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十年,年末春节,为了缅怀大学士为国操劳一生,整座京城无年关之热闹,无礼花之绽放。
这自然不是萧成渝的刻意要求,而是整个京城百姓自发如此,想当年,张甫之常言的一句话便是:永远别把自己看得太重,哪怕是大人物的生死,也不能激起万民生活的水花。
不曾想,张甫之用自己的死亡证明了自己的错误。
但他也确实当的起。
黑色的夜空如同整张白纸丢入墨池里泡过一般,黑的一尘不染。
街道上静悄悄的,时不时地响起一声犬吠,非常的刺耳,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声响,建元十一年的第一天,就在这时候到来。
从周国的千里之外赶来的兰严刚一来到京城,还没来得及欣赏京城的繁华富庶,就提前参加了一场葬礼,总觉得这不是什么好兆头。
随着元宵佳节过后,六部中枢开始有条不紊的运转了起来,朝野内外,没有因为张甫之的离去而出现丝毫的混乱。
褚仁杰正式接到了朝廷的任命,成为了大梁历史上第一个年仅二十三岁就出任大梁一品要员的人物,开创了历代政治之先河。
虽说他是大学士的关门弟子,更是太子殿下的老师,但太子殿下今年也才十一岁,圣上也正值壮年,让这样一个人物直接执掌内阁,百官心中自然有所不服。
褚仁杰很聪明,在自己的政治地位稳固之前,他将内阁的一大半权力放到了冯保保手上。
冯保保也没有大家想象当中的那样,在张甫之一死,突然扭转司礼监为内阁附属的地位,仍旧是以内阁马首是瞻。
双方之间的配合,造成的最大利益所得者,就是宗养才。
宗养才更忙了起来,而让宗养才觉得吃惊的却是,从张甫之年末身死,到了现在,已经数月有余,相王始终毫无动静,让他难免有些吃惊。
翠柳宫内,周若彤和宗养才走在林荫小道上,宗养才详细的将周国之行告诉了周若彤,只是他带回来的二十万两黄金,他没有说。
这些黄金的处置,他没有自己留下来,而是直接让人送到了府库之中,对于做账方面,皇甫冲自然拿手。
一大笔钱入账,皇甫冲自然禀报了周若彤,周若彤对于此事心中已经摸出了八九分,但宗养才没有开口,她也不问。
“大学士走了,你的压力要大上许多。”
周若彤轻轻地说道。
宗养才叹息道:“还吃得消。”
周若彤低下了头,两人的谈话仅限于此,在听闻周国一行的具体细节后,宗养才知道,娘娘需要时间一个人待一会。
…………
建元十一年春末,兰严的身份终于不再隐藏,如同平地里的一声惊雷,在整个京城炸响。
周国礼部尚书出使我大梁,上至百官,下至平民,一个个震惊的嘴巴可以塞下鹅蛋。
大家伙心中的第一个疑问是……蛮子也有礼部尚书?
