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乾清宫。
刚满十八岁的朱慈烺坐在正位,右手首位依次是安国郡王刘鸿渐、内阁首辅李邦华、次辅韩郁、中极殿大学士孟兆祥。
左边则是东阁大学士张天禄、文渊阁大学士方岳贡、建极殿大学士倪元璐。
这是自崇祯大叔驾崩后刘鸿渐第一次参与阁议,物是人非而又睹物思人,刘鸿渐尽量不去想那些仿佛发生在昨日的往事。
那些年他与崇祯大叔一起开过的会,那些年他与内阁成员一起吵过的架,崇祯大叔总是坐在那儿表情严肃的沉默不语。
等一圈人意见发表完了、也吵完了,崇祯大叔就会起来盖棺定论,而且大部分时候崇祯接受的总是他刘鸿渐的意见。
“皇上,盐政断然不可废,否则天下必乱呀!”内阁首辅李邦华起身拱手道。
虽然大部分情况下内阁首辅李邦华都与刘鸿渐站在一起,但这并不能说明李邦华是刘鸿渐的人,恰恰相反,李邦华这人处事向来是对事儿不对人。
只要他认为不利于朝廷的政策,不管是谁哪怕是皇上他也敢怼,但反之即便是看他不顺眼的同僚,他也会去附议。
一直以来刘鸿渐提出来的大部分提议基本上都是有助于朝廷的,是以给其他官员的假象便是李邦华唯刘鸿渐马首是瞻。
但盐政不一样,盐政乃是传承两千年的古老制度,已经超脱于大明祖制的存在,之所以能实行这么久那就必然有其道理。
贸然的取消盐引制度,势必导致市面上的混乱,影响百姓的日常所需。
而且取消了盐政,朝廷少了大笔收入暂且不说,倘若官府不管了,那私盐贩子岂不是更猖獗了?
更重要的是,百姓并未因吃不起盐而致民怨沸腾,这样不挺好的吗?干嘛要改?
首辅都发了话表示反对自然就省了其他几位阁臣的事儿,朱慈烺听完了大致的意见,眼睛重又看向了刘鸿渐。
“皇上,臣并未说是要废除盐政,然大明之盐政与旧朝却已有非常大的改变,盐虽然明面上依旧是官营,但实际上跟私营无异。
李大人可知,自太祖皇帝建朝以来,盟古人、通古斯人一直滋扰北方,致使朝廷不得不再北方屯重兵以防备。
然九边兵多,粮草需求也大,但官运粮草路上消耗极大,朝廷为了省去这份儿消耗,便着南方的商人代为贩运粮草,作为回报朝廷以实际运抵边关的粮草数额来分配给这些商人盐引,是也不是?”
刘鸿渐并未生气,而是将大明盐政的由来讲了一遍,说是说给李邦华听,但其实是说给朱慈烺听。
“没错。”李邦华身为兵部尚书自然知道这些陈年旧事,回答的也很干脆。
“然这些盐商为了弥补损失,拿到盐引到各地盐坊换取食盐之后,就将盐的价格提高两倍甚至三倍不止,而后卖给百姓,有没有这回事?”刘鸿渐又问,声调却变得有些严厉起来。
“却有其事,但若盐商们卖得太过离谱,官府也会介入……”东阁大学士张天禄接过刘鸿渐抛出来的质问道。
“哦?是吗?”刘鸿渐眼睛微眯盯着张天禄以疑问的语气道。
介入个毛线,老子南南北北跑了几个来回了,只见各地百姓视食盐如宝,明明买不起却还要勒紧裤腰带去买,而官府呢?
呵呵,都特么是既得利益者,有几人会管百姓死活呢?
即便有官员想出来伸张正义,朝廷上上下下包括内阁都这个态度,谁又能改变什么呢?
估计奏疏刚呈交上去,接下来接到的便是贬谪的通知吧,外加上全天下朝臣送过来的一堆小鞋子和白眼儿。
除了他这个虱子多了不怕痒的混不吝敢来提,还有谁能去跟祖制对抗呢?
“朝廷固然为了节省人力物力消耗,而使商人运输粮草,但百姓又有何罪?凭什么将这部分消耗都转嫁到百姓头上?
