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讲求出身血统的年代,没有一个好祖宗想要成为人上人必定是要比有好血统出身群体付出更多的努力,有时候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收获。
吕哲成功崛起并站稳脚跟并不是没人要牵强附会给“寻找”一名赫赫有名的祖宗,用以证明吕哲身上有着高贵的血统。吕氏在上古先秦不是没有出现过显赫人物,例如曾经的吕氏姜姓(即田氏代齐之前的齐王室)就是一个,周室分封的三千多个诸侯国中也有一个姬氏吕姓的诸侯,其余例如吕不韦等也是有不少名人。
其实吕氏的出处就是起于姜子牙,人们基本都是知道姜子牙这个人,却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姜子牙的本名叫吕尚。
吕是“氏”,姜是“姓”,子牙是“名”,按照上古先秦的姓氏讲究,“氏”要比“姓”重要,通常说某一氏所指的就是氏族,而“氏”是大家族大贵族才会有,毕竟“氏”是与封地有关,“姓”则是氏开枝散叶之后的一个延伸。另外“氏”也是上古时期母系社会的一种延续,上古的人们认为女性能够怀孕并生育生命很伟大,普遍存在一种莫名的尊重和崇拜思想。
一直是到胡人取代正统华夏族群占有中原之后,氏才遭到弱化,此后“氏”也就通常被冠名在女性身上,古时候的女性很多都是没有名字,只以女性的娘家姓来称呼,例如某某人的妻子就被称呼为某氏。要是华夏大地一直是由正统的华夏族群来统治,“氏”依然还会是比“姓”重要。
大贵族都会有“氏”和“姓”的存在,主支以“氏”为“名”的前缀,旁支以“姓”为前缀,若是旁支后面发展得比主支更大强大则会进行取代,旁支的前缀会重新冠上“氏”,像是在秦国王室因为强大,越是到后面各国使节称呼秦王时都开始改变称呼,史书上的国家使节往来记录经常能看见“秦王赵政”的字眼,那并不是一种轻蔑的行为,是在承认秦王室的强大,发展得比赵国王室要好。
臣下想要给吕哲找一个显赫的祖宗,对此吕哲只感到哭笑不得,后面发展成在追询吕哲的“姓”,可是吕哲很清楚的姓就是“吕”,压根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氏”,从哪一方面追询而起呢?
作为一名有现代思想的人,吕哲也不会随意给自己“找来”一名祖宗,在他的反感和排斥下,汉国臣工为自己大王“寻找”祖宗的荒唐事才算是告一段落。
对于很多人来说,秦一统天下又遍地烽烟是一个糟糕的时代,毕竟身在底层的黔首并不想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因为他们将会是最容易受伤的群体。但是对一部分人来说却又是一个代表机遇的时代。这个时代最大的受益人当然就是已经建国并成功站稳脚跟的吕哲,余下则是一些没有显赫祖宗又在这场战乱中受益的人群。
成为新兴贵族的人不算多,失去贵族待遇的人却是多到难以想象,统治集团的变动让那些“吃老本”的失去了血统带来的优异地位,不是没人想要保住自己的特权,可是一番挣扎在面对兵锋强劲的汉军时只会带来铁与火,自王氏带头走上归附之路也算是起到榜样作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挣扎无用只能是靠拢寻找新的机会。
有人利益受到损失也就有人因此获得利益,那是一种关于抉择的考验,刘邦很显然是做对了选择。
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估计除了他自己谁也不清楚。
