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王朝,共分九州一十八郡。王朝采用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策略维系王朝的统治。
大梁自立国初,便处于危机四伏之中。塞外有百万蛮军虎视眈眈,江南有前朝贵族等待时机重整山河。中原腹地,本是发家之地,奈何天灾人祸,名不聊生。
内有大明余孽,外有蛮国大军,国内更有豪强并举,太祖皇帝英明一世,也是步履维艰。
正是因为大梁建国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这才自太祖皇帝起,便采用平衡之道。
各方势力冲突,一个不慎,便牵一发而动全身,实为可怕。平衡之道,平衡国与国之间的局势,平衡前朝与新朝之间的矛盾,平衡新贵族和旧贵族之间的利益。
此举,不可谓不高明。
维系平衡,自然不能让各地拥兵自重,为了平衡老贵族和新贵族的利益,各地大郡大县皆是由世家贵族的长老家长担任。
一旦这些人坐大,难免有自重之嫌。是以,太祖皇帝将各位王爷分封在外,其一是制衡在外大族,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其二,也是避免皇室亲子因皇位之故而相互纷争。
泰山王,便是第一代封王。
泰山王姓萧,祖上亦位列太庙供奉,但实际并非皇室亲血。
第一代泰山王萧启贤原姓为肖,肖姓本是中原第一权贵。后太祖皇帝揭竿而起,肖家相助,与江南抗衡。
当年蛮族率兵三十万开凉州,入中原,肖家一门九子,随太祖皇帝亲征,死了七个。
之后,大明王朝不愿太祖坐大,收缴兵权,两边相争,又是肖家随太祖亲征,江南金陵城下,又折损了一个。
当时,肖家满门,只剩一幼子。太祖皇帝在金陵城外对那十一岁的少年说道:“自今日起,你便是我的儿子。大梁在一天,你便是我大梁的王侯。”
是以,肖家彻底消失。
整个大梁,只剩下一个萧家。
太祖皇帝的确宠爱肖家幼子。但太祖的宠爱,是一份危险的定时炸弹。
肖家功高,若非满门战死,只怕在大梁立国后,也为患不小。
但这份祸根,始终留了下来,因为他们的祖上,姓肖,不姓萧。
这一代泰山王,萧启贤,固守祖上的规矩,在外封王,绝不与朝廷为对,绝不与党政沾染,泰山王府的子嗣,按朝廷受封,但绝不入京城为官,也绝不入军中参军。
但是,廿年前,萧启贤还是惹下了大祸。
太祖皇帝立国,除了萧姓皇室封王外,还分封了东西南北四位王爷。
这其中,便有护国公一门。
初代护国公同出中原,与肖家乃是世交,之后随太祖皇帝南征北讨,两家更是交情莫逆。
千百年来,护国公主掌军政大局,在朝中威望甚高,但每一任护国公对在外的泰山王府的子嗣皆是照料有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经两朝,两家的历代王公皆是关系莫逆。
廿年前,先皇整治护国公府造反一案,相王手段血腥,大举镇压,周霖宜见风使舵,连接百官,满朝上下无一敢言。
在外的萧启贤毕竟还是年轻气盛,想着两家世交,彼此间知根知底,又念着唇亡齿寒的道理,便一连二十四封奏疏上书朝廷,力保护国公一家。
当时,护国公党乃是一件牵连极大的案子。刑部兵部一同发力,吏部紧跟其后,朝中早有传言,说是护国公在内,另有高人在外,里应外合,颠覆大梁王朝。
泰山王祖上本是前朝贵族,现在萧启贤不辩形势,自然撞到了枪口上。
周霖宜抓住时机,将矛头引向萧启贤。立刻,满朝上书,一道攻击泰山王府。
兵部更是查出了泰山王封地有十万私兵,这下子,触动了先皇的底线,打算借着整治护国公一案来个内外兼治。
就在泰山王府准备赴护国公府之后,江南有封信传到了京城。先皇帝师朱明之后又亲自北上为泰山王讲情,历数皇室历代的平衡之道,是以,先皇自那时起,便安排靠得住的外地封王圈养私兵,以备不时之需。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原泰山王萧启贤,欠了三老三公一份情谊。欠人的,总是要还的。
萧启贤合上了手中那封自江南而来的信,然后转身望向那个道士打扮的人,淡淡的说道:“生死判官,你究竟是三老三公的人,还是相王的人?”
判官闻言,笑了,“王爷心中早已有数,何必多此一问?”
