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为大都督最新章节!
特别是宋元之后,华夏在政治制度方面已经基本落后于西方了。
而目前的王安石变法,正值华夏历史最为节骨眼上。
若能够变法图强,富国强军,那么就能够继续铸就一个汉唐盛世,甚至还能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
若变法失败,说不定就会上演宋朝之悲剧,华夏国土全部沦为了异族牧马之场,崖山之后无中国更会成为华夏之耻。
既然穿越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崔文卿绝对不能视而不见,坐以待毙,必须变法图强,避免前世悲剧再次重演。
所以在从民族延绵及历史眼光来看,崔文卿强这些古人太多太多了。
也就是说,他具有较强的格局,非是陈宁陌能够比拟的。
故此,崔文卿轻轻一叹,嗓音沉稳而又不失厚重:“大学士,非如你所言,目前政治制度已经非常完善,而是还有许多弊端,这些弊端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并非是你想得这么简单。”
见话到此处,陈宁陌似乎想张口询问,崔文卿摆了摆手打断她的话,继续言道:“纵论古今,夏商周朝不同制,春秋五霸不同法,而在其后的战国之世,变法是为当世主流,比如当时魏国的李悝变法,又比如韩国的申不害变法,再比如说秦国的商鞅变法,都是以变法为手段,图强为目的,特别是秦国变法,更是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最后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所以就政治制度而言,变则强,不变则亡,变法改革一词,始终应成为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的主旋律。”
陈宁陌忍不住插话道:“但也有古之贤者说,功不十,不易器;利不百,不变法,在我眼中,不管你们如何变化,也将会成为祸乱大齐江山稳定的因素,难道因变法而激起皇权之争,就没有过错么?”
听到这里,崔文卿不由摇头失笑,继而笑容一收开口言道:“学士,不管世人怎么来定义变法,说它是官家欲向太后夺权的手段也好,说它是安石相公欲巩固自己的权力也好,然却不能否定变法的积极意义,何也?就目前大齐局势,文治不图以富国强民,武功却连遭败绩,就实而论,比起汉唐盛世,大齐犹如一个初生且稚嫩的婴童,实在太弱小,太单薄了。”
“此言差矣!”陈宁陌不认同的摇头道,“昔日汉朝之时北疆匈奴为祸,汉高祖尚有白登求和之耻,而大唐开国突厥为患,唐高祖尚有称臣纳贡之辱,然这两国,都是经由后世国主韬光养晦,从而才能发奋图强一举北伐,成就霸业,安知我大齐就不能如汉唐那般,在今后一战底定乾坤呢?”说罢,美目炯炯的望着崔文卿,显然静待他的答复。
崔文卿摇头轻叹道:“学士之言,是为刻舟求剑,毕竟流水已去,形势非昨,今时不同往日,岂能以往日之局势,论今日之成败!”
陈宁陌不服气的言道:“那你说说看,何为今时不同往日?”
