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耶素里阿派的选择不可谓不精明,唐军从别处抽调兵力支援西门,必然使得其他地方防守的强度减弱。城墙缺口处虽然被修补,但相对另外几门来说,攀爬也容易一些。可当披耶素里阿派带着最后的一点兵力,准备对此处发动最后的猛攻时,披耶素里阿派得知了一个情报。
后方暹罗军大营哗变了。
拉玛一世孤注一掷,必要夺取吞武里,谋求对唐人作战的有利形势,而两次吞武里攻防战,暹罗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即便拉玛一世和披耶素里阿派用出了各种威逼利诱的方法,宗教精神上将唐人描绘成佛敌,同时还大肆宣传唐人的可恶,另一方面还许诺给参战士兵,如果他们成功夺取吞武里,就给他们提升地位,成为贵族,分配更多的食田。拉玛一世还斩了两个主和的贵族,并夺取了他们的兵权,这才最终使得暹罗军方面能够统一起来,对吞武里发动攻势。
披耶素里阿派求拉玛一世继续发兵支援,拉玛一世在考虑之后,还是决定再给自己的侄子一点支持。可是在这个时候,拉玛一世的将领们却不愿意了。之前他们就苦于郑信喜怒无常,多疑嗜杀,换了拉玛一世之后,本以为能够平息下来。可是新的这位大王,不断地要派贵族将领们带兵去受死,又是没有人可以接受的了。
大唐军情处已经私下里接触了几个暹罗比较有实力的贵族领主,对他们进行了一翻保证和煽动,再加上与唐军作战的损失实在太过巨大,让一些贵族领主还是胆怯了。在拉玛一世的营帐中,一名贵族当即提出对出兵的反对,在拉玛一世呼唤护卫要将他拖出去斩首的时候,这名贵族早已埋伏好的士兵杀进帐来,一些贵族也在观望状态,最后拉玛一世被这名作乱的贵族用长矛戳破了肚皮,肠子洒了一地,命丧当场。
拉玛一世的死亡,使得直属于拉玛一世的部众极为愤怒,开始对那些贵族们动手,贵族们不得已只能与其对拼,这场仗极为混乱,在营地里双方都不知道各自谁是敌人,谁是友军,打到最后,不得不就此停手各自散去了。
而最苦逼的莫过于前方的披耶素里阿派,他直面唐军的防守,虽然他用各种方法用人命堆出来了些许战果,但他并不比他的叔叔幸运多少。因为当他带兵向前,准备成败在此一举的时候,被一颗大唐海军战舰射来的,根本就没有准头的炮弹炸飞了,连全尸都找不回来了。
主将身死,再加上战事本来就不利,暹罗人死伤巨大,最后这场第二次吞武里攻城战,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对于大唐军队来说,虽然正常战役他们的损失都不能称得上是显著,但是暹罗人的表现还是让他们极为诧异的。在正常的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一般军队有百分之十的战损,就很容易崩溃了。可是暹罗人却拼着一半到七八成的战损,仍旧能够向前冲,这让很多大唐军人乃至军事学者都想不通。
甚至在此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唐的军事学界一直尝试了解吞武里之战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会使得一支封建军队能够容忍这样的一个战损,前仆后继地攻打唐军。前后两次吞武里之战外加外围的一些碰撞,唐军总共歼灭暹罗军达两万人之众。即便是唐军自己,都很坦承地认为,在面对如此损失的时候,没怎么经历过挫折的唐军不一定能够撑下来。
当然在大唐的军事思想中,也绝对不存在利用人命为代价,去拼一个并不重要的胜利。
