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薛琪脑袋再次往下,随即仰起来,右手在脸上摸了一下,但没有拿下来,就这样把脸遮住了。
要说的话说完了,杨舒力站起来。
薛琪也站起来,右手在脸上摸来摸去,显得有些不自然。
“男子汉,坚强点。”杨舒力拍拍薛琪的肩膀。
“哥,你放心,以后不会有那种事了。”薛琪说道。
“其他地方我不管,在店里不能想那些事。”杨舒力说道。
两人走出房间。
“薛琪,留下来吃晚饭嘛。”秦华玉说道。
“不,我走了姨妈。”薛琪说完,转身走了。
“你们说啥子了?薛琪好像不高兴。”门关上后,秦华玉对杨舒力说道。
“我给他工作上提了点意见。”杨舒力笑着说道。
7月22日中午,接到黄敬蜀电话,约杨舒力到茶楼坐坐,有件事要对他讲。
可能是神州行的通话费太贵,黄敬蜀仍然打的座机,电话是秦华玉接的,她对黄敬蜀的声音比较熟悉了,说是“那个声音很好听的女生”打来的。
下午,两人在上次坐过的百福广场旁的茶楼见面,黄敬蜀讲的是关于叶老师的事,是她父亲讲给她的。
黄敬蜀强调,她没有透露关于叶老师的事,是她父亲知道她跟着去采访过,还用了一张她拍的照片,所以对这件事有记忆。
前不久下面的人到市里开会,有个人是从叶老师所在的地方来的,他向那人提起叶老师,那人讲了一点往事。
父亲回家后,顺便给黄敬蜀讲了这件事。
黄敬蜀听了,心情有些郁闷,她觉得杨舒力也应该知道。
杨舒力表演了黄敬蜀,说这个信息填补了叶老师早期的一些情况,解释了叶老师为什么会留在偏僻山乡。
有了这个信息,叶老师插队后的人生轨迹基本清晰了。
讲完事情后,两人又聊了一会,黄敬蜀抱怨重庆市没有游泳馆,不然她还想学游泳,又说其他朋友邀请她出去玩,但她不想去。
回家后,一直想着叶老师的事,也庆幸特稿的发布没有给她带来不好的影响。
特稿确实是低端读物,只能当作赚钱的工具,真正要把这件事表达出来——也没有其他路子,除了一条。
写小说!
第100章 意外的约见
断断续续写了十多天,完成了一篇小说。
事先完全没有写小说的计划,是因为心中有块垒,小说是化解的最好方式。
几乎是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特稿和小说比起来,简直就是谎言的化身。
国人喜欢说“以史为鉴”,这是把历史等同于真实的先天性论断,但杨舒力现在更相信一句话:小说比历史更真实。
因为书写者的原因。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胜利者是从自己的利益和立场来书写的,不利于自己的部分都删掉了,历史的歪曲和篡改非常严重。
在严酷的环境下,那不被记录的真实隐入小说中,由小说传递于世。
别的不说,就拿现在的历史课本,很多历史事件,从表述到数据都缺乏真实性,而多数学生对此浑然不觉。
另一方面,八十年代以来的一些文学潮流,比如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倒更接近真实。
小说采用双线叙述,一个是发生在九十年代的命案,在一个小镇,一名60多岁的老人离奇过世,从现场看像是自杀,家人认为他没有自杀倾向,希望进行调查。
另一条线索从20多年前的一个偏远山乡讲起,一名美丽的女知识青年插队下乡,很快引起当地头号人物的注意,并把魔爪伸向她,当地远离城市,信息闭塞,这位人物一手遮天。
女知青发现自己怀孕,到区卫生院做手术打胎,区卫生院以技术条件不足拒绝,她又没办法离开这个地方,不知所措。
肚子一天天大起来,打胎也来不及了,最后没有办法,在那位人物的安排下,和当地一个农民结婚,在区卫生院生下一个儿子,这时,区卫生院的技术条件也够用了。
后来女知青还生了一个女儿。
看到这里,读者明白死者是谁,以及大儿子的父亲是谁。但小说后面还很复杂。
那个和女知青结婚的农民,其实没有生育能力,以前结过一次婚,因为没有孩子,老婆跟别人跑了。那么,第二个孩子,那个女儿的父亲是谁?
女知青的大儿子,已经去南方打工,但他似乎一直在做一个准备:复仇。
调查表明,虽然他有强烈的复仇意志,却没有作案时间。
案情扑朔迷离,似乎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人,是他从小告诉大孩子:你有一个仇人。命案是否也与他有关联?
