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置可否,反问道:“太子是你一手教导的,他不会有你不喜的毛病。”皇帝也知道柳娘厌恶修道求仙,服食丹药。
“是啊,壡儿允文允武,最重要的是谦和仁慈。在您这样威严的父皇面前,不谦和忍让,也做不得这些年的太子。”柳娘轻叹,她能做的是润滑剂,儿子天然向往父亲的关怀。“这些年您沉迷修道,百官迷茫,待壡儿上位,当一扫颓废,再创新篇。”
“朕让人迷惑?”
“是。您是绝顶聪明之人,这些年不上朝依旧牢牢掌控着朝政,海瑞上书的时候妾还感叹,他有一句话说对了。‘视朝臣如奴仆’,您手段高明,玩弄大臣于股掌之间,读书人的风骨都让他们丢了。”
“你也认为不好?”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皇帝突然想和皇后探讨自己的一生,从未有人如此直白的与他说话。临死能有这么一遭,也不算无聊。皇帝心想自己这一口气不知什么时候就接不上来了,临死也该听两句实话。
“皇帝是不能用好或坏来形容的。大明开国两百年,文官专权,奸宦乱政,只在您的治下,宦官回到皇家奴仆的本分上,再无干政之举。您治理奴仆是好手,管理朝臣更是,弃严嵩而就徐阶,您是明白人。”
“他们都盼着严嵩死呢!”皇帝笑道,他刚刚在遗诏中还提及严嵩,让人为他修墓,那些大臣的脸色真是好看啊。即便他老眼昏花看不清,想像着也快意万分。众人都盼严嵩死,只要他自己还宠信严嵩一天,那些人也只能望洋兴叹,徒劳无功。他才是这世间的主人,皇帝自豪回想。
“那是不敢盼着陛下死,只能盼严嵩去死了。”柳娘直白得犹如尖刀,不再避讳皇帝的身份,道:“严嵩死时,寄食于墓舍,既无棺木下葬,亦无人吊唁。是壡儿派人为他收敛尸身,入土为安。陛下倒不用担心落得严嵩的下场,你若去了,定有人真心为你一哭。”
“有卿吗?”
“或许有。”
皇帝苦笑,“太子仁慈。”
“是啊,我教出来。壡儿聪慧,却又宽厚仁善,这一生我都为壡儿自豪。严嵩在时,妄图撼动储位,撺掇裕王、景王夺嫡,我都忍无可忍,壡儿却能同情他老无所依。我儿仁慈,有孝宗遗风。”柳娘说起儿子,兴高采烈。
“朕倒成了宪宗。”
“宪宗宠爱万贵妃,陛下迷恋修道,千古皇帝从为有过,你俩开先河之人,都将名流千古。”柳娘笑道:“陛下放宽心,千古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武则天还能立一无字碑呢,您又何惧后人史笔。”
“朕不怕,你说。”皇帝当然不怕,他若是怕,就不会和朝臣清流对抗一生,明知道史书都是他们写的,却从不争取他们的好感。皇帝晚年疏远柳娘,未尝不是察觉她的能力超过皇后该有的范围,感到恐惧因此躲避。而今皇帝却想听一听皇后的高论,让自己这可吊着的心,安然放回肚子里。
“陛下一生,由藩王登位,兴灭继绝,诛杀奸佞,严管宦官,任用贤能,征绞倭寇,肃清边患,可称中兴。”柳娘严肃得学着朝中御史惯用的语调念道,“最重要的是您有一个好儿子,他会继承你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创大明的盛世荣光。”
柳娘双目光彩夺人,她居高临下的看着皇帝。黄色被面把皇帝的脸色衬得更加黯淡苍白,一正值壮年,一垂垂老矣,一躺一立,两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皇帝想动一动,可他的身体不听使唤,费劲全身力气,也只让手指微微颤动。
“陛下安心。”安心去吧~柳娘再看一眼窗外,黎明的太阳就快要升起来了。
为什么总有反派死于话多,原来到了生命尽头,总是忍不住倾诉的欲望,柳娘也盼着说真话这一天很久了。
皇帝突然想起柳娘刚刚进宫时候,也是这样看着他,问他佩服不佩服她的书法画技,那样向往。
“朕想知道,你的书法是怎么练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他曾怜爱她,也曾疏远她,人生最后想起来,似乎只有这一个疑问了。
