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军主动撤离山海关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
文震亨和杨廷枢等人担心的最后一件事情解决了,眼下他们主要做的事情,就是郑勋睿登基的事宜了,先皇三月十九日驾崩,现在已经是五月,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大明朝廷一直都没有皇上,这是不正常不合适的。
五月初五,周延儒、徐望华、甘学阔、陈于泰、梁兴力等人悉数赶到了京城。
郑勋睿的家眷,最多还需要两天的时间,也能够抵达京城。
郑勋睿要求南京六部都察院等机构五月底搬迁至京城,杨廷枢则是要求五月中旬,想不到五月初众人就赶到了京城,这里面的道理,傻子都知道。
周延儒做过两任的内阁首辅,。对于诸多的礼仪是非常清楚的,来到京城之后,皇上登基称帝的事宜,他开始接手继续筹备。
首先需要看黄道吉日,这皇上登基可是天底下最大的事情,万万不能够疏忽,不过这黄道吉日也有不同的看法,鉴于情况特殊,周延儒果断的决定,将原来需要十二名道士共同测算、需要宗人府鉴准的黄道吉日,改为七名道士共同测算,且必须在一天时间之内测算出来,不经过宗人府鉴准。
测算的日期也做出了限定,必须是在五月份或者六月初,不能够朝后推延。
周延儒甚至亲自守在屋子外面,等候结果。
黄道吉日很快确定下来,五月二十八日。
接下来就是年号的问题了,新皇登基,年号肯定是要改过来的,崇祯的年号不能够继续使用了,而且天下人都知道崇祯的年号不吉利,崇祯初年到十七年,灾荒连连、战乱连连,先皇甚至被逼自缢身亡,说明这年号出了大问题。
周延儒等人不是不明白先皇自缢身亡的原因,但他们不好也不能够去追究其中的缘故。
经过了足足两天时间的讨论,周延儒和徐望华禀报郑勋睿,年号确定为瑞元。
郑勋睿没有什么意见。
接下来就是确定先皇的谥号和庙号了。
这件事情周延儒等人不敢讨论,这是郑勋睿拍板确定的事情。
郑勋睿也很是干脆,朱由检的庙号为思宗,谥号为谆仁孝烈皇帝。
这是历史上的称呼,但其中也是蕴涵其道理的,对朱由检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不相同,就连官方都难以完全统一,好在这不是郑勋睿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最后一件事情,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册立皇后的事宜。
这件事情有些复杂,先皇遗诏传为郑勋睿,且将女儿朱徽娖下嫁给郑勋睿,尽管遗诏之中没有明确朱徽娖的身份,可低了肯定是不行的,当然也不一定说朱徽娖必须做皇后,毕竟文曼珊是郑勋睿原配夫人,这一点天下人都知道,不可能做出改变。
再说了,郑勋睿与朱徽娖之间根本就没有举行大婚的仪式。
册立皇后本是皇帝的家事,但皇后娘娘母仪天下,与这天下的兴亡也是有关系的,所以周延儒等人关心不算是太大的问题。
真正让周延儒等人头疼的,是郑勋睿奇特的做法,那就是文曼珊等人都在外面做事情,文曼珊是洪门钱庄的大掌柜,名声赫赫,这要是做了皇后娘娘,继续在外面抛头露面肯定是不行了,就更不要说做洪门钱庄的大掌柜了。
还有冬梅、荷叶、杨爱珍、徐佛家、卞玉京和寇白门等人,那都是要册封的,若是继续在外面做事情,岂不是惹得天下人议论。
周延儒等人不好在郑勋睿面前提及这些事情,倒是文震亨站出来了。
此时文震亨的身份最为特殊,他既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又是文曼珊的三爷爷,说出来的话语当然是不一般的。
文震亨在郑勋睿的面前明确说了,包括文曼珊在内的所有夫人,都不能够在外面做事情了,既然来到了皇宫,那就要守在皇宫里面,继续抛头露面,对皇上有着很不好的影响。
郑勋睿听见文震亨这样说就着急了,洪门钱庄和调查署的作用太重要了,特别是洪门钱庄,对于王朝的兴盛有着生死攸关的作用,而洪门钱庄一直都是文曼珊、卞玉京和冬梅等人直接打理的,要是三人同时离开洪门钱庄,肯定是有问题的。
郑勋睿坚决不同意。
尽管说郑勋睿在登基称帝这件事情上面,做出了不少的妥协,可是在牵涉到后宫的事情上面,坚决不愿意妥协。
