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547节
“皇上,臣弹劾徐辉祖强权胁众,压制言论!”
董伦不想与徐辉祖废话。
朱允炆呵呵笑了笑,声音很冷:“让朕说,打得好啊,若不是顾忌礼仪,朕都想动手了!陈天平身份如何,先有陈氏旧臣裴伯耆作证,后有安南使臣作证,焉能有假,说他是家奴,随手就给杀了,摆明了是安南胡氏不想退位,杀陈天平以绝陈氏之后!”
“周长来说这其中有误会,呵呵,朕倒想问问,安南大军兵发镇南关、凭祥关,进攻云南,这都是误会吗?兵用了,刀用了,作为大明的臣子,竟然为安南弑君多为的贼子开脱,你们说,如此之人该不该打?!”
周长来很委屈,自己不过就是说句话,附和下周德老大哥,怎么就把自己弄到了绝境?
给事中陈继之出班:“臣认为当发兵讨伐安南,眼下市舶司已开,南洋诸国商人与使臣进入大明必会频繁,我朝商人出海也将日益增加,若安南胡氏父子弑君夺位,当着大明军队的面杀掉陈天平,又发兵攻击大明军队,城关,而大明却毫无动静,势必会弱我国威,南洋诸国必不臣服,反而投向那安南贼国!”
朱允炆称赞:“陈继之言之有理。”
众大臣算是看清楚了,朱允炆是主战派,与其作对,不是挨人打,就是挨他训,顺从他,便会得到嘉奖。
得,二选一,容易。
不少给事中、御史、主事出班,义愤填膺,怒斥安南胡氏父子,主张大明发兵前往征讨。
兵部武选司郎中王淮出班,道:“皇上,发兵征讨安南臣没有异议,然凤阳旱情刚解,百姓尚未归家,太湖灾情虽已结束,但仍需重建家园。京军出动,必会征调大批民力,臣不忍心,愿皇上怜悯两地百姓,自其他州府征发徭役。”
朱允炆赞赏王淮,此人是一个有良知的人,至少他能分清是非,也明白关护百姓。
户部尚书夏元吉出班,喊道:“启禀皇上,朝廷设八大粮仓,其中广东仓、吉安仓、汀州仓皆已储备充分,少者存量三十万石粮食,多者五十万石,只需发文书快报,可自当地转运粮食,不劳京师周围百姓过甚。”
王淮追问:“三座粮仓都太远,大军自京师而动,又如何保障?”
夏元吉道:“出京兵马,可自金川门外各取三日粮,不动百姓,沿途州府县取用储备粮,至吉安府休整取粮,以最大限度节省各地民力。”
王淮肃然行礼:“臣没有异议。”
朝廷提前准备南征的事只存在于内阁、六部尚书与中军都督府这一级,其他官员并不知情,沿途设置的粮仓的事也被封口,地方官员不会将此事奏报给朝廷。
眼下解缙、茹瑺、郁新尚未回朝,朱允炆只好看向陈迪,陈迪此时此刻恨透了安南胡季犛父子,玩阴谋玩到了自己头上,他们羞辱了大明,同时也羞辱了自己。
“臣认为,当发大军征讨逆臣贼子,荡平安南!”
陈迪说出这句话,是咬牙切齿的。
朱允炆满意了,内阁四人,只有陈迪是一个温和派,解缙支持自己的立场不会改变,郁新也清楚安南对大明的价值,茹瑺曾是兵部尚书,这点血性与勇气还是有的。
现在陈迪也赞同出兵,就等同于文官集团支持朝廷用兵。而武勋在等待了多年之后,终于等来了自己封爵的机会。
朱允炆起身,面对朝廷文武,喊道:“朕意已决,兵发安南!”
战争!