而这个人没有在小说中点明。
小说以隐晦的手法交代了事件的真相,即死者企图与女知青的大儿子联系,与他认亲,却正中下怀,受到致命一击。
这是一个隐晦的,却又令人震撼的,人类文学中经久不衰的母题1:弑父。
小说名叫《隐仇》。
小说一共4万多字,可以算作短篇小说,也可以算中篇小说。
杨舒力也是无意中进入这个故事,现在,可以放下了。
小说进行了很大改编,女主角不是乡村教师,也不是两个儿子,除非了解内情的人,否则很难把叶老师和这个故事联系在一起。
要说的话说完了,杨舒力站起来。
薛琪也站起来,右手在脸上摸来摸去,显得有些不自然。
“男子汉,坚强点。”杨舒力拍拍薛琪的肩膀。
“哥,你放心,以后不会有那种事了。”薛琪说道。
“其他地方我不管,在店里不能想那些事。”杨舒力说道。
两人走出房间。
“薛琪,留下来吃晚饭嘛。”秦华玉说道。
“不,我走了姨妈。”薛琪说完,转身走了。
“你们说啥子了?薛琪好像不高兴。”门关上后,秦华玉对杨舒力说道。
“我给他工作上提了点意见。”杨舒力笑着说道。
7月22日中午,接到黄敬蜀电话,约杨舒力到茶楼坐坐,有件事要对他讲。
可能是神州行的通话费太贵,黄敬蜀仍然打的座机,电话是秦华玉接的,她对黄敬蜀的声音比较熟悉了,说是“那个声音很好听的女生”打来的。
下午,两人在上次坐过的百福广场旁的茶楼见面,黄敬蜀讲的是关于叶老师的事,是她父亲讲给她的。
黄敬蜀强调,她没有透露关于叶老师的事,是她父亲知道她跟着去采访过,还用了一张她拍的照片,所以对这件事有记忆。
前不久下面的人到市里开会,有个人是从叶老师所在的地方来的,他向那人提起叶老师,那人讲了一点往事。
父亲回家后,顺便给黄敬蜀讲了这件事。
黄敬蜀听了,心情有些郁闷,她觉得杨舒力也应该知道。
杨舒力表演了黄敬蜀,说这个信息填补了叶老师早期的一些情况,解释了叶老师为什么会留在偏僻山乡。
有了这个信息,叶老师插队后的人生轨迹基本清晰了。
讲完事情后,两人又聊了一会,黄敬蜀抱怨重庆市没有游泳馆,不然她还想学游泳,又说其他朋友邀请她出去玩,但她不想去。
回家后,一直想着叶老师的事,也庆幸特稿的发布没有给她带来不好的影响。
特稿确实是低端读物,只能当作赚钱的工具,真正要把这件事表达出来——也没有其他路子,除了一条。
写小说!
第100章 意外的约见
断断续续写了十多天,完成了一篇小说。
事先完全没有写小说的计划,是因为心中有块垒,小说是化解的最好方式。
几乎是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特稿和小说比起来,简直就是谎言的化身。
国人喜欢说“以史为鉴”,这是把历史等同于真实的先天性论断,但杨舒力现在更相信一句话:小说比历史更真实。
因为书写者的原因。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胜利者是从自己的利益和立场来书写的,不利于自己的部分都删掉了,历史的歪曲和篡改非常严重。
在严酷的环境下,那不被记录的真实隐入小说中,由小说传递于世。
别的不说,就拿现在的历史课本,很多历史事件,从表述到数据都缺乏真实性,而多数学生对此浑然不觉。
另一方面,八十年代以来的一些文学潮流,比如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倒更接近真实。
小说采用双线叙述,一个是发生在九十年代的命案,在一个小镇,一名60多岁的老人离奇过世,从现场看像是自杀,家人认为他没有自杀倾向,希望进行调查。
另一条线索从20多年前的一个偏远山乡讲起,一名美丽的女知识青年插队下乡,很快引起当地头号人物的注意,并把魔爪伸向她,当地远离城市,信息闭塞,这位人物一手遮天。
女知青发现自己怀孕,到区卫生院做手术打胎,区卫生院以技术条件不足拒绝,她又没办法离开这个地方,不知所措。
肚子一天天大起来,打胎也来不及了,最后没有办法,在那位人物的安排下,和当地一个农民结婚,在区卫生院生下一个儿子,这时,区卫生院的技术条件也够用了。
后来女知青还生了一个女儿。
看到这里,读者明白死者是谁,以及大儿子的父亲是谁。但小说后面还很复杂。
那个和女知青结婚的农民,其实没有生育能力,以前结过一次婚,因为没有孩子,老婆跟别人跑了。那么,第二个孩子,那个女儿的父亲是谁?
女知青的大儿子,已经去南方打工,但他似乎一直在做一个准备:复仇。
调查表明,虽然他有强烈的复仇意志,却没有作案时间。
案情扑朔迷离,似乎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人,是他从小告诉大孩子:你有一个仇人。命案是否也与他有关联?
而这个人没有在小说中点明。
小说以隐晦的手法交代了事件的真相,即死者企图与女知青的大儿子联系,与他认亲,却正中下怀,受到致命一击。
这是一个隐晦的,却又令人震撼的,人类文学中经久不衰的母题1:弑父。
小说名叫《隐仇》。
小说一共4万多字,可以算作短篇小说,也可以算中篇小说。
杨舒力也是无意中进入这个故事,现在,可以放下了。
小说进行了很大改编,女主角不是乡村教师,也不是两个儿子,除非了解内情的人,否则很难把叶老师和这个故事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