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森数科学实验室正式启用。
    王浩有了新的办公室,着实新鲜了好几天,郁闷的就是‘距离学生太近’,总是有学生过来问问题。
    如果出于教学的方面考虑,能一直给学生答疑也不错,肯定会让学生有很大提升,只是却耽误了自己的研究。
    后来他干脆在门口挂了个‘请勿打扰’的牌子。
    一下子,安静了。
    王浩也耐心的完成了崔勋年给的方程组的剩余四组近似解组数值工作。
    这个工作大概用了十几个小时,还是让人感觉有些烦躁的。
    “如果学生们都能提升上来就好了,类似的工作给他们讲解一下,让他们慢慢去做……”
    王浩思考着。
    这就是他对学生的最大期待。
    另一边。
    103所正忙碌着接待沈城飞机设计研究所过来的团队,带队的是著名战斗机设计师——李建华。
    李建华率领团队完成过几款先进战机的设计,其中有一款还被大规模的制造生产。
    这次率队来103所,也是对103所研究项目的考察,可以对于未来高端战机设计,提供一定的数据参照。
    战机设计,可不像是服装设计那么简单,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庞大工程。
    103所做的是低空飞行动力研究,是战机设计环节中的一个基础研究,能够给战机设计提供低空飞行性能的数据参考。
    战机设计都是有前沿性的。
    李建华的团队正考虑论证第三代舰载机的设计方案,就需要各部分数据方方面面的参考,他连续去了好几个相关的研究所。
    103所,就只是其中一个而已。
    不过103所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战机外形的动力论证,低空飞行比高空飞行要重要的多。
    高空飞行,就只是常规飞行,要求高的是作战半径,而不是最高速度。
    现在常规的战机,最高速度都可以超过音速。
    这就足够了。
    而低空飞行的动力、风阻论证,直接关系到战机的安全性、灵活性,才是最为重要的。
    所以李建华来103所,还带上了研究所的动力组。
    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动力组还是非常有实力的,研究涉及到飞机动力的方方面面,低空飞行自然也是有研究的。
    他们知道103所的研究遇到了问题,也是过来一起做交流讨论。
    等一群人来到了会议室,李建华就对杨渊说道,“我们这次来,一是看看你们的研究进度,另一个,就是听说你们的研究陷入了瓶颈,我们的动力组在低空飞行的风压问题上也有研究,和你们交流一下。”
    “希望通过这次交流,能让技术再进一步,我是希望能有风压实验评估低于20的方案,才能支持更高端的战机设计需求。”
    杨渊听罢顿时笑道,“交流是可以,但是,低空飞行的数据方案上,你们就不必担心了。”
    “哦?”李建华听着有些不解。
    杨渊有些自得的笑道,“我们已经有了两套评估数值低于20的数据方案。”
    “接下来还会继续研究,希望能有更多的方案。”
    李建华顿时惊住了。
    旁边两个动力足的专家,也都听的惊住了,其中一个有些不可思议的说道,“杨总工,你不是开玩笑吧?两套评估数据低于20的方案?”
    “你们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要是靠实验,运气也太好了吧?”
    杨渊得意道,“当然不是靠运气,我们是有高人相助啊!”
    第一百五十七章 新的研究方向:哥德巴赫猜想!
    杨渊说起做出了两套数据方案,风压测试评估数值都低于20,实在太让李建华一行人惊讶了。
    李建华长期从事战机设计,是国内最有名的战机设计专家之一。
    他所带的团队里有专门的动力组,动力组的人也都是顶级空气动力学专家,长期从事飞机飞行的空气动力学研究。
    战机的低空飞行动力研究,就是战机飞行动力研究的重中之重。
    他们只是一个动力组,研究的内容还比较杂,目的也是为了给飞机设计提供支持,而不是研究理论的内容。
    但是他们也是非常专业的,很明白风压测试评估数值低于20代表了什么。
    那就是国际最先进水平,国际最先进的战斗机,进行低空飞行风压测试评估也不可能低于20。
    国内军事科技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某些方面已经赶上了国际水平,但要说研究上超越了国际水平,确实是在说大话了。
    杨渊团队的研究目标,定的也是非常高的,说出来就是风压评估数值低于20,但做项目研究,目标就只是目标,而一般都是达不到目标的。
    风压评估数值低于20,就只是最理想的结果。
    现在听到了杨渊肯定的话,在场两个空气动力专家都直接质问、反驳,因为他们实在太惊讶了。
    杨渊并不在意被质疑,他当然知道对方为什么失态,只是得意的说道,“我们是有高人相助啊!”