朱允炆眼神中满是杀机,这是自己登基以来,第一次对一个国家宣战,也是自己布置的第一场数十万级别的战争。
无论是广西都司击杀胡杜大军,还是宁王朱权、燕王朱棣分裂北元的突袭,亦或是大明水师平定齐王朱榑造反,三场战事,朱允炆的参与都十分有限,甚至可以说,没多少参与。
但对安南的战争,是朱允炆一开始就确定了的,并为此在军事训练上、后勤补给上、武将选拔上、作战战略上,朱允炆是全程参与,并不止一次预演。
虽然朱允炆身为皇帝,又在这种灾情大环境下不宜出京亲征,但这是一场朱允炆主导的战争是没有争议的。有争议的是主帅人选。
武英殿。
朱棣、朱权、徐辉祖、何福、铁铉、杨荣、杨士奇、姚广孝、韩观、沐晟、张辅、杨溥等一干人被召入殿中。
有些人不该出现在这里,比如杨士奇,他是管教育的,比如杨溥,他是翰林院的人。
但没有人提出任何质疑,因为这是朱允炆亲自点名要的人。
朱允炆看着众人,这一批人是极为特殊的。
燕王、宁王,藩王中最强。
徐辉祖、铁铉,虽未带兵打过仗,却拥有极强军事才能!
韩观、何福,洪武名将!
姚广孝,智谋超群,善于破局。
杨士奇、杨荣、杨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内阁三杨!
张辅,沐晟,武将新秀,一战成名!
可以说,朱允炆将在尚在京师中最聪明、最有眼光、最有军事才能的人召集到了一起,只为商议与确定一件事:
出征安南,谁来挂帅!
主帅选拔极是重要,若主将是一个无能之人,给他五十万兵马也打不过几万人,最后单骑逃走;若主将是个白痴,瞎指挥,东走西窜,给他二十万京军主力,也会被人请到城门外叫门去!
可以说,主帅人选事关征讨安南成败,事关三十万大军的死活!
随意不得!
朱允炆看向朱棣与朱权,朱权现在天天学习道法,征伐的心思越来越淡,让他去是不合适的。朱棣最擅长的是大规模骑兵作战,不善于攻坚克城,让他指挥打山地战,丛林战,攻城战,也是不妥的。
“朕已下令发兵安南,谁作三十万大军的主帅,还需你们给朕说说。”
朱允炆稳坐,肃然道。
朱棣当仁不让,上前一步:“臣不自量,想求挂帅南征,擒拿胡氏父子!”
朱允炆微微皱眉,刚想说话,姚广孝便走了出来,反对道:“燕王久居北地,不适南方,不谙山地作战,臣以为不妥。”
朱棣郁闷,若是其他人如此说,早就抽过去了,可说话的人是姚广孝,两人有着多年交情,又知根知底,他反对,自己实在是有口难言。
第六百四十七章 集议:主帅人选(一更)
姚广孝反对朱棣带兵,并非出自政治立场,担忧其拥兵自重,威胁朝廷,而是出于现实。
每个将领都有自己所擅长的,也有所不擅长的。
以洪武时期的名将来论,常遇春善于突击,如同利刃,锋芒毕露,李文忠善于奔袭,如闪电雷霆,击敌千里,朱文正、耿炳文善于防守,意志顽强,滴水不漏……
像朱元璋、徐达一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步骑皆精,攻防兼备的帅才,大明并不多。
朱允炆也清楚,朱棣确实不是一个擅长打山地战、丛林战、步兵战的将领,他的主场从来都是大平原或草原,大机动,大迂回,无论是从洪武时期的记录来看,还是从历史靖难之役来看,朱棣都不善于攻城作战。
无论是耿炳文守护下的真定等三城,还是铁铉守护下的济南城,亦或是东昌,朱棣都无法攻城而取胜,只能通过野战的方式,游动中打败对手,继而夺取城池。就连朱棣进入南京城,也不是靠自己本事打进去的,而是靠着“内应”献出城门迎进去的。
安南城关多,主要打的又是攻城战,不是野战,如果让朱棣去,处处掣肘,他十成能力未必能发挥出五成。
徐辉祖与朱权赞同姚广孝的看法。
朱权严肃地说:“燕王统御有方,作战勇猛自不容置疑,只不过安南多山川河流,不以骑兵为主,臣以为,主将应精通步兵作战,善于攻城克难。”
何福嘿嘿一笑,出班道:“皇上,臣毛遂自荐。”
朱允炆、朱棣等人看着何福,不得不说,何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作战经验极是丰富,曾经几次在云南立有大功,精通山地作战,而且意志顽强,跟着蓝玉打过捕鱼儿海战役,能力出众。