“负重、悬腕。”柳娘微笑,眼中微有泪光,这也是陪伴她三十年的丈夫啊。
柳娘静静握着皇帝动手,慢慢等他咽气,等到人迎脉也把不出动静了,柳娘才放好皇帝的手,为他整理好仪容,缓缓打开了乾清宫寝殿的大门。
等在风雪中的朝臣宗室心有所感,纷纷跪倒。
“陛下驾崩了!”柳娘高声宣布,泪水滚滚而出,她以为自己不会伤心的。
太子朱载壡领着众位弟弟和朝臣嚎啕大哭,奔进内殿,拍打着皇帝的龙床,哭得撕心裂肺。
这是她的孩子啊,她教他待人不可全抛一片真心,可他仍旧仁慈而友善。对皇帝真当成父亲般敬重,对朝臣礼遇而宽容。
柳娘看到脸色灰败的裕王和景王,他们过了先帝孝期就要出京镇藩,曾与太子相争,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还有混在人群中不显眼的朱载堃,他也是柳娘所出,却一直裹着隐形人一般的日子。柳娘依旧拿大明藩王典范周王一系的例子教导他,朱载堃性情比他的皇帝哥哥更加温和。
帘内,昭宜公主领着诸位皇室内眷叩首痛哭,神情悲哀。若论谁最像她,自然是这个长女,柳娘在长子朱载壡身上倾注心血最多,长女昭宜却是自学成才。
柳娘任泪水在脸上流淌,缓缓走到太子跟前,长长的裙摆滑过重臣眼前、滑过诸位皇子身前:“太子不可哀毁过甚,你父皇在天之灵只盼你继承大明两百年基业,再创辉煌。”
一直痛哭的首辅徐阶立刻反应过来,带着朝臣跪请太子灵前继位,确定名分。
柳娘最后看了一眼皇帝,扶着上柔的手慢慢走出乾清宫,把哭声扔到脑后。水柔也恭敬的走在身边,她是皇帝的暗线,可一生侍奉柳娘,已经说不清楚心到底忠于哪边。现在好了,她能安心效忠唯一的主子。
柳娘回到长春宫,宫女內侍脸上也还有哀容,但眼睛里已经透着轻松。不再紧绷身子,如临大敌,大明只有废皇后,没有废太后的。宫人都放松下来,柳娘左右环视,太后的日子真是清闲啊。
第102章 番外1
“陛下, 《宗藩条例》乃是先帝钦定, 也是您牵头拟定的, 怎么现在又不实施了呢?”高拱怒气冲冲道。
此时, 他们正在乾清宫议事, 乾清宫已经新颜换旧貌, 坐在这里的不是身着道袍的先帝,而是穿着正统龙袍的当今。
“高先生万勿生气,并不是不施行, 只是还要从长计议, 事缓则圆嘛。”新登基的皇帝朱载壡笑道, 并不以高拱的冒犯为意。他自十五岁成年之后就监国, 代父理政, 处理事务经验丰富, 和朝臣们也十分熟悉,并无需要磨合的地方。
“陛下圣明,确实有要再改的地方。先帝宽仁,藩王待遇仍旧奇高, 限妃妾、均人役都是小打小闹, 先前也有施行,效果不嘉。陛下若能大动,臣等冒死相随。”袁炜也是个急脾气, 见皇帝迟疑,赶紧激将。
朱载壡看着眼前气势汹汹的大臣,突然间有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感觉, 都怪他爱惜人才,点进内阁的都是脾气火爆之人。
徐阶到底是首辅,做事圆滑周全,和稀泥道:“宗藩之事,千头万绪,繁复多变,并非一日之功,陛下说事缓则圆乃是至理。诸位同僚忧心社稷,还请陛下宽恕其失仪之罪。”边说边跪下了。
“徐先生请起,朕岂会因言怪人。”朱载壡赶紧叫起。
高拱和袁炜却不领情,他们坚持要在此次小朝会上说清楚,中央耽搁一天,地方就能耽搁一年,大明已经经不起繁重的宗室压力了。
两人还想说什么,徐阶却已经跪地高呼“万岁!”
此乃礼节,高呼万岁即告退之意,和端茶送客一个道理。且一人高呼,旁人也要跟着行礼,才算附和礼仪规范。
朱载壡感激的看了一眼给他解围的徐阶,大步疾走,生怕被抓回来。
待皇帝走了,袁炜抱怨道:“子升兄这是做什么,不一鼓作气定下来,反倒学起‘万岁阁老’的做派来了。”万岁阁老说的是成化年间万安,成化年间的内阁可是他们后来人的前车之鉴。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他们这些读书人熟读圣贤经典,一心为民请命,难道是来做招牌的吗?
