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最新章节!
关于调动边军南下平寇的奏疏,由兵部左侍郎陆完主笔,交由张苑呈送到朱厚照处,未经内阁。
但这件事当晚便被谢迁知晓。
告知谢迁消息之人正是陆完,虽然陆完知道谢迁对他有成见,但在遇到大是大非时他不会对谢迁这个文官领袖有隐瞒,派人去谢府送了亲笔书信,把事情言明。
随即谢迁便将张懋和杨一清请到府上,杨一清倒没什么,到底文官都要听谢迁的,但对于张懋来说就有些不爽了。
“于乔,有什么事不能等明日再说吗?这大晚上的,你非要让老朽过来,还不跟老朽说是怎么回事……怎么,叛军杀到京城脚下了?”张懋很是着恼,不在于谢迁三更半夜扰人清梦这件事,而是他不想牵扯进朝廷的是是非非。
另外便是谢迁请他的方式不是亲自登门,只时随便叫了个人去他府上,就好像是上级召见下级一样,显得很不尊重人。
谢迁冲着杨一清点了点头,随后道:“刚得到消息,陛下要调边军到中原之地平叛。”
“嗯?”
张懋怔了怔,随即望向一同前来谢府做客的杨一清,问道,“事情已经定下来了?”
杨一清脸上满是惊讶,显然他不知道有这回事,谢迁却肯定地说道:“兵部左侍郎陆完写了奏疏,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张苑亲自送到陛下跟前,估摸明日一早,就会有调兵公文往西北去。”
杨一清皱眉道:“陛下为何要突然调动边军?”
因为正是年初休沐时,关于朝中情况并非人人都很了解,这几天忙着应酬的杨一清消息相对闭塞些。
谢迁没有回答,倒是张懋突然开腔了:“应宁,是这样的,听说中原一带突然冒出一股凶悍的叛军,几次对阵官兵都取得胜利,如今北直隶门户洞开,陛下对此事非常重视,调边军入京卫戍不足为奇。不过……于乔,你之前不是力主让之厚领兵平贼么?怎突然要调边军南下了?”
谢迁道:“之厚上的奏疏,老夫看过,他建议以地方兵马平叛,没什么建设性,今日早些时候奏疏送到陛下手中,陛下便下旨让兵部负责调兵……”
张懋显得不太能理解,问道:“那为何不是之厚来拟定方案,而是由……全卿?”
这个问题谢迁没法作答,摇头道:“暂且不知,不过想来之厚并未接受陛下提议,藉此委婉表示拒绝之意……”
张懋点了点头,没有再发表评论。
杨一清眉头紧皱,担忧地道:“若是贸然调动西北边军前往中原平叛,人地生疏,未必会顺利,且有可能造成边军跟地方人马嫌隙,同时九边也会防御空虚……易为鞑靼人趁虚而入。听说前任鞑靼可汗已卷土重来。”
谢迁道:“这也正是老夫担忧的地方,若以老夫一人之力跟陛下奏请,或无济于事,不如多联络些人……”
“别介!”
张懋一抬手,“这件事于乔你还别乱来,先且不说你没有平定中原叛乱的良方,就算有,也未必有陛下的方案好……这可是陛下直接下达的命令,平时谁见过陛下对朝事如此上心?”
这话谢迁有些难以接受,杨一清却不由点头。
朱厚照平时只顾着胡作非为,对朝事漠不关心。
这次调兵计划并非出自沈溪之手,而是由皇帝亲自过问并下达圣旨,在张懋看来已经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谢迁摇头:“要是西北边防出了乱子,没人能担待,中原叛军不过是疥癞之患,杀鸡焉用牛刀?”
张懋道:“于乔,你说这话老朽就不敢苟同了……你觉得鞑靼人厉害,但实际上由于连年征战,鞑靼青壮已十不存一,连强弩之末都算不上,有何威胁?如今草原人推举的小可汗暂居京城,各部族很难做到上下一心……反倒是中原之地,你眼中那些不起眼的贼寇,叛乱已波及三省,连京畿都受到威胁,还能说是小麻烦吗?”
谢迁没回答,若是换作别的官员,绝对不敢出言忤逆他。
但张懋却有这资格。
因为张懋是世袭公爵,在朝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年岁和资历也比谢迁更高,一向尊重规矩的谢迁面对张懋的质问,只能保持沉默。
张懋再道:“陛下安排已是当前最好方略,且这路人马可在平掉中原叛乱后,再一路往南,往东可以平海疆,往西则可以除山匪,可谓一举多得!这总比咱闭门造车,想不出个主意好吧?”
听到这里,谢迁终于忍不住,呛声道:“那敢问张老公爷一句,西北兵马调到中原,粮草辎重谁来负责?靠户部调拨?还是靠沈之厚筹措?”
本来杨一清觉得自己站在一旁有些突兀,好像事情跟他不相干,但听谢迁说到这里,突然明白为何谢迁坚持要让他来。
不是说需要他出谋划策,而在于他掌管着大明的钱袋子,可以代表户部提出困难,让皇帝打消念头。
谢迁再道:“若是让沈之厚领兵,西北边疆不会出现变乱,又不用户部筹措太多钱粮,中原叛乱也可以尽早平息,难道不比从西北调拨人马入关平乱好?”
张懋有些犹豫:“于乔,话不能这么说……就算以前之厚是取得一些成就,但战场上哪有百战不殆的将军?就算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你不能说派个将领去,连兵马都不给他,就指望他打胜仗吧?”
这次连杨一清都不由点头,倒不是说他倾向于张懋的意见,而是觉得谢迁的建议太过牵强。
总归要调拨人马驰援中原战场,至于是从京营调,或者从周边省份调,又或者从九边调,终归是要集结一批精兵强将,让沈溪只身前往显然不是什么好选择,说到皇帝那里也会被否决。
谢迁反问:“那张老公爷是支持陛下的旨意,抽调边军南下平叛咯?”
张懋道:“老夫还没问你,陛下之意,是要从西北何处调遣人马?三边,又或者宣府?大同?”
“宣府!”
谢迁回道,“且是以陛下身边近臣,宣府副总兵许泰领兵。”
“这就有些胡闹了。”
张懋皱眉道,“这个许泰,年轻气盛,根本就不懂行军布阵,之前便有人参劾他胡作非为,中原之地不是还有胡重器么?他本事不低,照理说补足兵马应能应付,而且可以让三边回来的延绥副总兵,似乎叫做林恒,是吧?由此人来领兵也不错嘛!”
谢迁一摆手:“不可!”
张懋皱眉:“于乔,让林恒去,可比什么许泰带兵稳妥许多……军中皆传颂林恒有本事,之厚对其器重有加,你在延绥时不是也跟他很亲近,还指派他带兵驰援宣府么?”
谢迁黑着脸,不想解释一些事,因为他知道林恒跟沈溪的关系,总不能说,自己的孙女其实跟林恒的妹妹一样,都是沈溪的小妾,所以他不想推荐这个跟沈溪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武将去中原平叛。
杨一清劝说:“张老公爷,若谢老不愿派林恒,只管另觅人选就是。”
谢迁道:“老夫不是不支持林恒领兵,而是根本不想这种事发生……中原之地叛乱,应该以中原或者南直隶、关中人马解决,或者派沈之厚去整合中原各卫所兵马剿灭叛匪也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边军战斗力是强,但纪律未必好,若失去控制,中原之地不知要被祸害成什么样子!”
当谢迁觉得自己无法用道理说服人的时候,便开始说狠话。
如他所料,当他拿出脾气后,不但杨一清俯首帖耳,连张懋都不再发话。
谢迁一看有成效,继续用同样的态度道:“现在不想方设法面圣,跟陛下陈述厉害,请陛下权衡利弊,做出选择,便贸然定谁带西北人马到中原平叛,这不是舍本逐末么?身为朝臣,总该知朝廷规矩如何,今日中原有难可以调边军,那将来呢?开此先河,大明边陲驻防将无法确保固若金汤,到那时,就算我们不在了,也会被后人唾骂!”
