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乾生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可再见到王浩也心里也没那么气愤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输了。
    当时他就是想争取一个项目竞争的机会,也确实争取到了。
    可是他带领团队做的研究依旧赶不上物理实验室。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
    向乾生叹了口气,还是走了过去,主动伸出了手,“王教授,你来了,你们的研究做的太好了,我心服口服啊!”
    后面一句说的发自肺腑,感叹的心情表露无疑。
    王浩笑道,“过奖了。”
    向乾生的表情有些颓废,他输的可不只是一个研究,输的是人生后续的前途。
    作为科学院超导实验室的一员,他拿到了实验室给予的支持,过千万的经费,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那不是科学基金会的拨款,而是超导实验室的经费。
    但是带领团队做研究,最终却没有能达到预期,等于一切都做了无用功,后续再想带领团队做大项目,几乎就是不可能了。
    任何做实验室性研究的人员,都不可能脱离实验室的支持,像是国家级的大项目,也只有最顶级的科研机构才能申请到。
    向乾生思考着,再看向王浩不由摇摇头。
    那只是针对普通人来说,像是王浩这种超级天才,完全不需要借助大实验室的平台。
    而自己,也只是普通人而已。
    ……
    会议正式开始。
    前来参会的有三十人左右,一半都是科学基金会的人员。
    首都大学基础科学中心,来了个七个人,是人数第二多的,其他还有科学院超导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的人,剩下则有几个零散被邀请的超导领域的权威人士。
    会议是分派别就坐的。
    基础科学中心的人都坐在一起。
    汪承林和江建紧挨着,他们正小声说着,“江建啊,那天你说的很好,我们基础科学中心就是光明正大的来比一比。”
    “主次项目要分清楚,我们的方向更好,自然就是主项目。”
    汪承林道,“在超导机制的研究上,他们确实是新的方向,但却受到保密限制。不能做交流重力的研究,主方向只能是对比研究超导机制,和我们是一样的。”
    “我们的研究更专业。”
    “这方面来说,让他们配合实验,对我们来说是有增益的。”
    汪承林插手交流重力研究,也是思考了很多的,他们是做超导的机制研究,详细来说就是研究超导状态的量子态分布特性。
    这是属于‘凝态物理’研究。
    这个方向的研究需要通过不断的实验,来制备具有原子级平整界面的高质量约瑟夫森结。
    如果有交流重力实验,能够辅助提供数据做参考,对于构造量子态波函数分布研究,也许会非常有价值。
    两人说着的时候,会议正式开始了。
    首先还是超导办公室的吴晖院士,他做出有关交流重力的研究阐述,说明了交流重力实验,说明了后续的对比实验,同时,也大大赞叹了物理实验室的工作。
    接下来就是超导实验室的其他教授,站出来对于前一段时间的讨论进行总结,说出了一系列的想法和方向。
    然后,关键点来了。
    作为国内最大的两个超导机制研究机构,首都大学基础科学中心以及科学院超导实验室,分别说明研发的主方向以及近一段时间的进展。
    科学院超导实验室的项目,已经进行了有十几年了,只简单说一下最近的成果进展。
    首都大学基础科学中心的项目是全新的,他们的成果却非常显著。
    比如说,制备出了超薄的具有原子级平整界面的高质量约瑟夫森结,对于超导层的相对转角进行了精准的控制。
    同时,也以此做出一些推论。
    江建作报告说道,“我们认为d波配对理论并不适用铋锶钙铜氧高温超导体系……”
    “我们将会把现有的研究,推广到其它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系,来研究d波配对理论的适用性。”
    “我们正在瞄准原子极限下两个单层铜氧化物超导间的约瑟夫森耦合……”
    “……”
    江建的报告做了差点二十分钟,一直都在讲很专业的内容,包括他们的研发方向、进展、推论,甚至是即将进行的研究。
    虽然讲解的内容很专业,但在场都是超导领域的专家,都能明白他们的研究进展很大,主方向的研究,确实是让人眼前一亮的。
    这就像是构造粒子标准模型,一点点的添加内容进去,早晚都会有成型的那一天。
    只不过,具体进展速度也很难说,类似的研究是有物理极限的。
    现在有进展,不代表未来有进展,也不代表积累到一点程度,就能够实现理论突破,究竟什么时候能给应用领域支持,就更显得有些遥远了。
    不过在场的众人,对于基础科学中心的研究,还是评价很高的。
    放在国际上作对比,相关研究也只能到这个程度了。
    接下来就轮到物理实验室。
    这次会议针对的也是交流重力的研究,物理实验室就是主角。
    首先还是何毅站起来做出了阐述,说明了交流重力实验,说明了实验的新颖性,说明可以通过研究交流重力场和超导之间的关系,来研究探索超导相关的理论机制。
    之后,王浩站了起来,他看着在场所有人,认真说道,“我们同样以超导机制为主方向,但研究方法却是全新的。”
    “传统的超导机制研究,都是以探索超导凝态物理表态为核心,去研究量子态的原子波动。”
    “这个方向不能说的错的,但想实现理论到应用的跨越,很难。”
    “现在的超导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很多应用根本不需要理论支持。”
    王浩走出了座位,边走边说,“我看了最新的超导材料研究,一种新型的二元金属化合物,这个材料是怎么发现的呢?是研究团队在超低温状态下,进行各种材料的实验得来的,我的理解应该没有错误吧?”