    “知道西海大学的王浩教授吗?那是超级天才。”他说的竖起的大拇指,“在偏微分方程领域,在ns方程研究上,谁还能超的过他?”
    “别说是国内了,国际上都难找!”
    这句话说出来让人感觉像是说大话,但加上了‘西海大学王浩’的名字,李建华一行人就没有再反驳了。
    王浩实在太有名气了。
    过去一年里,他就是在舆论上出现最多的数学家,出现的频率,甚至比一些‘热点数学家’、‘网红学者’的还要高。
    有些数学家会因为某些事件上了舆论,就会被讨论很长一段时间。
    王浩则是连续因为某些事件登上舆论,而且他被报道大部分都是因为惊人的成果。
    比如,梅森素数。
    他连续找到了好几个梅森素数,直接震动了国际数学界,以个人的研究成果,差点‘击垮’寻找梅森素数的gimps,gimps也因此和王浩进行合作,才能够继续开放运行支持用户进行梅森素数的搜索工作。
    再比如,角谷猜想的证明。
    国内来说,角谷猜想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数学猜想,知名度可以说仅次于哥德巴赫猜想。
    王浩完成了角谷猜想的证明,一下子被认为是世界顶级的数学家之一。
    等等。
    在前一段时间,王浩的成果也登上了媒体舆论,是有关‘ns方程求近似解’的研究。
    学术圈里的人都感觉很奇怪,因为这个成果普通人是看不懂的,即便能看懂,大概也不会有兴趣。
    结果在成果发布前一段时间,好多人都在讨论ns方程求近似解的重要性,然后就有消息称,王浩的论文就被刊载在四大顶级杂志之一的《数学新进展》上。
    这就感觉前面是在给王浩造势。
    但是,消息灵通的人还是能知道,前面就是有人故意引导舆论,很可能就是苏东大学的傅春杰,只不过没有人有证据而已,结果傅春杰好像偷鸡不成蚀把米,完全成了在给王浩造势。
    从杨渊的口中听到了王浩的名字,李建华一行人反而是有种‘原来如此’的恍然感。
    但是,他们依旧非常惊讶,因为他们知道其中的难度。
    低空飞行动力风压研究最主要就是解决数值的平衡性问题,其中肯定会牵扯很复杂的偏微分方程组。
    这种方程组比单一的ns方程还要难,几乎只能用代入数值的方法求近似解组。
    方程组是没有固定解的,可以说有无数的解组。
    从中寻找适合的解组方案,难度都有些无法想象,他们往常就只能论证数据,然后进行实验验证。
    这样就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经费,还不一定能够找到好的数据方案。
    会议室里的人仔细琢磨了好半天,李建华忽然开口问道,“王浩教授,不会是已经完成ns方程的解析了吧?”
    “这不可能!”马上就有个否定。
    杨渊也摇了摇头,“我仔细注意过数据,他应该是有自己的方法去求取近似解组,而且能够让解组更近似精确解,或者说找到一种平衡。”
    “我也不太理解。这种事情只能问他本人才知道了。”
    “不管怎么说,王浩教授提供给我们两组解,价值千金啊!”杨渊感慨着摇头。
    李建华也点头道,“这种研究确实是价值千金,想必王浩教授也花费了很多精力。”
    杨渊听到这句话,却沉默了一下没说话,主要是王浩研究的速度太快了,即便加上之前的半个月,也肯定超不过二十天。
    二十天,能花费了很多精力吗?
    这时,崔勋年忽然走过来,凑到杨渊的耳边正要小声报告,就听到杨渊很敞亮的说道,“勋年,你有什么话就直接说,都是自己人。”
    李建华等人也看过来。
    崔勋年干脆说道,“是这样的,刚才我收到了王浩教授发来的另外四组近似解,他还说,如果需要更多的解组,可以发个信息过去,他有空会帮忙研究一下。”
    “……”
    “……”
    会议室顿时安静了。
    过了好长时间,李建华才打破沉默,纠正了一下刚才的说法,“王浩教授,还真是天才啊。”
    ……
    王浩并不知道自己研究的几个近似解组,会给杨渊团队的研究带来这么大的推动作用。
    实际上,他只是知道崔勋年是做什么研究的,其他就完全不清楚了,他没有参与过空气动力研究相关的论证,更没有参与过飞机设计的项目,就连研究出的解组代表什么都不清楚。
    他是做理论工作的,就只是找出方程的近似解组而已。
    崔勋年的反馈似乎是对于结果很满意。
    这就可以了。
    现在王浩则是感觉灵感匮乏,他发现在ns方程上的研究完全卡住了。

章节目录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不吃小南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不吃小南瓜并收藏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