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厉声反驳。
    朱高煦冷笑道:“四十万大军又如何?没有良将,兵再多,也不过是废物。平安、瞿能虽有些本事,但还不是张玉、朱能的对手,何况父王百战,威名赫赫,谁人敢应战?”
    朱高炽愤怒地喊道:“你太过天真了!此时的北平防务,应该已完全掌控在平安手中!平安又是一个有手段的人,听闻皇上还给了他们任命军官的权力,一旦换上他自己的人,谁会听从我们的指挥?”
    “就算是我们控制了北平府,新兵之策在我们抵达之前必然施行,你认为诸卫会冒死作战,还是享受新军福利?!若没有这些人,我们哪里来的十万兵马!”
    “再说了,匆促起事,粮草、马匹、兵器尚未到齐,如何行事!难道说要吃百姓吗?没了百姓的支持,我们能走多远?建文帝手握天下,岂会坐视我等不管?”
    朱高煦刚想反驳朱高炽,朱棣拍案而起,喊道:“够了!”
    朱棣眼神中透着不甘,说道:“此事回藩地再议。”
    武英殿。
    朱允炆并没有醉卧不起,而是翻看着各地奏折,值得庆幸的是,这段时间并没有什么大事件,称得上是国泰民安。
    双喜走了过来,禀告道:“皇上,御马监郑和来了。”
    朱允炆微抬眉头,让双喜请来。
    郑和入殿,施礼之后,说道:“皇上,龙江船厂确实可建造远航大船,只不过船匠数量依旧太少,若想打造大船,形成规模,恐需数年之力。”
    朱允炆微微点头,说道:“朕已下令,调集船匠,同时在苏州、松江、镇江等地设置船厂,调全国之力,打造远航船队。曹国公南下,也是为了造船做准备的。”
    郑和连忙说道:“皇上思虑周全,臣已无问题,三年后,便可远航!”
    朱允炆皱眉,三年时间,是有些长远了。
    不过,远航之事,千头万绪,确实不能操之过急。
    “朕任命你为水师副总兵,可以在水师中挑选一万军士,先行组建远航船队,当下朝廷战船以福船为主,下个南洋还是没问题的。告诉水师总兵陈瑄,朕允许你挑选任何人。”
    “另外,做好水性训练,适当之时入海,向南至广州,往返运输货物,多经风浪,方可成长。若遇不可解决之事,直接来找朕。”
    朱允炆严肃地安排道。
    郑和激动地谢恩。
    自己考虑到的,皇上都考虑到了,还有什么要求?
    准备远航事宜吧!
    朱允炆低头继续处理奏折,似乎感觉到了什么,看到一旁的双喜凝望着郑和远去的方向,便出言问道:“发什么呆?”
    双喜陡然一惊,连忙跪地求饶。
    “好了,朕只是问一句罢了,好好回话便是,不用动不动便跪。”
    朱允炆皱眉道。
    双喜连忙站起来,说道:“咱家只是见郑掌印即可督造船只,又可统兵,心生羡慕。不曾想残缺之人,也可建功立业。”
    朱允炆呵呵笑道:“这世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位置。你的位置,便是好好陪着朕,他的位置,便是开辟新的航线。”
    双喜自然是明白这一点。
    朱允炆在处理过奏折之后,便安排人交付通政司,然后伸展了下有些疲倦的身体,在双喜的陪伴下,走出武英殿。
    明月一轮高挂,皎洁的月光安静的照影着大明宫殿。
    静谧而秋凉的夜,让人舒坦。
    马恩慧缓缓走了过来,对看着明月出神的朱允炆说道:“皇上可是有了雅兴?”
    “雅兴?”
    朱允炆苦涩地看着马恩慧。
    马恩慧有些微醺,眼睛迷离地看着朱允炆,说道:“如此佳节,皇上不打算添一段佳话吗?”
    朱允炆无奈地摇了摇头,看向明月,想了想,这个时候不是唐宋时期,可以剽窃李白、苏轼的诗词,装一把风流。
    明清两代,真正像唐宋时期出名的诗词大家并不多,像是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后人就没多少人知道。
    后来的李梦龙、王世贞、李贽、袁凯、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虽然都有诗词作品流传于世,但朱允炆背下来的可不多。
    倒是有一首王世贞的作品,适合此情此景。
    朱允炆恬不知耻地直接拿来用了,大明都是老子的,王世贞的诗词算什么,再说了,距离王世贞出世还一百年多呢……
    “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朱允炆缓缓念道。
    马恩慧吃惊地看着朱允炆,虽知他有些才华,但听闻如此富有哲思的诗词,还是有些意外。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臣妾也有此愿。”
    马恩慧满心欢喜地说道。
    朱允炆揽过马恩慧,看着明月,它此时是圆的,只是用不了几日,它便要残缺了。
    第二十五章 “兴,百姓苦”的问题
    灯半灭,酒微醺。
    龙榻之上,朱允炆伸手,轻轻拨开马恩慧脸颊上的秀发,看着马恩慧那双迷人的眼,浅浅一笑,说道:“这段时间,苦了你。”
    马恩慧坐镇后宫,每日并不轻松。
    除了陪伴太后,照料儿子之外,还需要调查各监、各局、各司事务,特别是后宫新政的施行,带来了很多新问题,而这些事,马恩慧并不放心,需要亲自过问。
    “听说你把浣衣局管事打了三十杖,是怎么惹你动怒了。”
    朱允炆清楚马恩慧性格温和,通常是不会发怒的。
    马恩慧枕靠着朱允炆的手臂上,嘴角微微上扬,带着小女儿的脾气,说道:“皇上提出后宫新政,臣妾自当践行,其他监局司皆是没差错,认真执行。可这浣衣局管事,偏偏违逆,将后宫原本多拨付的钱财私吞九成,每日菜肴只不过沾了腥味,半点肉都见不得。”
    “这且不说,更可恶的是,她竟然还敢压着宫女的休假,除非宫女拿出不低于二两银子的休假金,才肯安排宫女休息,没有休假金,便是宫女累死也不得休息一日。皇上说,这样的管事,该不该打?”