    会场的人都跟着点点头。
    大部分全新的超导材料,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发现的。
    “所以。”王浩道,“现阶段,可以说,超导领域理论还在追赶着应用,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赶上,更不要说超越了。”
    “研究超导的凝态物理特性,不能说是错的,却是很难看到尽头,牵扯到量子物理,就像是研究粒子标准模型,这个方向很吸引人,但集合所有的物理学家,都说不清究竟完善到怎样的程度,才能和现实产生关联,而不仅仅局限在理论物理中。”
    王浩走到了边侧的大白板旁,拿起了一根笔,才继续说道,“所以我想通过另一种方式,来对超导机制进行研究,那就是……”
    “数学!”
    听了王浩的说法以后,会议室的人面面相觑。
    凝态物理当然包含数学内容,各种量子波态分析的阐述,运用的就是数学方法。
    王浩不急不慢的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列式,随后解释道,“我所说的数学,不是数学方法,而是建立超导机制的数学模型。”
    “建立以实验数据为基础的超导数学模型,结合交流重力以及其他实验,慢慢的完善这个模型。”
    “具体构造是这样的……”
    王浩写了起来。
    这是他的研究成果,以交流重力实验数据为基础,构建出超导机制的数学模型,也就是以数学的方法,来阐述各个参数的关系。
    如果能把数学模型完善到一定程度,就能够了解材料特性、超导状态触发机制以及温度之间的关系。
    理论上,很多材料都可以归为‘超导材料’,区别只是实现超导状态的温度不同,有的甚至极为接近绝对零度时,才能够触发超导状态。
    用数学手段阐述材料特性、超导状态触发机制以及温度之间的关系,就能够依靠理论,依靠材料特性来判断超导状态温度。
    这样也可以去推导,什么样的材料归属高温超导,甚至是可以去研究,什么样的材料,能够实现‘常温超导’。
    当然,后者很困难。
    但是,在超导的理论机制研究方向上,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肯定是可行的,王浩对这一点非常坚定。
    “用数学的手段去描述超导机制,能够直接以数字、符号的方式,去理解材料特性和超导实现温度之间的关系,未来就可以实现,给应用方向做直接性的理论支持。”
    “我认为这一条路,比研究超导凝态物理特性更具价值!”
    王浩做完了讲解后,很肯定的做出了总结。
    会议室的人都愣愣的看着。
    他们刚才跟着王浩的思路去理解,即便是中途有些晦涩难度,但大致过程是明白了。
    王浩是根据交流重力实验数据,建立了一个把交流重力场、材料特性以及构造等复杂参数,集合在一起的数学模型。
    这是多么复杂的工作?
    好多人想想就感觉头皮发麻,但王浩不止是做出来的,还做的逻辑清晰,至少他们找不出错误所在。
    如果能继续完善下去,显然就能够慢慢的描述出,复杂参数相互之间的关联。
    简单来说,就像是个多参数的应用题。
    参数包括x、y、z、a、b、d……
    每一次实验都能够提供参数之间的关系,就能建立一个对应的方程。
    随着不断进行实验,就能把方程组建立起来,有了足够多的方程,包含了所有的参数,自然就能够对应求解。
    然后,就可以了?
    听起来很简单……个p啊!
    好多人都不由得扯扯嘴角,只听刚才王浩的讲解就知道,‘建立方程’是个非常复杂的数学工作,在场大概率没有其他人能做到。
    唯一能做到的就只有王浩自己而已。
    如果王浩刚才进行的数学工作是正确的,也就说明他所说的方向是正确的,听起来确实比研究超导凝态物理,和相关应用的关联大的多。
    这是个很好的方向啊!
    在场没人敢质疑王浩的数学,自然就没人质疑他所说的方向。
    会场的人反应过来,也一起鼓起了掌。
    有些出乎意料的是,首先表态的是向乾生,他赞叹的说道,“这个方向,前所未有,而且,我觉得希望很大啊!”

章节目录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不吃小南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不吃小南瓜并收藏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