萧克定负手而立,望着远处那座巍峨耸立的泰山,不禁感慨道:“秦朗不在,阿猫阿狗都敢出来蹦跶了。”
判官的嘴角一裂,说道:“王爷说笑了,秦朗当朝,在他面前能做阿猫阿狗的,自然也非常人。”
“这个说的是。”泰山王点了点头,“若论不要脸,在外的总计十九位封王中,他相王排第一。”
判官无语,只能裂开嘴傻笑。
泰山王长袖一甩,大声道:“回去转告那个胖子,现今,尔等在朝堂上官袍长袖,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福泽子孙,这些,都是先王们用大梁数百万英魂的血换来的。”
“王爷的话,判官我自然带到,只是王爷自己.....”判官的手指来回的掐算着,似乎想要算出泰山王的意思。
泰山王望着生死判官,双目深邃如远方那黑黢黢的山岳,又如那浩瀚星空一般深不可测。
“这个道理,不止他相王要知道,就是圣上,也要知道。”
判官脸上那凝重的神色逐渐舒缓起来,他一拱手,“如此,判官便代王爷谢过泰山王了。”
生死判官说罢,就将闲置在一旁的细竹杆拿起,杆子上飘着一块破布,布上写着三个大字——知生死。
萧克定待判官走后,望着远处那巍峨的山岳一时间有些恍惚,竟不知不觉的站了有一个时辰。
“爹爹,心意既然已决,何必在有所犹豫?”
佳人走出,年芳十八,朱唇青眉黛眼乌丝,泰山王独女萧紫衣身着一袭紫衣就这样出现了。
“你不恨父王?”
“恨有何用?”那紫衣少女露出了惨淡的笑容,“任你风华绝代,也不过一女子罢了。”
“看来,你还是恨我的。”泰山王萧克定长长的叹了一口气,眼中全是落寞之色。
萧紫衣摇了摇头,“此事,无所谓怪与不怪,女儿心中向往爱情,亦知父王无奈。出生于权贵世家,锦衣玉食,荣华富贵,能给我的,父王已经全给我了,至于这爱情,毕竟是这天下女子的奢侈之物,紫衣万不敢奢求。”
泰山王萧克定负手而行,步履有些沧桑。
“明日祭拜了你娘,便随我入宫吧。”
“是。”
泰山王萧克定即将入宫,这是件大事,按大梁太祖律,在外封王,无召不得入京。
但泰山王不一样。泰山王肖家祖上一门悉数入了大梁太庙享受香火祭祀,太祖皇帝感念肖家对大梁的功绩,允许其后代每年有次机会入太庙祭祀。
至这一代的泰山王萧克定,这样的入太庙祭祀祖先的事情早已不在。因为太庙乃是皇室亲子的祭拜之地,泰山王一门虽说姓萧,但终究离不了肖的影子。
要想和正统皇室平起平坐,这不可能。若是真的认为泰山萧姓就是真的萧姓,那会惹来杀身之祸的。
这回,泰山王还是收拾了行囊,朝京城而去。
京城险恶,自廿年前护国公府那场惨案,他就有了教训,数年前辅国公府的一场大火,更是让他看的分明。
但他还是去了。正如他的独女萧紫衣说的那样,权贵世家,锦衣玉食,但也有自己的无奈。
泰山王还不知道周若彤在江南,自然也不知道相王急吼吼的将泰山王请去京城甚至不惜联合三老向萧克定施压不止是为了让皇帝萧成渝妥协,更是为了将周若彤自江南引回。
这些,萧克定都不知道,所以,入京城,他有自己的考量,这也自然就说明,萧克定的无奈,不同于江南三老,京城相王的无奈,他有自己不得不入京城的理由。
萧克定在路上就想好了,此番入京城,突破口还在当朝贵妃周若彤的身上。
所以,萧克定也是冲着周若彤去的,只是周若彤不在京城。
勤政殿内,皇帝依旧宣病不朝。
张甫之默默地处理着内阁中积压各地的奏疏,他将其全部审评后呈交给了内务府。
这一回,内务府没有像往日那样与内阁配合的很好,内阁呈上的奏疏一律发回重审。
张甫之知道,这背后,是皇帝萧成渝的意思。萧成渝在警告他。
阁员们被内务府三番四次的退回的奏疏感到由衷的愤怒,纷纷商议,要集体去内务府走一遭。
张甫之没有同意,也没有拒绝,他只是重新按照内务府说的那样,重审折子,然后将可以暂缓的折子搁置一旁,将要紧的折子再次呈交给内务府。
内务府依旧发回重审,张甫之没有像众人想象的那样一跃而起,怒发冲冠,提剑闯入内务府斩了那阉贼。
张甫之默默地接过了返回的折子,看罢,又命随侍的小太监将折子递交到内务府去。
第三次,内务府没有在卡内阁的折子,在折子上做了批红。
近几日,内阁和内务府就这样,你来我往的斗着,双方都互看互的不顺眼,只怕没撸起袖子干起来。
这样的情况,直到第三日,张甫之收到了一封来自礼部的奏疏。
张甫之看罢,没有在奏疏上做任何批示,而是直接捧着折子去了御花园,他知道,萧成渝躲在哪里。
“张大人,什么要紧事啊?”冯保保满脸含笑的走来,却被张甫之一把搡开。
冯保保顿时大怒,“大学士,你这是做什么?”
