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曙让宰辅们有什么好主意就说,这话没假,可在赵曙心情愉悦的时候,没谁去自讨没趣。
    “陛下,臣这里有些事。”
    赵曙不用看就知道是沈安,他点点头。
    沈安说道:“陛下,臣昨日听韩相说,大宋各处缺先生缺的厉害。”
    韩琦看了他一眼,心中警钟长鸣。
    这小子怎么把这话给弄出来了?
    赵曙点头,“各地有州学,有县学。先帝时曾赐兖州学田,朕在想啊!是不是让各地都拨些田地去助学,每年的收益用于补贴那些穷困的学生。”
    大宋帝王对教育的重视堪称是一以贯之,许多制度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并延续至后世。
    “陛下……”
    赵曙今日两次岔开沈安的话题,让他很是恼火,“陛下,臣在想……”
    “邙山书院的学生?”赵曙见他锲而不舍,就说道:“你莫要以为那些人不知道你的意思,邙山书院的学生去教书,教出来的全是杂学的子弟,这是和儒家抢饭碗。”
    韩琦说道:“此事老夫隐晦的给你提过,你却不知。那今日老夫再给你说说,往明白了说。
    目下的新政正是紧要时候,枢密院和三衙在盯着北方,皇城司的人前赴后继的在北方打探消息,仅三月就殉国十余人,在这等时候,邙山书院的学生一旦成群结队的去教书,那些人会咆哮,会拖后腿!”
    韩琦深吸一口气,“你要懂的大局,为了大局去做取舍,这是宰辅必有的本事,否则……”
    否则你就在下面厮混吧。
    “韩相此言甚是。”
    众人都纷纷附和,连赵曙都表示了赞赏。
    沈安有些纳闷,“不是书院的学生。”
    “那是谁?”
    韩琦不悦的道:“大宋何处还有一批能教书的?”
    沈安看了赵曙一眼,赵曙只觉得一股子凉气从脊背处升起,“你……你莫不是在打宗室的主意?”
    苍天呐!
    这个不省心的,要是他张口建言让宗室子们全去教书,传出去他连皇城都不敢出。
    那些宗室子虽然无所事事,但大多从小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教书自然没问题。
    可那些人这几年真心表现的不错,不给朝中添乱,不给赵曙添乱,让他很是满意。
    要是沈安来这么一出,这种大好局面随之就会消散,那些宗室会在皇城外咆哮,甚至会抱着历代皇帝的牌位来嚎哭……
    沈安见赵曙的神色不对,就说道:“陛下,臣说的是那些穷……不,是那些无所事事的读书人。”
    呃!
    赵曙第一感觉就是很尴尬,自作多情的那种尴尬。
    随即就是一喜。
    韩琦已经反应过来,他一拍大腿,身后挨打经验丰富的曾公亮马上退后一步,老韩的熊掌落空。
    他悻悻的道:“陛下,自从祖宗鼓励天下人读书以来,大宋读书人之多,堪称是如过江之鲫……”
    “咳咳!”赵曙一本正经的道:“韩卿,要注意措辞。”
    能把读书人比作是过江之鲫吗?
    不能!
    韩琦一怔,“是了,堪称是如飞蝗般的多……”
    众人下意识的就想到了蝗灾时的场景。
    有的见过,没见过的也能从别人的口中得知。
    扑啦啦的蝗虫遮天蔽日,这个……把读书人比作是蝗虫,比过江之鲫还过分,老韩这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赵曙黑着脸,嘟囔着韩琦跋扈。
    韩琦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好,“陛下,那些读书人有钱的都去放贷兼并田地,或是做生意。脑子不活络的,考不上进士后家里都折腾的差不多穷了,只能去种地……这等人……陛下,真不少啊!”
    曾公亮先是赞赏的对沈安颔首,然后出班说道:“陛下,正是如此,每年地方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多,可进士终究只取这么些人。剩下的人怎么办?一年年的苦读,家底厚实的也就罢了,小康之家也撑不住。最后就多了许多破落户。
    这等人若是让他们去教书,既能解决了先生的问题,又能让这等人摆脱贫困,一箭双雕啊!”
    赵曙心中微喜,“是了,朕却忘记了那些人,不,不是忘记,而是忽略。大宋百年,科举百年,进士在东华门外唱名,而更多的人只能望洋兴叹,这些人丢在地方能做什么?生意没那么多可做的,家里有钱的好过,没钱的会变成贫民,如此让他们出来教书……韩卿,他们可愿意?”
    韩琦笑道:“此事乃是沈安所提,臣对他知之甚深,他既然提出来了,定然是有把握。”
    赵曙颔首,沈安这才开口,“陛下,臣前阵子和一些无所事事的读书人在一起厮混,得知了他们的窘境。刚开始他们还矜持,可等臣说了报酬之后,那一双双眼睛里全是渴望。陛下,先贤的学问是好,可要读书,也得先填饱肚子的再说。”
    那些读书人被他诱惑来写小说,如今正在埋头苦干。沈安还很是开了几次课,教授了有些读者喜欢的写作手法。
    “仓禀实而知礼节。”赵曙沉吟道:“可先生多……书院也得多……”
    他看着沈安,突然想打人!
