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其如此,宁哥儿才好借着雁门关守军不足的理由,不受天下人指摘的退守晋阳!”
赵启阳红着脸瞪着赵宁,怒火溢于言表:“陛下打压勋贵门第,寒门取代世家地位,赵氏失势,皇后处境堪忧,宁哥儿早就对陛下不满了!
“之前迫于时势无法反抗,现如今国战开启,北胡入侵,一旦燕平丢失,必会天下大乱,于是宁哥儿就想趁势而起!
“以晋阳为基业,总览州县大权,占据一方,继而靠抵御外寇的旗号,招兵买马发展势力,成为诸侯,在时机恰当的时候谋夺天下,这就是宁哥儿的谋划对不对?
“宁哥儿是要造反,对不对?”
赵宁放下手中书册,抬头瞧了赵启阳一眼,语气平淡:“你似乎很反对?”
站在屋中的赵启阳,本就脸红脖子根,听了这话更是额头青筋暴突,义愤填膺、掷地有声道:
“赵氏是大齐第一世家,是皇朝柱石!赵氏族人锦衣玉食,身居高位,显赫人前,至今已有百余年。为大齐戍边是赵氏职责所在,镇国是赵氏天赋使命!
“赵氏满门忠烈,怎么能罔顾社稷,怎么能谋害同袍,怎么能造反?!国战期间,社稷危殆,正该文死谏武死战,赵氏怎能做祸乱江山的宵小奸佞?!
“北胡势大军强,高手如云,猛士如雨,当此之时,倘若皇朝不能同心同德共拒外敌,一旦让北胡占了中原江山,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见赵启阳一副恨不得扑过来撕咬自己的模样,赵宁哑然失笑,摆摆手示意对方冷静些,先坐下来再说话:
“你都知道赵氏不该趁乱误国,我难道还不如你?”
这话好歹让赵启阳怒火消减了些,他勉强坐下,伸长脖子问:“那宁哥儿之前做那些又是为什么?”
赵宁收起书册,将其放到书堆里,边顺手整理书案边道:“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能让大齐赢得国战。”
赵启阳牛眼一瞪:“坐视安思明、何文进部覆灭,也是为了赢得国战?”
赵宁瞥了他一眼,目光冷了两分,对方虽然是他的兄长,但他教训起来毫不客气:
“难道你认为,靠他们能战胜北胡?赢得这场国战到底要靠谁,你心里就没点数?北胡如此强悍,是仅凭血气之勇奋力死战就能赢的?”
赵启阳张了张嘴,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末了,他好不容易憋出一句:“可他们都是同袍......”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猪同袍,没有比有要好上百倍。”赵宁的话漠然而冷酷。
望着赵宁无情的面容,赵启阳这回是真的没法开口了。
接下来,赵宁给自己的族兄,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首先,达旦部必须要灭,而且最好是速灭。达旦部不灭,雁门军就必须分兵进驻达旦部,虽然从战略上说,这可以作为钉子存在,但实际并不能。
达旦部加上雁门军一部分,在草原上碰到三十万天元军,双方在平地上野战,前者只有被抹掉的下场。如果雁门军持续支援,死的人只会更多。
野外交战,尤其是平地作战,达旦部的军队就算经过了训练,修行者也太少,甲胄装备率低,根本不经打,雁门军则是人少,十几万人也不够对方精骑冲的。
现如今的天元精骑,因为甲胄变多了,战力比之乾符七年更强。最重要的是,这回他们不用把王极境藏着掖着。
据守凤鸣山也不现实,对方兵力占优,可以侧翼迂回,包抄聚歼。
所以达旦部的兵马根本没用,达旦部存在的价值也没有,他们只会作为猪队友拖后腿。
当然,他们可以消耗北胡军的兵马。但并不会消耗太多,雁门军反而还会被牵制,于大局有害无益。
退一步说,如果达旦部坚持住了,雁门军一部驻守达旦部,一部在雁门关作战,六万禁军成功驰援雁门关,那么雁门关战局就会显得很好,没有撤军理由。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燕平被攻破,天元左贤王的精骑奔袭雁门关,雁门军被腹背夹击,以雁山的地形,跑都没法跑,只会全军覆没!
