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一回大苏想来没有那个命运之痛。
    王巨不但替他将欠账还清了,还给了许多钱帛交给了小苏。现在不会让小苏转给大苏,而是等他熬得差不多了,知道生活之艰难,才由小苏将钱帛交给大苏。
    如果这样大苏仍不醒悟,手中有了钱,又象以前那样大吃大喝,狎妓作乐,王巨也没有办法了。
    实际小苏接到王巨书信后也无语啊,摊到这样天真浪漫的大哥,可偏偏又是大哥,长兄如父,让他怎么办呢?
    所以这份统计真的很重要。
    然而王巨说的不是这个。
    所谓的银行,不会有后世银行的种种功能。但如果它出现了,会起来无可拟代的奇效。
    首先会满足货币的需要。
    若是银行司有一千万两银子,一百万两黄金做为本金,它们的价值实际是五千多万贯。然后是交子,非是朝廷的那种交子,而是彼岸的那种新交,用各种精美的丝帛做交子,再配合各种金银丝与印刷图案做防伪标识,面额也很小,实际这种交子的成本就能达到交子面额的一半。而且已经在发行了,相信不久后也会流传到中原来。
    那么有了这些本金,以及有一定造价的交子,朝廷就可以发放近亿贯新交子。
    宋朝钱荒问题就立即缓解。
    但关健得要这个本金,这个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
    王巨派了许多人手去倭国找银矿,现在只找到了三个小银矿,这肯定是不行的。因此王巨让刘绍先去倭国与那些权贵商议,如果找到了银矿,他负责支持开矿的资金、技术与物资,包括火药,对方则负责工匠矿奴,所开出的银子必须交给宋朝,但不是交,而是换成等价的宋朝商品,也就是不会让对方的各个权贵产生任何损失。不过在用宋朝商货交换时,王巨就等于赚到了中间巨大的差价以及他最想要的银子。
    并且以后倭国各个权贵为这些银矿打得头破血流,或者天翻地覆,皆与王巨手下的主事工匠们无关了。
    这条提议也让各个权贵心动。
    因此现在倭国许多权贵也出动了大量人手协助,寻找银矿的人手几乎最高时达到了近千人。就那么蛋大的地方,又是火山带,这么多人在找矿,相信用不了多久,便会有好消息传来。
    同时王巨也派出少量船只前去大食交易,不仅为了赚钱,更主要的就是赚取那边的金银。
    因此即便没有这个脉金矿,只要朝廷稍稍配合,相信五年时间左右,王巨便能替宋朝聚出一千万两银子与一百万两黄金。
    其次是盈利。
    宋朝钱荒很严重了,百姓拿出布帛交易,无人交易。然而官府拿出几十万贯铜币发放,立即就象泼出的水一样没了影。因此后来大苏在杭州说:浙中自来号称钱荒,今者尤甚,百姓持银绢丝绵入市,莫有顾者。质库人户往往昼闭。按苏轼的说法,当时浙江地区的市面上因缺少现钱而无法交易,当铺竟因没有现金,而导致大白天停止营业。
    但宋朝真的缺少铜币?
    要知道宋朝在史上最高时一次就铸币五百多万贯,虽然不是每年都在铸,但也是经常铸币,平均下来,两三年就要大规模铸造一次。况且还有五代十国甚至唐朝流传下来的旧币在流通。
    经过王巨推动,在前年曾出现一次铸币八百余万贯的记录。
    是有许多铜币流传到了外国,包括辽国西夏交趾倭国高丽南海诸国,也有少量铜币被不法商人冶炼成铜镜铜像铜盆等器皿,然而大多数铜币还留了下来。
    为何出现钱荒?
    主要是宋朝经济繁荣,铜币严重不足,越不足铜币越紧张,因此许多百姓将重宝(大钱)外的铜币收藏在家中,甚至用几十间大房子放钱,至于小户人家,则将钱埋藏在地下。
    也就是这些铜币虽铸造了,可成了死钱,罕有流通作用。
    如果银行出来,又没有胡来,保持着良好的信誉,让百姓产生放在银行里比放在家里保险的想法,同时又会向百姓支付一些利息,那么这些钱就进入银行司,再利用放贷手段,所有铜币也就重新流通起来。
    那么这些存款与陆续增设的新交,一年就可能替朝廷带来一千多万贯以上的直接收益。
    还不止。
    现在宋朝的货币交易量最大的不是铜币,而是布帛!
    然而许多交易本身就是布帛,用铜币交易的很少很少,至于金银本身就不足了,谁用来交易?所以往往只好以货易货。想一想大规模交易,以货易货,多麻烦哪?
    于是才出现了交子盐钞茶引。
    然而没有多少大臣真正懂经济,这三样虽然方便,可信誉一直不足,不仅兑换麻烦,往往朝廷无法支付时,粗暴地用新钞新引冲替旧钞旧引,还继续用纸换纸!
    不过目前还不错,朝廷虽然发放了许多交子,数量却一直在控制着。然而往后去,整个纸币就开始泛滥成灾了。然后整个信誉崩溃……
    因此王巨一直在强调金银为本金,交子的数量不能超过本金的两倍,那怕用了那种新交。
    那么如果能成功,大规模交易就会变得极其方便,比如从杭州带一批竹纸去陕西,原来很麻烦,还要带大量货物回去,现在好了,带一张存折,钱就赚到手了,朝廷也得到了两地兑换的手续费。
    并且贸易也会繁荣起来,那么朝廷又可以增加了商税收益。
    最后便是对经济的直接刺激作用。
    简单的两个例子,因为缺乏资金,高利贷又太黑心,许多商贾拼船去海外交易,就是这样,许多船只货物也不敢载满,然而低息的银行贷款出现,就不会产生这个情况。
    再如,现在的宋朝房屋多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也就是茅屋,只有少数人家是青砖褐瓦房或者木楼房。
    但砖瓦技术已经成熟,况且煤炭产量也在激增。
    如果有银行,各地官府就可以向商人发放贷款,刺激各个砖窑产生。至少情况稍好一点的四等户能盖起砖瓦房的。不过这有点麻烦,因为朝廷是计等征税的,如何计等,耕地屋舍等财产,因此百姓不敢养牛,牛就是财富。那么房屋更是财富。不过想要刺激也不困难,只要发放一道诏令,普通砖瓦房不计入等户财产收入就可以了。只要给朝廷带来更多收入,相信这道诏令会容易通过的。
    那么会拉动多少经济,朝廷又可以得到多少商税?
