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南京。
一转眼距离上次来南京已经过去一年时间了,南京城还是那个样子,依旧灯红酒绿、繁华如斯。
刘鸿渐一行人走在大街上,路两旁不时有浓妆淡抹的女子对着他们抛着媚眼,刘鸿渐倒没什么,身后跟着的五六个亲卫却被撩拨的脸上发烫。
由于局势紧迫刘鸿渐也不想拖延,在得知郑芝龙将谈判地点选在南京后,刘鸿渐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只要不是在郑芝龙的老巢福建,他就有把握保证自己的安全。
到了南京城刘鸿渐除却通知了应天府尹史可法外,一行人更是直奔潇湘阁。
老郑家来人,自然是将整个潇湘阁都给包下,刘鸿渐到达潇湘阁时早已有郑家的人在门口迎接。
按照约定,双方所带的护卫不能超过十人,刘鸿渐也很守规矩,除了内阁韩大爷外,只带了牛大棒槌、阔端、刘虎、刘豹以及常钰。
只不过这几人人手端着一把AKM。
“想来这位便是安国郡王了吧,果然是年轻俊杰,在下郑芝凤,幸会幸会!”刚一进门便有一四十许的壮年男子起身相迎。
“不敢不敢,怎不见你家家主呢?或者说你可以全权替郑家做决定?”虽早已得知这次谈判郑芝龙不会到场,刘鸿渐仍然不爽的问道。
“呵呵,真是抱歉,我大哥这几日偶感风寒仍在卧床养病,不过王爷放心,在下此次前来已经得了家兄的准允,可以全权处置此事。”郑芝凤拱拱手解释道。
二人寒暄两句各自落座,谁知还在屋子里碰到了熟人,这人一副文士模样坐在郑芝凤身边向刘鸿渐拱手。
“你是……那个那个……”刘鸿渐记性不怎么好,虽见过两次却又想不起人名字来。
“张瑾,王爷,鄙人叫张瑾。”张瑾马上提醒道,他生怕面前这位不按套路出牌的年轻王爷又叫他刘瑾。
“嗯,本王认得你嘛,看把你紧张的,给二位介绍一下,这位是内阁次辅韩郁韩大人。”刘鸿渐指着身旁把自己当作木头人般的韩郁道。
本来此番谈判他自己来就成,可这韩大爷不放心好说歹说非要跟来,刘鸿渐知道这厮是担心他不善谈判而吃亏,只得带上了他。
“老夫是来旁听的,你们聊,你们聊。”韩郁对郑家人十分不感冒,说完便又揣着手老神在在的闭上了眼睛。
刘鸿渐也不管他,自顾自的打量起郑芝凤以及他身后数个壮硕的护卫来。
“大木兄弟近日可还好?听说他已经停了南京国子监的课业,回你家水军任职了?”刘鸿渐眼睛盯着紧挨着郑芝凤的那个护卫道。
这护卫虽然也是一身轻甲腰挂战刀,但……站在那儿总给人一种若有若无的压力,而且这护卫得有四十大几了吧。
“王爷是说福松少爷吧,呵呵,自去岁江南生了那事儿,少爷不知怎么的跟变了个人儿似的,非要放弃国子监的课业从军,把家兄气的都摔了东西。
如今福松少爷在郑家金字旗下任副督管,前些日子他领船队去了吕宋,不过近日应该快回来了。”郑芝凤解释道。
“哦,这样啊,本来还想跟大木老弟喝两杯,如今看来怕是没机会喽。”刘鸿渐随口道。
“王爷,咱们还是来谈正事儿吧,只要我郑家能和朝廷和睦相处,郑家的大门永远向王爷敞开,福松少爷也会在郑家摆好酒宴等您。”
郑芝凤不知道面前这位王爷为啥对他家大少爷这么关心,强行将话题又扯了回来。
“也对,那么便直奔主题吧,你们郑家在东南沿海、以及南洋已经纵横数十载,该捞的也差不多捞够了吧。
何去何从,你们应该已经商议的差不多了,那么现在告诉本王,是降?还是战?”刘鸿渐盯着郑芝凤的眼睛,声音虽平和,但平和之中却又透着嚣张。
“王爷不必步步紧逼,家主既然派在下前来,定然是不希望开战,再者说,郑家本就是大明所统属,家主身上还担着南安伯的爵位,说降字怕是不合适吧?”郑芝龙不甘示弱道。
“哦?这倒是本王的口误了,这么说郑家是打算无条件归附朝廷喽?”刘鸿渐心中冷笑道。
“王爷您太幽默了,郑家有各类战船不下三千只,手下各类步卒不下二十万,他们家小的吃穿用度全指望着家主……”
“所以,你是在威胁本王、威胁朝廷吗?”刘鸿渐直接将郑芝凤打断。
郑家有三千艘战船、二十万各类步卒不假,但却散布在大泥、浡尼、占城、吕宋、魍港、北港、大员、平户、长崎、孟买、万丹、旧港、巴达维亚、麻六甲、柬埔寨、暹罗等南洋各地。
真正部署在大明东南沿海的,肯定是连五万都不到。
就算全部是你郑家的精锐,在这陆地上能干得过大明的十万铁军吗?自己心里没点逼数吗?
