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溪一出门,就看到于清秋背着一背篓的柴火,她连忙迎了上去,把柴火接了过来:“奶奶,你以后别出去捡柴火了,我们会负责家里的柴火的。”
    “年纪大了,闲不住。”于清秋脸上是遮盖不住的笑意,独自一人在这住的久了,内心的孤寂快要把她这把老骨头彻底吞噬干净了,她的生命中终于又有了一丝鲜活注入。
    等到于奶奶开始做饭,秦溪终于想到自己忽略的点是什么了,她忘记买粮食了。
    “奶奶,我和哥还有东西在家没拿,就先走了,你自己吃吧,不用管我们。”
    说完,秦溪拉着秦江带个小麻袋直接跑了,当然,她也没忘了带钱。
    两人直接去了黑市一条街,也不知道这地方是谁罩着的,明明外面挺严的,可这地方硬是给了秦溪一种后世集市的感觉,里面的东西,除了贵,没别的毛病。
    卖东西的人也十分坦荡大方,没有她想象中那些黑市贩子的畏缩之态。
    这地方,只要交钱,就能摆个摊,露天的,站在街边支块粗布就能摆的是五分钱一个时辰,有铺位的,价格翻倍。
    兄妹俩先去了卖粮食的地方,现在红薯土豆这些都还没到起的时候,玉米倒是有不少。
    两分钱一根的嫩玉米秦溪买了十根,花了两毛钱,晒干的带芯子的玉米买了十斤,花了五毛钱。
    玉米是粗粮,秦溪还去买了细粮,搭配着吃,一毛五一斤的大米,她买了六斤,花了九毛钱。
    这些粮食全部加起来花了一块六,掺着野菜一起吃的话,够他们吃一个星期的了。
    中午饭两人吃的是馒头,秦溪两个,秦江三个,回的时候给老太太带了个肉包子,毕竟老人家不肯要房租,早上他们兄妹俩还一人喝了她一碗粥,只能买个肉包子来聊表心意了。
    还好他们来的时候自个带了个麻袋,不然怎么带着东西回去,都是个问题。
    回到那个小土房子里,老太太正在午休,秦溪和秦江也没打扰,只是把包子放在了老太太床边的小桌上,用个小箩筐罩住,免得蚊蝇之类的东西去动那个包子。
    他们是打算要长住的,缺的东西有点多,秦溪打算去离这里三四里路远的上云村看看,从原身的记忆中得知,她以前跟奶奶李春花去过那里买家具和粗陶碗。
    上云村是有手艺人的,数量还不少,他们用竹子做的竹背篓凉席箩筐箱子甚至是桌椅板凳,都十分的精巧且结实耐用,凭借着这门手艺,上云村开了个竹艺坊,这是属于集体的,是合法合规的,上云村人的生活水平比其他村子,高出了一大截,差就差在这个创收上。
    至于粗陶碗,那是村民自个搭建的土窑烧出来的,除了碗,还能烧土坛子,瓦片砖头这些,所以上云村,是清一色的红砖瓦房,瞧着就敞亮。
    第70章 竹具
    两人一来到上云村,就有点被震撼到了,排列整齐的红砖瓦房,就连街道上也铺满了碎砖,路面被敲的十分平整,瞧着可比永新县漂亮多了,这房子这路一看就是新修的,且时间绝对不超过五年。
    一连路过了五户人家,都是门户紧闭,没看到人在家,直到第六家,院子的大门终于是开着的了,从院子外面朝里看,就能看到院子里的枇杷树下,一个老人正用竹篾编制竹篮。
    “大爷。”两人没有冒然进去,就一个老人在家,他们直接进去,在秦溪看来,有点侵犯别人隐私的意思在里面了。
    “哎,你们是?”老大爷放下手里的东西,拿起放在一边的拐杖,颤颤巍巍的走了过去。
    这两个人都是陌生人,既然走到了他们上云村,走到了他家,这就是缘分,说不定是过路人,上门来讨口水喝呢!这种事,实在是太常见了。
    “大爷,上次我跟我奶一起来你们这里买了一些竹家具和碗回去,用了都说好,时间过去了几年,家里的东西都有了损耗,这不,我奶让我再来你们这里买点。”
    秦溪也没跟老人家绕弯子,她怕老人家听不懂。
    “哦,我家里就有,要不要进来看看。”知道两人是来买东西的,老人家眼睛一亮,表现的十分热情。
    他年纪大了,竹艺坊已经很少去了,毕竟走过去,需要穿过整个上云村,这点路程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他这个七十五岁的老人家来说,就很远了。
    忙碌了一辈子,他闲不住,就让家里人给他准备竹篾这些东西,闲暇时候,就一个人慢慢在家编。
    家里孩子多,孙子都已经娶了媳妇生了娃娃了,他不想在家吃闲饭,加重他们的负担,在家做的东西,只要合格了,都是能送到竹艺坊去的,换算下来,每个月也能挣个几块。
    像这种找上门来买东西的,价格可以贵上几分,而且能拿到现钱,村民还挺乐意卖给他们的。
    每个月都有自己找上门来的,毕竟他们这上云村在永新县还是挺出名的,跟云庄比也不差什么,想省钱的都会自己找上门来,只要不大张旗鼓,就都没事,毕竟不是一家人干这个事,也没人咸吃萝卜淡操心的去举报。
    “那就麻烦您了。”秦溪没有拒绝。
    老爷子看起来有七十多了,拄着一根拐杖,看着颤颤巍巍的,但走起来的速度不慢。
    “大爷,今年高龄啊?”
