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朱由检接下来的话,薛国观却笑不出来了,“虎大威朕是要重用,却不能用在山西,如今河南辽西皆急需用这等杀敌之将,而山西却需要一名平复形势之将。”
皇帝的这一番话着实让薛国观大吃一惊,闹了半天张四知的笑话自己是白看了,而且还很有可能引火烧身。谁都知道虎大威是卢象升的部下,如今皇帝要重用他,而且直接点名辽西与河南,那么究竟是要将虎大威派往辽西还是河南呢?
这两地都是有燃眉之急要解决的,那么也就是说,不论派了虎大威去往何地,一直站在此人身后的卢象升怕是要被启用了。可众所周知的是,杨嗣昌在去岁一战中算是把卢象升坑苦了,虎大威如果被派往河南,只怕杨嗣昌地位不保啊。
一念及此,薛国观带着恨意看向张四知,却见他略带几分得意,竟然好像在有意无意的看向自己,期间眼神接触,更让他肯定这老狐狸定然是料定了皇帝必然会有此安排。
薛国观在心里大骂张四知老狐狸,却是无可奈何,此时的他已经使不上版电力。如果自己站出来阻止皇帝启用虎大威,不但会忤逆圣意,恐怕这满朝文武都会不齿自己所为,正所谓攻讦宠臣良将,岂不成了秦桧一般的人物?所以这个时候,他最好的选择就是沉默。至于杨嗣昌,薛国观只能在心里默念了一句,杨相一切都看你的造化了。
如果皇帝将虎大威派往辽西去,那么至少还说明皇帝对杨嗣昌是信任的,如果皇帝派虎大威去河南,则很有可能杨嗣昌已经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他薛国观最佳的选择不是跟着船一块沉,而是当机立断与杨嗣昌的所有联系做果断的切割才是。
所以不论从哪一方面来讲,薛国观都选择了观望,而不是以往一般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张四知,做杨嗣昌的马前卒。以前,那是他笃定杨嗣昌圣眷正隆,而此刻一切都成了未知之数。
皇帝的意思得到了群臣的意志拥护,调门最高的自然是张四知,至于将虎大威调往何处,这老头子却是绝口不提。
而朱由检似乎也在有意吊群臣胃口,硬是打住不说,他有意调虎大威往何处,反而又重提了山西镇总兵官的人选。
“山西镇总兵官的人选,诸位臣工可有合适人选举荐?”
群臣又没了话,朱由检只好一个一个点名,又是从下往上,不过谁都非常识趣,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反倒是范复粹提了一个方案,那就是就地由山西擢升一人统兵,此人未必非要是武人,文人可也,太监可也。
这个方案倒是让朱由检的眼睛一亮,他下意识的去看张四知的反映,却失望的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于是,思量起范复粹的这个意见,似乎在有意无意与某人做对啊。
不过,以朱由检对范复粹的了解,此人向来古板认真,姚母不说,只要说了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或者有了一整套方案,所以这提拔当地之人的方案绝不可能是他拍脑袋想出来的。
“范卿直言,文人何人,太监何人?”
范复粹的态度则与其他人截然不同,直截了当十分干脆,“启奏圣上,一者文人,臣以为太原知府田复珍正堪任此事,此人进士出身,又历任南京通政司,后来虽获罪发配大同,却又在忻口堡一战崭露头角,当得是有勇有谋。”
“说得好,范卿接着说,那宦官何人?”
朱由检还是头一次见到有大臣举荐宦官太监的,大为奇怪的同时也想了解,这范复粹所属意的人选究竟是谁。
“司礼监秉笔太监此时正于太原监军,此人亦在大同一战表现不俗,亦当得此任!”
朱由检频频点头,心道这直臣虽然很多时候都十分讨厌,但在有些时候却能言他人所不能言,这也是他明明很厌烦范复粹这等人,却又偏偏将其留在了内阁的原因。
范复粹的建议的确很富有创造性,包括朱由检在内所有人都在掰着手指头数那几个可堪一用的武将,谁又能想到,此人竟然另辟蹊径,提出了这种方案。而且,这种方案最大的好处是,这两个人选不论田复珍也好高时明也罢,都与李信麾下的三卫军颇有渊源,平息事态怕是得心应手,而不会激起反弹。
薛国观幸灾乐祸望向张四知,心道,这回看你如何应对,连皇帝都动心了,难道你还能有什么回天之力吗?别人不知道,他是知道的,大同镇总兵官王朴走了张四知的们路,一次便豪掷白银二十万两,而且这背后很可能还有晋商在帮其运作。
张四知搀和其中,银子都已经收了,若是此番失手,怕是会将那些晋商得罪的死死,到时候金主没了,平白又竖了敌人,怕是也离灭亡不远了。
岂料张四知一张口,却让薛国观倒吸一口凉气。
“圣上,老臣以为不妥。”
朱由检的表情似乎是你终于跳出来说话了,却是疑道:“哦?如何不妥?”