张懋苦笑:“于乔,你不需拿如此大道理压人……那就听你的罢,先上疏劝陛下回心转意!”
“不是劝说陛下回心转意,而是让陛下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谢迁道,“沈之厚不肯做的事,咱们就不做吗?那岂不是说,咱都跟沈之厚一样畏畏缩缩,并非直臣?”
……
……
谢迁在发动张懋和杨一清跟他联名写好上奏后,很清楚这份奏疏不那么容易送到皇帝手上。
就算这是内阁首辅的奏疏,也要按照一定程序才能送到皇帝手中,而他跟朱厚照间隔着司礼监,尤其是张苑,会给他带来诸多阻挠。
谢迁送走杨一清和张懋后,琢磨开了。
“……若是要依靠张苑上奏,他肯定会把事情拖延下去,就算陛下能见到奏章也会是调动边军的军令发出后,肯定来不及,若是贸然去豹房请求面圣只会激发陛下反感,况且面圣也非易事……”
谢迁思来想去,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去见小拧子,试图通过这个独立于朝廷体系外的皇帝宠臣完成自己的计划。
当晚小拧子在豹房值夜,因无法进后院陪在朱厚照左右,只能在寝殿外守着,正昏昏欲睡时,有侍卫进来跟他传话。
“拧公公,您府上来人,说是有贵客登门,请您回去看看。”
小拧子伸了个懒腰,慵懒地道:“没见咱家正在守夜?什么贵客比当皇差还重要?”
那人往四下看了看,再次凑到小拧子耳边说了一句,小拧子身体一震,道:“还有这种事?”
他起身便要往外走,突然想到谢迁前来拜访动机可能不单纯,心想:“这位谢大人的目的是什么?这么去见,若被他为难,我怎抽身?”
小拧子原想到偏院找丽妃参详,但想到丽妃可能在伺候皇帝,没时间见他,便让小太监去查明情况,在确定丽妃不在后,离开豹房,他没急着回自己私宅,而是直接登了臧贤的院门。
“公公,您怎么来了?”
臧贤到底不是太监,在朝中也有职位,属于内府,因他以前跟过张苑,如今拿不到豹房的差事,只能在内府混日子,不过平时小拧子会打赏些银子,加之有小拧子作靠山,他在内府拥有一定地位,平时能拿到不少“孝敬”。
小拧子道:“怎的?你本就是咱家的人,咱家随时来见你都成!”
“是,是。”
臧贤道,“小人的意思,是您有事只管派人来知会一声,小的马上去见您。”
小拧子一摆手:“不用了,你先跟咱家出来,有事回去的路上说。”
臧贤整理好衣服,回头往自家正屋方向看了一眼,好像有什么事没完成,但现在是自己的雇主亲临,他只能放下手头的事情跟小拧子出门,上了马车。
马车颠簸中,小拧子将谢迁突然来访的事说了,最后问道:“你觉得谢大人因何而来?”
臧贤稍微松了口气,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顿时有一种庆幸的感觉……他并不怕被小拧子察觉自己的神色变化,毕竟马车里非常黑暗。
臧贤道:“听说今天陛下要调边军入中原平叛?”
小拧子疑问:“你消息倒是挺灵通的嘛……咱家还没告诉你,你什么都知道了?”
“公公,小人既为您办事,自然会多问询朝廷之事,小人觉得,谢大人来找您多半跟此有关。”
臧贤道,“好像现在那个人,跟谢大人的关系……不太融洽。”
小拧子稍微琢磨一下,意识到臧贤说的“那个人”是张苑。毕竟臧贤曾为张苑幕僚,属于跳槽到他的手下做事,提到前雇主时,多少会有言辞上的回避。
小拧子想了想,道:“倒也有几分道理,咱家也知张苑那狗东西跟谢大人关系不是很和睦,但谢大人有事的话也不该来找咱家才对啊。”
臧贤试探地说道:“若是谢大人想通过拧公公您,跟陛下进言,或者上什么奏疏……您觉得,是否有这个可能呢?”
因为在权力场待久了,臧贤不会把一些判断的话说死,而试着让小拧子自己思考,如此就算出了问题,他也可以说这并非是他的本意,一切都是来自于小拧子自身的揣摩和取舍。
小拧子可没有臧贤那么多花花肠子,道:“有这个可能,张苑今日去见了沈大人,听说还去见过兵部左侍郎陆大人,若事成,那边军入调之事便顺理成章,所以谢大人才会想到提前跟咱家打招呼,先一步在陛下面前建言。”
臧贤道:“拧公公,这件事……最好您莫参与。”
小拧子望着臧贤道:“咱家也知不能跟谢大人过从甚密,现在朝中沈大人说话更有份量,不过谢大人乃当朝首辅,难道他来见咱家,咱家还能选择避而不见?”
“见归见……”
臧贤有些迟疑,不过还是斟酌字句道,“若是谢大人非要强迫您做事,拧公公您可就要当心些,若贸然在陛下面前进言,怕会让陛下觉得您不守规矩,这怒火可不会落到谢大人身上……”
小拧子有些不耐烦:“你说的,咱家明白,你还有更好的建议吗?”
臧贤再道:“或者您其实可以跟沈大人商议,若是沈大人肯赐教的话,或可解决眼前的麻烦。以小人看来,沈大人对于边军入调之事也不是很赞同,否则也不会让陆侍郎出马,在这件事上,或许谢大人跟沈大人的意见完全吻合。”
小拧子道:“那为何谢大人不去见沈大人,要来见咱家?”
臧贤道:“总归需要有人居中牵线搭桥,谢大人孤高气傲,怎可能纡尊降贵去求见沈大人?而沈大人之前也跟谢大人间闹出一些不愉快,怕也不愿出面。”
“嗯。”
小拧子点了点头,却未发表意见,也没说是否去见沈溪。
说话间,马车已到小拧子住的宅院门口,毕竟臧贤为了行事方便,家就安在小拧子私宅附近,全都在豹房周边。
小拧子往车厢车窗外看了一眼,道:“这就到了,你在外等着,若是有事,咱家会再问你。”
……
……
小拧子进了自家门,跟谢迁会面。
臧贤的马车则停在距离小拧子院落正门有段距离的地方,臧贤坐在车架上,望着小拧子院子的方向发呆。
而这边的情况,第一时间汇报到了沈溪处。
沈溪在谢迁登小拧子府门,便知道了这件事,又获悉小拧子匆忙去见臧贤并且一起到院子见谢迁的事。
“……谢老儿分明想阻挠调边军入关,但历史潮流,是你随便说说便能阻拦的?”沈溪面对一身男装登府汇报消息的熙儿,并没有隐藏对此事的看法。
熙儿道:“沈大人,需要卑职做什么?”
沈溪抬头看着熙儿:“张苑那边有何动向?”
这问题让熙儿一怔,随即摇摇头,表示并不知晓。
沈溪道:“调边军入关之事,非陛下一时兴起,根本是早有想法,只是此前没机会落实罢了,现在张家兄弟都被夺去爵位和官职,钱宁也被暂且发配出京当差,京城原本戍卫势力都已被陛下收编,本没什么需要担忧的……陛下蓄谋已久,岂容他人更改!”
熙儿不明白地问道:“大人,问题是否很严重?”
沈溪摇摇头道:“有些事,跟你说了你也不明白,现在关键是要阻止谢阁老……他现在做的事根本与陛下培养亲信的想法背道而驰,在陛下心目中,什么京营和锦衣卫,并不值得信任,只有边军才是没被京城官场污染的净土,才能维护他的安全。”
“可……边军长期孤悬在外,并不在陛下跟前当差,而京营和锦衣卫才是保卫京师和皇宫安全的基本力量啊!”
熙儿彻底迷糊了。
沈溪道:“你这么认为没错,但怎知为人君者的想法?很多事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思维,我不想对你解释太多,马上准备车驾,我要出去一趟。”
熙儿道:“是让卑职准备?”