    “七十五了。”
    “高寿啊!看您的身体还算是硬朗,活到八十,是一点问题也没有。”
    “哈哈,老了老了...”
    一老一少的聊天还算是愉快,直到老大爷带着他俩去了家里的杂物间。
    里面的东西是真的多啊!数量也杂,像什么竹篮子那是最基础的款式,背篓竹筐竹箱竹凳,还有经过打磨,表皮光滑无刺的竹筒,看的秦溪那叫一个心动啊!感觉哪样都好都有用都想要。
    “咋样?我这的东西还算可以吧?”老大爷指着他这个月做出来的作品,表情那叫一个得意。
    这是他赖以为生的手艺,都干了一辈子了,能不得意吗?
    “不错,又细又密又结实,都是好东西。”秦溪非常给面子的竖起了大拇指。
    “那是,当初我们上云村搞竹艺坊,我可是其中的骨干,带了不少学徒出来,也就是现在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家里人不放心我出门了,不然,我肯定还在竹艺坊那儿上班呢!那地方热闹。”说到那段奋斗的岁月,老大爷的眼睛都亮了。
    看着村里人的日子越过越好,他是打从心眼里高兴。
    秦溪买了两个背篓一个竹箱,老大爷看她投缘,送了她几个竹筒,可以用来当竹杯,也能用来当竹碗。
    有了竹筒,陶碗就没有买了,不过大爷家里有剩余的砂锅,他们要了一个。
    所有的这些东西加起来,不过是两块钱,在秦溪看来,很值。
    告别了老大爷,兄妹俩带着东西往回赶,炎炎烈日,但是两人笑的格外开心,背后背着的是他们自己置办的家当,他们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的。
    回到了那个小土房子,于奶奶早已经醒了,老人家闲不住,正拔草呢!
    这土房子是建在松树林子里的,以房子为中心,五米内没有高大的松树,这就导致房子旁边的野草长的那叫一个茂密,她每隔十天半月就得清理一次,不然,这草长的高了密了,那些蛇虫鼠蚁都会往家里钻。
    “你们回来了,快回去喝口水,这大热天的,也难为你们在外面跑了。”
    “之前你们放在桌子上的包子,也该吃了,天气热,这些吃的东西放不住的。”
    于清秋知道那包子是他们特意给她买的,可她不想要,两个都是小孩子,都还没长大呢!她怎么忍心吃他们的东西呢!
    “于奶奶,那是特意给你买的,我们不会动的,你快吃了吧!坏了就可惜了。”说完,秦溪带着秦江回屋喝水了。
    老一辈的人好是好,可是有个习惯,拿点东西就喜欢推来推去,你来我往,推搡十来个回合,才会确定这东西的最终归属,她可干不来这个,还是避开点好。
    看着秦溪一副避之不及的模样,于清秋觉得有些哭笑不得,不过,他们既然不要,那这番好意,她只能收下了。
    挨过饿的她,自然是明白粮食的宝贵,在她这,任何浪费都是不被允许的。
    喝完水,秦溪和秦江两人没再休息,而是带上他们的新工具,出发,直接进林子里捡蘑菇。
    于清秋看到他们出门,还问了一句,知道他们是出门捡蘑菇后,也没有多想,只是以为他们要捡蘑菇回来当菜吃。
    现在正是捡蘑菇的好时候,可她却很少去捡,因为她不太喜欢蘑菇的味道,基本上是不吃蘑菇的。
    蘑菇可以送到收购站去卖钱这事她是知道的,不过就她这老胳膊老腿,还是不要想这个事为好,不然随便摔一跤,她这身体说不定就垮掉了。
    第71章 新生活
    刚开始的几天,秦溪和秦江都还有些不习惯,不过,人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动物,慢慢就习惯了。
    新组成的一家人,没有争斗没有阴阳怪气,所有人都在为了生活好好努力,即使每天都汗流浃背,可心里依然是甜的。
    于清秋跟兄妹俩的合住生活还挺愉快的,他们不忙的时候,会坐在门槛上,聊天,听她讲以前的往事,有时候,也会央着她讲古,也就是讲故事,两人都听的津津有味的,这种感觉,她就像是重新回到了讲台,在给学生讲课。
    有时候,兴致来了的她,也会翻出她那几本宝贝的不行的书,一字一句的教他们,从最基础的认字开始,然后是诵读理解,期间穿插着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很有趣,无论是秦溪还是秦江,都能听的进去。
    早上的活,秦溪和秦江不忙的时候,会去帮她干,她的晚饭,基本上是被兄妹俩承包了,怎么说呢,一种找到了新的家人的感觉。
    到了八月份,秦溪去黑市更勤快了,眼瞅着马上就要入秋了,她和她哥的棉被问题都还没解决呢!
