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契丹虎狼相比,我们宋军也像是读书人呢。”冯拯不慌不忙的微微一笑:“据枢密院档案所载,近十年来,宋辽两军大小四十二战,我军的胜率只有一成;再看看前几天的那两场恶战,诸位将军个个拼死抗敌,最终的伤亡战损也同样高达三比一,令人不禁惊愕。这样的强敌,倘若被逼成陷入绝境的猛兽,我们到底还需要死多少兵马,才有必胜的把握呢?抑或是说,就如同在下对上高老将军那样,即使拼上小命也打不赢?”
“嗯,冯大人言之有理啊。”观文殿大学士蒋希同意道:“契丹人野蛮愚昧,自幼便以好勇斗狠为荣,再加上个个弓马娴熟、能征善战,当真要在平野之中胜他一筹,恐怕有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啊。”
吏部尚书曹安泰说道:“另外,此番宋辽之战,与以往大不相同。最关键一处,便是辽国皇帝和萧太后皆在军中。可以想见,辽军将士为了保护他们的君主,岂肯乖乖就范?我觉得与之相反,局面越是困苦凶险,辽国皇帝越是危在旦夕,他们便越发视死如归。对待这样的敌人,不可轻言决胜。”
八千岁小王爷不满道:“哼,照你们这么说,我们占据优势还反倒有错了?放着处于劣势的敌人不打,难道专打局面占优的敌人吗?真是岂有此理!”
“殿下不必着急,下官还有话说,”冯拯言道:“辽国这回大举进犯,为的是什么?其实他们的檄文中写的很明白,就是想要夺取关南之地,防止我军北伐。而陛下御驾亲征为的又是什么?当然是针锋相对,不让敌人目的得逞。这便是朝廷最应该着眼的大战略。”
他转向宋真宗道:“陛下,既然双方有机会罢兵休战,那么只消让辽军退回本土,发誓不再侵袭关南各州,我们进而视条件开放互市,每年给予赏赐,不就等于达成战略了吗?这也符合寇相当初‘以战止战’的构想啊。又何必得陇望蜀,冒着天大的风险,去追求不切实际的战果呢?”
宋真宗点点头,转向高琼、杨延昭等武将,问道:“诸位爱卿,倘若真要决战,你们有几成的胜算,能把那近二十万的虎狼之师,围而歼之呢?”
众将领闻言面面相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话。杨延昭沉吟片刻,硬着头皮答道:“嗯,六成把握。”
“只有六成啊?”宋真宗眉头微蹙,喃喃道:“那么,需要多少兵力才行呢?或者说,还需要折损多少人马?十万?二十万?”
这个问题更难回答,连杨延昭都感觉哑口无言。寇准无奈的替他们说道:“陛下,战场之事,往往变幻莫测,就算孙武复生,怕也难以给出准确的答案。不过,保守点看,要彻底消灭来犯之敌,至少须做好再有二十万将士捐躯赴国的准备。”
宋真宗闻言倒吸一口凉气:“当真要死这么多?而且还未必稳操胜券?不行不行,绝对不行!”
他慌乱的摆摆手,接着道:“那些将士也是大宋的子民,你们不心疼,朕还心疼呢。敌人来犯,我们奋起抵抗,那是没有办法,死了也就死了;可是现在能有机会坐下来和谈,便再无白白牺牲的必要啦!关于这一点,你们几个,都没有临安侯看的透彻啊!”
第二百四十一章 再死不迟
小王爷听宋真宗这么说,顿时不解道:“和谈之事,跟我王兄有什么关系?”说着,他又好奇的望向杨延昭。
之前杨延昭曾向朝廷专门汇报过,说前日他们参加晚宴回城途中,速援师指挥使穆灵和临安侯赵亮遭遇到辽国斥候的袭击。后来有道家的弟子前来送信,说穆灵被敌人俘虏,而赵亮则追去救援。
但是直到今日,那二人仍旧杳无音讯,此时皇帝却突然提起临安侯的名字,当然令众大臣有些疑惑难明。
杨延昭也不由得一愣,对小王爷道:“额,末将也不清楚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宋真宗见既然已经说开,干脆直接了当的讲道:“赵亮为救穆灵,只身闯入辽国大营,没想到机缘巧合,竟然见到了萧太后母子。他们三人谈及两国停战言和之事,达成了一致的想法,于是萧太后派出王继忠前来送信,商议两边下一步的动作。”
众大臣闻听此言,顿时面面相觑,未料到这其中竟然还有如此曲折离奇的经过。
“那我王兄现在人呢?”小王爷急道。
“目前还被扣在那边,”宋真宗摇摇头:“据王继忠所讲,赵亮和穆灵此时还算是敌人的俘虏,所以他们最后会如何,得看双方的态度。”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宰相寇准一向对赵亮都是另眼相看,当他听说停战和谈的主意,居然是出自临安侯的手笔,立时在态度上有了一些明显的改变。他沉吟片刻,叹道:“唉,既然陛下决意以天下苍生和万千将士的性命为念,不再筹谋收复失地,而是改为与契丹止息干戈、共造太平,那么老臣也认为,此事不失为一种两全的做法。”
眼见主战派代表人物、百官之首的寇宰相都表示松口了,宋真宗立马喜上眉梢:“哦?爱卿真的也这么想?那可是太好啦!朕就说嘛,能不大动干戈就不要大动干戈,将士们的命,对于他们的家人而言也同样珍贵呀。”
寇相点头,皇帝拍板,其他文武大臣谁还好再说什么?于是主和的一派纷纷表示支持,称赞宋真宗宅心仁厚、慈悲天下,乃万世仁慈之君。而主战的杨延昭等几位领兵大将,虽然仍有些心中不甘,难以眼睁睁看着错失击败契丹的良机,但却不好再坚持,只能默默的扼腕叹息。
“嗯,冯大人言之有理啊。”观文殿大学士蒋希同意道:“契丹人野蛮愚昧,自幼便以好勇斗狠为荣,再加上个个弓马娴熟、能征善战,当真要在平野之中胜他一筹,恐怕有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啊。”
吏部尚书曹安泰说道:“另外,此番宋辽之战,与以往大不相同。最关键一处,便是辽国皇帝和萧太后皆在军中。可以想见,辽军将士为了保护他们的君主,岂肯乖乖就范?我觉得与之相反,局面越是困苦凶险,辽国皇帝越是危在旦夕,他们便越发视死如归。对待这样的敌人,不可轻言决胜。”
八千岁小王爷不满道:“哼,照你们这么说,我们占据优势还反倒有错了?放着处于劣势的敌人不打,难道专打局面占优的敌人吗?真是岂有此理!”