    “你才将把活字印刷弄的尽人皆知,随即又建言让那些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去教书,这些手段最终还是要让朕出钱,让三司出钱!”
    他说到这里竟然笑了起来。
    韩琦也笑了。
    宰辅们都笑了。
    但凡提到教育,大宋从不畏惧,该给钱给钱,该给人给人。
    赵曙放低了嗓门,说道:“你能想到这些很好,朕很欢喜。教书育人是大事,这般下去,读书人越来越多,但不必全数靠科举,他们读书明理,那么去做事也事半功倍,好处多多。”
    这是必然的。
    无数例子证明了这一点,读书多的人,比不读书的人机会更多。
    他嘴角含笑,对着沈安点头。
    年轻人能这般谋划很难得,关键是一心想着大宋,这更难得。
    和沈安为大宋的教育谋划相比,那些年轻人在干什么?
    赵曙想到了那些衙内。
    “沈安此番进言深得朕心,京城的衙内不少啊!勋戚的,高官的,各种衙内,要让他们向沈安好好学,不要整日游手好闲,朕看着头疼!”
    这一家伙把宰辅们都扫了进去,只有老包无恙。因为包绶太小,所以算不得无所事事,不过想起包绶那跳脱的性子,包拯暗自咬牙,准备回去要严加要求。
    韩琦也中招了,他看了沈安一眼,说道:“官家,学堂差了许多,钱从何处来?”
    赵曙面色一僵,叹道:“可怜三司,可怜韩绛。”
    宰辅们都在乐呵。
    三司的日子这两年越发的好过了,随着结余的增加,韩绛走路都带风,说话斩钉截铁,牛的一塌糊涂。
    这下好了,等韩绛得知三司要弄钱出来建造学堂,他大概会哭晕在值房里。
    “三司能给的不多。”这一点赵曙有深刻的认知,“所以还得要朕打开内藏库,内藏库……”
    他有些唏嘘,大概是想到了内藏库从丰盈到空荡荡的过程,“朕出六十万贯!”
    没啥说的。
    连沈安都诚心诚意的躬身赞美道:“官家英明。”
    内藏库自从被弄空之后,赵曙就化身为抠神,这两年总算是有了些起色。
    可这一下出六十万贯,内藏库定然是伤筋动骨了。
    有这样的官家,实乃大宋之幸事啊!
    韩琦心中激荡,说道:“臣出一万贯!”
    说完他的眉间就跳了一下,想来是肉疼了。
    曾公亮咬牙道:“臣出八千贯。”
    包拯出班道:“此次怕是要对不住二位相公了。”
    韩琦和曾公亮一怔,才反应过来包拯的意思,韩琦笑道:“你只管出钱,老夫只有欢喜的。”
    首相捐一万贯,次相八千贯,末相包拯按规矩该是六千到七千贯……
    这就是官场的潜规则。
    可包拯却说要破这个规则,韩琦和曾公亮,包括富弼都只是含笑看着。
    包拯看着沈安,微微点头,眼中全是欣慰之色,然后拱手,“陛下,臣宦海多年,不过没什么积蓄,这些年沈安这孩子今日一个借口,明日一个借口往臣家里送钱送好东西,臣家中如今有钱财三万余贯,臣想着……留一些,如此就捐了三万贯……”
    沈安低头,心中全是骄傲。
    包拯还是那个包拯,他有缺点,有问题,但他却秉承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在此刻绽放出来。
    若是按照历史上的走向,包拯早早就去了,包绶幼年就成了孤儿,在嫂子的抚养下成长,最后也成为了一名官员……他最后死于一次赴任途中,人们在收拢他的遗物时,发现包绶的全身上下只有四十六文钱。
    如今包拯依旧站在朝堂之上,包绶整日上房揭瓦,顽皮的不行。
    我终究还是给这个世间带来了许多好的变化啊!
    沈安很是骄傲!
    赵曙也是如此,“诸卿慷慨解囊,让朕欢喜。若是天下人皆是如此,大宋当处处皆有读书人,如此,大宋不强盛才是咄咄怪事。”
    他微笑道:“朕与诸卿数年相得,朕更期许与诸卿一起开创这大宋盛世。”
    大宋至此已经露出了盛世的苗头,赵曙的话引得宰辅们激动不已。
    “臣等愿为陛下效死!”
    盛世!
    赵曙负手而立,斩钉截铁的道:“汉唐有盛世,大宋也该有!”
    ……
    感谢书友‘烟灰黯然跌落’的盟主打赏,第五更送上。最后三天,求月票。

章节目录

北宋大丈夫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迪巴拉爵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迪巴拉爵士并收藏北宋大丈夫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