“没错。”
沈溪道,“这次我不以朝中大臣身份出现,需要保密,把你带的人安排一下,再准备一辆马车,不用停在这边,我之后会通过地道出去,你负责接应便可。”
熙儿行礼:“大人请放心,卑职绝不会让人跟踪和盯梢。”
沈溪点了点头,他对熙儿在侦查和反侦察上的能力还是肯定的,点头道:“我稍事准备,你派人盯着小拧子的府宅,有些事臧贤会出言提醒,并不需要我去做。”
“沈大人您……”
熙儿本想问沈溪要去哪儿,但琢磨一下后,觉得问了也白问,索性缄口,随即出门去准备,而沈溪自己则留在书房,整理东西。
过了一炷香左右,沈溪从后宅地道进入街对面的府宅,从位于另一条街道的后门出去,坐上马车。
“大人,去何处?”亲自驾车的熙儿问道。
沈溪道:“去谢府,不过不要停在府门前,在附近街巷找个地方,必须是谢阁老回府的必经之路上!”
……
……
谢迁见过小拧子,把奏疏交给小拧子,也不跟其说太多话,只交待要将奏疏呈递到朱厚照处。
小拧子留了个心眼,没有直接回绝,因为这将意味着得罪谢迁这个大佬,而他在朝中还需要谢迁来为他撑腰。
当然他也没直接应允下来,对于小拧子来说,没法决定是否帮谢迁,奏疏可以带在身上,毕竟张苑那边还没来得及上奏,若等来日一早张苑详细跟朱厚照说时,他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是否将奏疏拿出。
这也算是小拧子听了臧贤的建议后做出的折中选择。
谢迁回府的路上,本已十分疲累,不想半道马车突然停下,正在打瞌睡的他差点儿一头栽倒。
“怎么了?”
谢迁掀开车帘望向前面,身为当朝首辅,出门自然是前呼后拥,并不觉得会有人敢阻挠他前进的道路。
下人道:“老爷,有马车挡住去路……有人送来拜帖。”
谢迁皱眉道:“大晚上的送拜帖?这是不知老夫有多辛苦,是吧?直接将人轰走!”
因为谢迁现在做的事太多,对于接见朝中人的事显得很不耐烦,他也不再有闲心去挨个见朝中新贵,他的性格跟李东阳喜好结交友人大不相同,加上此时焦头烂额,拒人于千里之外也就不足为奇。
随即远处传来个声音道:“我家大人求见谢阁老。”
这声音让谢迁不由皱眉,声音清脆,虽然他不记得自己是否听过,但大概却有个人的面孔呈现在他脑海中。
前面驱赶对方车驾的侍从一路小跑回来,对谢迁道:“老爷,是沈府的人,沈大人也在。”
谢迁吸了口气,过了一会儿才一摆手道:“扶老夫下去。”
等谢迁下了马车,对面也有人提着灯笼往这边迎来,当谢府随从知道是沈溪前来,自然不敢阻挡,谁都知道沈溪是什么人,这是个可以自由进出谢府的人,毕竟沈溪不但是谢迁在朝中同朝为官的同僚,也是谢迁的孙女婿,实打实的“谢家人”。
甚至谢府的人见到沈溪后都非常客气,殷勤地帮忙引路,这也跟如今沈溪在朝中的地位有关。
谢府的人不知道朝中的勾心斗角,在他们看来,自家的姻亲在朝中可以跟谢迁一样呼风唤雨,那是谢府的荣耀。
谢迁没有往前走,只是扶着厢壁,等沈溪过来先行礼打过招呼后,他才摆摆手道:“有事为何不能到府上说,要在这里见面?你在这里等候多久了?”
沈溪道:“回谢老,有些事不方便到府宅说,不如外面清静。在这里说话,还是借一步?”
谢迁看了看周围,道:“你们先退下。”
无论是车夫,又或者随从,赶紧避开,但留下灯笼,谢迁接过直接插到车架上,而沈溪则接过熙儿递来的灯笼,拿在手上,他带来的人也很快退到几丈外。
等人退下后,谢迁先发问:“你是为陛下下旨调宣府人马入关而来?”
“是。”
沈溪回答很直接,谨慎地说道,“此事关系重大,本想跟谢老商议,却听闻谢老去见拧公公,大概明白谢老是想通过拧公公向陛下传奏疏,而不经张苑之手。”
谢迁没回答,显然他不希望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行踪了如指掌,越发觉得沈溪别有用心。
沈溪道:“如今乃多事之秋,中原和南方都有叛乱,暂且无法平息。谢老想让在下往南方平乱,在下其实也知晓。”
“有什么好回避的吗?”
谢迁道,“老夫这么做,其实是为朝廷节省人力物力,而且现在你在京城遭遇到的攻讦太多,不如先出京帮大明做一点实事。”
随即谢迁抬头看向沈溪,目光中多了几分征询的意思,“你觉得呢?”
沈溪道:“在下并不如此认为,若就此离开,跟逃避没什么区别,在下已准备向陛下提议,因力不能及,准备卸任兵部尚书,由兵部左侍郎陆完担任,如此总不该有太多非议声了吧?”
这下轮到谢迁不知该如何评价了。
显然沈溪的退却让谢迁觉得有些“扫兴”,就好像双方正在勾心斗角生死博弈时,对方突然偃旗息鼓,一旦沈溪将兵部尚书的位子让出来,意味着朝中对沈溪最大的攻讦点,也就是沈溪身兼两部尚书不合规矩的说法不攻自破。
以沈溪平西北以及治理地方、朝中为官的功勋和能力,出任吏部尚书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无论是杨一清,又或者张子麟、洪钟、李鐩和费宏这些人,哪怕都是尚书,但在声望和资历上都跟沈溪有一定差距,便在于沈溪弘治朝时就是能臣,属于被先帝提拔,而非朱厚照继位后才重用。
沈溪出任兵部尚书时,张子麟等人都还是六部副职或属官,甚至连前吏部尚书何鉴都曾是沈溪下属,没有一个的资历能跟沈溪相比。
沈溪的功绩是靠战功和地方任职经历一点点积攒起来的,没人可以抹杀。
谢迁道:“你愿将兵部让出来?还是说你人在吏部,却继续管着兵部之事?”
沈溪无奈摇头:“若谢老对在下有意见,可以尽管说,不必作如此猜测,在下既已离开兵部,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何管兵部之事?接受与拒绝都被弹劾,还要让在下如何做才满意?”
这下谢迁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因为他知道,若继续针对沈溪作文章,意味着是对人不对事,是偏狭的表现。
谢迁非常在意自己脸面,他不想让一个晚生后辈觉得自己是个斤斤计较的小心眼儿。
谢迁叹了口气,道:“倒不如你将吏部职责卸下,继续领兵部差事,为大明南征北讨,建功立业……你在军事上的造诣,比其他方面要强许多。”
沈溪道:“一切要看陛下的决定。”
一句话,便堵上了谢迁的嘴。
我出任什么职务,不是你谢迁张嘴便能决定,连我自己都无法做主,一切都要听皇帝的,你有本事就让皇帝把我的职位给卸了,就算两部尚书都不当,到地方做个督抚,也算是你谢迁有本事。
你跟我说这些,只能说明你无计可施,对我这个后辈施压,但我只能听从皇命行事。
谢迁道:“那你觉得,调边军入关之决,可行否?”
“不可行。”
沈溪回答很直接,但随后话锋一转,“但此事无转圜的余地,所以在下是来奉劝谢老一句,在这件事上尽量少干涉,因为现在涉及陛下立威的问题,若过多牵扯,只会招致陛下不满。”
谢迁脸色阴冷:“所以你自己不跟陛下劝谏,甚至连陛下交待的差事都不做,转手推给陆全卿做?”
沈溪道:“谢老先莫忙着生气,您可知陛下在这件事上准备了多久?”