文震亨无奈之下,只好找到刚刚抵达京城的文曼珊。
文曼珊明白事理,当即表示自己可以守在皇宫,不出去做事情了,但是洪门钱庄还是需要卞玉京和冬梅打理,否则钱庄将难以为继。
文曼珊若是被册封为皇后娘娘,那就是直接掌管后宫的事宜,不仅仅是卞玉京和冬梅,还包括徐佛家和杨爱珍等人,在文震亨看来,徐佛家和杨爱珍继续在郑家军的调查署做事情,肯定是不行的,如此影响太不好了。
文曼珊很聪明,知道这件事情郑勋睿一定没有松口,故而也没有当场表态。
不过文曼珊还是找到了郑勋睿,专门说及了此事,文震亨说的是对的,郑勋睿的身份已经不一样了,文曼珊等人若是不在皇宫,每日里都是抛头露面,必定会引发天下人议论,洪门钱庄以及调查署,都可以找到其他人来打理,只是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
文曼珊明显是支持文震亨的意见的。
郑勋睿早就陷入到沉思之中,他压根没有想到,登基称帝会面临如此多的问题,这些天他考虑最多的就是京城六部、都察院等部门的官吏,以及部门职责调整等问题。
做皇帝不可能为所欲为,就算是摒弃以前那种与文武百官对峙的局面,但也要明确和细化各部门的职责,有些应该要加强,有些应该要裁撤,既然下面的部门有了明确的职责,皇上就不要事事都去干预,皇上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懂。
术业有专攻,皇上管的越多越细,自己累死了,与百官时刻相对,戏还不好看。
朱由检何尝没有这个问题,才大志疏,却什么事情都要管,死要面子活受罪。
穿越的郑勋睿,熟知历史,也有着很多他人不可能知晓的历史积淀,但做皇帝这件事情,他不可能有什么经验,只能够慢慢的摸索。
第一件事情,就牵涉到后宫的事宜了。
儒家思想鼓吹女子无才便是德,尽管不少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那都是在背后,试想那个大家闺秀会站出来炫耀这些东西,而真正将这些本事拿出来炫耀的,也就是秦淮河的青楼女子,其炫耀的原因无非是抬高身价。
历史的大环境尚未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郑勋睿尽管马上就要成为皇帝了,但他不可能马上与世俗的思想去抗衡,想想几百年之后,都还有很多世俗思想的遗留。
郑勋睿很清楚,做皇帝至高无上,有着最大的权威和权力,可做皇帝绝不意味着为所欲为,相反做了皇帝,约束大了很多,你不能够随随便便的出门,不可能和众人一样走在大街上,你的一言一行都收到了监督,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皇帝,无一不是有着极大的克制力与旺盛的精力。
做一个好皇帝,其实是苦差事。
后宫的事情,郑勋睿必须要妥协,这不过是他诸多妥协之中的一件事情,当皇帝就是从诸多的妥协之中慢慢做好很多事情的。
但有一件事情,郑勋睿无论如何都不会妥协,那就是有关京城和地方官府职责调整的事宜,有些职责必须要调整,而官吏的俸禄是首先需要调整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认识偏激,对各级的官吏异常苛刻,堂堂七品的知县,每年能够拿到的银子不过六十两左右,这点银子要用来养家糊口,还要聘请师爷、轿夫等等,而就算是朝廷正一品的大员,每年能够拿到的俸禄银子也不过两千多两,这样的待遇,各级官吏要是不贪污,家人都养不活。
儒家思想之中要求官吏思想纯洁、甘受清贫的宣传,郑勋睿不赞同,这样的倡议违背了人性,可能有一部分的人有着远大的理想,愿意为信阳奋斗终生,且不计报酬,但这样的人太少,凤毛麟角,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包括各级的官吏。
违背人性的规定,不可能持久,这也是大明各级官吏从上至下贪污贿赂成风的原因。
牵一发动全身,加强吏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务必全盘都动起来,实施的过程之中,更是要考虑周全,这件事情可不能够耽误,不能够慢慢来,好的风气必须首先树立起来,让诸多的官吏习惯,大明数百年来,官场上很多不好的风气必须要彻底根除。