朝廷处事难道不是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天下万民吗?”刘鸿渐声音高亢的道。
内阁其余官员没一个敢回答刘鸿渐的质问,是呀,问题就是这么简单,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你朝廷倒是省却了粮草运输中的消耗,可这部分消耗缺一倍、两倍的转嫁道了全国各地的百姓头上,商人们不止不赔钱,还赚取到了更多的钱。
“张大人,听闻你家有个外甥在江西贩盐,生意做的不赖,可有此事?”刘鸿渐若无其事的随口道。
之所以所有人都反对,排除如李邦华这等事事为朝廷考虑的老顽固外,其他人家族里或者私下里或多或少都会有见不得人的PY交易。
这种事,古往今来都屡见不鲜、屡禁不止。
“这……下官已好几年不曾回江西老宅,家里人也愈加生疏了,还真不知家中人竟也参与此事,待下官回去便细细查明,倘若真有此事,下官必定依法从事。”
张天禄整理好了说辞,回答的倒是密不透风,只是刘鸿渐心想我信你个鬼,若是真无此事恐怕张天禄也不会这般说辞,肯定是大义凛然的怼回去。
朱慈烺闻言也并没太在意,毕竟这些事并不算什么新鲜事,朝臣家里或多或少都有,而且也很难查。
毕竟人家做人家的生意,你做你的官儿,人家是亲戚不假,但是你证据呢
“只是王爷,倘若盐政真的改制,正如下官先前所说,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呀!
比如放开朝廷专营的政策,势必民间会效仿,各地制盐水平参差不齐,百姓很可能花了同等的银钱,却买来搀满沙子等杂质的劣等盐。”
李邦华仍旧不同意刘鸿渐的提议,即使他自己也无法回答刘鸿渐的质问,但这就是李邦华,顽固而执拗的李邦华。
“这个好办,食盐官府依旧要根据民需继续生产,各地的盐坊、盐矿也依旧归原盐政思运作,但诸如海盐以及新盐坊的开辟朝廷却是可以放开。
而朝廷只需用一个招式来应对所有的问题。”刘鸿渐意味深长的道。
“哦?王爷说的是什么方法?”李邦华急忙追问道。
“价格,将食盐的价格定得低点!低到朝廷不整这份儿银子,其他商贾也失去兴趣的地步!”
刚满十八岁的朱慈烺坐在正位,右手首位依次是安国郡王刘鸿渐、内阁首辅李邦华、次辅韩郁、中极殿大学士孟兆祥。
左边则是东阁大学士张天禄、文渊阁大学士方岳贡、建极殿大学士倪元璐。
这是自崇祯大叔驾崩后刘鸿渐第一次参与阁议,物是人非而又睹物思人,刘鸿渐尽量不去想那些仿佛发生在昨日的往事。
那些年他与崇祯大叔一起开过的会,那些年他与内阁成员一起吵过的架,崇祯大叔总是坐在那儿表情严肃的沉默不语。
等一圈人意见发表完了、也吵完了,崇祯大叔就会起来盖棺定论,而且大部分时候崇祯接受的总是他刘鸿渐的意见。
“皇上,盐政断然不可废,否则天下必乱呀!”内阁首辅李邦华起身拱手道。
虽然大部分情况下内阁首辅李邦华都与刘鸿渐站在一起,但这并不能说明李邦华是刘鸿渐的人,恰恰相反,李邦华这人处事向来是对事儿不对人。
只要他认为不利于朝廷的政策,不管是谁哪怕是皇上他也敢怼,但反之即便是看他不顺眼的同僚,他也会去附议。
一直以来刘鸿渐提出来的大部分提议基本上都是有助于朝廷的,是以给其他官员的假象便是李邦华唯刘鸿渐马首是瞻。
但盐政不一样,盐政乃是传承两千年的古老制度,已经超脱于大明祖制的存在,之所以能实行这么久那就必然有其道理。
贸然的取消盐引制度,势必导致市面上的混乱,影响百姓的日常所需。
而且取消了盐政,朝廷少了大笔收入暂且不说,倘若官府不管了,那私盐贩子岂不是更猖獗了?
更重要的是,百姓并未因吃不起盐而致民怨沸腾,这样不挺好的吗?干嘛要改?