张四知面无表情,缓缓道:“圣上,山西新军闹事有些日子了,太原知府掐着新军的粮饷,高时明身为监军亦有监督之责,平息事态本应责无旁贷,可到了现在山西局势仍旧晦暗不明,所以老臣以为,由他们二人来处置此事,恐有不妥、二人无法平息事态,无非有几种可能,一者能力所限,二者……”
张四知顿了一下,似乎不打算再说下去。朱由检居然没有催促其说下去,因为张四知的话正正戳中了他的心窝子。比起能力不足来,让他更为担忧心惧的是臣子们的忠心。
张四知提到山西局面的晦暗反复,的确让他的警觉陡然而起,对田复珍其人起了深深的疑忌之心。眼看着皇帝的面色逐渐阴沉下去,薛国观不由得暗叹张四知用心之险恶,心里替那田复珍可惜,此人的前途算是完了。
朱由检对田复珍其人已经没有印象,而且更让他疑虑的是此人曾因言获罪,虽然是权臣排挤,可难免不会心中生怨,值此局势纷乱之际,难保不会有什么二心。而那高时明虽然是朱由检的近身之人,平日里也的确很是机灵,只是自打他任了三卫军监军之后,似乎对他也隐瞒了很多事,所以高时明是否可靠,他一时间也拿不住了。
到了此时,他已经产生了将高时明召回,重新派一个监军过去的打算,但最终还是压下了这种念头。毕竟眼下这种情况,稳定还是最重要的。那么,事情绕了一个大圈子,又回到了原点。
必须为山西重新选一位总兵官,那么究竟由谁来接替李信才合适呢?
朱由检的脑子飞速运转着,在九边的几位总兵间来回比较,其中宣府、蓟州等地的总兵由于满清犯边而不得调动,陕西又面临流贼肆虐,很快大同镇总兵便跳到了眼前,他记得大同镇总兵如今是王朴在任,此人去岁战败免于治罪之后便一直低调得很,几次大战都不闻有其身影,许是对轻敌冒进有了深刻的认识,倒也算稳重了不少。
其实还有另一种解释被朱由检选择性的屏蔽了,那就是这种稳重还可以被解释成畏敌怯战。
“大同镇总兵王朴,如何?”
当王朴两个字从朱由检的口中吐出来,丹墀之下打定主意看热闹的薛国观嘴巴差点惊掉了,好家伙,张四知一字不提大同镇总兵官王朴,皇帝便自己寻摸上去了,这老狐狸何时如此老奸巨猾了?
张四知今日之表现让薛国观有些惊讶,老头子虽然狡猾,但城府计略却未必到如此程度,难道他的背后还有高人在指点不成?
薛国观的视线在文华殿上来回扫视着,想寻一寻究竟谁可能是背后真正的参谋,可看了一圈从李侍问到范复粹再到新近入阁的洪承畴,谁都不像,便也就放弃了。
不过,让他吃惊的是,洪承畴居然第一时间跳了出来,跪倒在丹墀之下,口中山呼万岁。
“陛下圣明!”
……
锦州城外,萨哈璘抓狂了,天亮又天黑,经过了一日一夜,礼亲王代善竟然还没有出现在大军行营,此时营中军将已经开始隐隐躁动,要他给个说法,可他又能如何说?说自己已经失去了与阿玛的联系?只好强自撑着,告诉众人再等一夜,礼亲王次日定然会赶到。
直到此时,他不得不重视汉人使者拿来的那封阿玛亲笔信,虽然的确是阿玛的手书,却牵扯甚大,岂能轻易就范。是以他将那汉人使者秘密拘押了,同时又加派人手出去打探礼亲王的行踪。
戈什哈慌慌张张闯了进来。“主子,刚刚斥候回报,广宁城被南蛮攻陷,而且据残兵所言,礼亲王此前的确曾在城中!”
“可曾确定!”