许多百姓自发的涌入了驿站周围的街道,更有些大胆的,悄悄地攀上了石墙,想看看那位蛮子是不是虎背熊腰,左手狼牙棒,右手大弯刀,长着一口獠牙利齿,喜欢喝人血。
这些动静,让朝廷颇为无奈,甚至出动了禁军,来到了驿站所在地维持秩序。
新的消息不胫而走,兰严此来,是为了和大梁结盟的。
对于此举,无数的百官开始上疏,有人说君上难道忘记当年战死沙场的将士们了么;有人说蛮子狼子野心,野蛮无比,怎么能和他们结盟;更多的人则是说明,我等天朝上国怎能与化外之地结盟,实在有损国格……
对此,萧成渝有些苦不堪言。
褚仁杰终于发挥了内阁首辅的重要性,一连十三道奏疏拟票,由司礼监批红,直接让十三位官员免职。
上疏的官员自然不止一十三位,但这一十三人,却是曾经弹劾过他出任内阁首辅之人。
这些人当中有六部的,有御史台的,有内阁的,也有因为科举的新人,他们的官衔都不大,刚好用来杀一儆百。
之后褚仁杰让宗养才以礼部作为谈判场所,具体的进行谈判的磋商,最后终于在周国也裁军二十万大军之后,这才压制了反对声音。
周国裁军二十万,是在周国皇都的时候宗养才就和他们商议好的,礼部的一场谈判,不过是做做样子,不过兰严配合的也挺好,总算没有辱没周国礼部尚书的官衔,谈判过程中寸步不让,巧舌如簧,让参与谈判的六部官员辛苦不亚于攻城拔寨。
这场戏,做的很足。
终于,和平的时刻即将到来。
建元十一年夏,御驾出动,兵部,礼部还有尚书宰辅亲自随行,萧成渝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的朝塞北军营而去。
兵部早在宗养才回京之时,就用了八百里急递,要求守军在界河处搭建高台和简易行宫。
在天朗气清的日子里,由礼部主导的钦天监经过严格的天象勘察,选定好了黄道吉日,双方君主走上了高台,歃血为盟,订立了永不侵犯的条约。
当天晚上,双方使节依旧在细节问题上进行磋商,周国的六部尚书乃至宰辅都到齐了,大梁自然也不例外,两个朝廷互相碰撞,其激烈程度不亚于火山大爆发。
就在双方尚书吵得脸红脖子粗的时候,最辛苦的是周国宰辅胡战,因为他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语言的天堑,是一万个大屁股女人都无法填补的沟壑,被冷落的胡战第一次有了强烈学习大梁官话的冲动,但很快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学那个做什么?很快大梁就会成为我们部落的领土,应该大梁人学我们部落的胡语才对。”
胡战心中这么想道。
萧成渝和周元走在界河边上,一时间,双方都有些唏嘘。
走到了白天结盟的高台之下,周元望向萧成渝,有些不满的问道:“去的时候,我让兰严说的很清楚,这次应该让若彤也过来看看,你为什么不让他来?”
“若彤?”
萧成渝不悦的皱起了眉头,看着周元认真而严肃的说道:“你应该称呼贵国娘娘。”
周元一摆手,调侃道:“不管何时见你,你都是那么无趣……还有小气。”
萧成渝望向周元,神色冰冷,过了许久,他说道:“你别忘了,当初你可是我晋王府的阶下囚。”
周元嘴角勾起一丝笑意,反问道:“听说她还没能成为你们大梁的皇后,如果放在大周,早已是皇后了。”
萧成渝冷冰冰的看着对方,寒声道:“你是不是想开战?”
周元一耸肩,反问道:“你敢吗?”
萧成渝冷笑道:“对你,我至少是很有把握的。”
周元竖起了一根手指,晃了晃,说道:“这回不一样了,秦朗在我们这边。”
萧成渝的神色难看的要滴出水来,周元非常开心。
……………
出了营帐,南面是两位国君,背面的荒草地里,是两位一品大员。
沿着界河边行走,天上的月亮很好看,印在水里发白,还有些冰冷,与月亮同样倒映在水中的,还有一张瘦削的人脸,脸上的赢狗鼻子显得整张脸有些阴森。
相王提着裤腰带,叹道:“没想到连你也来了。”
殷亮望向相王,冷笑道:“我倒是纳闷,宗养才签订的条约款书,我应该早就交到了你手上,他现在怎么还活着?”