徐阶不慌不忙道:“懋中贤弟勿急,宗藩牵连甚广,陛下小心谨慎才好呢。”
“先帝已去,今时不同往日。”袁炜着急啊,好不容易出身藩王的先帝走了,他们希望盼来的是一位明君。
徐阶却只捋着胡子不说话,走在一旁的高拱笑道:“懋中兄别被骗了,子升兄胸有成竹呢!陛下虽不同于先帝,可懋中兄忘了,平王殿下亦是藩王,宫中还有太后娘娘呢。”
这里的平王说的是先帝三子朱载堃,乃是陛下一母同胞亲弟弟,景王、裕王已经就藩,平王却长居京中。宫中传出的消息是等参加过太子大婚典礼之后再行就藩,谁都知道是太后疼爱幼子的借口。太子殿下乃是承重孙,先帝驾崩,太子要守孝三年。就藩的日子一推三年,日后还不知道就藩不就藩呢。
“是啊,说来容易做来难,若是太后娘娘若是反对,陛下侍母甚孝,恐生波折啊!”高拱叹息。当初先帝在时,起草《宗藩条例》就困难重重,好在有当时的太子现在的皇帝这个“高个子”顶着天。现在皇帝若是动摇,宗室改革就真的无望了。
徐阶还是神神在在捋他的胡子,“放心吧,太后娘娘非凡俗之人。”
后宫争斗刀光剑影,不比朝堂轻松,太后能从一介妃嫔做道皇后,稳坐后位三十年,尤其是在有这么个神经病皇帝的前提下,这本事可不小。这些年人人只闻贤后之名,徐阶也愿意相信柳娘的眼界能看到小儿子之外的世界。
朱载壡散了小朝会之后直往慈宁宫去,清宁宫也在外东路上,去慈宁宫拜见太后刚好路过。而今清宁宫给了自己的儿子居住,皇帝顺路去探望儿子,没想到扑了个空,宫人回禀太子殿下已经去慈宁宫给太后娘娘请安了。
慈宁宫东侧殿,柳娘正带着孙儿在书房里分折子。太子如今也十四岁了,等他大婚之后,就要正式入朝参政了。
“母后。”皇帝拱手为礼,笑问:“这皮小子又来打搅母后了。”太子起身给皇帝老子行礼。
“来的正好,你的儿子正有疑惑,我儿可要好好教导。”
太子捂嘴直笑,你儿子我儿子的,听着让人忍俊不禁。
皇帝含笑坐在桌前,看他们在忙什么。皇帝随手拿起一份,是御史林润的奏折,这是嘉靖四十一年的老折子了,难为他们不知从哪儿翻出来的。林润奏折里说的,就是皇帝此时的难题——宗藩。
恩养藩王开支巨大,国家难堪重负,林润在折子里更是指出先前朝廷的各色规矩,都是小打小闹修修补补,。如果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要出台一部根本法令,作为后世遵循的准则,“以垂万世不易之规”。这是先帝时候修订《宗藩条例》的由来,林润的折子是揭开宗藩问题面纱的第一只手。
“若是严管宗藩,弟弟怎么办?他日后也是要做藩王的。”皇帝苦恼。怪不得人家说宗藩改革压力巨大呢,都是亲戚,谁和谁又没有点儿亲密关系。先前皇帝能硬着头皮上,因为他们一家都是从藩王过继来的,和宗室不熟悉。可如今牵扯到自己的亲弟弟,皇帝都有不忍心。
“你弟弟难道还会阻挠国政?那岂是我教导出来的孩子。”柳娘挑眉,对外面的流言十分清楚,对皇帝的小心思也胸中了然。“去做吧,不管你做太子还是做皇帝,在为娘面前都是一样的。”
朱载壡起身行礼,愧疚再拜道:“谢娘亲周全。”
柳娘摆手示意他起身,让太子念了其中一份折子的内容:“嘉靖七年,岁入130万金,岁出241万金。”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这就是先帝放任严嵩等人收刮民脂民膏的原因之一,这些银钱有一部分就了皇帝私库,用私库补充国库,好歹让国家量入为出,勉强运转,皇帝也不容易。
在庞大的国家财政支出之中,占首位的是宗室开支,占第二位的是武职开支,说白了就是供应藩王以下,诸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之流的角色,都是为了养活宗室。宗室糜烂,经常向朝廷讨要赏赐,中央卡的严了,就巧立名目,七大姑八大姨的都来讨赏,或者纳妾无数,反正孩子生出来了,只要是皇家血脉,朝廷都要给钱养着。最低也是奉国中尉,总有一笔活命钱。
百姓的税粮有限,藩王的繁衍无穷。柳娘当年教导朱载壡说嘉靖皇帝从数十万宗室中脱颖而出并不是夸大,当时宗室已经有三十万人了。
柳娘还画了直观的示意图,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画作更形象的图形,直愣愣冲击着皇帝的思维。
“不改不行啊!”皇帝叹息。
“不仅要改,还要大改。”柳娘拿起先行定稿的《宗藩条例》,嗤笑道:“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
“请母后教我。”皇帝拱手,他自小就像柳娘请教国政。
“严审议、限妃妾和均人役试验下来都有效果,你父皇也提倡宗学教导藩王勤俭节约,可惜啊,身为皇室贵胄,又哪里知道节约怎么写。”柳娘想起当年自己一件衣服穿第二次就被先帝大肆夸赞,想来都脸红。至于藩王府分摊部分税收,这有效果,但中央对藩王优容,犯错总有改正的机会,也令地方官执行难度大。久之,法令就成了一纸空文。
“皇帝再看看这篇。”柳娘让太子从一堆资料里找出一份来递给皇帝。
那是太师太保霍韬的折子,他当年还是礼部尚书,就曾为宗藩问题提出过根本解决之道。只是霍韬终失先帝宠信,在京抱病去世,文章观点渐不为人所知。
霍韬的观点是“定子女”,即把藩王们的后代们,特别是旁支庶出的后代,尽可能编入民籍,允许他们参与士农工商活动,从此自食其力。如果照此实行,藩王资格门槛提升,增长幅度必然大为减少。
“这……这,这违背太/祖《天潢玉牒》啊!”霍韬死的时候,皇帝才几岁,未曾领教过他犀利的观点。太/祖规定只要是皇子子嗣都记录在玉牒上,按排位发放爵位,重点是人人都有,区别只在大小。且宗室不能从事士农工商,只能老实靠国家养着,以免他们趁势作乱。“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这是大明祖制。
“太/祖曾言以藩屏帝室,成祖却奉天靖难,削诸王兵权,谁家的祖宗法制一成不变?”柳娘笑道,“事情就摆在眼前,等到中州半数田亩入藩王之后再来改革,难度就更大了。”
牵扯几十万宗室,谁都知道这不是小事,可改革就是削减一部分人的利益,满足另一部分人。皇帝本就和宗室关系不亲密,宗室也无人能挑大梁,不拿他们开刀,拿谁开刀?还有先帝的《宗藩条例》背书,正适合新登基的皇帝立威,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皇帝就此事已经翻来覆去想过很多遍了,如今柳娘把路指出来,他也明白这是捷径。皇帝颔首,道:“只能这样了。”
“为娘留下你弟弟,是怕有人打着他的旗号威胁我们娘儿俩,你弟弟为了你的大业牺牲良多,待你完成改革后,再封他一富饶之地,在朝廷律令范围内,可为难你?”