可问题是,何福是个将,善冲锋作战,不善统御与执掌大军,他的大多数军事活动,都是跟着其他人打下来的,比如傅友德、蓝玉、沐晟……
姚广孝见徐辉祖不说话,估计是碍于情面,铁铉在那里犹豫,估计是怕得罪人,便主动夸了句:“宁远侯为大将,善冲锋陷阵,勇猛无双,眼下出征安南,兵势威武,还不需宁远侯出手吧。”
不等何福请缨,铁铉便附议姚广孝:“臣附议。”
朱允炆微微点头,道:“前段时间,宁远侯身体抱恙,若出征安南,鞍马长途,冲锋在前,朕于心不忍。”
众人沉默了,有些不知如何是好。
朱棣、朱权不合适,何福不行,铁铉与徐辉祖虽然一个掌管兵部一个掌管中军都督府,却没有真正带兵打过仗,多少有些不合适。
那剩下的人选,就三个了:
韩观、沐晟、张辅。
虽然云南都司的都指挥史俞让也受召入京,但他毕竟威信不足,能力有限,甚至连参与决策的资格都没有。
朱棣等人将目光看向韩观、沐晟与张辅三人,盘算着谁带兵出征最为合适。
最先被排除掉的是沐晟,朱棣也好,铁铉、徐辉祖也好,都认为沐晟不宜当主帅,此人虽有些能力,但行事中过于冒险,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背后都有着冒险与投机,说他自信太甚对,说他骄狂也对。
大兵出动,主帅不能太过冒险,大明要的不是打败安南胡氏,而是灭掉安南国,将其收为大明所有,这一场战争,必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可冒险激进。
排除所有可能外,就剩下了韩观与张辅两人。
韩观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曾经还当过朱元璋的侍卫,为朱元璋赏识,后从军,此人杀伐果断,军令如山,性格凶狠,说一不二,治军极严,以致于将士们害怕韩观的军令,不等他动员,将士们就已经死战杀敌了。
最可贵的是,韩观最初的官职就是桂林右卫指挥佥事,后在广西等地接连平定叛乱,山地作战、丛林作战经验丰富,从军二十余年,罕有败绩。
铁铉直言:“臣认为韩都司可勘大任。”
徐辉祖也保举韩观。
朱允炆看向韩观,道:“韩都司,你意下如何?”
韩观走出,肃然道:“臣为大明将领,但凡皇上有需,定挥戈南下,灭绝贼寇,赤地千里!”
朱允炆微笑着点了点头,对其他人问道:“你们意下如何?”
朱棣、朱权、何福等人没有意见,毕竟是洪武名将,又是铁腕治军,战斗力有保障。
铁铉、徐辉祖也很满意。
“臣认为,或有更好人选。”
姚广孝站了出来。
“哦,是谁?”
朱允炆问。
韩观转头看向姚广孝,这个和尚要拆自己的台?
姚广孝没有在意韩观凌厉的目光,燕王想领兵自己都反对了,何况你韩观:“臣以为,张辅是征伐安南,最合适的主帅当属张辅。”
此言一出,顿有嘈杂之声。
张辅是广西都司衙门的指挥同知,韩观是都指挥史,从官职上来看,韩观是张辅的上级,当着张辅的面说他能力不足之类的,实在太拉仇恨,加上张辅是朱允炆亲自提拔出来的新秀人物,韩观也不想得罪,面对姚广孝保持了沉默。
韩观不说话,不意味着其他人都哑巴。
朱权反对:“皇上,张辅一战成名,是领兵打仗的好苗子,也是一将帅之才。然他毕竟没有带过大军,突然作三十万军队的主帅,实在是有些冒险。要知将兵,有千,万,十万,多多益善……”
何福深深看了一眼镇定自若的张辅,对朱允炆道:“臣认为,张辅虽有大才,然威信毕竟不足,骤然提拔为三十万大军的统帅,怕是不妥,还请皇上三思。”
朱允炆也清楚,相对于韩观、何福等人,张辅最大的不足就是资历浅,经验不足,只凭着广西的军功初露头角,尚且很难直接作为三十万大军的统帅。
在朱棣时期,张辅也不是作为主帅出征的,而是作为朱能的副将,只不过朱能病死途中,张辅这才接过了指挥权,展现出了自己无与伦比的军事天赋。
董伦不想与徐辉祖废话。
朱允炆呵呵笑了笑,声音很冷:“让朕说,打得好啊,若不是顾忌礼仪,朕都想动手了!陈天平身份如何,先有陈氏旧臣裴伯耆作证,后有安南使臣作证,焉能有假,说他是家奴,随手就给杀了,摆明了是安南胡氏不想退位,杀陈天平以绝陈氏之后!”