这件事情,郑勋睿没有和谁商议,他独自思考,将所思所想全部都详细记下来,之后不断分析,不断完善,慢慢确定出来新王朝诸多的“规矩”。
文震亨和杨廷枢等人担心的最后一件事情解决了,眼下他们主要做的事情,就是郑勋睿登基的事宜了,先皇三月十九日驾崩,现在已经是五月,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大明朝廷一直都没有皇上,这是不正常不合适的。
五月初五,周延儒、徐望华、甘学阔、陈于泰、梁兴力等人悉数赶到了京城。
郑勋睿的家眷,最多还需要两天的时间,也能够抵达京城。
郑勋睿要求南京六部都察院等机构五月底搬迁至京城,杨廷枢则是要求五月中旬,想不到五月初众人就赶到了京城,这里面的道理,傻子都知道。
周延儒做过两任的内阁首辅,。对于诸多的礼仪是非常清楚的,来到京城之后,皇上登基称帝的事宜,他开始接手继续筹备。
首先需要看黄道吉日,这皇上登基可是天底下最大的事情,万万不能够疏忽,不过这黄道吉日也有不同的看法,鉴于情况特殊,周延儒果断的决定,将原来需要十二名道士共同测算、需要宗人府鉴准的黄道吉日,改为七名道士共同测算,且必须在一天时间之内测算出来,不经过宗人府鉴准。
测算的日期也做出了限定,必须是在五月份或者六月初,不能够朝后推延。
周延儒甚至亲自守在屋子外面,等候结果。
黄道吉日很快确定下来,五月二十八日。
接下来就是年号的问题了,新皇登基,年号肯定是要改过来的,崇祯的年号不能够继续使用了,而且天下人都知道崇祯的年号不吉利,崇祯初年到十七年,灾荒连连、战乱连连,先皇甚至被逼自缢身亡,说明这年号出了大问题。
周延儒等人不是不明白先皇自缢身亡的原因,但他们不好也不能够去追究其中的缘故。
经过了足足两天时间的讨论,周延儒和徐望华禀报郑勋睿,年号确定为瑞元。
郑勋睿没有什么意见。
接下来就是确定先皇的谥号和庙号了。
这件事情周延儒等人不敢讨论,这是郑勋睿拍板确定的事情。
郑勋睿也很是干脆,朱由检的庙号为思宗,谥号为谆仁孝烈皇帝。
这是历史上的称呼,但其中也是蕴涵其道理的,对朱由检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不相同,就连官方都难以完全统一,好在这不是郑勋睿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最后一件事情,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册立皇后的事宜。
这件事情有些复杂,先皇遗诏传为郑勋睿,且将女儿朱徽娖下嫁给郑勋睿,尽管遗诏之中没有明确朱徽娖的身份,可低了肯定是不行的,当然也不一定说朱徽娖必须做皇后,毕竟文曼珊是郑勋睿原配夫人,这一点天下人都知道,不可能做出改变。
再说了,郑勋睿与朱徽娖之间根本就没有举行大婚的仪式。
册立皇后本是皇帝的家事,但皇后娘娘母仪天下,与这天下的兴亡也是有关系的,所以周延儒等人关心不算是太大的问题。
真正让周延儒等人头疼的,是郑勋睿奇特的做法,那就是文曼珊等人都在外面做事情,文曼珊是洪门钱庄的大掌柜,名声赫赫,这要是做了皇后娘娘,继续在外面抛头露面肯定是不行了,就更不要说做洪门钱庄的大掌柜了。
还有冬梅、荷叶、杨爱珍、徐佛家、卞玉京和寇白门等人,那都是要册封的,若是继续在外面做事情,岂不是惹得天下人议论。
周延儒等人不好在郑勋睿面前提及这些事情,倒是文震亨站出来了。
此时文震亨的身份最为特殊,他既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又是文曼珊的三爷爷,说出来的话语当然是不一般的。
文震亨在郑勋睿的面前明确说了,包括文曼珊在内的所有夫人,都不能够在外面做事情了,既然来到了皇宫,那就要守在皇宫里面,继续抛头露面,对皇上有着很不好的影响。
郑勋睿听见文震亨这样说就着急了,洪门钱庄和调查署的作用太重要了,特别是洪门钱庄,对于王朝的兴盛有着生死攸关的作用,而洪门钱庄一直都是文曼珊、卞玉京和冬梅等人直接打理的,要是三人同时离开洪门钱庄,肯定是有问题的。
郑勋睿坚决不同意。
尽管说郑勋睿在登基称帝这件事情上面,做出了不少的妥协,可是在牵涉到后宫的事情上面,坚决不愿意妥协。
文震亨无奈之下,只好找到刚刚抵达京城的文曼珊。
文曼珊明白事理,当即表示自己可以守在皇宫,不出去做事情了,但是洪门钱庄还是需要卞玉京和冬梅打理,否则钱庄将难以为继。