“嗯?”谢迁一时间没听懂沈溪话中的意思,脸上多了几分迟疑,望向沈溪的目光非常复杂。
沈溪不再隐瞒,解释道:“以在下所知,最先跟陛下提出调边军卫戍京畿,乃是江彬,此人在张家口外护驾有功,成为陛下身边最受宠信之人,陛下犯险时,锦衣卫退缩不前,反倒是江彬挺身而出,以此获得陛下垂青。”
“嗯。”
谢迁微微点头,对此他知之甚详,不足为奇。
沈溪继续道:“陛下班师回朝时,半道只身出走,游戏民间,身边只带江彬和少数侍从,这些侍从都是江彬选出来的地方将士,之后陛下遇险,又是江彬护驾在侧,这件事谢老未必知晓,但总归江彬靠着自己忠心护主,赢得陛下信任,而锦衣卫和京营人马,则因不同缘故,逐渐跟陛下离心离德!”
谢迁不再说话,开始认真思索沈溪的话。
沈溪道:“司礼监掌印出缺时,陛下为何一直属意张苑?便在于陛下喜欢栽培亲信,对鞑靼一战中,真正错失战机的人并非张苑,而是陛下本人指挥失当,这一点陛下心知肚明,张苑不过是背罪之人,因而事态平息后,陛下便想让张苑回来,并非是张苑有多大能力,全在于张苑在陛下眼中乃是忠臣,连含冤受屈都不吭一声。”
谢迁脸色越发阴沉,他知道沈溪并非虚言,即便他对沈溪以及很多事存在偏见,至少明白事理。
“随后便传出张氏外戚谋逆……其实谢老你无法否认,张氏外戚于沿海岛屿练兵,甚至将大明军械私运给倭寇,都是谋逆之举,如此一来陛下对身边护驾兵马很是失望,拿下张氏外戚,也是陛下的命令,跟在下无关。”沈溪道。
谢迁道:“你解释这么多,到底想做什么?”
“在下想说,陛下早就想调边军入京,但师出无名,所以一直悬而未决。不过之前,陛下已调蔚州卫官兵到豹房护驾,如今豹房中近陛下身的不再是锦衣卫,而是这些边军人马,若非陛下对原先护卫人马失望,断不至于出现这样的结果。”
沈溪道,“也正是因为如此,陛下借中原叛军势大之机,调边军入关,若再跟陛下顶撞,等于是触犯陛下逆鳞!”
沈溪据实以陈,甚至有点据理力争的意思,但他知道,想说服倔驴一样的谢迁非常困难。
谢迁的脾性在那儿摆着,平时笑呵呵好像挺和善,可一旦固执起来谁的面子都不给,反倒是历史上这时期主政的李东阳更随和些,或者说李东阳在更加“识时务”。
谢迁道:“你说了这么多,目的就是让老夫不再上奏,不再跟陛下唱反调?”
“是。”
沈溪点头。
谢迁连连摇头,道:“老夫在朝这么多年,以为可以匡扶明君,安邦定国,孰知到如今却老迈不中用……你以为老夫连这最基本的道理都看不明白?无论臣子是否揣摩明白圣心,都该尽职尽责进言,此方为人臣子之道。”
沈溪一听,便知道谢迁又要拿大道理压人,总之就是不肯听他的。
谢迁道:“你做事喜欢权衡利弊,老夫同样会。但老夫比你更懂得为人臣之本,无论此事陛下是否早有盘算,至少在老夫看来,边军内调不但令边防空虚,且会令边军跟地方人马产生嫌隙,你领军多年该明白这个道理……就算陛下再坚持,老夫也要拼死纳谏,而非坐视不理!”
沈溪点头:“谢老的坚持,让人钦佩。”
话是这么说,但沈溪一点都没有钦佩的意思,他的话更像是告诉谢迁,你爱怎么着怎么着,我把该说的告诉你,若你碰壁别怪我没提醒。
谢迁大概听出沈溪的称颂并非出自本意,轻轻一叹:“老夫做的,也是你将来要做的,这是老夫最希望看到的一幕……你知道为何老夫对你失望吗?便在于你行事……总是老谋深算,将每件事的后果都思虑周到,好像离开你就不行一样!”
关于谢迁的这番批评,沈溪倒是听进心里。
“谢老儿倒是将我的脾性看明白了,我做事的确太过追求面面俱到,力求将所有事都掌控,但现在已证明不可能做到,人定胜天不过是一种狂妄无知的想法。不过以我两世为人的心态,怎愿意把一切都交给老天决定?”
谢迁再道:“在调边军入关之事上,就算老夫的话陛下听不进去,老夫也不会坐视不理,你可以冷眼旁观,老夫绝不会勉强。”
沈溪行礼:“既然谢老如此说了,在下必须站在谢老这边。”
“嗯?”
谢迁有些不解,望着沈溪道,“你肯跟老夫站在一道?”
沈溪道:“如谢老所言,从大明国祚安定角度来说,的确不适合调边军入关甚至长久卫戍京畿,但此为陛下苦心筹划的结果,其中因由跟谢老说清楚了,并非是临时起意。既然谢老坚持跟陛下据理力争,在下对此虽然不看好,也不妨碍出手帮扶一把!”
谢迁冷冷打量沈溪,用不接受的姿态道:“你争你的,老夫要做的事情不需你来掺和,免得又有什么花头。”
沈溪心想:“我站在你这边,你还不接受,该说你什么才好呢?”
沈溪拱手:“谢老的话,让在下醍醐灌顶,诚如谢老所言,在下于某些事上的确太过精打细算,但这也是出自趋吉避凶的本能,若谢老不肯接纳在下一同去跟陛下力争,那在下也会单独上奏,陈明其中利害,算是跟谢老一道挽回这件事而努力。”
谢迁黑着脸,没有应声。
沈溪道:“若边军入调,最大的弊端在于陛下将军权收揽手中,江彬、许泰等人便可跳过朝廷而在京畿周边胡作非为,不再接受朝廷管辖,而直属陛下调配,这样下去会很危险,这些人忠于陛下还好,若有心反叛……相对于刘瑾之流,掌兵人造成的威胁,远比刘瑾大多了。”
谢迁思索一下,觉得沈溪说的很有道理,不由幽幽叹了口气。
沈溪再道:“至于边疆安定,谢阁老倒是无需担忧,狄夷十年内很难发动反扑,不在于他们是否有野心,而在于他们青壮尽失,已无兵马可供集结,原汗部势弱后,草原争锋必起波澜,谁都想做草原的主宰,未来十年甚至二三十年内,他们没有精力侵犯我大明疆土。”
谢迁道:“那你主动申请去中原之地平叛,就不行么?”
沈溪摇头:“并非在下恋栈权位,实在因太过疲惫,领兵在外的辛苦谢老未必能体谅,况且如今陛下身边危机更大,一群佞臣因西北之战结束而崛起,他们的存在,让陛下更加闭目塞听,朝事会受严重干扰,到时怕是会出大乱子。”
谢迁叹了口气,未再多说。
沈溪道:“在下能做的,仅仅是在某些问题上跟谢老保持一致,相互间尽可能不出现嫌隙,此也是安定朝廷的最佳选择,若是谢老觉得在下于朝中胡作非为,那在下可称病,避开锋芒。希望谢老在一些事上,能更为开通些。”
谢迁心里憋着一口气,以前若是沈溪说这种话,他非大发雷霆不可。但在跟沈溪经历很多纠纷后,他也明白,沈溪现在翅膀硬了,有资格跟他唱反调。
“老夫答应你。”谢迁耐着性子道。
他肯应允沈溪,更多是对时局的妥协,因为他很清楚,现在沈溪对朝政造成的威胁,并不如张苑或者江彬等人大,而中原和南方又有叛乱,文臣间的确不该出现大的矛盾。
沈溪已主动来找他,算是二人缓和关系的开始,谢迁选择暂时“忍气吞声”,跟沈溪“和睦相处”。
至于能持续多久,谢迁根本就不会去想,甚至可能刚刚说过转眼就会遗忘。
关于调动边军南下平寇的奏疏,由兵部左侍郎陆完主笔,交由张苑呈送到朱厚照处,未经内阁。
但这件事当晚便被谢迁知晓。
告知谢迁消息之人正是陆完,虽然陆完知道谢迁对他有成见,但在遇到大是大非时他不会对谢迁这个文官领袖有隐瞒,派人去谢府送了亲笔书信,把事情言明。
随即谢迁便将张懋和杨一清请到府上,杨一清倒没什么,到底文官都要听谢迁的,但对于张懋来说就有些不爽了。
“于乔,有什么事不能等明日再说吗?这大晚上的,你非要让老朽过来,还不跟老朽说是怎么回事……怎么,叛军杀到京城脚下了?”张懋很是着恼,不在于谢迁三更半夜扰人清梦这件事,而是他不想牵扯进朝廷的是是非非。
另外便是谢迁请他的方式不是亲自登门,只时随便叫了个人去他府上,就好像是上级召见下级一样,显得很不尊重人。
谢迁冲着杨一清点了点头,随后道:“刚得到消息,陛下要调边军到中原之地平叛。”
“嗯?”