“不为难,不为难,母后说的什么话,弟弟自然要厚待的。”皇帝急忙表白,连连表忠心。取得柳娘谅解之后,又苦恼道:“这样的大事,让谁去做呢?”他乍一听闻都难以接受,臣子又有谁有勇气与藩王对抗。
柳娘眨眨眼,笑道:“为娘荐一人,你可以试试——张居正。”
第103章 公主命
“父皇, 卢象升杀不得啊!大敌当前, 怎能诛杀有功大将, 自毁长城。若是传到军中, 引起军队哗变怎么办?而今大明已是摇摇欲坠, 建奴在关外已立国称帝, 若没有忠心耿耿的武将守卫边疆,京师危矣,大明危矣!”柳娘跪在乾清宫大殿内慷慨陈词, 涕泪俱下。
柳娘从未如此绝望, 此生真是没有公主命, 一身公主病, 不是她病了, 而是这个王朝病了。柳娘此生乃是崇祯皇帝与周皇后长女, 名正言顺的嫡长女,出生即被册封为坤仪公主。而柳娘出生的这一年,正是崇祯皇帝登基这一年。因此皇帝认为她自带福气,登基后侧封后宫内眷子女, 除册封原配皇后周氏外, 第二个册封的就是她这个圣宠浓厚的坤仪公主。
坤仪公主自幼长在皇帝膝下,比其他皇子都要受宠。而柳娘也不是一般懵懂孩童,成熟懂事, 总能揣测皇帝的想法,做出令他满意的行为,总在不经意见影响皇帝对朝政的控制。内宫、外朝都对坤仪公主进出乾清宫视若无睹, 习惯成自然。
若是太平盛世,柳娘可以继续做一个懂礼貌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主,就像曾经对嘉靖皇帝做的那样。她能忍,忍到皇帝去世,取得身份优势,再实现自己的报复。可惜时间不等人啊!
可是柳娘不能再等了,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后金皇太极已经称帝建国三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已经由川入甘陕,如今正在躲在洮州山中不出,牵制着洪承畴的大量兵力,西北一片沦为战场。对内东林党人仍旧拿圣贤说事儿,阻劳皇帝对内对外一切改革,皇命出了紫禁城就是一张废纸。内忧外患之下,柳娘能怎么办?她今生这个公主,还能有命吗?
此时已经是1638年,崇祯登基已经十年,离他吊死在眉山上还有七年,今年,柳娘十岁。
“是谁教你说的这些话?这是你一个公主能说的?还不快回内宫去!是朕宠坏了你,一个公主,居然敢对朝政指手画脚!”崇祯怒气冲冲的斥责,他为人多疑又自负,从不认为自己的政策有什么错。若是有错,也定是“家奴误我”。他视朝臣如家仆,比嘉靖皇帝更甚!
此时乾清宫大殿中只有柳娘和皇帝,他们父女亲密,朝廷内外均知晓。崇祯皇帝还曾抱柳娘在膝上批折理政。
以前这些亲密是柳娘撒娇卖乖、装疯卖傻的结果,崇祯以为她看不懂奏折,那样亲密是皇室一家亲的政治作秀和不能宠信皇子,只能宠信公主的权利妥协。
柳娘心中有一团烈火,烧得吱吱作响。
柳娘深深叩首,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尔后抬头,破涕为笑,“父皇不要生气,女儿不该听信那些文人虚言。是女儿错了,就当博您一笑,勿与女儿计较可好。”
崇祯气喘吁吁的坐下,见女儿已经三叩首认错,虽心里还是不高兴,但有往日的宠爱打底,面上也轻轻放过,道:“别听那些人胡言乱语,不过是一群擅长空谈、治国乏术的文人儒将,呈上来的奏章大多大话、空话连篇的愚腐之见,纸上谈兵之奇谈怪论,国事无补的道德文章。”
柳娘笑道:“父皇英明。”
“是啊,壡儿允文允武,最重要的是谦和仁慈。在您这样威严的父皇面前,不谦和忍让,也做不得这些年的太子。”柳娘轻叹,她能做的是润滑剂,儿子天然向往父亲的关怀。“这些年您沉迷修道,百官迷茫,待壡儿上位,当一扫颓废,再创新篇。”
“朕让人迷惑?”