“周长来说这其中有误会,呵呵,朕倒想问问,安南大军兵发镇南关、凭祥关,进攻云南,这都是误会吗?兵用了,刀用了,作为大明的臣子,竟然为安南弑君多为的贼子开脱,你们说,如此之人该不该打?!”
周长来很委屈,自己不过就是说句话,附和下周德老大哥,怎么就把自己弄到了绝境?
给事中陈继之出班:“臣认为当发兵讨伐安南,眼下市舶司已开,南洋诸国商人与使臣进入大明必会频繁,我朝商人出海也将日益增加,若安南胡氏父子弑君夺位,当着大明军队的面杀掉陈天平,又发兵攻击大明军队,城关,而大明却毫无动静,势必会弱我国威,南洋诸国必不臣服,反而投向那安南贼国!”
朱允炆称赞:“陈继之言之有理。”
众大臣算是看清楚了,朱允炆是主战派,与其作对,不是挨人打,就是挨他训,顺从他,便会得到嘉奖。
得,二选一,容易。
不少给事中、御史、主事出班,义愤填膺,怒斥安南胡氏父子,主张大明发兵前往征讨。
兵部武选司郎中王淮出班,道:“皇上,发兵征讨安南臣没有异议,然凤阳旱情刚解,百姓尚未归家,太湖灾情虽已结束,但仍需重建家园。京军出动,必会征调大批民力,臣不忍心,愿皇上怜悯两地百姓,自其他州府征发徭役。”
朱允炆赞赏王淮,此人是一个有良知的人,至少他能分清是非,也明白关护百姓。
户部尚书夏元吉出班,喊道:“启禀皇上,朝廷设八大粮仓,其中广东仓、吉安仓、汀州仓皆已储备充分,少者存量三十万石粮食,多者五十万石,只需发文书快报,可自当地转运粮食,不劳京师周围百姓过甚。”
王淮追问:“三座粮仓都太远,大军自京师而动,又如何保障?”
夏元吉道:“出京兵马,可自金川门外各取三日粮,不动百姓,沿途州府县取用储备粮,至吉安府休整取粮,以最大限度节省各地民力。”
王淮肃然行礼:“臣没有异议。”
朝廷提前准备南征的事只存在于内阁、六部尚书与中军都督府这一级,其他官员并不知情,沿途设置的粮仓的事也被封口,地方官员不会将此事奏报给朝廷。
眼下解缙、茹瑺、郁新尚未回朝,朱允炆只好看向陈迪,陈迪此时此刻恨透了安南胡季犛父子,玩阴谋玩到了自己头上,他们羞辱了大明,同时也羞辱了自己。
“臣认为,当发大军征讨逆臣贼子,荡平安南!”
陈迪说出这句话,是咬牙切齿的。
朱允炆满意了,内阁四人,只有陈迪是一个温和派,解缙支持自己的立场不会改变,郁新也清楚安南对大明的价值,茹瑺曾是兵部尚书,这点血性与勇气还是有的。
现在陈迪也赞同出兵,就等同于文官集团支持朝廷用兵。而武勋在等待了多年之后,终于等来了自己封爵的机会。
朱允炆起身,面对朝廷文武,喊道:“朕意已决,兵发安南!”
战争!