    永新县是不种棉花的,所有的棉花都是从外地运来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她没有票,只能在黑市买高价棉,兄妹俩整个七月份的收入,只换来一床八斤重的大棉被。
    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山洞里囤了一百五十斤粮食,即一百斤玉米、二十斤大豆和三十斤花生。
    今年是个丰收年,粮食的价格比往年要低一些,秦溪看价格便宜,就在山洞存了一些,都是耐放的,每隔两月,天气非常好的时候,正午时分,拿出去一晒,这些粮食在山洞里存放个两年是没问题的,浪费不了。
    再说,这些粮食也放不了那么久,他们三人每天都要消耗三到四斤的粮食,一边消耗一边补充,基本上保持石洞那儿有个一百五十斤左右的存粮就行了。
    因为那石洞放了粮食,两人更谨慎的在石洞口用树藤做了伪装,凑近了看,都看不出来什么,有了这个,两人更放心了一些。
    现在是八月,丰收的季节,这不仅仅是指农作物丰收,林子里的野果子和木耳蘑菇这些东西,都迎来了丰收,兄妹俩忙的那叫一个开心,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出发进山了。
    于清秋帮不上什么忙,只能早早的起床,给兄妹俩煮上几个红薯,让他们在路上边走边吃,垫垫肚子。
    现在三人的伙食基本上是混在一起了,秦溪觉得分开做饭太麻烦了,索性就一起,也不要老太太交什么粮食,她一老太太也吃不了多少东西。
    当初是于奶奶收留了他们,不要房租,他们兄妹俩带回来的东西,她会帮着收拾,在家晒的东西,她会帮忙看着,下雨就帮着收回去,她已经帮了他们很多了,秦溪只能用一起吃饭这个法子,来回报这个善良的老太太,因为她直接给东西,这老太太压根就不要,倔的很。
    两人到了林子里,就跟土匪过境似的,能吃的有用的,只要看到了,通通不放过。
    现在秦溪又开始晒草药了,好歹也是个进项,平均下来,一个月也能挣个两块,最主要的是不耽误事儿,毕竟这东西是他们捡蘑菇摘果子摘木耳的时候,看到顺手带回来的。
    当然,这种随处可见的药草,肯定是不咋值钱的,在这种林子里想找到值钱的人参,那是白日做梦,地方都不对了,这是南方,哪来的人参啊!灵芝倒是有可能。
    不过,秦溪来这一年多了,连这玩意的影子都没见到过,也没听说过谁谁谁采到了,所以,她对这片到底长不长灵芝这东西,表示怀疑。
    去的时候两手空空,回的时候满载而归,连手都没空着,两边都抓着树枝。
    他们只要回的时候手是空着的,路上遇到那枯树枝,都得捡上,拿回去烧火。
    说了家里的柴火他们兄妹俩包了,那当然得做到,你捡一天用一天不行的,家里的柴火不堆的高高的,老人家是不会放心的,她没有安全感,老是会觉得下一顿就没有柴火烧了,会控制不住的想要去捡柴火。
    所以两人之前闲着的时候,特意抽了五天的时间,把家里的柴房堆满了,整整齐齐的柴垛看着就让人安全感拉满,再不怕冬天的风雪了。
    到现在,屋檐底下也堆了一些柴火了,半人高,天气好的时候,都是取用外面的柴烧火的,家里的,可以囤积起来,慢慢烧。
    “慢点...慢点...”于清秋看着小小一个人,背后背着的、满满一背篓的东西,担心的不行,赶忙上去帮她卸下肩膀上的重担。
    “你说你那么拼命干什么,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背的东西过多过重,都会影响你的身高的,你怎么就说不听呢!”
    “我觉得还好,这点重量,对我来说,洒洒水啦!”说话间,秦溪走过去,帮蹲着的秦江卸下背篓。
    她才不在意这个,这几个月,她吃饱睡好,没啥烦心事,更没怎么看见讨厌的人,现在个子已经长到了她哥下巴那里了,怎么说也有个一米五八了,这个身高,在南方,已经算不错了,她很满意。
    再说,她哥背的东西比她要多要重,如果她不分担一些,岂不是要全部压在她哥的肩膀上,他也会觉得累的。
    “算了,我说不过你,你自己知道就行了。”
    “快洗手,进来吃饭,今天我煮了绿豆粥,消暑的,还蒸了你们爱吃的土豆。”
    现在她的日子轻松多了,每天除了一天三次的扫大街任务,剩下的时间,在家里做做饭就行了,他们又不挑食,很好养的。

章节目录

年代文里的老实人罢工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满地白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满地白霜并收藏年代文里的老实人罢工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