甚至天元左贤王部,只需要兵围燕平,就能派遣精骑奇袭雁门,接应察拉罕部入关。这个时机不好把握,而且燕平城还在,危险不明显,赵宁想早一步走都不可能。
何文进甚至都不会同意他撤军。
他虽然听赵北望指挥,但那只是名义上的。
故而何文进部也没有存在价值。他们顺利抵达雁门关,只会起反作用。毕竟就算达旦部没了,只要他们到了雁门关,雁门关也看起来可以防守,没有放弃的道理。
一切的源头,都是山海关没有守住,也不可能守得住。彼处两军是实打实的战力差距,就算赵宁早早示警,说服宋治派遣大量王极境过去,仍然无法弥补三军将士的差距。
山海关一丢,北境防线破裂,燕平城必然被围,雁门关独木难支。
赵氏跟雁门军只有退到晋阳,方能避免腹背受敌的困境,再借助晋阳的地形优势,汇聚地方民力物力,才可以跟北胡军继续作战。
一言以蔽之,雁门关一定会丢,差别只在于,丢的时候是全军覆没,还是保存住了雁门军战力。
达旦部被吞并,安思明部覆灭,何文进部消亡,都是必然会发生的事,区别就是在哪里败亡,什么时候败亡而已。
他们早点覆灭,才能为雁门军换来撤军的理由,保存雁门军,让雁门军可以在晋阳继续奋战。
听罢赵宁的讲述,赵启阳愣了好半天,才完全领会其中要义。
等他想通之后,看赵宁的眼神就像是看神灵,再也没有半点儿怒气,有的只是发自内心的膜拜,恨不得立即拜伏下来,行五体投地的大礼。
他扪心自问,觉得就算再给他两个脑袋,他也想不到赵宁说的这些。
“如此说来,北胡吞并达旦部,伏击安思明部,截杀何文进部,岂不是都正中宁哥儿的下怀?”
说到这里,赵启阳心中一片敞亮,暗暗感叹:“怪不得,平日里宁哥儿总是一副淡然平静、超脱世外的模样。洞悉了万事万物,凡事尽在掌握,自然就不必像我这样,稍微面对一点问题就着急得睡不着。”
因为这个念头,他立马补充道:“北胡就像是宁哥儿手里的牵线木偶一样,他们所做的一切,自认为是在破局,其实都是被宁哥儿当刀使!”
赵宁摇摇头,“没有这么玄乎。
“达旦部是天元部必须要吞并的,谁会给自己腹背埋刀子?安思明进驻达旦部,也是开战之初,陛下必然会有的决策,顺手把他们抹去,对天元大军来说,是理所应当的决策。
“至于翻越雁山,截杀何文进部,天元大军的确是有可能做,有可能不做。
“但雁门关有压制察拉罕的王极境,雁门军战力也不输给天元军,短时间内他们破关无望,就不得不另外想些法子。
“朝廷会给雁门关派遣援军,也是必然会发生的事。北胡军对比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兵马多,那么在发现雁山可以翻越后,派遣修行者过来截杀援军,就再正常不过。
“萧燕这个人,不仅有智慧,而且对大齐颇为了解,她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赵启阳听得连连点头,临了长叹一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古人诚不欺我。宁哥儿算无遗策,实在是厉害得紧。”
赵宁摇头笑了笑,并不觉得自己有赵启阳说得那么神。北胡要夺取雁门关,他要舍弃雁门关,双方不过是合力做了一件事。
说到底,这回的策略也就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八个字。
“不要开心太早,雁门关可以丢,晋阳却不能。要挡住北胡后续入侵,任重而道远,我们能做的,就是全力施为。”
赵宁正色看向赵启阳,这话,也是要借对方的口,对其他像赵启阳的赵氏族人说:
“大齐要赢得国战,赵氏是中流砥柱,我们只能胜不能败。安思明部六万将士,何文进部近六万将士,都切切实实把性命丢在了战场上,我们得对得起他们。”
赵启阳肃然颔首。
“我们何时从雁门关撤军?”临走前,赵启阳问。
“不能早,早了就是擅自弃土;也不能晚,晚了就会自己遭殃。要看京师战局。”说到这里的时候,赵宁顿了顿,眼神有刹那的复杂。
赵启阳离开后,赵宁来到门前,负手看向夜空。
星河灿烂。
如果有可能,他也不想安思明、何文进部十几万将士平白丧命。
如果有可能,他宁愿没有这场国战。
慈不掌兵,站在统帅的角度上说,为了赢得国战胜利,避免中原大地更多百姓家破人亡,赵宁对安、何两部的折损并不歉疚。
但作为一个心智正常的人,赵宁不可能完全没有触动。
眼前的局势究竟有没有两全之法,是不是非得走到眼下这一步?