“是。您是绝顶聪明之人,这些年不上朝依旧牢牢掌控着朝政,海瑞上书的时候妾还感叹,他有一句话说对了。‘视朝臣如奴仆’,您手段高明,玩弄大臣于股掌之间,读书人的风骨都让他们丢了。”
“你也认为不好?”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皇帝突然想和皇后探讨自己的一生,从未有人如此直白的与他说话。临死能有这么一遭,也不算无聊。皇帝心想自己这一口气不知什么时候就接不上来了,临死也该听两句实话。
“皇帝是不能用好或坏来形容的。大明开国两百年,文官专权,奸宦乱政,只在您的治下,宦官回到皇家奴仆的本分上,再无干政之举。您治理奴仆是好手,管理朝臣更是,弃严嵩而就徐阶,您是明白人。”
“他们都盼着严嵩死呢!”皇帝笑道,他刚刚在遗诏中还提及严嵩,让人为他修墓,那些大臣的脸色真是好看啊。即便他老眼昏花看不清,想像着也快意万分。众人都盼严嵩死,只要他自己还宠信严嵩一天,那些人也只能望洋兴叹,徒劳无功。他才是这世间的主人,皇帝自豪回想。
“那是不敢盼着陛下死,只能盼严嵩去死了。”柳娘直白得犹如尖刀,不再避讳皇帝的身份,道:“严嵩死时,寄食于墓舍,既无棺木下葬,亦无人吊唁。是壡儿派人为他收敛尸身,入土为安。陛下倒不用担心落得严嵩的下场,你若去了,定有人真心为你一哭。”
“有卿吗?”
“或许有。”
皇帝苦笑,“太子仁慈。”
“是啊,我教出来。壡儿聪慧,却又宽厚仁善,这一生我都为壡儿自豪。严嵩在时,妄图撼动储位,撺掇裕王、景王夺嫡,我都忍无可忍,壡儿却能同情他老无所依。我儿仁慈,有孝宗遗风。”柳娘说起儿子,兴高采烈。
“朕倒成了宪宗。”
“宪宗宠爱万贵妃,陛下迷恋修道,千古皇帝从为有过,你俩开先河之人,都将名流千古。”柳娘笑道:“陛下放宽心,千古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武则天还能立一无字碑呢,您又何惧后人史笔。”
“朕不怕,你说。”皇帝当然不怕,他若是怕,就不会和朝臣清流对抗一生,明知道史书都是他们写的,却从不争取他们的好感。皇帝晚年疏远柳娘,未尝不是察觉她的能力超过皇后该有的范围,感到恐惧因此躲避。而今皇帝却想听一听皇后的高论,让自己这可吊着的心,安然放回肚子里。
“陛下一生,由藩王登位,兴灭继绝,诛杀奸佞,严管宦官,任用贤能,征绞倭寇,肃清边患,可称中兴。”柳娘严肃得学着朝中御史惯用的语调念道,“最重要的是您有一个好儿子,他会继承你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创大明的盛世荣光。”
柳娘双目光彩夺人,她居高临下的看着皇帝。黄色被面把皇帝的脸色衬得更加黯淡苍白,一正值壮年,一垂垂老矣,一躺一立,两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皇帝想动一动,可他的身体不听使唤,费劲全身力气,也只让手指微微颤动。
“陛下安心。”安心去吧~柳娘再看一眼窗外,黎明的太阳就快要升起来了。
为什么总有反派死于话多,原来到了生命尽头,总是忍不住倾诉的欲望,柳娘也盼着说真话这一天很久了。
皇帝突然想起柳娘刚刚进宫时候,也是这样看着他,问他佩服不佩服她的书法画技,那样向往。
“朕想知道,你的书法是怎么练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他曾怜爱她,也曾疏远她,人生最后想起来,似乎只有这一个疑问了。
“负重、悬腕。”柳娘微笑,眼中微有泪光,这也是陪伴她三十年的丈夫啊。
柳娘静静握着皇帝动手,慢慢等他咽气,等到人迎脉也把不出动静了,柳娘才放好皇帝的手,为他整理好仪容,缓缓打开了乾清宫寝殿的大门。