崔文卿正容言道:“大齐周边局势复杂,北疆之敌尤为强大,辽人夏人吐蕃人暂且不论,还有黑山之金人,蒙古之蒙古人正在悄然崛起,这些民族弓马娴熟,武功强悍,终有一天将会成为我们大齐的对手,而自失去燕云十六州之后,我朝已经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方阵地,在冬日黄河冰冻之时,辽人的铁骑便能蜂拥渡江,围攻我中原腹地。”
“而就汉唐两朝扫灭北患而言,都是以骑兵对骑兵,也就说是必须训练一支高素质的骑兵队伍,才能够有与北敌较量之实力,只可惜目前河套沦陷于吐蕃之手,北疆养马之地也沦陷辽国,我朝是根本没有大规模发展骑兵的机会,所以在战略上,我们将会长期屈居于下风。”
听到崔文卿这些话,陈宁陌张了张嘴想要反驳,然她却知道崔文卿所言乃是实情,的确,以上之言诚为大齐军事短板,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更改。
然说到这里,崔文卿的语气却变得高亢了起来,他捏紧拳头,目光沉毅的开口道:“所以我们必须变法,通过变法消除国内之弊端,通过变法为国家赚取钱粮,通过变法改革军队现状旧貌,也通过变法使得朝廷上下人人一心,才能够让整个大齐如臂使指,对抗外敌。”
“我之所以要发展畜牧养殖,发展棉花种植,为民生财乃是一方面,然更为重要的是,便是为我大齐军队提供充足的肉食,提供暖和的衣物,吃饱穿暖征战四方。”
“这便是变法的精髓所在,也是变法的追求所在,然若学士你管中窥豹,只将变法视为官家夺权之工具,那目光真的就太过短浅了……”
说完这一句,崔文卿不再言语,他轻叹一声目光望向中天明月,心内感概莫名。
而一席话听罢,陈宁陌被深深震撼了。
对她而言,崔文卿的这番话可谓是振聋发聩,也犹如高屋建瓴般让她有一种仰望如巍巍然高山之感。
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崔文卿说得很清楚,富国强民,扫灭外敌这两点。
而长期以来,朝中不少大臣都将变法视为了两派夺权之手段,从而无视变法,蔑视变法,甚是还因为政见不同,反对变法。
在这场皇权之争中,她既不希望皇兄陈宏落败,也不希望齐王陈轩失势,毕竟这两人都是她非常爱戴的兄长。
所以从心底来讲,陈宁陌也对变法甚是反感,觉得变法是造成官家齐王两人交恶的关键因素。
然今日听罢崔文卿的言语,陈宁陌才明白自己错了,而且错的非常离谱。
比起崔文卿在变法中的远见以及目光,她的格局实在太过狭隘,也太过可笑。
心念及此,陈宁陌不禁露出了一丝苦笑,满腹心事却不想再想,只是凭借着来自于直觉的感受认同点头道:“或许你说得不错,变法有着很大的好处,皇兄和王安石的目光也非仅仅局限在夺权上面,而是真真切切为了大齐江山之延续。”
崔文卿颔首笑道:“是啊,其实在老师心中,变法等同于他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生命,他天生就是为了变法而生,也随时可以为了变法而死,就如老师诗作所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特别是宋元之后,华夏在政治制度方面已经基本落后于西方了。
而目前的王安石变法,正值华夏历史最为节骨眼上。
若能够变法图强,富国强军,那么就能够继续铸就一个汉唐盛世,甚至还能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
若变法失败,说不定就会上演宋朝之悲剧,华夏国土全部沦为了异族牧马之场,崖山之后无中国更会成为华夏之耻。
既然穿越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崔文卿绝对不能视而不见,坐以待毙,必须变法图强,避免前世悲剧再次重演。
所以在从民族延绵及历史眼光来看,崔文卿强这些古人太多太多了。
也就是说,他具有较强的格局,非是陈宁陌能够比拟的。
故此,崔文卿轻轻一叹,嗓音沉稳而又不失厚重:“大学士,非如你所言,目前政治制度已经非常完善,而是还有许多弊端,这些弊端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并非是你想得这么简单。”
见话到此处,陈宁陌似乎想张口询问,崔文卿摆了摆手打断她的话,继续言道:“纵论古今,夏商周朝不同制,春秋五霸不同法,而在其后的战国之世,变法是为当世主流,比如当时魏国的李悝变法,又比如韩国的申不害变法,再比如说秦国的商鞅变法,都是以变法为手段,图强为目的,特别是秦国变法,更是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最后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所以就政治制度而言,变则强,不变则亡,变法改革一词,始终应成为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的主旋律。”
陈宁陌忍不住插话道:“但也有古之贤者说,功不十,不易器;利不百,不变法,在我眼中,不管你们如何变化,也将会成为祸乱大齐江山稳定的因素,难道因变法而激起皇权之争,就没有过错么?”