九成九是必然会如此,但也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可以保全安、何两部。
赵宁没有朝着那万分之一的方向去谋划。
何文进在未到雁门关之前,就一门心思想着战后会如何,难道赵宁就不曾想过?他想得比谁都多,想得比谁都远。
但正因为想得多想得远,他才更清楚,自己的队伍里,绝对不能有第二个声音,也不能有第二个成份。
宋治想要皇朝上下齐心协力,是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有最大把握赢,赵宁同样需要自己的队伍同心同德。
宋治那是痴心妄想,赵宁却可以切实做到。
目前看来,北胡是强大的,王极境高手太多,天元可汗天下无敌,北胡军近乎不能战胜。
赵宁要赢得这场国战,只有一个办法。
山海关、雁门关这些地方,守不住,也不必守住。
这些地方丢了,赵宁才能去施行他布局了五年的谋划,将战争带向胜利的方向。
为了国战的胜利,为了自己、亲友与更多黎民百姓的生命,没什么是不能做的。
第三一二章 夜遁
乾符十二年,八月中旬。
随着山海关被破,北胡连战连捷的消息传来,在国战初始丝毫未受影响的燕平,终于后知后觉的开始了混乱。
首先动起来的是权贵,他们知道情况多,在第一时间就安排仆役,日夜不停的转移家眷与财富。
因为对战争结果还有幻想,他们只带走了能带走的金银细软,像宅子、庄园、商铺这种财产,留下了仆役看守。
随后动起来的有消息渠道的人,官员的家人、亲戚、故交、好友等在察觉到形势不对劲后,立即向官员打听战争的真实情况,评估燕平城会不会爆发战事。
朝廷没有封锁消息,所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及时得知了严峻形势,他们也成为第二批携带财富,从燕平城撤离的人。
随后是富商。官商不分家,二者平日里就来往密切,彼此颇有交情,这时候再以金银开路,要买到消息并不难。
这些大商贾,是第三批带着钱财逃离燕平的人。
兵祸有多么可怕,明眼人都知道,这些权贵富商为了保证自己的性命与财富,绝对不会有半分犹豫。
至于平民百姓,他们一方面没有那么灵通的消息渠道,根本不知道燕平危在旦夕,另一方面,就算知道燕平将有恶战,他们也不是想走就能走的。
一者他们没有那么多余财,可以让他们在新的地方安居乐业;
二者他们的生计都在燕平,没了手上的活计,他们连吃饭都成问题,所谓在家日日好,在外外处处难,拖家带口的,到了新的地方也很难活下去。
故而就算他们知道燕平危险,大半也不会逃离,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朝廷、官府、王师身上,祈求他们能够守住城池,不让外敌杀入城来。
这个时候,若是官府号召他们协助守城,很多青壮都愿意挺身出战。
他们没有选择,只有一条命可以拼。但凡有半点儿生机,他们都不会弃城而走,除非是知道一定打不过外敌,留下来必死无疑,他们才会离开。
随着时间流逝,在北胡大军逼近京畿时,冷清与慌乱成了燕平城最浓厚的氛围。权贵富人大量离开后,青楼酒肆也好,茶楼商铺也罢,都失去了最重要的客源,变得门可罗雀。
赵启阳红着脸瞪着赵宁,怒火溢于言表:“陛下打压勋贵门第,寒门取代世家地位,赵氏失势,皇后处境堪忧,宁哥儿早就对陛下不满了!