吕哲在北上的时候有带着刘邦,一路观察下来总是会有所了解。根据吕哲的观察,刘邦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按照现代的形容就是一种很“四海”的人,而“四海”从某一方面来解读其实就是能说会道又个性豁达。刘邦从不会将自己装作成有涵养或是气质的人,对于自己身上的痞子气也不会刻意地伪装,但是在面对什么人该有什么样的态度上很有分寸。
还是那句话,有着什么样的经历必然是会形成什么样的思想和思维,一个人在面临抉择的时候总是在给自己选择不同的人生。刘邦的经历算得上是多姿多彩,吕哲在查阅刘邦成为沛国(齐下属封国)的所作所为,分析下来发现刘邦是一个很喜欢享福且偏好奢华的人,至于有没有什么大志向则不是那么确定了。
新的统治阶层总是要扶持一帮新兴集团来压制老牌集团,这么一个肤浅的道理吕哲没有可能不会明白,只是他现在还没有想好应该怎么进行操作,那也是为什么吕哲统治下的国度贵族稀少的原因。
因为吕哲的统治集团贵族稀少,刘邦这么一个三等男爵其实在身份上可以说有着优势,例如在一些饮宴上怎么也能排得靠前一些,用餐的皿具也相对比不是贵族要有排场。
离开邯郸之后,吕哲是率军向南,按照行程本来是该前往三川郡,可是后面行程的安排又出现了变动。
提出不前往三川郡的人很多,很多人是隐晦地表示三川那四十来万的军队虽然接受整编,从一些行为上来讲也表现得服从,可是天晓得是不是那么一回事。蒯通更是明白说出忧虑,说是天下即将重新定鼎,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什么的。
不就是觉得三川郡那边刚刚接受整编的四十余万秦军不靠谱嘛,在吕哲这个统治集团即将获得整个“天下”的当口,能不额外折腾一点什么事情还是不折腾为好。
从某些方面来说吕哲是一个从善如流的人,多数人提出意见之后,他也没有坚持,另外就是身为君王也确实不宜离开国都太久,也就同意众臣工不前往三川,而是下达命令让徐岩以及原中原军团的一些将校赶到陈郡等待。
在路上用时差不多两个月,连同吕哲在内的十余万人到了陈郡,他们停留在陈郡的固陵进行短暂的休整。
固陵现在是韩国的国都,她的西边是一条叫作“沟鸿”的水系,过了沟鸿这条水系大约十五里就是长平。
没错了,这里的长平就是“长平之战”的那个长平,就目前为止长平依然是赵人的伤心地,随同南下的赵歇也就提出前往战场遗址祭奠阵亡将士的请求。
吕哲在面对赵歇的请求时比较无语,他不知道赵歇是自己的意思还是受到谁的建议,在不合适的时机竟然提出这种不合时宜的请求。
说不合适当然有着理由,吕哲强势崛起必定是要再次一统天下,在邯郸时已经将合并事宜谈妥,受到这件事情的影响秦国王室也派出王室成员前来面见,始皇帝其中一名叫作将闾的子嗣就赶到了固陵。
不管之前各个战国有什么恩怨情仇,显然那都是之前的事情,在吕哲的主导下列国将要和平合并,非得要在吕哲设宴款待臣工与公侯的场合上搞这么一出吗?
赵歇在饮宴上嚎啕大哭又请求前往长平祭奠与秦之战阵亡的将士是几个意思?特别是赵歇还边哭边嚎叫什么被活活坑杀的四十余万赵卒死得太惨了,更加让吕哲显得尴尬。
一片侧目中,赵歇还在不断请求,另一边的将闾直接掩面,从三川郡赶过来的那些将校是低头盯着案几上的菜肴,韩魏那些人则是看着吕哲。
吕哲心里无比地纳闷,若不是这么一个场合,他显然是没有拒绝赵歇前往长平祭奠为赵国牺牲的将士,可是当着秦国王室的面,在场也有那么多秦国出身的将领,答应赵歇前往祭奠不是在打他们的脸吗?