相王笑道:“我们大梁有句话,叫做打蛇打七寸,现在还不是打的时候,看来你昔日在江南道的学习,还不到家。”
殷亮摇了摇头,冷笑道:“现在我们是盟友,等一旦裁军之后,我们可就是敌人了。”
相王望向殷亮,反问道:“你觉得你们真能吃得下大梁。”
殷亮冷声道:“我和你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有手段对付我们的皇帝,而你却被你们的皇帝所制伏。”
相王神色发冷,没有说话。
…………
建元十一年,就这样悄悄地过去了。
建元一十二年,朝廷彻底的执行了裁军的国策,并且将全国各地的赋税减免了一半。
与此同时,褚仁杰以强硬的手腕扫除许多势力,并且拔擢了不少年轻人加入内阁,对于褚仁杰的强硬手段,最先反对的是张明。
他劝褚仁杰,做事不要太着急,一步步来,不然日后会吃亏。
褚仁杰却摇头,他直言朝政积弊,已经是乱象丛生,必须要快刀斩乱麻,对此,张明无奈。
建元一十三年,酷暑之际,突然发生了噩耗,四大贵族中仅存的镇国公李谦在骑马的时候摔倒在地,于当年秋日溘然长逝。
周若彤对此非常伤心,就连萧成渝也沉默了很久,李谦走的太突然了,除了感情使然,李谦在军中的威望,对萧成渝来说,同样非常重要。
之后,圣旨下达,镇国公府世子继承爵位,同样将其调任兵部,填补了他爹的空缺。
建元一十四年,褚仁杰彻底的控制了内阁,整个内阁成为了他的一言堂。
在三年的准备后,褚仁杰大力推行改革,首先是全国的土地丈量,并为了此事将户部尚书从江南道调回中枢,全面负责此事。
为了平衡南北,也为了避嫌南人的身份,褚仁杰说服了萧成渝,由内阁主持,下达了新的赋税政策,将原本江南的一半赋税的优惠政策全部取消,理由是江南多富庶,不可与北地相比。
褚仁杰此举,为了笼络北方人心,且他大肆启用江南道士子,心想江南之人也断然不会心生不满,但事实的结果,却在暗中朝反方向发展。
对于这条政策,宗养才极力反对,要求南北一视同仁,双方争吵无果后,褚仁杰找到了冯保保,私自就把票给拟了。
宗养才心中惴惴不安,总觉得要出乱子。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建元一十五年。
这自然不是萧成渝的刻意要求,而是整个京城百姓自发如此,想当年,张甫之常言的一句话便是:永远别把自己看得太重,哪怕是大人物的生死,也不能激起万民生活的水花。
不曾想,张甫之用自己的死亡证明了自己的错误。
但他也确实当的起。
黑色的夜空如同整张白纸丢入墨池里泡过一般,黑的一尘不染。
街道上静悄悄的,时不时地响起一声犬吠,非常的刺耳,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声响,建元十一年的第一天,就在这时候到来。
从周国的千里之外赶来的兰严刚一来到京城,还没来得及欣赏京城的繁华富庶,就提前参加了一场葬礼,总觉得这不是什么好兆头。
随着元宵佳节过后,六部中枢开始有条不紊的运转了起来,朝野内外,没有因为张甫之的离去而出现丝毫的混乱。
褚仁杰正式接到了朝廷的任命,成为了大梁历史上第一个年仅二十三岁就出任大梁一品要员的人物,开创了历代政治之先河。
虽说他是大学士的关门弟子,更是太子殿下的老师,但太子殿下今年也才十一岁,圣上也正值壮年,让这样一个人物直接执掌内阁,百官心中自然有所不服。
褚仁杰很聪明,在自己的政治地位稳固之前,他将内阁的一大半权力放到了冯保保手上。
冯保保也没有大家想象当中的那样,在张甫之一死,突然扭转司礼监为内阁附属的地位,仍旧是以内阁马首是瞻。
双方之间的配合,造成的最大利益所得者,就是宗养才。
宗养才更忙了起来,而让宗养才觉得吃惊的却是,从张甫之年末身死,到了现在,已经数月有余,相王始终毫无动静,让他难免有些吃惊。
翠柳宫内,周若彤和宗养才走在林荫小道上,宗养才详细的将周国之行告诉了周若彤,只是他带回来的二十万两黄金,他没有说。
这些黄金的处置,他没有自己留下来,而是直接让人送到了府库之中,对于做账方面,皇甫冲自然拿手。
一大笔钱入账,皇甫冲自然禀报了周若彤,周若彤对于此事心中已经摸出了八九分,但宗养才没有开口,她也不问。
“大学士走了,你的压力要大上许多。”
周若彤轻轻地说道。
宗养才叹息道:“还吃得消。”
周若彤低下了头,两人的谈话仅限于此,在听闻周国一行的具体细节后,宗养才知道,娘娘需要时间一个人待一会。
…………
建元十一年春末,兰严的身份终于不再隐藏,如同平地里的一声惊雷,在整个京城炸响。
周国礼部尚书出使我大梁,上至百官,下至平民,一个个震惊的嘴巴可以塞下鹅蛋。
大家伙心中的第一个疑问是……蛮子也有礼部尚书?