听到这里,崔文卿不由摇头失笑,继而笑容一收开口言道:“学士,不管世人怎么来定义变法,说它是官家欲向太后夺权的手段也好,说它是安石相公欲巩固自己的权力也好,然却不能否定变法的积极意义,何也?就目前大齐局势,文治不图以富国强民,武功却连遭败绩,就实而论,比起汉唐盛世,大齐犹如一个初生且稚嫩的婴童,实在太弱小,太单薄了。”
“此言差矣!”陈宁陌不认同的摇头道,“昔日汉朝之时北疆匈奴为祸,汉高祖尚有白登求和之耻,而大唐开国突厥为患,唐高祖尚有称臣纳贡之辱,然这两国,都是经由后世国主韬光养晦,从而才能发奋图强一举北伐,成就霸业,安知我大齐就不能如汉唐那般,在今后一战底定乾坤呢?”说罢,美目炯炯的望着崔文卿,显然静待他的答复。
崔文卿摇头轻叹道:“学士之言,是为刻舟求剑,毕竟流水已去,形势非昨,今时不同往日,岂能以往日之局势,论今日之成败!”
陈宁陌不服气的言道:“那你说说看,何为今时不同往日?”
崔文卿正容言道:“大齐周边局势复杂,北疆之敌尤为强大,辽人夏人吐蕃人暂且不论,还有黑山之金人,蒙古之蒙古人正在悄然崛起,这些民族弓马娴熟,武功强悍,终有一天将会成为我们大齐的对手,而自失去燕云十六州之后,我朝已经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方阵地,在冬日黄河冰冻之时,辽人的铁骑便能蜂拥渡江,围攻我中原腹地。”
“而就汉唐两朝扫灭北患而言,都是以骑兵对骑兵,也就说是必须训练一支高素质的骑兵队伍,才能够有与北敌较量之实力,只可惜目前河套沦陷于吐蕃之手,北疆养马之地也沦陷辽国,我朝是根本没有大规模发展骑兵的机会,所以在战略上,我们将会长期屈居于下风。”
听到崔文卿这些话,陈宁陌张了张嘴想要反驳,然她却知道崔文卿所言乃是实情,的确,以上之言诚为大齐军事短板,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更改。
然说到这里,崔文卿的语气却变得高亢了起来,他捏紧拳头,目光沉毅的开口道:“所以我们必须变法,通过变法消除国内之弊端,通过变法为国家赚取钱粮,通过变法改革军队现状旧貌,也通过变法使得朝廷上下人人一心,才能够让整个大齐如臂使指,对抗外敌。”
“我之所以要发展畜牧养殖,发展棉花种植,为民生财乃是一方面,然更为重要的是,便是为我大齐军队提供充足的肉食,提供暖和的衣物,吃饱穿暖征战四方。”
“这便是变法的精髓所在,也是变法的追求所在,然若学士你管中窥豹,只将变法视为官家夺权之工具,那目光真的就太过短浅了……”
说完这一句,崔文卿不再言语,他轻叹一声目光望向中天明月,心内感概莫名。
而一席话听罢,陈宁陌被深深震撼了。
对她而言,崔文卿的这番话可谓是振聋发聩,也犹如高屋建瓴般让她有一种仰望如巍巍然高山之感。
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崔文卿说得很清楚,富国强民,扫灭外敌这两点。
而长期以来,朝中不少大臣都将变法视为了两派夺权之手段,从而无视变法,蔑视变法,甚是还因为政见不同,反对变法。
在这场皇权之争中,她既不希望皇兄陈宏落败,也不希望齐王陈轩失势,毕竟这两人都是她非常爱戴的兄长。
所以从心底来讲,陈宁陌也对变法甚是反感,觉得变法是造成官家齐王两人交恶的关键因素。
然今日听罢崔文卿的言语,陈宁陌才明白自己错了,而且错的非常离谱。
比起崔文卿在变法中的远见以及目光,她的格局实在太过狭隘,也太过可笑。
心念及此,陈宁陌不禁露出了一丝苦笑,满腹心事却不想再想,只是凭借着来自于直觉的感受认同点头道:“或许你说得不错,变法有着很大的好处,皇兄和王安石的目光也非仅仅局限在夺权上面,而是真真切切为了大齐江山之延续。”
崔文卿颔首笑道:“是啊,其实在老师心中,变法等同于他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生命,他天生就是为了变法而生,也随时可以为了变法而死,就如老师诗作所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