一时间的冷场,殿中只剩下赵歇的哭嚎,吕哲无奈之下频频向蒯通打眼色。
蒯通也是犯难了,汉国是新晋崛起的国家,自然是与各个战国之前的恩怨没什么关系,可偏偏汉国在征战的过程中吸纳了太多列国的人,汉国目前在职的文臣武将大多数对待秦国的感官也不是那么好,要不是汉国有三层左右的文臣武将出身于秦国,吕哲本人又有充足的理由压制对秦国使用武力征讨的言论,汉国其实也该是反秦派。
“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
一道突兀的声音在哭嚎声中是那么明显,包括吕哲在内的所有人向说话的人看去,却见是刘邦站起身来在说话。
“列国征战互有死伤,也就是个成败的问题。再则都四五十年了,赵王遥祭一下,以君王的身份显然是合适的。”
赵歇似乎有些茫然,他停止哭嚎愣愣地看着一脸悲痛的刘邦,却见刘邦举起酒盏以祭祀的礼仪向地上洒下酒水,连续三次之后才有那么点反应过来,可是他刚要说话却又被打断了。
蒯通是最先反应过来的人,他站立起来说道:“以君王之躯遥祭为国征战殉国的将士,确实已经显示诚意。”顿了顿看一眼吕哲,拱手为礼对着在场的人致意又说:“历来为国征战而亡的将士都是一群值得尊重的人,让我们仅以一盏浊酒以示敬意。”,说着就举起酒盏也是按照礼仪洒在木质的地板上。
在场可是有史家的“记录员”存在,在吕哲带头纪念长久以来为国征战阵亡的将士时,他们其实已经开创历史,因为这是有史以来列国各王室不分国籍共同祭奠为国阵亡将士的举动。
吕哲洒下酒水之后向刘邦投去一个赞赏的眼神,收到回应的刘邦自然是心里乐极了。
刘邦的聪明不下余他人,他又是一个很会看眼色的人,趁着殿内的众人都在说一些关于汉国将要建立一座将士陵园,没人注意赵歇的时机,他走过去先是扶,发现赵歇不配合直接就是拖,用拖的方式将赵歇拖回自己的位置。
汉国确实是要建造一座占地非常广的陵园,起初是为了纪念汉国立国之后为国征战牺牲的将士,每年设定一个固定的日子由王室来进行祭奠,也是尊敬为国献身的将士。后面,吕哲觉得这样一点都不大气,也因为一旦与列国合并成立帝国显得有些狭隘了一些,在他的要求下也就变成除了祭奠为汉国征战牺牲的将士之外,连带有史以来在保卫华夏族群疆域,或是为华夏族群向外开扩牺牲的将士,一同的在设定的节日里进行纪念。
陵园没有什么特别的名字,直接就是以“烈士园”这个称呼,选定的地点是在南陵西面的夷陵附近,那里有山有水又有平原,也是吕哲的发家之地,自然是没有什么反对意见。
吕哲曾经说过,在他百年之后也不会再建造什么皇陵,死了是要安葬在烈士园,这么一来“烈士园”的规格自然是无限的拔高。
不建造皇陵自然是于理不合,哪一个君王在驾崩之后没有属于自己的陵墓呢?除非那个君王是亡国之君。吕哲的决定自然是受到一众的反对,可是当吕哲说“我死了还要带着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征战”的言论,文武臣工自然是不好再提什么反对意见,反而是争相踊跃请求在自己死后也能入葬“烈士园”,说是在另外一个世界还要追随吕哲征战。
吕哲喜欢雕像是公开的事情,南陵宫城里面关于他的雕像已经快要完工,同时那批追随他起于微末的人也大多有雕像会竖立在宫城,说是要让帝国的后世之君能够瞻仰开国君臣,也能看到雕像下方雕刻的文字,了解帝国建立的不易什么的。
能够将雕像留在宫城,随着帝国的成立,南陵注定是要成为整个华夏大地的行政中心,而南陵的宫城自然就是天下的“心脏”。
帝国目前的疆土随着对南方的扩张远要比秦一统天下时大上非常多,在汉军征服南方之后设立了六个新的郡,新扩的疆域差不多是秦一统天下时的三分之一又多一些,现在汉军不但是在南方继续扩土,北方也因为汉军出塞作战在不断增加疆域,要是从国土面积上来讲,帝国注定是要开创出前所未有的壮举。
