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知所谓的大王
    刚刚养好了伤,对于未来如何追求他的武道之路却是一片迷茫的柳下慧,此时正因为上将军的调度安排,日以继夜地奔波忙碌着。
    因为唐上将军正在紧密筹谋着篡位大计,可百忙之中的柳下慧,还是被谭小谈拉出来,再度利用了一把。
    谭小谈告诉她的舅舅,因为一次校武较量中,她和唐家长公子唐霜的侍卫柳下慧结了仇。这次校武,她又再次重伤了柳下慧,因此激怒了唐霜公子。
    而唐上将军现在越来越是倚重唐霜,所以就连唐大小姐也护不住她了,这种情况下她只有走,不走就只能死。
    岗本听了很生气,这可是他的亲外甥女儿。
    岗本对唐家一直极具好感,因为他始终认为,如果不是有唐家力撑着皇帝陛下,木下亲王未必就会那么爽快地交出摄政监国的大权回返封地。
    可是唐家这么对待他的外甥女儿,他还是很生气,岗本大人很小气的。
    谭小谈留在三山洲的事,只有唐家极核心的一群人才知道,消息并未泄露出来,所以岗本并不知道这其间发生的事情。
    岗本很不高兴,可他也没能力干涉唐家的事,只好安慰外甥女儿道:“罢了,舅舅当年想多给你些关照也不容易,现如今却不同了,以后你就在宫内府做事吧,舅舅也好就近照顾你。”
    青萍宫里,从此多了一个叫零的侍女,连姓氏都没有,显然是贱民身份。
    岗本当然不会让自已的外甥女儿干粗笨的活儿,所以没几天她就被调到了皇帝陛下的身边,陪着皇帝陛下钓鱼、逗蛐蛐、画画、制陶、射鸟雀、捉螃蟹……
    小谈的身手用来做这种事,当然是那柄杀鸡的牛刀,所以,很快她就成了陛下身边的红人儿。
    整个宫内府现在人人都知道,陛下行则有岗本大人,卧则有零姑娘,一外一内,都是陛下身边最得宠的人。
    皇帝重用两个贱民,这无疑又为他昏君的称号加了一层佐证,只不过,现在哪怕是一向谨慎的唐上将军,也懒得派人去调查这个零姑娘的背景身份了。
    箭已在弦,大事在即,不管她是什么来历,对皇帝又能产生多少影响,又能怎么样?一刀杀了就是!何况,她也不过就是昏君的一个伴玩罢了。
    小谈当然隐瞒了自已此来的真实目的,对任何人都没有泄密一句。
    但是扪心自问,对于杨瀚的吩咐,她始终觉得不敢置信,大王的计划……太不可思议了吧?真的可能吗?
    她总觉得,那是绝无可能的事情,而事情一旦失败,在这场谋国的巨大旋涡中,她将被彻底绞杀,渣儿都不剩。可她还是来了,毫不犹豫。
    虽然,她和杨瀚接触的时间并不长,迄今也不过一年多的时间,但是她相信杨瀚。
    以前,她也这样相信过唐诗,可是尽管已经经历过一次出卖,她仍然相信杨瀚。
    她说不出太多的理由,可她就是相信,相信他绝不会故意害自已。这相信,是本能的反应。
    年轻的皇帝跑到湖上,用小虫儿穿在钩上逗引湖中肥鱼的时候,她就会静静地坐在皇帝的身后,抱着双膝。
    投在水面上的,是她安静、优美的身影。有时候,她会利用这时间,思念那个与曾与她同床共枕的男人,那是她唯一的男人,正是新婚小别的时候,如何不想他?
    有时候,她会仰起头,看那风推着云来云云、细嗅着那涟漪荡来的花香,倾听那鱼儿出水又复入水的声音,以及皇帝陛下跟偷了只鸡的小狐狸一般咯咯咯的笑声……
    更多的时候,小谈却在担心,猫儿哪有不偷腥的,那只大猫身边,偏生就有两条一身腥味儿的鱼,一个叫大甜、一个叫小甜,我不在,会被她们趁机钻了空子吧?