等在风雪中的朝臣宗室心有所感,纷纷跪倒。
“陛下驾崩了!”柳娘高声宣布,泪水滚滚而出,她以为自己不会伤心的。
太子朱载壡领着众位弟弟和朝臣嚎啕大哭,奔进内殿,拍打着皇帝的龙床,哭得撕心裂肺。
这是她的孩子啊,她教他待人不可全抛一片真心,可他仍旧仁慈而友善。对皇帝真当成父亲般敬重,对朝臣礼遇而宽容。
柳娘看到脸色灰败的裕王和景王,他们过了先帝孝期就要出京镇藩,曾与太子相争,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还有混在人群中不显眼的朱载堃,他也是柳娘所出,却一直裹着隐形人一般的日子。柳娘依旧拿大明藩王典范周王一系的例子教导他,朱载堃性情比他的皇帝哥哥更加温和。
帘内,昭宜公主领着诸位皇室内眷叩首痛哭,神情悲哀。若论谁最像她,自然是这个长女,柳娘在长子朱载壡身上倾注心血最多,长女昭宜却是自学成才。
柳娘任泪水在脸上流淌,缓缓走到太子跟前,长长的裙摆滑过重臣眼前、滑过诸位皇子身前:“太子不可哀毁过甚,你父皇在天之灵只盼你继承大明两百年基业,再创辉煌。”
一直痛哭的首辅徐阶立刻反应过来,带着朝臣跪请太子灵前继位,确定名分。
柳娘最后看了一眼皇帝,扶着上柔的手慢慢走出乾清宫,把哭声扔到脑后。水柔也恭敬的走在身边,她是皇帝的暗线,可一生侍奉柳娘,已经说不清楚心到底忠于哪边。现在好了,她能安心效忠唯一的主子。
柳娘回到长春宫,宫女內侍脸上也还有哀容,但眼睛里已经透着轻松。不再紧绷身子,如临大敌,大明只有废皇后,没有废太后的。宫人都放松下来,柳娘左右环视,太后的日子真是清闲啊。
第102章 番外1
“陛下, 《宗藩条例》乃是先帝钦定, 也是您牵头拟定的, 怎么现在又不实施了呢?”高拱怒气冲冲道。
此时, 他们正在乾清宫议事, 乾清宫已经新颜换旧貌, 坐在这里的不是身着道袍的先帝,而是穿着正统龙袍的当今。
“高先生万勿生气,并不是不施行, 只是还要从长计议, 事缓则圆嘛。”新登基的皇帝朱载壡笑道, 并不以高拱的冒犯为意。他自十五岁成年之后就监国, 代父理政, 处理事务经验丰富, 和朝臣们也十分熟悉,并无需要磨合的地方。
“陛下圣明,确实有要再改的地方。先帝宽仁,藩王待遇仍旧奇高, 限妃妾、均人役都是小打小闹, 先前也有施行,效果不嘉。陛下若能大动,臣等冒死相随。”袁炜也是个急脾气, 见皇帝迟疑,赶紧激将。
朱载壡看着眼前气势汹汹的大臣,突然间有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感觉, 都怪他爱惜人才,点进内阁的都是脾气火爆之人。
徐阶到底是首辅,做事圆滑周全,和稀泥道:“宗藩之事,千头万绪,繁复多变,并非一日之功,陛下说事缓则圆乃是至理。诸位同僚忧心社稷,还请陛下宽恕其失仪之罪。”边说边跪下了。
“徐先生请起,朕岂会因言怪人。”朱载壡赶紧叫起。
高拱和袁炜却不领情,他们坚持要在此次小朝会上说清楚,中央耽搁一天,地方就能耽搁一年,大明已经经不起繁重的宗室压力了。
两人还想说什么,徐阶却已经跪地高呼“万岁!”
此乃礼节,高呼万岁即告退之意,和端茶送客一个道理。且一人高呼,旁人也要跟着行礼,才算附和礼仪规范。
朱载壡感激的看了一眼给他解围的徐阶,大步疾走,生怕被抓回来。
待皇帝走了,袁炜抱怨道:“子升兄这是做什么,不一鼓作气定下来,反倒学起‘万岁阁老’的做派来了。”万岁阁老说的是成化年间万安,成化年间的内阁可是他们后来人的前车之鉴。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他们这些读书人熟读圣贤经典,一心为民请命,难道是来做招牌的吗?