吕哲不但要在宫城竖立有功之臣的雕像,南陵的一些地段也会设置,另外“烈士园”必然也是要有。
帝国即将成立,与帝国利益捆绑的人自然是希望帝国能够永久存在下去,那么要是帝国能永世长存,竖立起来的雕像岂不是能流传万世?很多人光是想想自己的尊荣能够让几百几千年后的子孙看到,那种激动是令人很难想象的。
吕哲成功崛起并站稳脚跟并不是没人要牵强附会给“寻找”一名赫赫有名的祖宗,用以证明吕哲身上有着高贵的血统。吕氏在上古先秦不是没有出现过显赫人物,例如曾经的吕氏姜姓(即田氏代齐之前的齐王室)就是一个,周室分封的三千多个诸侯国中也有一个姬氏吕姓的诸侯,其余例如吕不韦等也是有不少名人。
其实吕氏的出处就是起于姜子牙,人们基本都是知道姜子牙这个人,却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姜子牙的本名叫吕尚。
吕是“氏”,姜是“姓”,子牙是“名”,按照上古先秦的姓氏讲究,“氏”要比“姓”重要,通常说某一氏所指的就是氏族,而“氏”是大家族大贵族才会有,毕竟“氏”是与封地有关,“姓”则是氏开枝散叶之后的一个延伸。另外“氏”也是上古时期母系社会的一种延续,上古的人们认为女性能够怀孕并生育生命很伟大,普遍存在一种莫名的尊重和崇拜思想。
一直是到胡人取代正统华夏族群占有中原之后,氏才遭到弱化,此后“氏”也就通常被冠名在女性身上,古时候的女性很多都是没有名字,只以女性的娘家姓来称呼,例如某某人的妻子就被称呼为某氏。要是华夏大地一直是由正统的华夏族群来统治,“氏”依然还会是比“姓”重要。
大贵族都会有“氏”和“姓”的存在,主支以“氏”为“名”的前缀,旁支以“姓”为前缀,若是旁支后面发展得比主支更大强大则会进行取代,旁支的前缀会重新冠上“氏”,像是在秦国王室因为强大,越是到后面各国使节称呼秦王时都开始改变称呼,史书上的国家使节往来记录经常能看见“秦王赵政”的字眼,那并不是一种轻蔑的行为,是在承认秦王室的强大,发展得比赵国王室要好。
臣下想要给吕哲找一个显赫的祖宗,对此吕哲只感到哭笑不得,后面发展成在追询吕哲的“姓”,可是吕哲很清楚的姓就是“吕”,压根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氏”,从哪一方面追询而起呢?
作为一名有现代思想的人,吕哲也不会随意给自己“找来”一名祖宗,在他的反感和排斥下,汉国臣工为自己大王“寻找”祖宗的荒唐事才算是告一段落。
对于很多人来说,秦一统天下又遍地烽烟是一个糟糕的时代,毕竟身在底层的黔首并不想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因为他们将会是最容易受伤的群体。但是对一部分人来说却又是一个代表机遇的时代。这个时代最大的受益人当然就是已经建国并成功站稳脚跟的吕哲,余下则是一些没有显赫祖宗又在这场战乱中受益的人群。
成为新兴贵族的人不算多,失去贵族待遇的人却是多到难以想象,统治集团的变动让那些“吃老本”的失去了血统带来的优异地位,不是没人想要保住自己的特权,可是一番挣扎在面对兵锋强劲的汉军时只会带来铁与火,自王氏带头走上归附之路也算是起到榜样作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挣扎无用只能是靠拢寻找新的机会。
有人利益受到损失也就有人因此获得利益,那是一种关于抉择的考验,刘邦很显然是做对了选择。