“之前迫于时势无法反抗,现如今国战开启,北胡入侵,一旦燕平丢失,必会天下大乱,于是宁哥儿就想趁势而起!
“以晋阳为基业,总览州县大权,占据一方,继而靠抵御外寇的旗号,招兵买马发展势力,成为诸侯,在时机恰当的时候谋夺天下,这就是宁哥儿的谋划对不对?
“宁哥儿是要造反,对不对?”
赵宁放下手中书册,抬头瞧了赵启阳一眼,语气平淡:“你似乎很反对?”
站在屋中的赵启阳,本就脸红脖子根,听了这话更是额头青筋暴突,义愤填膺、掷地有声道:
“赵氏是大齐第一世家,是皇朝柱石!赵氏族人锦衣玉食,身居高位,显赫人前,至今已有百余年。为大齐戍边是赵氏职责所在,镇国是赵氏天赋使命!
“赵氏满门忠烈,怎么能罔顾社稷,怎么能谋害同袍,怎么能造反?!国战期间,社稷危殆,正该文死谏武死战,赵氏怎能做祸乱江山的宵小奸佞?!
“北胡势大军强,高手如云,猛士如雨,当此之时,倘若皇朝不能同心同德共拒外敌,一旦让北胡占了中原江山,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见赵启阳一副恨不得扑过来撕咬自己的模样,赵宁哑然失笑,摆摆手示意对方冷静些,先坐下来再说话:
“你都知道赵氏不该趁乱误国,我难道还不如你?”
这话好歹让赵启阳怒火消减了些,他勉强坐下,伸长脖子问:“那宁哥儿之前做那些又是为什么?”
赵宁收起书册,将其放到书堆里,边顺手整理书案边道:“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能让大齐赢得国战。”
赵启阳牛眼一瞪:“坐视安思明、何文进部覆灭,也是为了赢得国战?”
赵宁瞥了他一眼,目光冷了两分,对方虽然是他的兄长,但他教训起来毫不客气:
“难道你认为,靠他们能战胜北胡?赢得这场国战到底要靠谁,你心里就没点数?北胡如此强悍,是仅凭血气之勇奋力死战就能赢的?”
赵启阳张了张嘴,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末了,他好不容易憋出一句:“可他们都是同袍......”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猪同袍,没有比有要好上百倍。”赵宁的话漠然而冷酷。
望着赵宁无情的面容,赵启阳这回是真的没法开口了。
接下来,赵宁给自己的族兄,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首先,达旦部必须要灭,而且最好是速灭。达旦部不灭,雁门军就必须分兵进驻达旦部,虽然从战略上说,这可以作为钉子存在,但实际并不能。
达旦部加上雁门军一部分,在草原上碰到三十万天元军,双方在平地上野战,前者只有被抹掉的下场。如果雁门军持续支援,死的人只会更多。
野外交战,尤其是平地作战,达旦部的军队就算经过了训练,修行者也太少,甲胄装备率低,根本不经打,雁门军则是人少,十几万人也不够对方精骑冲的。
现如今的天元精骑,因为甲胄变多了,战力比之乾符七年更强。最重要的是,这回他们不用把王极境藏着掖着。
据守凤鸣山也不现实,对方兵力占优,可以侧翼迂回,包抄聚歼。
所以达旦部的兵马根本没用,达旦部存在的价值也没有,他们只会作为猪队友拖后腿。
当然,他们可以消耗北胡军的兵马。但并不会消耗太多,雁门军反而还会被牵制,于大局有害无益。
退一步说,如果达旦部坚持住了,雁门军一部驻守达旦部,一部在雁门关作战,六万禁军成功驰援雁门关,那么雁门关战局就会显得很好,没有撤军理由。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燕平被攻破,天元左贤王的精骑奔袭雁门关,雁门军被腹背夹击,以雁山的地形,跑都没法跑,只会全军覆没!