朱允炆眼神中满是杀机,这是自己登基以来,第一次对一个国家宣战,也是自己布置的第一场数十万级别的战争。
无论是广西都司击杀胡杜大军,还是宁王朱权、燕王朱棣分裂北元的突袭,亦或是大明水师平定齐王朱榑造反,三场战事,朱允炆的参与都十分有限,甚至可以说,没多少参与。
但对安南的战争,是朱允炆一开始就确定了的,并为此在军事训练上、后勤补给上、武将选拔上、作战战略上,朱允炆是全程参与,并不止一次预演。
虽然朱允炆身为皇帝,又在这种灾情大环境下不宜出京亲征,但这是一场朱允炆主导的战争是没有争议的。有争议的是主帅人选。
武英殿。
朱棣、朱权、徐辉祖、何福、铁铉、杨荣、杨士奇、姚广孝、韩观、沐晟、张辅、杨溥等一干人被召入殿中。
有些人不该出现在这里,比如杨士奇,他是管教育的,比如杨溥,他是翰林院的人。
但没有人提出任何质疑,因为这是朱允炆亲自点名要的人。
朱允炆看着众人,这一批人是极为特殊的。
燕王、宁王,藩王中最强。
徐辉祖、铁铉,虽未带兵打过仗,却拥有极强军事才能!
韩观、何福,洪武名将!
姚广孝,智谋超群,善于破局。
杨士奇、杨荣、杨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内阁三杨!
张辅,沐晟,武将新秀,一战成名!
可以说,朱允炆将在尚在京师中最聪明、最有眼光、最有军事才能的人召集到了一起,只为商议与确定一件事:
出征安南,谁来挂帅!
主帅选拔极是重要,若主将是一个无能之人,给他五十万兵马也打不过几万人,最后单骑逃走;若主将是个白痴,瞎指挥,东走西窜,给他二十万京军主力,也会被人请到城门外叫门去!
可以说,主帅人选事关征讨安南成败,事关三十万大军的死活!
随意不得!
朱允炆看向朱棣与朱权,朱权现在天天学习道法,征伐的心思越来越淡,让他去是不合适的。朱棣最擅长的是大规模骑兵作战,不善于攻坚克城,让他指挥打山地战,丛林战,攻城战,也是不妥的。
“朕已下令发兵安南,谁作三十万大军的主帅,还需你们给朕说说。”
朱允炆稳坐,肃然道。
朱棣当仁不让,上前一步:“臣不自量,想求挂帅南征,擒拿胡氏父子!”
朱允炆微微皱眉,刚想说话,姚广孝便走了出来,反对道:“燕王久居北地,不适南方,不谙山地作战,臣以为不妥。”
朱棣郁闷,若是其他人如此说,早就抽过去了,可说话的人是姚广孝,两人有着多年交情,又知根知底,他反对,自己实在是有口难言。
第六百四十七章 集议:主帅人选(一更)
姚广孝反对朱棣带兵,并非出自政治立场,担忧其拥兵自重,威胁朝廷,而是出于现实。
每个将领都有自己所擅长的,也有所不擅长的。
以洪武时期的名将来论,常遇春善于突击,如同利刃,锋芒毕露,李文忠善于奔袭,如闪电雷霆,击敌千里,朱文正、耿炳文善于防守,意志顽强,滴水不漏……
像朱元璋、徐达一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步骑皆精,攻防兼备的帅才,大明并不多。
朱允炆也清楚,朱棣确实不是一个擅长打山地战、丛林战、步兵战的将领,他的主场从来都是大平原或草原,大机动,大迂回,无论是从洪武时期的记录来看,还是从历史靖难之役来看,朱棣都不善于攻城作战。
无论是耿炳文守护下的真定等三城,还是铁铉守护下的济南城,亦或是东昌,朱棣都无法攻城而取胜,只能通过野战的方式,游动中打败对手,继而夺取城池。就连朱棣进入南京城,也不是靠自己本事打进去的,而是靠着“内应”献出城门迎进去的。
安南城关多,主要打的又是攻城战,不是野战,如果让朱棣去,处处掣肘,他十成能力未必能发挥出五成。
徐辉祖与朱权赞同姚广孝的看法。
朱权严肃地说:“燕王统御有方,作战勇猛自不容置疑,只不过安南多山川河流,不以骑兵为主,臣以为,主将应精通步兵作战,善于攻城克难。”
何福嘿嘿一笑,出班道:“皇上,臣毛遂自荐。”
朱允炆、朱棣等人看着何福,不得不说,何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作战经验极是丰富,曾经几次在云南立有大功,精通山地作战,而且意志顽强,跟着蓝玉打过捕鱼儿海战役,能力出众。