    这两样若是能结合起来,何止是两千万贯收入!
    直到这时,王巨才将他的想法一一说出来。
    这才是不敛民而国用自宽的好措施。
    “金银是关健哪。”
    “陛下,金银是关健,然而完善的制度与人才也是关健。若不然,即便推出银行司,朝廷也未必有多少收益。”
    即便是后世的银行,还产生大量贪腐挪用呢。
    “还有,其实银行司的直接收入未必有太高,一般各个行业收益想超过两分以上,真的很少很少。当然,如果活不下去了,救急时,借少量贷也是一条出路。因此臣对青苗贷的看法是中立的,不好的一面是利息太高,半年二分,甚至一年四分,以敛财为主,强行摊派,好的一面,确实有时候一些百姓正是因为它,而救了急。最少比那些豪强们六分以上外加利滚利要好得多。”
    “不过这种利息想发放给各个商贾作坊主,那是不可能了。这也是我在庆州成功,朝廷失败的原因,一个是一分利,一个是两分三分利,前者有人贷之,后者有谁贷之?不过以前的一些措施,多少打下了基础,邮驿司与飞钱司出现,让许多官吏熟悉钱帛的流通调转,臣在庆州的做法,也为以后官吏如何存贷做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然而一个是低息贷,一边又要给存款的百姓发放利息,即便象臣或青苗贷那样,用各个百姓家产做抵押,恐怕还会产生许多死账,因此最后的收益,不会有太多。可臣为何对它十分看重,直接的收益未必能占据一半以上,然而还有一个收入,那就是商税。”
    “臣以前说过,国家与百姓财产不是象司马光所说的那样,是不动的。就象唐朝,将百姓封闭起来,所以经济十分的闭塞。然而我朝不同,周世宗少年时就是利用商贾身份,替周太祖赚取了大量财富。我朝两位祖宗继承了周世宗一些政策,由是比唐朝重视商业,也不禁止百姓流动,这些措施让我朝财政达到了唐朝的数倍以上。那么能不能进一步呢?”
    也就是齐商税了。
    银行司出现,无疑会进一步刺激工商业发展,可是朝廷征不到税赋,那也不会产生直接收入了。虽然工商业繁荣,会养活很多人,可没有了直接收入,又能换取多少人支持?说严重一点,当真明朝经济不繁荣,是繁荣,然而两头小中间大情况更严重。豪绅们有钱了,贫困百姓更穷困,朝廷同样严重缺少收入。
    一个小冰河到来了,于是明朝结束……
    其实王巨说的齐商税,也未必是戗害权贵利益。一是能保证这个国家长久,二是宽松平民百姓压力,三是能产生更良好的经济环境,有了这个经济环境,各个权贵的收入也会必然增涨。
    就象后来的中国,五花八门的税务比现在宋朝岂不是更多,但因为经济发展,造就了多少有钱人?特别是那些有背景的商人,得到了多少受益?
    可王巨就是说了,现在能有几个人相信?
    “难哪。”
    “是很难哪。当初陛下下诏将臣调入条例司,为何臣不乐意?无他故,介甫公变法,许多地区确实会严重扰民。而臣所想的却是真正不加赋而国自用之策,道不同不相为谋,臣如何愿意呆在条例司?”
    “但你未向朕说啊。”
    “陛下,那就你错怪臣了,臣当真未说?那么何来的裁减军队,精兵强军?又何来的坊场河渡?又何来的减少科举恩荫名额之进谏?并且当时朝廷亏空那么些严重,虽然介甫公一些做法不好,然也是救急之策。若无介甫公之变法,又何来的今天朝廷财政宽裕?两难之下,让臣说什么?”
    “可这个商税?”
    “是很麻烦,特别若是出自臣的嘴中。”
    “为何?”
    “就比如这次臣所提议的取消市易司,重置南方十二路发运司之举。现在朝堂十分安静,全部在等候着三司盘查账目的结果。一旦出来了,马上朝堂就会产生巨大的争议。”
    “会是什么争议?”
    “支持变法的士大夫会以为我将要一一取消变法,那么会找很多理由,不支持我的提议。反对变法的士大夫会以为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那么就着朝廷议论取消市易司之机会,又将变法所带来的种种弊病说出来。说不定又象熙宁初那样,轰动朝野了。至于臣的想法,有没有夹在两者中间受气,谁会管呢?”
    这一说赵顼就明白了。
    所以王巨让赵念奴请赵顼过来,也是这个原因。
    放在这里,有的话就好说了。但在皇宫,说不定还有几个太监宫女在边上伺候着,让王巨怎么说啊!
    赵顼又在脑海里想着一件事,王巨是孤臣哪……
    实际王巨真不能算是孤臣,而且这条措施如果执行,虽然可能遭到两派大臣的不满与借机利用,但会在温和派中树立起巨大的威信!
    不提王震了,恐怕就连吕公著、范纯仁以及王巨“师兄”吕大防这些名臣,都会立即扭转对王巨的看法。

章节目录

暗黑大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午后方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午后方晴并收藏暗黑大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