张懋怔了怔,随即望向一同前来谢府做客的杨一清,问道,“事情已经定下来了?”
杨一清脸上满是惊讶,显然他不知道有这回事,谢迁却肯定地说道:“兵部左侍郎陆完写了奏疏,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张苑亲自送到陛下跟前,估摸明日一早,就会有调兵公文往西北去。”
杨一清皱眉道:“陛下为何要突然调动边军?”
因为正是年初休沐时,关于朝中情况并非人人都很了解,这几天忙着应酬的杨一清消息相对闭塞些。
谢迁没有回答,倒是张懋突然开腔了:“应宁,是这样的,听说中原一带突然冒出一股凶悍的叛军,几次对阵官兵都取得胜利,如今北直隶门户洞开,陛下对此事非常重视,调边军入京卫戍不足为奇。不过……于乔,你之前不是力主让之厚领兵平贼么?怎突然要调边军南下了?”
谢迁道:“之厚上的奏疏,老夫看过,他建议以地方兵马平叛,没什么建设性,今日早些时候奏疏送到陛下手中,陛下便下旨让兵部负责调兵……”
张懋显得不太能理解,问道:“那为何不是之厚来拟定方案,而是由……全卿?”
这个问题谢迁没法作答,摇头道:“暂且不知,不过想来之厚并未接受陛下提议,藉此委婉表示拒绝之意……”
张懋点了点头,没有再发表评论。
杨一清眉头紧皱,担忧地道:“若是贸然调动西北边军前往中原平叛,人地生疏,未必会顺利,且有可能造成边军跟地方人马嫌隙,同时九边也会防御空虚……易为鞑靼人趁虚而入。听说前任鞑靼可汗已卷土重来。”
谢迁道:“这也正是老夫担忧的地方,若以老夫一人之力跟陛下奏请,或无济于事,不如多联络些人……”
“别介!”
张懋一抬手,“这件事于乔你还别乱来,先且不说你没有平定中原叛乱的良方,就算有,也未必有陛下的方案好……这可是陛下直接下达的命令,平时谁见过陛下对朝事如此上心?”
这话谢迁有些难以接受,杨一清却不由点头。
朱厚照平时只顾着胡作非为,对朝事漠不关心。
这次调兵计划并非出自沈溪之手,而是由皇帝亲自过问并下达圣旨,在张懋看来已经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谢迁摇头:“要是西北边防出了乱子,没人能担待,中原叛军不过是疥癞之患,杀鸡焉用牛刀?”
张懋道:“于乔,你说这话老朽就不敢苟同了……你觉得鞑靼人厉害,但实际上由于连年征战,鞑靼青壮已十不存一,连强弩之末都算不上,有何威胁?如今草原人推举的小可汗暂居京城,各部族很难做到上下一心……反倒是中原之地,你眼中那些不起眼的贼寇,叛乱已波及三省,连京畿都受到威胁,还能说是小麻烦吗?”
谢迁没回答,若是换作别的官员,绝对不敢出言忤逆他。
但张懋却有这资格。
因为张懋是世袭公爵,在朝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年岁和资历也比谢迁更高,一向尊重规矩的谢迁面对张懋的质问,只能保持沉默。
张懋再道:“陛下安排已是当前最好方略,且这路人马可在平掉中原叛乱后,再一路往南,往东可以平海疆,往西则可以除山匪,可谓一举多得!这总比咱闭门造车,想不出个主意好吧?”
听到这里,谢迁终于忍不住,呛声道:“那敢问张老公爷一句,西北兵马调到中原,粮草辎重谁来负责?靠户部调拨?还是靠沈之厚筹措?”
本来杨一清觉得自己站在一旁有些突兀,好像事情跟他不相干,但听谢迁说到这里,突然明白为何谢迁坚持要让他来。
不是说需要他出谋划策,而在于他掌管着大明的钱袋子,可以代表户部提出困难,让皇帝打消念头。
谢迁再道:“若是让沈之厚领兵,西北边疆不会出现变乱,又不用户部筹措太多钱粮,中原叛乱也可以尽早平息,难道不比从西北调拨人马入关平乱好?”
张懋有些犹豫:“于乔,话不能这么说……就算以前之厚是取得一些成就,但战场上哪有百战不殆的将军?就算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你不能说派个将领去,连兵马都不给他,就指望他打胜仗吧?”
这次连杨一清都不由点头,倒不是说他倾向于张懋的意见,而是觉得谢迁的建议太过牵强。
总归要调拨人马驰援中原战场,至于是从京营调,或者从周边省份调,又或者从九边调,终归是要集结一批精兵强将,让沈溪只身前往显然不是什么好选择,说到皇帝那里也会被否决。
谢迁反问:“那张老公爷是支持陛下的旨意,抽调边军南下平叛咯?”
张懋道:“老夫还没问你,陛下之意,是要从西北何处调遣人马?三边,又或者宣府?大同?”
“宣府!”
谢迁回道,“且是以陛下身边近臣,宣府副总兵许泰领兵。”
“这就有些胡闹了。”
张懋皱眉道,“这个许泰,年轻气盛,根本就不懂行军布阵,之前便有人参劾他胡作非为,中原之地不是还有胡重器么?他本事不低,照理说补足兵马应能应付,而且可以让三边回来的延绥副总兵,似乎叫做林恒,是吧?由此人来领兵也不错嘛!”
谢迁一摆手:“不可!”
张懋皱眉:“于乔,让林恒去,可比什么许泰带兵稳妥许多……军中皆传颂林恒有本事,之厚对其器重有加,你在延绥时不是也跟他很亲近,还指派他带兵驰援宣府么?”
谢迁黑着脸,不想解释一些事,因为他知道林恒跟沈溪的关系,总不能说,自己的孙女其实跟林恒的妹妹一样,都是沈溪的小妾,所以他不想推荐这个跟沈溪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武将去中原平叛。
杨一清劝说:“张老公爷,若谢老不愿派林恒,只管另觅人选就是。”
谢迁道:“老夫不是不支持林恒领兵,而是根本不想这种事发生……中原之地叛乱,应该以中原或者南直隶、关中人马解决,或者派沈之厚去整合中原各卫所兵马剿灭叛匪也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边军战斗力是强,但纪律未必好,若失去控制,中原之地不知要被祸害成什么样子!”
当谢迁觉得自己无法用道理说服人的时候,便开始说狠话。
如他所料,当他拿出脾气后,不但杨一清俯首帖耳,连张懋都不再发话。
谢迁一看有成效,继续用同样的态度道:“现在不想方设法面圣,跟陛下陈述厉害,请陛下权衡利弊,做出选择,便贸然定谁带西北人马到中原平叛,这不是舍本逐末么?身为朝臣,总该知朝廷规矩如何,今日中原有难可以调边军,那将来呢?开此先河,大明边陲驻防将无法确保固若金汤,到那时,就算我们不在了,也会被后人唾骂!”