徐阶不慌不忙道:“懋中贤弟勿急,宗藩牵连甚广,陛下小心谨慎才好呢。”
“先帝已去,今时不同往日。”袁炜着急啊,好不容易出身藩王的先帝走了,他们希望盼来的是一位明君。
徐阶却只捋着胡子不说话,走在一旁的高拱笑道:“懋中兄别被骗了,子升兄胸有成竹呢!陛下虽不同于先帝,可懋中兄忘了,平王殿下亦是藩王,宫中还有太后娘娘呢。”
这里的平王说的是先帝三子朱载堃,乃是陛下一母同胞亲弟弟,景王、裕王已经就藩,平王却长居京中。宫中传出的消息是等参加过太子大婚典礼之后再行就藩,谁都知道是太后疼爱幼子的借口。太子殿下乃是承重孙,先帝驾崩,太子要守孝三年。就藩的日子一推三年,日后还不知道就藩不就藩呢。
“是啊,说来容易做来难,若是太后娘娘若是反对,陛下侍母甚孝,恐生波折啊!”高拱叹息。当初先帝在时,起草《宗藩条例》就困难重重,好在有当时的太子现在的皇帝这个“高个子”顶着天。现在皇帝若是动摇,宗室改革就真的无望了。
徐阶还是神神在在捋他的胡子,“放心吧,太后娘娘非凡俗之人。”
后宫争斗刀光剑影,不比朝堂轻松,太后能从一介妃嫔做道皇后,稳坐后位三十年,尤其是在有这么个神经病皇帝的前提下,这本事可不小。这些年人人只闻贤后之名,徐阶也愿意相信柳娘的眼界能看到小儿子之外的世界。
朱载壡散了小朝会之后直往慈宁宫去,清宁宫也在外东路上,去慈宁宫拜见太后刚好路过。而今清宁宫给了自己的儿子居住,皇帝顺路去探望儿子,没想到扑了个空,宫人回禀太子殿下已经去慈宁宫给太后娘娘请安了。
慈宁宫东侧殿,柳娘正带着孙儿在书房里分折子。太子如今也十四岁了,等他大婚之后,就要正式入朝参政了。
“母后。”皇帝拱手为礼,笑问:“这皮小子又来打搅母后了。”太子起身给皇帝老子行礼。
“来的正好,你的儿子正有疑惑,我儿可要好好教导。”
太子捂嘴直笑,你儿子我儿子的,听着让人忍俊不禁。
皇帝含笑坐在桌前,看他们在忙什么。皇帝随手拿起一份,是御史林润的奏折,这是嘉靖四十一年的老折子了,难为他们不知从哪儿翻出来的。林润奏折里说的,就是皇帝此时的难题——宗藩。
恩养藩王开支巨大,国家难堪重负,林润在折子里更是指出先前朝廷的各色规矩,都是小打小闹修修补补,。如果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要出台一部根本法令,作为后世遵循的准则,“以垂万世不易之规”。这是先帝时候修订《宗藩条例》的由来,林润的折子是揭开宗藩问题面纱的第一只手。
“若是严管宗藩,弟弟怎么办?他日后也是要做藩王的。”皇帝苦恼。怪不得人家说宗藩改革压力巨大呢,都是亲戚,谁和谁又没有点儿亲密关系。先前皇帝能硬着头皮上,因为他们一家都是从藩王过继来的,和宗室不熟悉。可如今牵扯到自己的亲弟弟,皇帝都有不忍心。
“你弟弟难道还会阻挠国政?那岂是我教导出来的孩子。”柳娘挑眉,对外面的流言十分清楚,对皇帝的小心思也胸中了然。“去做吧,不管你做太子还是做皇帝,在为娘面前都是一样的。”
朱载壡起身行礼,愧疚再拜道:“谢娘亲周全。”
柳娘摆手示意他起身,让太子念了其中一份折子的内容:“嘉靖七年,岁入130万金,岁出241万金。”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这就是先帝放任严嵩等人收刮民脂民膏的原因之一,这些银钱有一部分就了皇帝私库,用私库补充国库,好歹让国家量入为出,勉强运转,皇帝也不容易。
在庞大的国家财政支出之中,占首位的是宗室开支,占第二位的是武职开支,说白了就是供应藩王以下,诸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之流的角色,都是为了养活宗室。宗室糜烂,经常向朝廷讨要赏赐,中央卡的严了,就巧立名目,七大姑八大姨的都来讨赏,或者纳妾无数,反正孩子生出来了,只要是皇家血脉,朝廷都要给钱养着。最低也是奉国中尉,总有一笔活命钱。
百姓的税粮有限,藩王的繁衍无穷。柳娘当年教导朱载壡说嘉靖皇帝从数十万宗室中脱颖而出并不是夸大,当时宗室已经有三十万人了。
柳娘还画了直观的示意图,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画作更形象的图形,直愣愣冲击着皇帝的思维。
“不改不行啊!”皇帝叹息。
“不仅要改,还要大改。”柳娘拿起先行定稿的《宗藩条例》,嗤笑道:“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
“请母后教我。”皇帝拱手,他自小就像柳娘请教国政。
“严审议、限妃妾和均人役试验下来都有效果,你父皇也提倡宗学教导藩王勤俭节约,可惜啊,身为皇室贵胄,又哪里知道节约怎么写。”柳娘想起当年自己一件衣服穿第二次就被先帝大肆夸赞,想来都脸红。至于藩王府分摊部分税收,这有效果,但中央对藩王优容,犯错总有改正的机会,也令地方官执行难度大。久之,法令就成了一纸空文。
“皇帝再看看这篇。”柳娘让太子从一堆资料里找出一份来递给皇帝。
那是太师太保霍韬的折子,他当年还是礼部尚书,就曾为宗藩问题提出过根本解决之道。只是霍韬终失先帝宠信,在京抱病去世,文章观点渐不为人所知。
霍韬的观点是“定子女”,即把藩王们的后代们,特别是旁支庶出的后代,尽可能编入民籍,允许他们参与士农工商活动,从此自食其力。如果照此实行,藩王资格门槛提升,增长幅度必然大为减少。
“这……这,这违背太/祖《天潢玉牒》啊!”霍韬死的时候,皇帝才几岁,未曾领教过他犀利的观点。太/祖规定只要是皇子子嗣都记录在玉牒上,按排位发放爵位,重点是人人都有,区别只在大小。且宗室不能从事士农工商,只能老实靠国家养着,以免他们趁势作乱。“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这是大明祖制。
“太/祖曾言以藩屏帝室,成祖却奉天靖难,削诸王兵权,谁家的祖宗法制一成不变?”柳娘笑道,“事情就摆在眼前,等到中州半数田亩入藩王之后再来改革,难度就更大了。”
牵扯几十万宗室,谁都知道这不是小事,可改革就是削减一部分人的利益,满足另一部分人。皇帝本就和宗室关系不亲密,宗室也无人能挑大梁,不拿他们开刀,拿谁开刀?还有先帝的《宗藩条例》背书,正适合新登基的皇帝立威,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皇帝就此事已经翻来覆去想过很多遍了,如今柳娘把路指出来,他也明白这是捷径。皇帝颔首,道:“只能这样了。”
“为娘留下你弟弟,是怕有人打着他的旗号威胁我们娘儿俩,你弟弟为了你的大业牺牲良多,待你完成改革后,再封他一富饶之地,在朝廷律令范围内,可为难你?”