首辅都发了话表示反对自然就省了其他几位阁臣的事儿,朱慈烺听完了大致的意见,眼睛重又看向了刘鸿渐。
“皇上,臣并未说是要废除盐政,然大明之盐政与旧朝却已有非常大的改变,盐虽然明面上依旧是官营,但实际上跟私营无异。
李大人可知,自太祖皇帝建朝以来,盟古人、通古斯人一直滋扰北方,致使朝廷不得不再北方屯重兵以防备。
然九边兵多,粮草需求也大,但官运粮草路上消耗极大,朝廷为了省去这份儿消耗,便着南方的商人代为贩运粮草,作为回报朝廷以实际运抵边关的粮草数额来分配给这些商人盐引,是也不是?”
刘鸿渐并未生气,而是将大明盐政的由来讲了一遍,说是说给李邦华听,但其实是说给朱慈烺听。
“没错。”李邦华身为兵部尚书自然知道这些陈年旧事,回答的也很干脆。
“然这些盐商为了弥补损失,拿到盐引到各地盐坊换取食盐之后,就将盐的价格提高两倍甚至三倍不止,而后卖给百姓,有没有这回事?”刘鸿渐又问,声调却变得有些严厉起来。
“却有其事,但若盐商们卖得太过离谱,官府也会介入……”东阁大学士张天禄接过刘鸿渐抛出来的质问道。
“哦?是吗?”刘鸿渐眼睛微眯盯着张天禄以疑问的语气道。
介入个毛线,老子南南北北跑了几个来回了,只见各地百姓视食盐如宝,明明买不起却还要勒紧裤腰带去买,而官府呢?
呵呵,都特么是既得利益者,有几人会管百姓死活呢?
即便有官员想出来伸张正义,朝廷上上下下包括内阁都这个态度,谁又能改变什么呢?
估计奏疏刚呈交上去,接下来接到的便是贬谪的通知吧,外加上全天下朝臣送过来的一堆小鞋子和白眼儿。
除了他这个虱子多了不怕痒的混不吝敢来提,还有谁能去跟祖制对抗呢?
“朝廷固然为了节省人力物力消耗,而使商人运输粮草,但百姓又有何罪?凭什么将这部分消耗都转嫁到百姓头上?
朝廷处事难道不是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天下万民吗?”刘鸿渐声音高亢的道。
内阁其余官员没一个敢回答刘鸿渐的质问,是呀,问题就是这么简单,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你朝廷倒是省却了粮草运输中的消耗,可这部分消耗缺一倍、两倍的转嫁道了全国各地的百姓头上,商人们不止不赔钱,还赚取到了更多的钱。
“张大人,听闻你家有个外甥在江西贩盐,生意做的不赖,可有此事?”刘鸿渐若无其事的随口道。
之所以所有人都反对,排除如李邦华这等事事为朝廷考虑的老顽固外,其他人家族里或者私下里或多或少都会有见不得人的PY交易。
这种事,古往今来都屡见不鲜、屡禁不止。
“这……下官已好几年不曾回江西老宅,家里人也愈加生疏了,还真不知家中人竟也参与此事,待下官回去便细细查明,倘若真有此事,下官必定依法从事。”
张天禄整理好了说辞,回答的倒是密不透风,只是刘鸿渐心想我信你个鬼,若是真无此事恐怕张天禄也不会这般说辞,肯定是大义凛然的怼回去。
朱慈烺闻言也并没太在意,毕竟这些事并不算什么新鲜事,朝臣家里或多或少都有,而且也很难查。
毕竟人家做人家的生意,你做你的官儿,人家是亲戚不假,但是你证据呢
“只是王爷,倘若盐政真的改制,正如下官先前所说,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呀!
比如放开朝廷专营的政策,势必民间会效仿,各地制盐水平参差不齐,百姓很可能花了同等的银钱,却买来搀满沙子等杂质的劣等盐。”
李邦华仍旧不同意刘鸿渐的提议,即使他自己也无法回答刘鸿渐的质问,但这就是李邦华,顽固而执拗的李邦华。
“这个好办,食盐官府依旧要根据民需继续生产,各地的盐坊、盐矿也依旧归原盐政思运作,但诸如海盐以及新盐坊的开辟朝廷却是可以放开。
而朝廷只需用一个招式来应对所有的问题。”刘鸿渐意味深长的道。
“哦?王爷说的是什么方法?”李邦华急忙追问道。
“价格,将食盐的价格定得低点!低到朝廷不整这份儿银子,其他商贾也失去兴趣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