张懋苦笑:“于乔,你不需拿如此大道理压人……那就听你的罢,先上疏劝陛下回心转意!”
“不是劝说陛下回心转意,而是让陛下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谢迁道,“沈之厚不肯做的事,咱们就不做吗?那岂不是说,咱都跟沈之厚一样畏畏缩缩,并非直臣?”
……
……
谢迁在发动张懋和杨一清跟他联名写好上奏后,很清楚这份奏疏不那么容易送到皇帝手上。
就算这是内阁首辅的奏疏,也要按照一定程序才能送到皇帝手中,而他跟朱厚照间隔着司礼监,尤其是张苑,会给他带来诸多阻挠。
谢迁送走杨一清和张懋后,琢磨开了。
“……若是要依靠张苑上奏,他肯定会把事情拖延下去,就算陛下能见到奏章也会是调动边军的军令发出后,肯定来不及,若是贸然去豹房请求面圣只会激发陛下反感,况且面圣也非易事……”
谢迁思来想去,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去见小拧子,试图通过这个独立于朝廷体系外的皇帝宠臣完成自己的计划。
当晚小拧子在豹房值夜,因无法进后院陪在朱厚照左右,只能在寝殿外守着,正昏昏欲睡时,有侍卫进来跟他传话。
“拧公公,您府上来人,说是有贵客登门,请您回去看看。”
小拧子伸了个懒腰,慵懒地道:“没见咱家正在守夜?什么贵客比当皇差还重要?”
那人往四下看了看,再次凑到小拧子耳边说了一句,小拧子身体一震,道:“还有这种事?”
他起身便要往外走,突然想到谢迁前来拜访动机可能不单纯,心想:“这位谢大人的目的是什么?这么去见,若被他为难,我怎抽身?”
小拧子原想到偏院找丽妃参详,但想到丽妃可能在伺候皇帝,没时间见他,便让小太监去查明情况,在确定丽妃不在后,离开豹房,他没急着回自己私宅,而是直接登了臧贤的院门。
“公公,您怎么来了?”
臧贤到底不是太监,在朝中也有职位,属于内府,因他以前跟过张苑,如今拿不到豹房的差事,只能在内府混日子,不过平时小拧子会打赏些银子,加之有小拧子作靠山,他在内府拥有一定地位,平时能拿到不少“孝敬”。
小拧子道:“怎的?你本就是咱家的人,咱家随时来见你都成!”
“是,是。”
臧贤道,“小人的意思,是您有事只管派人来知会一声,小的马上去见您。”
小拧子一摆手:“不用了,你先跟咱家出来,有事回去的路上说。”
臧贤整理好衣服,回头往自家正屋方向看了一眼,好像有什么事没完成,但现在是自己的雇主亲临,他只能放下手头的事情跟小拧子出门,上了马车。
马车颠簸中,小拧子将谢迁突然来访的事说了,最后问道:“你觉得谢大人因何而来?”
臧贤稍微松了口气,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顿时有一种庆幸的感觉……他并不怕被小拧子察觉自己的神色变化,毕竟马车里非常黑暗。
臧贤道:“听说今天陛下要调边军入中原平叛?”
小拧子疑问:“你消息倒是挺灵通的嘛……咱家还没告诉你,你什么都知道了?”
“公公,小人既为您办事,自然会多问询朝廷之事,小人觉得,谢大人来找您多半跟此有关。”
臧贤道,“好像现在那个人,跟谢大人的关系……不太融洽。”
小拧子稍微琢磨一下,意识到臧贤说的“那个人”是张苑。毕竟臧贤曾为张苑幕僚,属于跳槽到他的手下做事,提到前雇主时,多少会有言辞上的回避。
小拧子想了想,道:“倒也有几分道理,咱家也知张苑那狗东西跟谢大人关系不是很和睦,但谢大人有事的话也不该来找咱家才对啊。”
臧贤试探地说道:“若是谢大人想通过拧公公您,跟陛下进言,或者上什么奏疏……您觉得,是否有这个可能呢?”
因为在权力场待久了,臧贤不会把一些判断的话说死,而试着让小拧子自己思考,如此就算出了问题,他也可以说这并非是他的本意,一切都是来自于小拧子自身的揣摩和取舍。
小拧子可没有臧贤那么多花花肠子,道:“有这个可能,张苑今日去见了沈大人,听说还去见过兵部左侍郎陆大人,若事成,那边军入调之事便顺理成章,所以谢大人才会想到提前跟咱家打招呼,先一步在陛下面前建言。”
臧贤道:“拧公公,这件事……最好您莫参与。”
小拧子望着臧贤道:“咱家也知不能跟谢大人过从甚密,现在朝中沈大人说话更有份量,不过谢大人乃当朝首辅,难道他来见咱家,咱家还能选择避而不见?”
“见归见……”
臧贤有些迟疑,不过还是斟酌字句道,“若是谢大人非要强迫您做事,拧公公您可就要当心些,若贸然在陛下面前进言,怕会让陛下觉得您不守规矩,这怒火可不会落到谢大人身上……”
小拧子有些不耐烦:“你说的,咱家明白,你还有更好的建议吗?”
臧贤再道:“或者您其实可以跟沈大人商议,若是沈大人肯赐教的话,或可解决眼前的麻烦。以小人看来,沈大人对于边军入调之事也不是很赞同,否则也不会让陆侍郎出马,在这件事上,或许谢大人跟沈大人的意见完全吻合。”
小拧子道:“那为何谢大人不去见沈大人,要来见咱家?”
臧贤道:“总归需要有人居中牵线搭桥,谢大人孤高气傲,怎可能纡尊降贵去求见沈大人?而沈大人之前也跟谢大人间闹出一些不愉快,怕也不愿出面。”
“嗯。”
小拧子点了点头,却未发表意见,也没说是否去见沈溪。
说话间,马车已到小拧子住的宅院门口,毕竟臧贤为了行事方便,家就安在小拧子私宅附近,全都在豹房周边。
小拧子往车厢车窗外看了一眼,道:“这就到了,你在外等着,若是有事,咱家会再问你。”
……
……
小拧子进了自家门,跟谢迁会面。
臧贤的马车则停在距离小拧子院落正门有段距离的地方,臧贤坐在车架上,望着小拧子院子的方向发呆。
而这边的情况,第一时间汇报到了沈溪处。
沈溪在谢迁登小拧子府门,便知道了这件事,又获悉小拧子匆忙去见臧贤并且一起到院子见谢迁的事。
“……谢老儿分明想阻挠调边军入关,但历史潮流,是你随便说说便能阻拦的?”沈溪面对一身男装登府汇报消息的熙儿,并没有隐藏对此事的看法。
熙儿道:“沈大人,需要卑职做什么?”
沈溪抬头看着熙儿:“张苑那边有何动向?”
这问题让熙儿一怔,随即摇摇头,表示并不知晓。
沈溪道:“调边军入关之事,非陛下一时兴起,根本是早有想法,只是此前没机会落实罢了,现在张家兄弟都被夺去爵位和官职,钱宁也被暂且发配出京当差,京城原本戍卫势力都已被陛下收编,本没什么需要担忧的……陛下蓄谋已久,岂容他人更改!”
熙儿不明白地问道:“大人,问题是否很严重?”
沈溪摇摇头道:“有些事,跟你说了你也不明白,现在关键是要阻止谢阁老……他现在做的事根本与陛下培养亲信的想法背道而驰,在陛下心目中,什么京营和锦衣卫,并不值得信任,只有边军才是没被京城官场污染的净土,才能维护他的安全。”
“可……边军长期孤悬在外,并不在陛下跟前当差,而京营和锦衣卫才是保卫京师和皇宫安全的基本力量啊!”
熙儿彻底迷糊了。
沈溪道:“你这么认为没错,但怎知为人君者的想法?很多事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思维,我不想对你解释太多,马上准备车驾,我要出去一趟。”
熙儿道:“是让卑职准备?”