“当不会错,礼亲王的旗帜亦在广宁城中。”
萨哈璘闻言之后呆立半晌,忽然一屁股颓然坐在了身后的床榻之上。
皇帝的这一番话着实让薛国观大吃一惊,闹了半天张四知的笑话自己是白看了,而且还很有可能引火烧身。谁都知道虎大威是卢象升的部下,如今皇帝要重用他,而且直接点名辽西与河南,那么究竟是要将虎大威派往辽西还是河南呢?
这两地都是有燃眉之急要解决的,那么也就是说,不论派了虎大威去往何地,一直站在此人身后的卢象升怕是要被启用了。可众所周知的是,杨嗣昌在去岁一战中算是把卢象升坑苦了,虎大威如果被派往河南,只怕杨嗣昌地位不保啊。
一念及此,薛国观带着恨意看向张四知,却见他略带几分得意,竟然好像在有意无意的看向自己,期间眼神接触,更让他肯定这老狐狸定然是料定了皇帝必然会有此安排。
薛国观在心里大骂张四知老狐狸,却是无可奈何,此时的他已经使不上版电力。如果自己站出来阻止皇帝启用虎大威,不但会忤逆圣意,恐怕这满朝文武都会不齿自己所为,正所谓攻讦宠臣良将,岂不成了秦桧一般的人物?所以这个时候,他最好的选择就是沉默。至于杨嗣昌,薛国观只能在心里默念了一句,杨相一切都看你的造化了。
如果皇帝将虎大威派往辽西去,那么至少还说明皇帝对杨嗣昌是信任的,如果皇帝派虎大威去河南,则很有可能杨嗣昌已经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他薛国观最佳的选择不是跟着船一块沉,而是当机立断与杨嗣昌的所有联系做果断的切割才是。
所以不论从哪一方面来讲,薛国观都选择了观望,而不是以往一般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张四知,做杨嗣昌的马前卒。以前,那是他笃定杨嗣昌圣眷正隆,而此刻一切都成了未知之数。
皇帝的意思得到了群臣的意志拥护,调门最高的自然是张四知,至于将虎大威调往何处,这老头子却是绝口不提。
而朱由检似乎也在有意吊群臣胃口,硬是打住不说,他有意调虎大威往何处,反而又重提了山西镇总兵官的人选。
“山西镇总兵官的人选,诸位臣工可有合适人选举荐?”
群臣又没了话,朱由检只好一个一个点名,又是从下往上,不过谁都非常识趣,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反倒是范复粹提了一个方案,那就是就地由山西擢升一人统兵,此人未必非要是武人,文人可也,太监可也。
这个方案倒是让朱由检的眼睛一亮,他下意识的去看张四知的反映,却失望的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于是,思量起范复粹的这个意见,似乎在有意无意与某人做对啊。
不过,以朱由检对范复粹的了解,此人向来古板认真,姚母不说,只要说了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或者有了一整套方案,所以这提拔当地之人的方案绝不可能是他拍脑袋想出来的。
“范卿直言,文人何人,太监何人?”
范复粹的态度则与其他人截然不同,直截了当十分干脆,“启奏圣上,一者文人,臣以为太原知府田复珍正堪任此事,此人进士出身,又历任南京通政司,后来虽获罪发配大同,却又在忻口堡一战崭露头角,当得是有勇有谋。”
“说得好,范卿接着说,那宦官何人?”
朱由检还是头一次见到有大臣举荐宦官太监的,大为奇怪的同时也想了解,这范复粹所属意的人选究竟是谁。
“司礼监秉笔太监此时正于太原监军,此人亦在大同一战表现不俗,亦当得此任!”
朱由检频频点头,心道这直臣虽然很多时候都十分讨厌,但在有些时候却能言他人所不能言,这也是他明明很厌烦范复粹这等人,却又偏偏将其留在了内阁的原因。
范复粹的建议的确很富有创造性,包括朱由检在内所有人都在掰着手指头数那几个可堪一用的武将,谁又能想到,此人竟然另辟蹊径,提出了这种方案。而且,这种方案最大的好处是,这两个人选不论田复珍也好高时明也罢,都与李信麾下的三卫军颇有渊源,平息事态怕是得心应手,而不会激起反弹。
薛国观幸灾乐祸望向张四知,心道,这回看你如何应对,连皇帝都动心了,难道你还能有什么回天之力吗?别人不知道,他是知道的,大同镇总兵官王朴走了张四知的们路,一次便豪掷白银二十万两,而且这背后很可能还有晋商在帮其运作。
张四知搀和其中,银子都已经收了,若是此番失手,怕是会将那些晋商得罪的死死,到时候金主没了,平白又竖了敌人,怕是也离灭亡不远了。
岂料张四知一张口,却让薛国观倒吸一口凉气。
“圣上,老臣以为不妥。”
朱由检的表情似乎是你终于跳出来说话了,却是疑道:“哦?如何不妥?”