“殿下不必着急,下官还有话说,”冯拯言道:“辽国这回大举进犯,为的是什么?其实他们的檄文中写的很明白,就是想要夺取关南之地,防止我军北伐。而陛下御驾亲征为的又是什么?当然是针锋相对,不让敌人目的得逞。这便是朝廷最应该着眼的大战略。”
他转向宋真宗道:“陛下,既然双方有机会罢兵休战,那么只消让辽军退回本土,发誓不再侵袭关南各州,我们进而视条件开放互市,每年给予赏赐,不就等于达成战略了吗?这也符合寇相当初‘以战止战’的构想啊。又何必得陇望蜀,冒着天大的风险,去追求不切实际的战果呢?”
宋真宗点点头,转向高琼、杨延昭等武将,问道:“诸位爱卿,倘若真要决战,你们有几成的胜算,能把那近二十万的虎狼之师,围而歼之呢?”
众将领闻言面面相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话。杨延昭沉吟片刻,硬着头皮答道:“嗯,六成把握。”
“只有六成啊?”宋真宗眉头微蹙,喃喃道:“那么,需要多少兵力才行呢?或者说,还需要折损多少人马?十万?二十万?”
这个问题更难回答,连杨延昭都感觉哑口无言。寇准无奈的替他们说道:“陛下,战场之事,往往变幻莫测,就算孙武复生,怕也难以给出准确的答案。不过,保守点看,要彻底消灭来犯之敌,至少须做好再有二十万将士捐躯赴国的准备。”
宋真宗闻言倒吸一口凉气:“当真要死这么多?而且还未必稳操胜券?不行不行,绝对不行!”
他慌乱的摆摆手,接着道:“那些将士也是大宋的子民,你们不心疼,朕还心疼呢。敌人来犯,我们奋起抵抗,那是没有办法,死了也就死了;可是现在能有机会坐下来和谈,便再无白白牺牲的必要啦!关于这一点,你们几个,都没有临安侯看的透彻啊!”
第二百四十一章 再死不迟
小王爷听宋真宗这么说,顿时不解道:“和谈之事,跟我王兄有什么关系?”说着,他又好奇的望向杨延昭。
之前杨延昭曾向朝廷专门汇报过,说前日他们参加晚宴回城途中,速援师指挥使穆灵和临安侯赵亮遭遇到辽国斥候的袭击。后来有道家的弟子前来送信,说穆灵被敌人俘虏,而赵亮则追去救援。
但是直到今日,那二人仍旧杳无音讯,此时皇帝却突然提起临安侯的名字,当然令众大臣有些疑惑难明。
杨延昭也不由得一愣,对小王爷道:“额,末将也不清楚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宋真宗见既然已经说开,干脆直接了当的讲道:“赵亮为救穆灵,只身闯入辽国大营,没想到机缘巧合,竟然见到了萧太后母子。他们三人谈及两国停战言和之事,达成了一致的想法,于是萧太后派出王继忠前来送信,商议两边下一步的动作。”
众大臣闻听此言,顿时面面相觑,未料到这其中竟然还有如此曲折离奇的经过。
“那我王兄现在人呢?”小王爷急道。
“目前还被扣在那边,”宋真宗摇摇头:“据王继忠所讲,赵亮和穆灵此时还算是敌人的俘虏,所以他们最后会如何,得看双方的态度。”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宰相寇准一向对赵亮都是另眼相看,当他听说停战和谈的主意,居然是出自临安侯的手笔,立时在态度上有了一些明显的改变。他沉吟片刻,叹道:“唉,既然陛下决意以天下苍生和万千将士的性命为念,不再筹谋收复失地,而是改为与契丹止息干戈、共造太平,那么老臣也认为,此事不失为一种两全的做法。”
眼见主战派代表人物、百官之首的寇宰相都表示松口了,宋真宗立马喜上眉梢:“哦?爱卿真的也这么想?那可是太好啦!朕就说嘛,能不大动干戈就不要大动干戈,将士们的命,对于他们的家人而言也同样珍贵呀。”
寇相点头,皇帝拍板,其他文武大臣谁还好再说什么?于是主和的一派纷纷表示支持,称赞宋真宗宅心仁厚、慈悲天下,乃万世仁慈之君。而主战的杨延昭等几位领兵大将,虽然仍有些心中不甘,难以眼睁睁看着错失击败契丹的良机,但却不好再坚持,只能默默的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