂连番催促离开少阳院,为恐出现意外,不敢动用太子仪仗,青墨和摩岢神通用旗杆临时扎成一副担架,卸去李诵的袍服,趁着夜色出昭庆门,过光范门,走西内苑,从玄武门进入太极宫。
这一路走的好不狼狈,天色晦暗,又不敢打灯笼,摸黑赶路,不断有人掉队。到太极宫时,李茂清点人数,只剩下太子李诵,两名抬担架的小宦官,李淳、李忠言,突吐承璀、摩岢神通和舒王李谊。
其余卫士和随行宦官俱走散了,连洋川王李纬和青墨也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