文曼珊若是被册封为皇后娘娘,那就是直接掌管后宫的事宜,不仅仅是卞玉京和冬梅,还包括徐佛家和杨爱珍等人,在文震亨看来,徐佛家和杨爱珍继续在郑家军的调查署做事情,肯定是不行的,如此影响太不好了。
文曼珊很聪明,知道这件事情郑勋睿一定没有松口,故而也没有当场表态。
不过文曼珊还是找到了郑勋睿,专门说及了此事,文震亨说的是对的,郑勋睿的身份已经不一样了,文曼珊等人若是不在皇宫,每日里都是抛头露面,必定会引发天下人议论,洪门钱庄以及调查署,都可以找到其他人来打理,只是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
文曼珊明显是支持文震亨的意见的。
郑勋睿早就陷入到沉思之中,他压根没有想到,登基称帝会面临如此多的问题,这些天他考虑最多的就是京城六部、都察院等部门的官吏,以及部门职责调整等问题。
做皇帝不可能为所欲为,就算是摒弃以前那种与文武百官对峙的局面,但也要明确和细化各部门的职责,有些应该要加强,有些应该要裁撤,既然下面的部门有了明确的职责,皇上就不要事事都去干预,皇上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懂。
术业有专攻,皇上管的越多越细,自己累死了,与百官时刻相对,戏还不好看。
朱由检何尝没有这个问题,才大志疏,却什么事情都要管,死要面子活受罪。
穿越的郑勋睿,熟知历史,也有着很多他人不可能知晓的历史积淀,但做皇帝这件事情,他不可能有什么经验,只能够慢慢的摸索。
第一件事情,就牵涉到后宫的事宜了。
儒家思想鼓吹女子无才便是德,尽管不少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那都是在背后,试想那个大家闺秀会站出来炫耀这些东西,而真正将这些本事拿出来炫耀的,也就是秦淮河的青楼女子,其炫耀的原因无非是抬高身价。
历史的大环境尚未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郑勋睿尽管马上就要成为皇帝了,但他不可能马上与世俗的思想去抗衡,想想几百年之后,都还有很多世俗思想的遗留。
郑勋睿很清楚,做皇帝至高无上,有着最大的权威和权力,可做皇帝绝不意味着为所欲为,相反做了皇帝,约束大了很多,你不能够随随便便的出门,不可能和众人一样走在大街上,你的一言一行都收到了监督,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皇帝,无一不是有着极大的克制力与旺盛的精力。
做一个好皇帝,其实是苦差事。
后宫的事情,郑勋睿必须要妥协,这不过是他诸多妥协之中的一件事情,当皇帝就是从诸多的妥协之中慢慢做好很多事情的。
但有一件事情,郑勋睿无论如何都不会妥协,那就是有关京城和地方官府职责调整的事宜,有些职责必须要调整,而官吏的俸禄是首先需要调整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认识偏激,对各级的官吏异常苛刻,堂堂七品的知县,每年能够拿到的银子不过六十两左右,这点银子要用来养家糊口,还要聘请师爷、轿夫等等,而就算是朝廷正一品的大员,每年能够拿到的俸禄银子也不过两千多两,这样的待遇,各级官吏要是不贪污,家人都养不活。
儒家思想之中要求官吏思想纯洁、甘受清贫的宣传,郑勋睿不赞同,这样的倡议违背了人性,可能有一部分的人有着远大的理想,愿意为信阳奋斗终生,且不计报酬,但这样的人太少,凤毛麟角,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包括各级的官吏。
违背人性的规定,不可能持久,这也是大明各级官吏从上至下贪污贿赂成风的原因。
牵一发动全身,加强吏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务必全盘都动起来,实施的过程之中,更是要考虑周全,这件事情可不能够耽误,不能够慢慢来,好的风气必须首先树立起来,让诸多的官吏习惯,大明数百年来,官场上很多不好的风气必须要彻底根除。
这件事情,郑勋睿没有和谁商议,他独自思考,将所思所想全部都详细记下来,之后不断分析,不断完善,慢慢确定出来新王朝诸多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