在很久以后,大唐军事学界对这场战争中,暹罗人悍不畏死的主流观点是,一方面暹罗人在民族性格里就有好狠斗勇,很多暹罗人看上去是温顺的,但是这温顺下面却藏着极为狠辣的的因子,看泰拳这种格斗就能明白,一个如果中正平和的人,打得应该是太极,而只有本身就暴烈凶狠的人,才能创得出泰拳这样的技巧。另一方面,学界还普遍认为,唐军贸然介入暹罗的局势,并且之前海军对吞武里的炮击,使得暹罗人积攒了大量的怒气值,同时拉玛一世还利用跟自己比较配合的佛教宗教势力,对士兵们进行洗脑,使很多士兵坚信他们即便身死战场也会往生极乐,是护卫佛坛的圣者,这也导致了很多被洗脑的暹罗人义无反顾地送死。
再者,暹罗人知道唐军数量很少,而且包括城墙缺口在内的诸多有利之处,都给他们带来的虚假的希望,使得他们认为只要越过了这个坎儿,就能够打赢。这种希望是最伤人的。
总之,不论如何,两次吞武里之战是唐军进入中南半岛之后,打过得最棘手的战役之一。唐军凭借不到一千的守备兵力,透支了陆战队员们几乎所有的精力,最终完成了这场守城作战。很多陆战队员在之后回忆,认为自己面对那些悍不畏死的暹罗兵,随时都可能崩溃,当你的敌人不怕死,就轮到你害怕了。
特别是一度暹罗人攻上了西门的城墙,虽然最终登上城墙的暹罗人可能不足百人,但是那一刻,很少跟敌人近身战的陆战队员们,还是有些紧张的情绪。自然,唐军的士兵平均水准上要比暹罗兵优秀很多,当他们的勇气被激发之后,暹罗人很快就被击败,赶下了城头。毕竟城头的陆战队可是普遍装备了自动武器的。
有些人也曾指责常斌选择夺取吞武里,并据城而守,是极为不智的。他应该等待着大和兵团的抵达,再展开对暹罗人的大规模作战。不过作为独当一面的指挥官,他的选择也不能算是有多少错误。虽然打得艰难,唐军的损失也不大,就是弹药消耗很是显著。同时,暹罗军也因两次吞武里之战,彻底失去了大军团作战的能力,拉玛一世和披耶素里阿派这两名坚决地反唐者也死了,唐人制霸暹罗的路变得更为平坦。
后方暹罗军大营哗变了。
拉玛一世孤注一掷,必要夺取吞武里,谋求对唐人作战的有利形势,而两次吞武里攻防战,暹罗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即便拉玛一世和披耶素里阿派用出了各种威逼利诱的方法,宗教精神上将唐人描绘成佛敌,同时还大肆宣传唐人的可恶,另一方面还许诺给参战士兵,如果他们成功夺取吞武里,就给他们提升地位,成为贵族,分配更多的食田。拉玛一世还斩了两个主和的贵族,并夺取了他们的兵权,这才最终使得暹罗军方面能够统一起来,对吞武里发动攻势。
披耶素里阿派求拉玛一世继续发兵支援,拉玛一世在考虑之后,还是决定再给自己的侄子一点支持。可是在这个时候,拉玛一世的将领们却不愿意了。之前他们就苦于郑信喜怒无常,多疑嗜杀,换了拉玛一世之后,本以为能够平息下来。可是新的这位大王,不断地要派贵族将领们带兵去受死,又是没有人可以接受的了。
大唐军情处已经私下里接触了几个暹罗比较有实力的贵族领主,对他们进行了一翻保证和煽动,再加上与唐军作战的损失实在太过巨大,让一些贵族领主还是胆怯了。在拉玛一世的营帐中,一名贵族当即提出对出兵的反对,在拉玛一世呼唤护卫要将他拖出去斩首的时候,这名贵族早已埋伏好的士兵杀进帐来,一些贵族也在观望状态,最后拉玛一世被这名作乱的贵族用长矛戳破了肚皮,肠子洒了一地,命丧当场。
拉玛一世的死亡,使得直属于拉玛一世的部众极为愤怒,开始对那些贵族们动手,贵族们不得已只能与其对拼,这场仗极为混乱,在营地里双方都不知道各自谁是敌人,谁是友军,打到最后,不得不就此停手各自散去了。