可问题是,何福是个将,善冲锋作战,不善统御与执掌大军,他的大多数军事活动,都是跟着其他人打下来的,比如傅友德、蓝玉、沐晟……
姚广孝见徐辉祖不说话,估计是碍于情面,铁铉在那里犹豫,估计是怕得罪人,便主动夸了句:“宁远侯为大将,善冲锋陷阵,勇猛无双,眼下出征安南,兵势威武,还不需宁远侯出手吧。”
不等何福请缨,铁铉便附议姚广孝:“臣附议。”
朱允炆微微点头,道:“前段时间,宁远侯身体抱恙,若出征安南,鞍马长途,冲锋在前,朕于心不忍。”
众人沉默了,有些不知如何是好。
朱棣、朱权不合适,何福不行,铁铉与徐辉祖虽然一个掌管兵部一个掌管中军都督府,却没有真正带兵打过仗,多少有些不合适。
那剩下的人选,就三个了:
韩观、沐晟、张辅。
虽然云南都司的都指挥史俞让也受召入京,但他毕竟威信不足,能力有限,甚至连参与决策的资格都没有。
朱棣等人将目光看向韩观、沐晟与张辅三人,盘算着谁带兵出征最为合适。
最先被排除掉的是沐晟,朱棣也好,铁铉、徐辉祖也好,都认为沐晟不宜当主帅,此人虽有些能力,但行事中过于冒险,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背后都有着冒险与投机,说他自信太甚对,说他骄狂也对。
大兵出动,主帅不能太过冒险,大明要的不是打败安南胡氏,而是灭掉安南国,将其收为大明所有,这一场战争,必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可冒险激进。
排除所有可能外,就剩下了韩观与张辅两人。
韩观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曾经还当过朱元璋的侍卫,为朱元璋赏识,后从军,此人杀伐果断,军令如山,性格凶狠,说一不二,治军极严,以致于将士们害怕韩观的军令,不等他动员,将士们就已经死战杀敌了。
最可贵的是,韩观最初的官职就是桂林右卫指挥佥事,后在广西等地接连平定叛乱,山地作战、丛林作战经验丰富,从军二十余年,罕有败绩。
铁铉直言:“臣认为韩都司可勘大任。”
徐辉祖也保举韩观。
朱允炆看向韩观,道:“韩都司,你意下如何?”
韩观走出,肃然道:“臣为大明将领,但凡皇上有需,定挥戈南下,灭绝贼寇,赤地千里!”
朱允炆微笑着点了点头,对其他人问道:“你们意下如何?”
朱棣、朱权、何福等人没有意见,毕竟是洪武名将,又是铁腕治军,战斗力有保障。
铁铉、徐辉祖也很满意。
“臣认为,或有更好人选。”
姚广孝站了出来。
“哦,是谁?”
朱允炆问。
韩观转头看向姚广孝,这个和尚要拆自己的台?
姚广孝没有在意韩观凌厉的目光,燕王想领兵自己都反对了,何况你韩观:“臣以为,张辅是征伐安南,最合适的主帅当属张辅。”
此言一出,顿有嘈杂之声。
张辅是广西都司衙门的指挥同知,韩观是都指挥史,从官职上来看,韩观是张辅的上级,当着张辅的面说他能力不足之类的,实在太拉仇恨,加上张辅是朱允炆亲自提拔出来的新秀人物,韩观也不想得罪,面对姚广孝保持了沉默。
韩观不说话,不意味着其他人都哑巴。
朱权反对:“皇上,张辅一战成名,是领兵打仗的好苗子,也是一将帅之才。然他毕竟没有带过大军,突然作三十万军队的主帅,实在是有些冒险。要知将兵,有千,万,十万,多多益善……”
何福深深看了一眼镇定自若的张辅,对朱允炆道:“臣认为,张辅虽有大才,然威信毕竟不足,骤然提拔为三十万大军的统帅,怕是不妥,还请皇上三思。”
朱允炆也清楚,相对于韩观、何福等人,张辅最大的不足就是资历浅,经验不足,只凭着广西的军功初露头角,尚且很难直接作为三十万大军的统帅。
在朱棣时期,张辅也不是作为主帅出征的,而是作为朱能的副将,只不过朱能病死途中,张辅这才接过了指挥权,展现出了自己无与伦比的军事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