甚至天元左贤王部,只需要兵围燕平,就能派遣精骑奇袭雁门,接应察拉罕部入关。这个时机不好把握,而且燕平城还在,危险不明显,赵宁想早一步走都不可能。
何文进甚至都不会同意他撤军。
他虽然听赵北望指挥,但那只是名义上的。
故而何文进部也没有存在价值。他们顺利抵达雁门关,只会起反作用。毕竟就算达旦部没了,只要他们到了雁门关,雁门关也看起来可以防守,没有放弃的道理。
一切的源头,都是山海关没有守住,也不可能守得住。彼处两军是实打实的战力差距,就算赵宁早早示警,说服宋治派遣大量王极境过去,仍然无法弥补三军将士的差距。
山海关一丢,北境防线破裂,燕平城必然被围,雁门关独木难支。
赵氏跟雁门军只有退到晋阳,方能避免腹背受敌的困境,再借助晋阳的地形优势,汇聚地方民力物力,才可以跟北胡军继续作战。
一言以蔽之,雁门关一定会丢,差别只在于,丢的时候是全军覆没,还是保存住了雁门军战力。
达旦部被吞并,安思明部覆灭,何文进部消亡,都是必然会发生的事,区别就是在哪里败亡,什么时候败亡而已。
他们早点覆灭,才能为雁门军换来撤军的理由,保存雁门军,让雁门军可以在晋阳继续奋战。
听罢赵宁的讲述,赵启阳愣了好半天,才完全领会其中要义。
等他想通之后,看赵宁的眼神就像是看神灵,再也没有半点儿怒气,有的只是发自内心的膜拜,恨不得立即拜伏下来,行五体投地的大礼。
他扪心自问,觉得就算再给他两个脑袋,他也想不到赵宁说的这些。
“如此说来,北胡吞并达旦部,伏击安思明部,截杀何文进部,岂不是都正中宁哥儿的下怀?”
说到这里,赵启阳心中一片敞亮,暗暗感叹:“怪不得,平日里宁哥儿总是一副淡然平静、超脱世外的模样。洞悉了万事万物,凡事尽在掌握,自然就不必像我这样,稍微面对一点问题就着急得睡不着。”
因为这个念头,他立马补充道:“北胡就像是宁哥儿手里的牵线木偶一样,他们所做的一切,自认为是在破局,其实都是被宁哥儿当刀使!”
赵宁摇摇头,“没有这么玄乎。
“达旦部是天元部必须要吞并的,谁会给自己腹背埋刀子?安思明进驻达旦部,也是开战之初,陛下必然会有的决策,顺手把他们抹去,对天元大军来说,是理所应当的决策。
“至于翻越雁山,截杀何文进部,天元大军的确是有可能做,有可能不做。
“但雁门关有压制察拉罕的王极境,雁门军战力也不输给天元军,短时间内他们破关无望,就不得不另外想些法子。
“朝廷会给雁门关派遣援军,也是必然会发生的事。北胡军对比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兵马多,那么在发现雁山可以翻越后,派遣修行者过来截杀援军,就再正常不过。
“萧燕这个人,不仅有智慧,而且对大齐颇为了解,她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赵启阳听得连连点头,临了长叹一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古人诚不欺我。宁哥儿算无遗策,实在是厉害得紧。”
赵宁摇头笑了笑,并不觉得自己有赵启阳说得那么神。北胡要夺取雁门关,他要舍弃雁门关,双方不过是合力做了一件事。
说到底,这回的策略也就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八个字。
“不要开心太早,雁门关可以丢,晋阳却不能。要挡住北胡后续入侵,任重而道远,我们能做的,就是全力施为。”
赵宁正色看向赵启阳,这话,也是要借对方的口,对其他像赵启阳的赵氏族人说:
“大齐要赢得国战,赵氏是中流砥柱,我们只能胜不能败。安思明部六万将士,何文进部近六万将士,都切切实实把性命丢在了战场上,我们得对得起他们。”
赵启阳肃然颔首。
“我们何时从雁门关撤军?”临走前,赵启阳问。
“不能早,早了就是擅自弃土;也不能晚,晚了就会自己遭殃。要看京师战局。”说到这里的时候,赵宁顿了顿,眼神有刹那的复杂。
赵启阳离开后,赵宁来到门前,负手看向夜空。
星河灿烂。
如果有可能,他也不想安思明、何文进部十几万将士平白丧命。
如果有可能,他宁愿没有这场国战。
慈不掌兵,站在统帅的角度上说,为了赢得国战胜利,避免中原大地更多百姓家破人亡,赵宁对安、何两部的折损并不歉疚。
但作为一个心智正常的人,赵宁不可能完全没有触动。
眼前的局势究竟有没有两全之法,是不是非得走到眼下这一步?