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估计除了他自己谁也不清楚。
吕哲在北上的时候有带着刘邦,一路观察下来总是会有所了解。根据吕哲的观察,刘邦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按照现代的形容就是一种很“四海”的人,而“四海”从某一方面来解读其实就是能说会道又个性豁达。刘邦从不会将自己装作成有涵养或是气质的人,对于自己身上的痞子气也不会刻意地伪装,但是在面对什么人该有什么样的态度上很有分寸。
还是那句话,有着什么样的经历必然是会形成什么样的思想和思维,一个人在面临抉择的时候总是在给自己选择不同的人生。刘邦的经历算得上是多姿多彩,吕哲在查阅刘邦成为沛国(齐下属封国)的所作所为,分析下来发现刘邦是一个很喜欢享福且偏好奢华的人,至于有没有什么大志向则不是那么确定了。
新的统治阶层总是要扶持一帮新兴集团来压制老牌集团,这么一个肤浅的道理吕哲没有可能不会明白,只是他现在还没有想好应该怎么进行操作,那也是为什么吕哲统治下的国度贵族稀少的原因。
因为吕哲的统治集团贵族稀少,刘邦这么一个三等男爵其实在身份上可以说有着优势,例如在一些饮宴上怎么也能排得靠前一些,用餐的皿具也相对比不是贵族要有排场。
离开邯郸之后,吕哲是率军向南,按照行程本来是该前往三川郡,可是后面行程的安排又出现了变动。
提出不前往三川郡的人很多,很多人是隐晦地表示三川那四十来万的军队虽然接受整编,从一些行为上来讲也表现得服从,可是天晓得是不是那么一回事。蒯通更是明白说出忧虑,说是天下即将重新定鼎,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什么的。
不就是觉得三川郡那边刚刚接受整编的四十余万秦军不靠谱嘛,在吕哲这个统治集团即将获得整个“天下”的当口,能不额外折腾一点什么事情还是不折腾为好。
从某些方面来说吕哲是一个从善如流的人,多数人提出意见之后,他也没有坚持,另外就是身为君王也确实不宜离开国都太久,也就同意众臣工不前往三川,而是下达命令让徐岩以及原中原军团的一些将校赶到陈郡等待。
在路上用时差不多两个月,连同吕哲在内的十余万人到了陈郡,他们停留在陈郡的固陵进行短暂的休整。
固陵现在是韩国的国都,她的西边是一条叫作“沟鸿”的水系,过了沟鸿这条水系大约十五里就是长平。
没错了,这里的长平就是“长平之战”的那个长平,就目前为止长平依然是赵人的伤心地,随同南下的赵歇也就提出前往战场遗址祭奠阵亡将士的请求。
吕哲在面对赵歇的请求时比较无语,他不知道赵歇是自己的意思还是受到谁的建议,在不合适的时机竟然提出这种不合时宜的请求。
说不合适当然有着理由,吕哲强势崛起必定是要再次一统天下,在邯郸时已经将合并事宜谈妥,受到这件事情的影响秦国王室也派出王室成员前来面见,始皇帝其中一名叫作将闾的子嗣就赶到了固陵。
不管之前各个战国有什么恩怨情仇,显然那都是之前的事情,在吕哲的主导下列国将要和平合并,非得要在吕哲设宴款待臣工与公侯的场合上搞这么一出吗?
赵歇在饮宴上嚎啕大哭又请求前往长平祭奠与秦之战阵亡的将士是几个意思?特别是赵歇还边哭边嚎叫什么被活活坑杀的四十余万赵卒死得太惨了,更加让吕哲显得尴尬。
一片侧目中,赵歇还在不断请求,另一边的将闾直接掩面,从三川郡赶过来的那些将校是低头盯着案几上的菜肴,韩魏那些人则是看着吕哲。
吕哲心里无比地纳闷,若不是这么一个场合,他显然是没有拒绝赵歇前往长平祭奠为赵国牺牲的将士,可是当着秦国王室的面,在场也有那么多秦国出身的将领,答应赵歇前往祭奠不是在打他们的脸吗?