而最苦逼的莫过于前方的披耶素里阿派,他直面唐军的防守,虽然他用各种方法用人命堆出来了些许战果,但他并不比他的叔叔幸运多少。因为当他带兵向前,准备成败在此一举的时候,被一颗大唐海军战舰射来的,根本就没有准头的炮弹炸飞了,连全尸都找不回来了。
主将身死,再加上战事本来就不利,暹罗人死伤巨大,最后这场第二次吞武里攻城战,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对于大唐军队来说,虽然正常战役他们的损失都不能称得上是显著,但是暹罗人的表现还是让他们极为诧异的。在正常的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一般军队有百分之十的战损,就很容易崩溃了。可是暹罗人却拼着一半到七八成的战损,仍旧能够向前冲,这让很多大唐军人乃至军事学者都想不通。
甚至在此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唐的军事学界一直尝试了解吞武里之战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会使得一支封建军队能够容忍这样的一个战损,前仆后继地攻打唐军。前后两次吞武里之战外加外围的一些碰撞,唐军总共歼灭暹罗军达两万人之众。即便是唐军自己,都很坦承地认为,在面对如此损失的时候,没怎么经历过挫折的唐军不一定能够撑下来。
当然在大唐的军事思想中,也绝对不存在利用人命为代价,去拼一个并不重要的胜利。
在很久以后,大唐军事学界对这场战争中,暹罗人悍不畏死的主流观点是,一方面暹罗人在民族性格里就有好狠斗勇,很多暹罗人看上去是温顺的,但是这温顺下面却藏着极为狠辣的的因子,看泰拳这种格斗就能明白,一个如果中正平和的人,打得应该是太极,而只有本身就暴烈凶狠的人,才能创得出泰拳这样的技巧。另一方面,学界还普遍认为,唐军贸然介入暹罗的局势,并且之前海军对吞武里的炮击,使得暹罗人积攒了大量的怒气值,同时拉玛一世还利用跟自己比较配合的佛教宗教势力,对士兵们进行洗脑,使很多士兵坚信他们即便身死战场也会往生极乐,是护卫佛坛的圣者,这也导致了很多被洗脑的暹罗人义无反顾地送死。
再者,暹罗人知道唐军数量很少,而且包括城墙缺口在内的诸多有利之处,都给他们带来的虚假的希望,使得他们认为只要越过了这个坎儿,就能够打赢。这种希望是最伤人的。
总之,不论如何,两次吞武里之战是唐军进入中南半岛之后,打过得最棘手的战役之一。唐军凭借不到一千的守备兵力,透支了陆战队员们几乎所有的精力,最终完成了这场守城作战。很多陆战队员在之后回忆,认为自己面对那些悍不畏死的暹罗兵,随时都可能崩溃,当你的敌人不怕死,就轮到你害怕了。
特别是一度暹罗人攻上了西门的城墙,虽然最终登上城墙的暹罗人可能不足百人,但是那一刻,很少跟敌人近身战的陆战队员们,还是有些紧张的情绪。自然,唐军的士兵平均水准上要比暹罗兵优秀很多,当他们的勇气被激发之后,暹罗人很快就被击败,赶下了城头。毕竟城头的陆战队可是普遍装备了自动武器的。
有些人也曾指责常斌选择夺取吞武里,并据城而守,是极为不智的。他应该等待着大和兵团的抵达,再展开对暹罗人的大规模作战。不过作为独当一面的指挥官,他的选择也不能算是有多少错误。虽然打得艰难,唐军的损失也不大,就是弹药消耗很是显著。同时,暹罗军也因两次吞武里之战,彻底失去了大军团作战的能力,拉玛一世和披耶素里阿派这两名坚决地反唐者也死了,唐人制霸暹罗的路变得更为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