“不为难,不为难,母后说的什么话,弟弟自然要厚待的。”皇帝急忙表白,连连表忠心。取得柳娘谅解之后,又苦恼道:“这样的大事,让谁去做呢?”他乍一听闻都难以接受,臣子又有谁有勇气与藩王对抗。
柳娘眨眨眼,笑道:“为娘荐一人,你可以试试——张居正。”
第103章 公主命
“父皇, 卢象升杀不得啊!大敌当前, 怎能诛杀有功大将, 自毁长城。若是传到军中, 引起军队哗变怎么办?而今大明已是摇摇欲坠, 建奴在关外已立国称帝, 若没有忠心耿耿的武将守卫边疆,京师危矣,大明危矣!”柳娘跪在乾清宫大殿内慷慨陈词, 涕泪俱下。
柳娘从未如此绝望, 此生真是没有公主命, 一身公主病, 不是她病了, 而是这个王朝病了。柳娘此生乃是崇祯皇帝与周皇后长女, 名正言顺的嫡长女,出生即被册封为坤仪公主。而柳娘出生的这一年,正是崇祯皇帝登基这一年。因此皇帝认为她自带福气,登基后侧封后宫内眷子女, 除册封原配皇后周氏外, 第二个册封的就是她这个圣宠浓厚的坤仪公主。
坤仪公主自幼长在皇帝膝下,比其他皇子都要受宠。而柳娘也不是一般懵懂孩童,成熟懂事, 总能揣测皇帝的想法,做出令他满意的行为,总在不经意见影响皇帝对朝政的控制。内宫、外朝都对坤仪公主进出乾清宫视若无睹, 习惯成自然。
若是太平盛世,柳娘可以继续做一个懂礼貌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主,就像曾经对嘉靖皇帝做的那样。她能忍,忍到皇帝去世,取得身份优势,再实现自己的报复。可惜时间不等人啊!
可是柳娘不能再等了,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后金皇太极已经称帝建国三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已经由川入甘陕,如今正在躲在洮州山中不出,牵制着洪承畴的大量兵力,西北一片沦为战场。对内东林党人仍旧拿圣贤说事儿,阻劳皇帝对内对外一切改革,皇命出了紫禁城就是一张废纸。内忧外患之下,柳娘能怎么办?她今生这个公主,还能有命吗?
此时已经是1638年,崇祯登基已经十年,离他吊死在眉山上还有七年,今年,柳娘十岁。
“是谁教你说的这些话?这是你一个公主能说的?还不快回内宫去!是朕宠坏了你,一个公主,居然敢对朝政指手画脚!”崇祯怒气冲冲的斥责,他为人多疑又自负,从不认为自己的政策有什么错。若是有错,也定是“家奴误我”。他视朝臣如家仆,比嘉靖皇帝更甚!
此时乾清宫大殿中只有柳娘和皇帝,他们父女亲密,朝廷内外均知晓。崇祯皇帝还曾抱柳娘在膝上批折理政。
以前这些亲密是柳娘撒娇卖乖、装疯卖傻的结果,崇祯以为她看不懂奏折,那样亲密是皇室一家亲的政治作秀和不能宠信皇子,只能宠信公主的权利妥协。
柳娘心中有一团烈火,烧得吱吱作响。
柳娘深深叩首,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尔后抬头,破涕为笑,“父皇不要生气,女儿不该听信那些文人虚言。是女儿错了,就当博您一笑,勿与女儿计较可好。”
崇祯气喘吁吁的坐下,见女儿已经三叩首认错,虽心里还是不高兴,但有往日的宠爱打底,面上也轻轻放过,道:“别听那些人胡言乱语,不过是一群擅长空谈、治国乏术的文人儒将,呈上来的奏章大多大话、空话连篇的愚腐之见,纸上谈兵之奇谈怪论,国事无补的道德文章。”
柳娘笑道:“父皇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