“没错。”
沈溪道,“这次我不以朝中大臣身份出现,需要保密,把你带的人安排一下,再准备一辆马车,不用停在这边,我之后会通过地道出去,你负责接应便可。”
熙儿行礼:“大人请放心,卑职绝不会让人跟踪和盯梢。”
沈溪点了点头,他对熙儿在侦查和反侦察上的能力还是肯定的,点头道:“我稍事准备,你派人盯着小拧子的府宅,有些事臧贤会出言提醒,并不需要我去做。”
“沈大人您……”
熙儿本想问沈溪要去哪儿,但琢磨一下后,觉得问了也白问,索性缄口,随即出门去准备,而沈溪自己则留在书房,整理东西。
过了一炷香左右,沈溪从后宅地道进入街对面的府宅,从位于另一条街道的后门出去,坐上马车。
“大人,去何处?”亲自驾车的熙儿问道。
沈溪道:“去谢府,不过不要停在府门前,在附近街巷找个地方,必须是谢阁老回府的必经之路上!”
……
……
谢迁见过小拧子,把奏疏交给小拧子,也不跟其说太多话,只交待要将奏疏呈递到朱厚照处。
小拧子留了个心眼,没有直接回绝,因为这将意味着得罪谢迁这个大佬,而他在朝中还需要谢迁来为他撑腰。
当然他也没直接应允下来,对于小拧子来说,没法决定是否帮谢迁,奏疏可以带在身上,毕竟张苑那边还没来得及上奏,若等来日一早张苑详细跟朱厚照说时,他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是否将奏疏拿出。
这也算是小拧子听了臧贤的建议后做出的折中选择。
谢迁回府的路上,本已十分疲累,不想半道马车突然停下,正在打瞌睡的他差点儿一头栽倒。
“怎么了?”
谢迁掀开车帘望向前面,身为当朝首辅,出门自然是前呼后拥,并不觉得会有人敢阻挠他前进的道路。
下人道:“老爷,有马车挡住去路……有人送来拜帖。”
谢迁皱眉道:“大晚上的送拜帖?这是不知老夫有多辛苦,是吧?直接将人轰走!”
因为谢迁现在做的事太多,对于接见朝中人的事显得很不耐烦,他也不再有闲心去挨个见朝中新贵,他的性格跟李东阳喜好结交友人大不相同,加上此时焦头烂额,拒人于千里之外也就不足为奇。
随即远处传来个声音道:“我家大人求见谢阁老。”
这声音让谢迁不由皱眉,声音清脆,虽然他不记得自己是否听过,但大概却有个人的面孔呈现在他脑海中。
前面驱赶对方车驾的侍从一路小跑回来,对谢迁道:“老爷,是沈府的人,沈大人也在。”
谢迁吸了口气,过了一会儿才一摆手道:“扶老夫下去。”
等谢迁下了马车,对面也有人提着灯笼往这边迎来,当谢府随从知道是沈溪前来,自然不敢阻挡,谁都知道沈溪是什么人,这是个可以自由进出谢府的人,毕竟沈溪不但是谢迁在朝中同朝为官的同僚,也是谢迁的孙女婿,实打实的“谢家人”。
甚至谢府的人见到沈溪后都非常客气,殷勤地帮忙引路,这也跟如今沈溪在朝中的地位有关。
谢府的人不知道朝中的勾心斗角,在他们看来,自家的姻亲在朝中可以跟谢迁一样呼风唤雨,那是谢府的荣耀。
谢迁没有往前走,只是扶着厢壁,等沈溪过来先行礼打过招呼后,他才摆摆手道:“有事为何不能到府上说,要在这里见面?你在这里等候多久了?”
沈溪道:“回谢老,有些事不方便到府宅说,不如外面清静。在这里说话,还是借一步?”
谢迁看了看周围,道:“你们先退下。”
无论是车夫,又或者随从,赶紧避开,但留下灯笼,谢迁接过直接插到车架上,而沈溪则接过熙儿递来的灯笼,拿在手上,他带来的人也很快退到几丈外。
等人退下后,谢迁先发问:“你是为陛下下旨调宣府人马入关而来?”
“是。”
沈溪回答很直接,谨慎地说道,“此事关系重大,本想跟谢老商议,却听闻谢老去见拧公公,大概明白谢老是想通过拧公公向陛下传奏疏,而不经张苑之手。”
谢迁没回答,显然他不希望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行踪了如指掌,越发觉得沈溪别有用心。
沈溪道:“如今乃多事之秋,中原和南方都有叛乱,暂且无法平息。谢老想让在下往南方平乱,在下其实也知晓。”
“有什么好回避的吗?”
谢迁道,“老夫这么做,其实是为朝廷节省人力物力,而且现在你在京城遭遇到的攻讦太多,不如先出京帮大明做一点实事。”
随即谢迁抬头看向沈溪,目光中多了几分征询的意思,“你觉得呢?”
沈溪道:“在下并不如此认为,若就此离开,跟逃避没什么区别,在下已准备向陛下提议,因力不能及,准备卸任兵部尚书,由兵部左侍郎陆完担任,如此总不该有太多非议声了吧?”
这下轮到谢迁不知该如何评价了。
显然沈溪的退却让谢迁觉得有些“扫兴”,就好像双方正在勾心斗角生死博弈时,对方突然偃旗息鼓,一旦沈溪将兵部尚书的位子让出来,意味着朝中对沈溪最大的攻讦点,也就是沈溪身兼两部尚书不合规矩的说法不攻自破。
以沈溪平西北以及治理地方、朝中为官的功勋和能力,出任吏部尚书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无论是杨一清,又或者张子麟、洪钟、李鐩和费宏这些人,哪怕都是尚书,但在声望和资历上都跟沈溪有一定差距,便在于沈溪弘治朝时就是能臣,属于被先帝提拔,而非朱厚照继位后才重用。
沈溪出任兵部尚书时,张子麟等人都还是六部副职或属官,甚至连前吏部尚书何鉴都曾是沈溪下属,没有一个的资历能跟沈溪相比。
沈溪的功绩是靠战功和地方任职经历一点点积攒起来的,没人可以抹杀。
谢迁道:“你愿将兵部让出来?还是说你人在吏部,却继续管着兵部之事?”
沈溪无奈摇头:“若谢老对在下有意见,可以尽管说,不必作如此猜测,在下既已离开兵部,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何管兵部之事?接受与拒绝都被弹劾,还要让在下如何做才满意?”
这下谢迁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因为他知道,若继续针对沈溪作文章,意味着是对人不对事,是偏狭的表现。
谢迁非常在意自己脸面,他不想让一个晚生后辈觉得自己是个斤斤计较的小心眼儿。
谢迁叹了口气,道:“倒不如你将吏部职责卸下,继续领兵部差事,为大明南征北讨,建功立业……你在军事上的造诣,比其他方面要强许多。”
沈溪道:“一切要看陛下的决定。”
一句话,便堵上了谢迁的嘴。
我出任什么职务,不是你谢迁张嘴便能决定,连我自己都无法做主,一切都要听皇帝的,你有本事就让皇帝把我的职位给卸了,就算两部尚书都不当,到地方做个督抚,也算是你谢迁有本事。
你跟我说这些,只能说明你无计可施,对我这个后辈施压,但我只能听从皇命行事。
谢迁道:“那你觉得,调边军入关之决,可行否?”
“不可行。”
沈溪回答很直接,但随后话锋一转,“但此事无转圜的余地,所以在下是来奉劝谢老一句,在这件事上尽量少干涉,因为现在涉及陛下立威的问题,若过多牵扯,只会招致陛下不满。”
谢迁脸色阴冷:“所以你自己不跟陛下劝谏,甚至连陛下交待的差事都不做,转手推给陆全卿做?”
沈溪道:“谢老先莫忙着生气,您可知陛下在这件事上准备了多久?”