许多百姓自发的涌入了驿站周围的街道,更有些大胆的,悄悄地攀上了石墙,想看看那位蛮子是不是虎背熊腰,左手狼牙棒,右手大弯刀,长着一口獠牙利齿,喜欢喝人血。
这些动静,让朝廷颇为无奈,甚至出动了禁军,来到了驿站所在地维持秩序。
新的消息不胫而走,兰严此来,是为了和大梁结盟的。
对于此举,无数的百官开始上疏,有人说君上难道忘记当年战死沙场的将士们了么;有人说蛮子狼子野心,野蛮无比,怎么能和他们结盟;更多的人则是说明,我等天朝上国怎能与化外之地结盟,实在有损国格……
对此,萧成渝有些苦不堪言。
褚仁杰终于发挥了内阁首辅的重要性,一连十三道奏疏拟票,由司礼监批红,直接让十三位官员免职。
上疏的官员自然不止一十三位,但这一十三人,却是曾经弹劾过他出任内阁首辅之人。
这些人当中有六部的,有御史台的,有内阁的,也有因为科举的新人,他们的官衔都不大,刚好用来杀一儆百。
之后褚仁杰让宗养才以礼部作为谈判场所,具体的进行谈判的磋商,最后终于在周国也裁军二十万大军之后,这才压制了反对声音。
周国裁军二十万,是在周国皇都的时候宗养才就和他们商议好的,礼部的一场谈判,不过是做做样子,不过兰严配合的也挺好,总算没有辱没周国礼部尚书的官衔,谈判过程中寸步不让,巧舌如簧,让参与谈判的六部官员辛苦不亚于攻城拔寨。
这场戏,做的很足。
终于,和平的时刻即将到来。
建元十一年夏,御驾出动,兵部,礼部还有尚书宰辅亲自随行,萧成渝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的朝塞北军营而去。
兵部早在宗养才回京之时,就用了八百里急递,要求守军在界河处搭建高台和简易行宫。
在天朗气清的日子里,由礼部主导的钦天监经过严格的天象勘察,选定好了黄道吉日,双方君主走上了高台,歃血为盟,订立了永不侵犯的条约。
当天晚上,双方使节依旧在细节问题上进行磋商,周国的六部尚书乃至宰辅都到齐了,大梁自然也不例外,两个朝廷互相碰撞,其激烈程度不亚于火山大爆发。
就在双方尚书吵得脸红脖子粗的时候,最辛苦的是周国宰辅胡战,因为他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语言的天堑,是一万个大屁股女人都无法填补的沟壑,被冷落的胡战第一次有了强烈学习大梁官话的冲动,但很快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学那个做什么?很快大梁就会成为我们部落的领土,应该大梁人学我们部落的胡语才对。”
胡战心中这么想道。
萧成渝和周元走在界河边上,一时间,双方都有些唏嘘。
走到了白天结盟的高台之下,周元望向萧成渝,有些不满的问道:“去的时候,我让兰严说的很清楚,这次应该让若彤也过来看看,你为什么不让他来?”