“在下没这个意思,王爷,只是这些步卒们指望着家主供养他们的家小,并且除了我郑家人外,对朝廷缺乏敬意和信任。
倘若朝廷能准允郑家继续统管福建和南洋,郑家可从每年挣得的利银中拿出一半来供奉朝廷,并且每年提供给朝廷米粮一百五十万石,不知这样王爷可满意吗?”
郑芝凤提出了自以为刘鸿渐无法拒绝的提议。
朝廷缺银、缺粮,郑家自然知道,否则朝廷这两年也不会再三下诏命他郑家运送粮食到九边。
现在郑家愿意出一半利银、一百五十万石米粮,并且是无偿的,任是谁估计都会心动吧。
“维持现状吗?你郑家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吧!”刘鸿渐冷笑道。
若是两年前,在大明朝廷最困苦之时、在他与崇祯岳父恨不得将一两银子、一粒米掰成两半用的时候,刘鸿渐估计会同意。
只是现在,呵呵,锦上添花永远比不了雪中送叹,大明朝廷已经不稀罕你的银子和米粮了。
而且刘鸿渐也不是朝廷里那些目光短浅的大臣,海洋里蕴含着多大的商机和利益,没人比他更清楚。
你郑家倒是做的好买卖,只是很不凑巧,偏偏碰到了本王这个明眼人。
“给你郑家三个选择。”对于郑芝凤的提议,刘鸿渐嗤之以鼻的道。
一转眼距离上次来南京已经过去一年时间了,南京城还是那个样子,依旧灯红酒绿、繁华如斯。
刘鸿渐一行人走在大街上,路两旁不时有浓妆淡抹的女子对着他们抛着媚眼,刘鸿渐倒没什么,身后跟着的五六个亲卫却被撩拨的脸上发烫。
由于局势紧迫刘鸿渐也不想拖延,在得知郑芝龙将谈判地点选在南京后,刘鸿渐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只要不是在郑芝龙的老巢福建,他就有把握保证自己的安全。
到了南京城刘鸿渐除却通知了应天府尹史可法外,一行人更是直奔潇湘阁。
老郑家来人,自然是将整个潇湘阁都给包下,刘鸿渐到达潇湘阁时早已有郑家的人在门口迎接。
按照约定,双方所带的护卫不能超过十人,刘鸿渐也很守规矩,除了内阁韩大爷外,只带了牛大棒槌、阔端、刘虎、刘豹以及常钰。
只不过这几人人手端着一把AKM。
“想来这位便是安国郡王了吧,果然是年轻俊杰,在下郑芝凤,幸会幸会!”刚一进门便有一四十许的壮年男子起身相迎。
“不敢不敢,怎不见你家家主呢?或者说你可以全权替郑家做决定?”虽早已得知这次谈判郑芝龙不会到场,刘鸿渐仍然不爽的问道。
“呵呵,真是抱歉,我大哥这几日偶感风寒仍在卧床养病,不过王爷放心,在下此次前来已经得了家兄的准允,可以全权处置此事。”郑芝凤拱拱手解释道。
二人寒暄两句各自落座,谁知还在屋子里碰到了熟人,这人一副文士模样坐在郑芝凤身边向刘鸿渐拱手。
“你是……那个那个……”刘鸿渐记性不怎么好,虽见过两次却又想不起人名字来。
“张瑾,王爷,鄙人叫张瑾。”张瑾马上提醒道,他生怕面前这位不按套路出牌的年轻王爷又叫他刘瑾。
“嗯,本王认得你嘛,看把你紧张的,给二位介绍一下,这位是内阁次辅韩郁韩大人。”刘鸿渐指着身旁把自己当作木头人般的韩郁道。
本来此番谈判他自己来就成,可这韩大爷不放心好说歹说非要跟来,刘鸿渐知道这厮是担心他不善谈判而吃亏,只得带上了他。
“老夫是来旁听的,你们聊,你们聊。”韩郁对郑家人十分不感冒,说完便又揣着手老神在在的闭上了眼睛。
刘鸿渐也不管他,自顾自的打量起郑芝凤以及他身后数个壮硕的护卫来。