    ……
    大甜和小甜很想钻谭小谈的空子,可是谭小谈走后不久,人还没到青萍湖,杨瀚就又下山了。
    去年,杨瀚下了一趟山。回山之后,急脚递建立了,一座座城池拔地而起,一片片农田相继开垦……
    工商税法建立,朝廷体制初具规模,百姓心中的朝廷渐渐不再只是杨瀚一个人所代表的虚无缥缈的天圣图腾,而是渐渐有了具象化的体现。
    这具象体现在他的象农队上、体现在他的急脚递上,体现在他的工商税上,体现在那一座座城池的管理者新的称呼上:知州、知府、知县……
    即便他们仍然是听命于挂着尚书、侍郎衔的那些部落酋长们,但他们及其下属,正按照朝廷的统一官制和职能划分在一步步建立。
    总不能说知府大人下辖大管事三人、小头目八个吧?他们自已现在也觉得丢人。
    有了官职与职能划分,他们就能无时无刻地想起,他们上边还有个朝廷,有个大王。
    今年,杨瀚下山不仅带着何善光,还带了大甜和小甜,以及利用这一年时间又培训出来的一支由三百头猛犸巨象组成的队伍。
    这回的象奴,全部来自于投靠、依附了忆祖山的那些庄户人家。
    何善光为这些环忆祖山而建的村落造了黄册,委派了里正乡官,进行了规范管理。
    其中许多人家在当地种田、做工、开店,他们的命运已经和忆祖山上的杨瀚紧密相连,再不可分。
    何善光从这些人家择选刚刚进入青壮期的那些年轻人,杨瀚对他们自然可以做到如臂使指。
    杨瀚下山后,一路走,一路修路。三百头猛犸巨象一路趟过去,就是最平整最结实最宽敞的一条路,只消稍作铺整,就是一条经久耐用的官道。
    这路从忆祖山下一路趟出去,延伸向一座座大城。每到一处城池,杨瀚就会停下来勘察当地地理,了解水文情况,协助当地修建沟渠、堤坝、道路。
    每日里,一头头巨象城里城外、山地河川地到处走,不但当地最详尽的地图顺利到手,有关人口、构成、民俗、风气,发展状况,杨瀚这边也就了然于胸了。
    这支庞大的队伍一路行运,各地只需供应队伍的饮食,这当然是各方求之不得的事儿。
    但是随着亲眼目睹的坐在猛犸巨象上的大王的英姿,随着急脚递的成员为千家万户送信、揽信时同户主随便拉呱的几句话,大王的慷慨义举也就传到了每一个百姓的心中。
    因此,杨瀚离去时带走的还有一颗颗渐渐倾向朝廷的人心。
    道路之重要,当然每一座城的人都知道,他们过去一年在出山、筑城的过程中,已经有了简易的道路,可是人口集中之后,这样的路远远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尤其是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道路难行的缺陷便十分明显了,这也是各方势力对大王此举无比拥戴的原因。而在此过程中,当然需要大量的人手。
    于是,很多在雨后受灾成了难民的人,亦或者因为要给朝廷和地方上缴高达七成的粮赋,对比忆祖山下的百姓心有不平的人,便以务工为借口,携妻带子地追随着庞大的象队而去。
    许多城池虽然现在也在学着朝廷造黄册,可问题是他们对于地方上的监控和管理还没什么力度,因为他们还没有地方行政部门。
    村镇一级完全散养,乡贤耆老阶层还没出现,城里面所谓的衙门正在摸索着任命官职以及划分职能阶段。
    而各地不同的势力范围,其行政势力也是不可能协同合作的,所以一旦离开一个势力的地盘,那就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所谓的黄册便成了废纸一张,因此对于人员的流失,他们毫无办法。
    他们都清楚,只有与朝廷结合,真正成为一个整体,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没有一个人肯站出来这么做。
    当然,对于大王带走一些难民,对比修路救灾的功德,仍然在他们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况且,真要把那些难民留下,谁来救济他们呢?
    既然国的概念尚未形成,只有一个个“家”,那大家顾的就只能是自已的家。没人肯去抚恤、安排,这些人留下,只怕也只能变成破坏地方的不稳定因素。
    能让他们容忍退让最重要的一点仍然是:大王没有军队。
    所以,他们认为一切仍在掌握。
    杨瀚带的人并不多,他带了三百象奴下山,现在已经走了一半的城池,跟随他而行的也不过就是两千人上下,这个数量,没有任何一方势力会引起警惕。
    只是,在这过程中,杨瀚在离开原城市,即将抵达新城市之前,已经安排了多少批人返回忆祖山,因为各方势力统治范围的割裂以及对别人的保密,就没有任何一方能准确统计了。
    这样一路下去,大甜和小甜纵然有心亲近大王也没有机会。环境真的很苦,杨瀚就像传说中治水的大禹,这样的环境,哪有浪漫旖旎可言?
    一路行来,为了方便,大甜和小甜也换上了男装,每天像个小厮一样,跟着杨瀚跑前跑后,不过她们渐渐觉得,这样的生活虽然辛苦,却也很有意思。
    三山洲的妇人,本来就如男人一样,要撑起家庭的半边天。入宫之后,她们心心念念的事就只是围着那一个男人转,想方设法地讨他欢心,其实她们也觉空虚的很。
    而现在,她们的生活很充实。
    随着队伍一路开进,原本从山上带下来的象奴队的人越来越熟练,他们不需要别人指挥了,杨瀚给他们每个人都拨了七八个人辅助,他们现在也在“传帮带”了。
    这七八个人在同一个象奴的指挥下,规划他们负责路段的设计、建造的程序,谁开路、谁平地、谁铺路、谁采石,谁先谁后,安排的有条不紊。
    如果各方势力的首领们肯在烈日之下,站到尘土飞扬的工地里去认真观察,他会惊奇地发现,这些人的协同配合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得心应手,对于命令的服从,也是越来越习惯。
    一年之前,他们还是精于使船的水手、精于用箭的猎手,每个人都是极强悍的战士。现在他们又懂得了纪律、懂得了配合。
    所以,现在只要杨瀚一声令下,他们拿出自已尚未生锈的刀箭,每七八人依托一头猛犸巨象,就是一个个可以完美发挥轻重武器特点、完美进行远近程武器搭配的精英作战小分队。
    这个秘密,直到他们抵达大雍城,徐诺出城十里,亲自赶来迎接她的“丈夫”时,她才怵然而惊,忽然意识到了什么。

章节目录

南宋异闻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月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月关并收藏南宋异闻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