“嗯?”谢迁一时间没听懂沈溪话中的意思,脸上多了几分迟疑,望向沈溪的目光非常复杂。
沈溪不再隐瞒,解释道:“以在下所知,最先跟陛下提出调边军卫戍京畿,乃是江彬,此人在张家口外护驾有功,成为陛下身边最受宠信之人,陛下犯险时,锦衣卫退缩不前,反倒是江彬挺身而出,以此获得陛下垂青。”
“嗯。”
谢迁微微点头,对此他知之甚详,不足为奇。
沈溪继续道:“陛下班师回朝时,半道只身出走,游戏民间,身边只带江彬和少数侍从,这些侍从都是江彬选出来的地方将士,之后陛下遇险,又是江彬护驾在侧,这件事谢老未必知晓,但总归江彬靠着自己忠心护主,赢得陛下信任,而锦衣卫和京营人马,则因不同缘故,逐渐跟陛下离心离德!”
谢迁不再说话,开始认真思索沈溪的话。
沈溪道:“司礼监掌印出缺时,陛下为何一直属意张苑?便在于陛下喜欢栽培亲信,对鞑靼一战中,真正错失战机的人并非张苑,而是陛下本人指挥失当,这一点陛下心知肚明,张苑不过是背罪之人,因而事态平息后,陛下便想让张苑回来,并非是张苑有多大能力,全在于张苑在陛下眼中乃是忠臣,连含冤受屈都不吭一声。”
谢迁脸色越发阴沉,他知道沈溪并非虚言,即便他对沈溪以及很多事存在偏见,至少明白事理。
“随后便传出张氏外戚谋逆……其实谢老你无法否认,张氏外戚于沿海岛屿练兵,甚至将大明军械私运给倭寇,都是谋逆之举,如此一来陛下对身边护驾兵马很是失望,拿下张氏外戚,也是陛下的命令,跟在下无关。”沈溪道。
谢迁道:“你解释这么多,到底想做什么?”
“在下想说,陛下早就想调边军入京,但师出无名,所以一直悬而未决。不过之前,陛下已调蔚州卫官兵到豹房护驾,如今豹房中近陛下身的不再是锦衣卫,而是这些边军人马,若非陛下对原先护卫人马失望,断不至于出现这样的结果。”
沈溪道,“也正是因为如此,陛下借中原叛军势大之机,调边军入关,若再跟陛下顶撞,等于是触犯陛下逆鳞!”
沈溪据实以陈,甚至有点据理力争的意思,但他知道,想说服倔驴一样的谢迁非常困难。
谢迁的脾性在那儿摆着,平时笑呵呵好像挺和善,可一旦固执起来谁的面子都不给,反倒是历史上这时期主政的李东阳更随和些,或者说李东阳在更加“识时务”。
谢迁道:“你说了这么多,目的就是让老夫不再上奏,不再跟陛下唱反调?”
“是。”
沈溪点头。
谢迁连连摇头,道:“老夫在朝这么多年,以为可以匡扶明君,安邦定国,孰知到如今却老迈不中用……你以为老夫连这最基本的道理都看不明白?无论臣子是否揣摩明白圣心,都该尽职尽责进言,此方为人臣子之道。”
沈溪一听,便知道谢迁又要拿大道理压人,总之就是不肯听他的。
谢迁道:“你做事喜欢权衡利弊,老夫同样会。但老夫比你更懂得为人臣之本,无论此事陛下是否早有盘算,至少在老夫看来,边军内调不但令边防空虚,且会令边军跟地方人马产生嫌隙,你领军多年该明白这个道理……就算陛下再坚持,老夫也要拼死纳谏,而非坐视不理!”
沈溪点头:“谢老的坚持,让人钦佩。”
话是这么说,但沈溪一点都没有钦佩的意思,他的话更像是告诉谢迁,你爱怎么着怎么着,我把该说的告诉你,若你碰壁别怪我没提醒。
谢迁大概听出沈溪的称颂并非出自本意,轻轻一叹:“老夫做的,也是你将来要做的,这是老夫最希望看到的一幕……你知道为何老夫对你失望吗?便在于你行事……总是老谋深算,将每件事的后果都思虑周到,好像离开你就不行一样!”
关于谢迁的这番批评,沈溪倒是听进心里。
“谢老儿倒是将我的脾性看明白了,我做事的确太过追求面面俱到,力求将所有事都掌控,但现在已证明不可能做到,人定胜天不过是一种狂妄无知的想法。不过以我两世为人的心态,怎愿意把一切都交给老天决定?”
谢迁再道:“在调边军入关之事上,就算老夫的话陛下听不进去,老夫也不会坐视不理,你可以冷眼旁观,老夫绝不会勉强。”
沈溪行礼:“既然谢老如此说了,在下必须站在谢老这边。”
“嗯?”
谢迁有些不解,望着沈溪道,“你肯跟老夫站在一道?”
沈溪道:“如谢老所言,从大明国祚安定角度来说,的确不适合调边军入关甚至长久卫戍京畿,但此为陛下苦心筹划的结果,其中因由跟谢老说清楚了,并非是临时起意。既然谢老坚持跟陛下据理力争,在下对此虽然不看好,也不妨碍出手帮扶一把!”
谢迁冷冷打量沈溪,用不接受的姿态道:“你争你的,老夫要做的事情不需你来掺和,免得又有什么花头。”
沈溪心想:“我站在你这边,你还不接受,该说你什么才好呢?”
沈溪拱手:“谢老的话,让在下醍醐灌顶,诚如谢老所言,在下于某些事上的确太过精打细算,但这也是出自趋吉避凶的本能,若谢老不肯接纳在下一同去跟陛下力争,那在下也会单独上奏,陈明其中利害,算是跟谢老一道挽回这件事而努力。”
谢迁黑着脸,没有应声。
沈溪道:“若边军入调,最大的弊端在于陛下将军权收揽手中,江彬、许泰等人便可跳过朝廷而在京畿周边胡作非为,不再接受朝廷管辖,而直属陛下调配,这样下去会很危险,这些人忠于陛下还好,若有心反叛……相对于刘瑾之流,掌兵人造成的威胁,远比刘瑾大多了。”
谢迁思索一下,觉得沈溪说的很有道理,不由幽幽叹了口气。
沈溪再道:“至于边疆安定,谢阁老倒是无需担忧,狄夷十年内很难发动反扑,不在于他们是否有野心,而在于他们青壮尽失,已无兵马可供集结,原汗部势弱后,草原争锋必起波澜,谁都想做草原的主宰,未来十年甚至二三十年内,他们没有精力侵犯我大明疆土。”
谢迁道:“那你主动申请去中原之地平叛,就不行么?”
沈溪摇头:“并非在下恋栈权位,实在因太过疲惫,领兵在外的辛苦谢老未必能体谅,况且如今陛下身边危机更大,一群佞臣因西北之战结束而崛起,他们的存在,让陛下更加闭目塞听,朝事会受严重干扰,到时怕是会出大乱子。”
谢迁叹了口气,未再多说。
沈溪道:“在下能做的,仅仅是在某些问题上跟谢老保持一致,相互间尽可能不出现嫌隙,此也是安定朝廷的最佳选择,若是谢老觉得在下于朝中胡作非为,那在下可称病,避开锋芒。希望谢老在一些事上,能更为开通些。”
谢迁心里憋着一口气,以前若是沈溪说这种话,他非大发雷霆不可。但在跟沈溪经历很多纠纷后,他也明白,沈溪现在翅膀硬了,有资格跟他唱反调。
“老夫答应你。”谢迁耐着性子道。
他肯应允沈溪,更多是对时局的妥协,因为他很清楚,现在沈溪对朝政造成的威胁,并不如张苑或者江彬等人大,而中原和南方又有叛乱,文臣间的确不该出现大的矛盾。
沈溪已主动来找他,算是二人缓和关系的开始,谢迁选择暂时“忍气吞声”,跟沈溪“和睦相处”。
至于能持续多久,谢迁根本就不会去想,甚至可能刚刚说过转眼就会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