    朱允炆眼神微微一寒,旋即目光平和下来,说道:“浣衣局在德胜门旁,并非在宫墙之内,一道宫墙之隔,管事就敢如此瞒上欺下,肆意妄为。那这大明江山如此辽阔,又有多少人瞒上欺下,胡作非为,而朕却蒙在鼓里,自认为这天下清明,万民皆安。”
    “皇上心忧天下,是天下之福。相信在皇上的雄才大略之下,必可再现汉唐盛世。”
    马恩慧一边心疼,一边夸耀。
    朱允炆无奈地笑了笑,伸手抱住马恩慧,满眼春光。
    待至夜色静谧,马恩慧安详睡去的时候,朱允炆还在思索着,如何在这个时代,打造一条真正可用的监督体系,真正了解大明底层的疾苦。
    当官的,都会瞒报的。
    就以后世来看,电话、互联网如此发达,矿难死了几十个人,都有人做到不上报,何况是这信息传播极度落后的大明!
    地方出了问题,官员想要瞒报,可谓是一瞒一个准。
    山高皇帝远,没人管得到的地方,一个县令便可以肆意胡为,鱼肉百姓。
    而大明的百姓又都是老实的庄稼人,只要有一口饭吃,就不会造反,哪怕是被人欺负的衣不蔽体,第一个念头也绝不是干掉狗官,而是去哪里要饭。
    走到历史的深处,才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哀。
    在张养浩看来,百姓从未拥有过好日子,所以,才发出了“兴亡”感叹!
    若是在以前,朱允炆也只是品鉴下张养浩诗词的水平,可现在,自己是大明的帝王,需要彻底解决“兴,百姓苦”的问题!
    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领域,六千余万人口,其中问题重重,多数问题又都集中在了底层。从历史教训来看,封建王朝的崩溃,先崩溃的,多是底层。
    无论陈胜吴广起义,还是老朱去要饭,亦或是李自成失业,老蒋搬家,都是底层治理出现了问题。
    底层治理不好,就不得人心。
    没有人心,就没有长远的社稷。
    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
    朱允炆思考着,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的,直至马恩慧推搡自己,才悠悠醒来。
    “皇上,该早朝了。”
    马恩慧轻柔地喊道。
    朱允炆坐了起来,看了看前面跪着请自己上朝的太监,挥了挥手,让其退了下去,在马恩慧的伺候下,穿好了朝服。
    “皇上,要不要取消今日早朝?”
    马恩慧看着精神不佳的朱允炆,幽怨地说道,热孝刚刚解除,也不知道节制。
    “不用,朕当年通宵打魔兽的时候……”
    “魔兽?”
    “呃,是打破墨守陈规,用心苦读的时候多了去,这点不算什么……”
    朱允炆擦了擦冷汗。
    该死,还是没睡醒啊。
    早朝井然有序,内阁将该处理的处理好了,没有拿定主意的,也丢给了朱允炆,朱允炆将一些事拿出来群策群力,大家拿出个章程来,将事办了。
    处理好事情之后,大家拍拍手,皇上回宫,大臣去办公,就如此简单。
    原以为今日没什么风波,朱允炆都打算回去补觉了,谁知道一个官员跳了出来,高声呼喊:“臣有本奏!”
    朱允炆眯着眼看了过去,只见一个二十余岁的年轻人跪拜在地。
    “奏。”
    内监看了一眼朱允炆的脸色,喊道。
    “臣兵科给事中程济,弹劾前府左都督李增枝一十二条罪状!”
    程济将奏折高举过头顶。
    满朝官员看向程济,文官中幸灾乐祸居多,武官勋贵中,面色并不好看。
    虽然说李增枝做过不少坏事,但毕竟是武官中的一份子,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打了李增枝的脸,整个武官勋贵也是不好看的。

章节目录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寒梅惊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寒梅惊雪并收藏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