一时间的冷场,殿中只剩下赵歇的哭嚎,吕哲无奈之下频频向蒯通打眼色。
蒯通也是犯难了,汉国是新晋崛起的国家,自然是与各个战国之前的恩怨没什么关系,可偏偏汉国在征战的过程中吸纳了太多列国的人,汉国目前在职的文臣武将大多数对待秦国的感官也不是那么好,要不是汉国有三层左右的文臣武将出身于秦国,吕哲本人又有充足的理由压制对秦国使用武力征讨的言论,汉国其实也该是反秦派。
“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
一道突兀的声音在哭嚎声中是那么明显,包括吕哲在内的所有人向说话的人看去,却见是刘邦站起身来在说话。
“列国征战互有死伤,也就是个成败的问题。再则都四五十年了,赵王遥祭一下,以君王的身份显然是合适的。”
赵歇似乎有些茫然,他停止哭嚎愣愣地看着一脸悲痛的刘邦,却见刘邦举起酒盏以祭祀的礼仪向地上洒下酒水,连续三次之后才有那么点反应过来,可是他刚要说话却又被打断了。
蒯通是最先反应过来的人,他站立起来说道:“以君王之躯遥祭为国征战殉国的将士,确实已经显示诚意。”顿了顿看一眼吕哲,拱手为礼对着在场的人致意又说:“历来为国征战而亡的将士都是一群值得尊重的人,让我们仅以一盏浊酒以示敬意。”,说着就举起酒盏也是按照礼仪洒在木质的地板上。
在场可是有史家的“记录员”存在,在吕哲带头纪念长久以来为国征战阵亡的将士时,他们其实已经开创历史,因为这是有史以来列国各王室不分国籍共同祭奠为国阵亡将士的举动。
吕哲洒下酒水之后向刘邦投去一个赞赏的眼神,收到回应的刘邦自然是心里乐极了。
刘邦的聪明不下余他人,他又是一个很会看眼色的人,趁着殿内的众人都在说一些关于汉国将要建立一座将士陵园,没人注意赵歇的时机,他走过去先是扶,发现赵歇不配合直接就是拖,用拖的方式将赵歇拖回自己的位置。
汉国确实是要建造一座占地非常广的陵园,起初是为了纪念汉国立国之后为国征战牺牲的将士,每年设定一个固定的日子由王室来进行祭奠,也是尊敬为国献身的将士。后面,吕哲觉得这样一点都不大气,也因为一旦与列国合并成立帝国显得有些狭隘了一些,在他的要求下也就变成除了祭奠为汉国征战牺牲的将士之外,连带有史以来在保卫华夏族群疆域,或是为华夏族群向外开扩牺牲的将士,一同的在设定的节日里进行纪念。
陵园没有什么特别的名字,直接就是以“烈士园”这个称呼,选定的地点是在南陵西面的夷陵附近,那里有山有水又有平原,也是吕哲的发家之地,自然是没有什么反对意见。
吕哲曾经说过,在他百年之后也不会再建造什么皇陵,死了是要安葬在烈士园,这么一来“烈士园”的规格自然是无限的拔高。
不建造皇陵自然是于理不合,哪一个君王在驾崩之后没有属于自己的陵墓呢?除非那个君王是亡国之君。吕哲的决定自然是受到一众的反对,可是当吕哲说“我死了还要带着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征战”的言论,文武臣工自然是不好再提什么反对意见,反而是争相踊跃请求在自己死后也能入葬“烈士园”,说是在另外一个世界还要追随吕哲征战。
吕哲喜欢雕像是公开的事情,南陵宫城里面关于他的雕像已经快要完工,同时那批追随他起于微末的人也大多有雕像会竖立在宫城,说是要让帝国的后世之君能够瞻仰开国君臣,也能看到雕像下方雕刻的文字,了解帝国建立的不易什么的。
能够将雕像留在宫城,随着帝国的成立,南陵注定是要成为整个华夏大地的行政中心,而南陵的宫城自然就是天下的“心脏”。
帝国目前的疆土随着对南方的扩张远要比秦一统天下时大上非常多,在汉军征服南方之后设立了六个新的郡,新扩的疆域差不多是秦一统天下时的三分之一又多一些,现在汉军不但是在南方继续扩土,北方也因为汉军出塞作战在不断增加疆域,要是从国土面积上来讲,帝国注定是要开创出前所未有的壮举。
吕哲不但要在宫城竖立有功之臣的雕像,南陵的一些地段也会设置,另外“烈士园”必然也是要有。
帝国即将成立,与帝国利益捆绑的人自然是希望帝国能够永久存在下去,那么要是帝国能永世长存,竖立起来的雕像岂不是能流传万世?很多人光是想想自己的尊荣能够让几百几千年后的子孙看到,那种激动是令人很难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