“大木兄弟近日可还好?听说他已经停了南京国子监的课业,回你家水军任职了?”刘鸿渐眼睛盯着紧挨着郑芝凤的那个护卫道。
这护卫虽然也是一身轻甲腰挂战刀,但……站在那儿总给人一种若有若无的压力,而且这护卫得有四十大几了吧。
“王爷是说福松少爷吧,呵呵,自去岁江南生了那事儿,少爷不知怎么的跟变了个人儿似的,非要放弃国子监的课业从军,把家兄气的都摔了东西。
如今福松少爷在郑家金字旗下任副督管,前些日子他领船队去了吕宋,不过近日应该快回来了。”郑芝凤解释道。
“哦,这样啊,本来还想跟大木老弟喝两杯,如今看来怕是没机会喽。”刘鸿渐随口道。
“王爷,咱们还是来谈正事儿吧,只要我郑家能和朝廷和睦相处,郑家的大门永远向王爷敞开,福松少爷也会在郑家摆好酒宴等您。”
郑芝凤不知道面前这位王爷为啥对他家大少爷这么关心,强行将话题又扯了回来。
“也对,那么便直奔主题吧,你们郑家在东南沿海、以及南洋已经纵横数十载,该捞的也差不多捞够了吧。
何去何从,你们应该已经商议的差不多了,那么现在告诉本王,是降?还是战?”刘鸿渐盯着郑芝凤的眼睛,声音虽平和,但平和之中却又透着嚣张。
“王爷不必步步紧逼,家主既然派在下前来,定然是不希望开战,再者说,郑家本就是大明所统属,家主身上还担着南安伯的爵位,说降字怕是不合适吧?”郑芝龙不甘示弱道。
“哦?这倒是本王的口误了,这么说郑家是打算无条件归附朝廷喽?”刘鸿渐心中冷笑道。
“王爷您太幽默了,郑家有各类战船不下三千只,手下各类步卒不下二十万,他们家小的吃穿用度全指望着家主……”
“所以,你是在威胁本王、威胁朝廷吗?”刘鸿渐直接将郑芝凤打断。
郑家有三千艘战船、二十万各类步卒不假,但却散布在大泥、浡尼、占城、吕宋、魍港、北港、大员、平户、长崎、孟买、万丹、旧港、巴达维亚、麻六甲、柬埔寨、暹罗等南洋各地。
真正部署在大明东南沿海的,肯定是连五万都不到。
就算全部是你郑家的精锐,在这陆地上能干得过大明的十万铁军吗?自己心里没点逼数吗?
“在下没这个意思,王爷,只是这些步卒们指望着家主供养他们的家小,并且除了我郑家人外,对朝廷缺乏敬意和信任。
倘若朝廷能准允郑家继续统管福建和南洋,郑家可从每年挣得的利银中拿出一半来供奉朝廷,并且每年提供给朝廷米粮一百五十万石,不知这样王爷可满意吗?”
郑芝凤提出了自以为刘鸿渐无法拒绝的提议。
朝廷缺银、缺粮,郑家自然知道,否则朝廷这两年也不会再三下诏命他郑家运送粮食到九边。
现在郑家愿意出一半利银、一百五十万石米粮,并且是无偿的,任是谁估计都会心动吧。
“维持现状吗?你郑家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吧!”刘鸿渐冷笑道。
若是两年前,在大明朝廷最困苦之时、在他与崇祯岳父恨不得将一两银子、一粒米掰成两半用的时候,刘鸿渐估计会同意。
只是现在,呵呵,锦上添花永远比不了雪中送叹,大明朝廷已经不稀罕你的银子和米粮了。
而且刘鸿渐也不是朝廷里那些目光短浅的大臣,海洋里蕴含着多大的商机和利益,没人比他更清楚。
你郑家倒是做的好买卖,只是很不凑巧,偏偏碰到了本王这个明眼人。
“给你郑家三个选择。”对于郑芝凤的提议,刘鸿渐嗤之以鼻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