九成九是必然会如此,但也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可以保全安、何两部。
赵宁没有朝着那万分之一的方向去谋划。
何文进在未到雁门关之前,就一门心思想着战后会如何,难道赵宁就不曾想过?他想得比谁都多,想得比谁都远。
但正因为想得多想得远,他才更清楚,自己的队伍里,绝对不能有第二个声音,也不能有第二个成份。
宋治想要皇朝上下齐心协力,是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有最大把握赢,赵宁同样需要自己的队伍同心同德。
宋治那是痴心妄想,赵宁却可以切实做到。
目前看来,北胡是强大的,王极境高手太多,天元可汗天下无敌,北胡军近乎不能战胜。
赵宁要赢得这场国战,只有一个办法。
山海关、雁门关这些地方,守不住,也不必守住。
这些地方丢了,赵宁才能去施行他布局了五年的谋划,将战争带向胜利的方向。
为了国战的胜利,为了自己、亲友与更多黎民百姓的生命,没什么是不能做的。
第三一二章 夜遁
乾符十二年,八月中旬。
随着山海关被破,北胡连战连捷的消息传来,在国战初始丝毫未受影响的燕平,终于后知后觉的开始了混乱。
首先动起来的是权贵,他们知道情况多,在第一时间就安排仆役,日夜不停的转移家眷与财富。
因为对战争结果还有幻想,他们只带走了能带走的金银细软,像宅子、庄园、商铺这种财产,留下了仆役看守。
随后动起来的有消息渠道的人,官员的家人、亲戚、故交、好友等在察觉到形势不对劲后,立即向官员打听战争的真实情况,评估燕平城会不会爆发战事。
朝廷没有封锁消息,所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及时得知了严峻形势,他们也成为第二批携带财富,从燕平城撤离的人。
随后是富商。官商不分家,二者平日里就来往密切,彼此颇有交情,这时候再以金银开路,要买到消息并不难。
这些大商贾,是第三批带着钱财逃离燕平的人。
兵祸有多么可怕,明眼人都知道,这些权贵富商为了保证自己的性命与财富,绝对不会有半分犹豫。
至于平民百姓,他们一方面没有那么灵通的消息渠道,根本不知道燕平危在旦夕,另一方面,就算知道燕平将有恶战,他们也不是想走就能走的。
一者他们没有那么多余财,可以让他们在新的地方安居乐业;
二者他们的生计都在燕平,没了手上的活计,他们连吃饭都成问题,所谓在家日日好,在外外处处难,拖家带口的,到了新的地方也很难活下去。
故而就算他们知道燕平危险,大半也不会逃离,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朝廷、官府、王师身上,祈求他们能够守住城池,不让外敌杀入城来。
这个时候,若是官府号召他们协助守城,很多青壮都愿意挺身出战。
他们没有选择,只有一条命可以拼。但凡有半点儿生机,他们都不会弃城而走,除非是知道一定打不过外敌,留下来必死无疑,他们才会离开。
随着时间流逝,在北胡大军逼近京畿时,冷清与慌乱成了燕平城最浓厚的氛围。权贵富人大量离开后,青楼酒肆也好,茶楼商铺也罢,都失去了最重要的客源,变得门可罗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