张四知面无表情,缓缓道:“圣上,山西新军闹事有些日子了,太原知府掐着新军的粮饷,高时明身为监军亦有监督之责,平息事态本应责无旁贷,可到了现在山西局势仍旧晦暗不明,所以老臣以为,由他们二人来处置此事,恐有不妥、二人无法平息事态,无非有几种可能,一者能力所限,二者……”
张四知顿了一下,似乎不打算再说下去。朱由检居然没有催促其说下去,因为张四知的话正正戳中了他的心窝子。比起能力不足来,让他更为担忧心惧的是臣子们的忠心。
张四知提到山西局面的晦暗反复,的确让他的警觉陡然而起,对田复珍其人起了深深的疑忌之心。眼看着皇帝的面色逐渐阴沉下去,薛国观不由得暗叹张四知用心之险恶,心里替那田复珍可惜,此人的前途算是完了。
朱由检对田复珍其人已经没有印象,而且更让他疑虑的是此人曾因言获罪,虽然是权臣排挤,可难免不会心中生怨,值此局势纷乱之际,难保不会有什么二心。而那高时明虽然是朱由检的近身之人,平日里也的确很是机灵,只是自打他任了三卫军监军之后,似乎对他也隐瞒了很多事,所以高时明是否可靠,他一时间也拿不住了。
到了此时,他已经产生了将高时明召回,重新派一个监军过去的打算,但最终还是压下了这种念头。毕竟眼下这种情况,稳定还是最重要的。那么,事情绕了一个大圈子,又回到了原点。
必须为山西重新选一位总兵官,那么究竟由谁来接替李信才合适呢?
朱由检的脑子飞速运转着,在九边的几位总兵间来回比较,其中宣府、蓟州等地的总兵由于满清犯边而不得调动,陕西又面临流贼肆虐,很快大同镇总兵便跳到了眼前,他记得大同镇总兵如今是王朴在任,此人去岁战败免于治罪之后便一直低调得很,几次大战都不闻有其身影,许是对轻敌冒进有了深刻的认识,倒也算稳重了不少。
其实还有另一种解释被朱由检选择性的屏蔽了,那就是这种稳重还可以被解释成畏敌怯战。
“大同镇总兵王朴,如何?”
当王朴两个字从朱由检的口中吐出来,丹墀之下打定主意看热闹的薛国观嘴巴差点惊掉了,好家伙,张四知一字不提大同镇总兵官王朴,皇帝便自己寻摸上去了,这老狐狸何时如此老奸巨猾了?
张四知今日之表现让薛国观有些惊讶,老头子虽然狡猾,但城府计略却未必到如此程度,难道他的背后还有高人在指点不成?
薛国观的视线在文华殿上来回扫视着,想寻一寻究竟谁可能是背后真正的参谋,可看了一圈从李侍问到范复粹再到新近入阁的洪承畴,谁都不像,便也就放弃了。
不过,让他吃惊的是,洪承畴居然第一时间跳了出来,跪倒在丹墀之下,口中山呼万岁。
“陛下圣明!”
……
锦州城外,萨哈璘抓狂了,天亮又天黑,经过了一日一夜,礼亲王代善竟然还没有出现在大军行营,此时营中军将已经开始隐隐躁动,要他给个说法,可他又能如何说?说自己已经失去了与阿玛的联系?只好强自撑着,告诉众人再等一夜,礼亲王次日定然会赶到。
直到此时,他不得不重视汉人使者拿来的那封阿玛亲笔信,虽然的确是阿玛的手书,却牵扯甚大,岂能轻易就范。是以他将那汉人使者秘密拘押了,同时又加派人手出去打探礼亲王的行踪。
戈什哈慌慌张张闯了进来。“主子,刚刚斥候回报,广宁城被南蛮攻陷,而且据残兵所言,礼亲王此前的确曾在城中!”
“可曾确定!”
“当不会错,礼亲王的旗帜亦在广宁城中。”
萨哈璘闻言之后呆立半晌,忽然一屁股颓然坐在了身后的床榻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