“若彤?”
萧成渝不悦的皱起了眉头,看着周元认真而严肃的说道:“你应该称呼贵国娘娘。”
周元一摆手,调侃道:“不管何时见你,你都是那么无趣……还有小气。”
萧成渝望向周元,神色冰冷,过了许久,他说道:“你别忘了,当初你可是我晋王府的阶下囚。”
周元嘴角勾起一丝笑意,反问道:“听说她还没能成为你们大梁的皇后,如果放在大周,早已是皇后了。”
萧成渝冷冰冰的看着对方,寒声道:“你是不是想开战?”
周元一耸肩,反问道:“你敢吗?”
萧成渝冷笑道:“对你,我至少是很有把握的。”
周元竖起了一根手指,晃了晃,说道:“这回不一样了,秦朗在我们这边。”
萧成渝的神色难看的要滴出水来,周元非常开心。
……………
出了营帐,南面是两位国君,背面的荒草地里,是两位一品大员。
沿着界河边行走,天上的月亮很好看,印在水里发白,还有些冰冷,与月亮同样倒映在水中的,还有一张瘦削的人脸,脸上的赢狗鼻子显得整张脸有些阴森。
相王提着裤腰带,叹道:“没想到连你也来了。”
殷亮望向相王,冷笑道:“我倒是纳闷,宗养才签订的条约款书,我应该早就交到了你手上,他现在怎么还活着?”
相王笑道:“我们大梁有句话,叫做打蛇打七寸,现在还不是打的时候,看来你昔日在江南道的学习,还不到家。”
殷亮摇了摇头,冷笑道:“现在我们是盟友,等一旦裁军之后,我们可就是敌人了。”
相王望向殷亮,反问道:“你觉得你们真能吃得下大梁。”
殷亮冷声道:“我和你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有手段对付我们的皇帝,而你却被你们的皇帝所制伏。”
相王神色发冷,没有说话。
…………
建元十一年,就这样悄悄地过去了。
建元一十二年,朝廷彻底的执行了裁军的国策,并且将全国各地的赋税减免了一半。
与此同时,褚仁杰以强硬的手腕扫除许多势力,并且拔擢了不少年轻人加入内阁,对于褚仁杰的强硬手段,最先反对的是张明。
他劝褚仁杰,做事不要太着急,一步步来,不然日后会吃亏。
褚仁杰却摇头,他直言朝政积弊,已经是乱象丛生,必须要快刀斩乱麻,对此,张明无奈。
建元一十三年,酷暑之际,突然发生了噩耗,四大贵族中仅存的镇国公李谦在骑马的时候摔倒在地,于当年秋日溘然长逝。
周若彤对此非常伤心,就连萧成渝也沉默了很久,李谦走的太突然了,除了感情使然,李谦在军中的威望,对萧成渝来说,同样非常重要。
之后,圣旨下达,镇国公府世子继承爵位,同样将其调任兵部,填补了他爹的空缺。
建元一十四年,褚仁杰彻底的控制了内阁,整个内阁成为了他的一言堂。
在三年的准备后,褚仁杰大力推行改革,首先是全国的土地丈量,并为了此事将户部尚书从江南道调回中枢,全面负责此事。
为了平衡南北,也为了避嫌南人的身份,褚仁杰说服了萧成渝,由内阁主持,下达了新的赋税政策,将原本江南的一半赋税的优惠政策全部取消,理由是江南多富庶,不可与北地相比。
褚仁杰此举,为了笼络北方人心,且他大肆启用江南道士子,心想江南之人也断然不会心生不满,但事实的结果,却在暗中朝反方向发展。
对于这条政策,宗养才极力反对,要求南北一视同仁,双方争吵无果后,褚仁杰找到了冯保保,私自就把票给拟了。
宗养才心中惴惴不安,总觉得要出乱子。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建元一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