大梁自立国初,便处于危机四伏之中。塞外有百万蛮军虎视眈眈,江南有前朝贵族等待时机重整山河。中原腹地,本是发家之地,奈何天灾人祸,名不聊生。
内有大明余孽,外有蛮国大军,国内更有豪强并举,太祖皇帝英明一世,也是步履维艰。
正是因为大梁建国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这才自太祖皇帝起,便采用平衡之道。
各方势力冲突,一个不慎,便牵一发而动全身,实为可怕。平衡之道,平衡国与国之间的局势,平衡前朝与新朝之间的矛盾,平衡新贵族和旧贵族之间的利益。
此举,不可谓不高明。
维系平衡,自然不能让各地拥兵自重,为了平衡老贵族和新贵族的利益,各地大郡大县皆是由世家贵族的长老家长担任。
一旦这些人坐大,难免有自重之嫌。是以,太祖皇帝将各位王爷分封在外,其一是制衡在外大族,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其二,也是避免皇室亲子因皇位之故而相互纷争。
泰山王,便是第一代封王。
泰山王姓萧,祖上亦位列太庙供奉,但实际并非皇室亲血。
第一代泰山王萧启贤原姓为肖,肖姓本是中原第一权贵。后太祖皇帝揭竿而起,肖家相助,与江南抗衡。
当年蛮族率兵三十万开凉州,入中原,肖家一门九子,随太祖皇帝亲征,死了七个。
之后,大明王朝不愿太祖坐大,收缴兵权,两边相争,又是肖家随太祖亲征,江南金陵城下,又折损了一个。
当时,肖家满门,只剩一幼子。太祖皇帝在金陵城外对那十一岁的少年说道:“自今日起,你便是我的儿子。大梁在一天,你便是我大梁的王侯。”
是以,肖家彻底消失。
整个大梁,只剩下一个萧家。
太祖皇帝的确宠爱肖家幼子。但太祖的宠爱,是一份危险的定时炸弹。
肖家功高,若非满门战死,只怕在大梁立国后,也为患不小。
但这份祸根,始终留了下来,因为他们的祖上,姓肖,不姓萧。
这一代泰山王,萧启贤,固守祖上的规矩,在外封王,绝不与朝廷为对,绝不与党政沾染,泰山王府的子嗣,按朝廷受封,但绝不入京城为官,也绝不入军中参军。
但是,廿年前,萧启贤还是惹下了大祸。
太祖皇帝立国,除了萧姓皇室封王外,还分封了东西南北四位王爷。
这其中,便有护国公一门。
初代护国公同出中原,与肖家乃是世交,之后随太祖皇帝南征北讨,两家更是交情莫逆。
千百年来,护国公主掌军政大局,在朝中威望甚高,但每一任护国公对在外的泰山王府的子嗣皆是照料有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经两朝,两家的历代王公皆是关系莫逆。
廿年前,先皇整治护国公府造反一案,相王手段血腥,大举镇压,周霖宜见风使舵,连接百官,满朝上下无一敢言。
在外的萧启贤毕竟还是年轻气盛,想着两家世交,彼此间知根知底,又念着唇亡齿寒的道理,便一连二十四封奏疏上书朝廷,力保护国公一家。
当时,护国公党乃是一件牵连极大的案子。刑部兵部一同发力,吏部紧跟其后,朝中早有传言,说是护国公在内,另有高人在外,里应外合,颠覆大梁王朝。
泰山王祖上本是前朝贵族,现在萧启贤不辩形势,自然撞到了枪口上。
周霖宜抓住时机,将矛头引向萧启贤。立刻,满朝上书,一道攻击泰山王府。
兵部更是查出了泰山王封地有十万私兵,这下子,触动了先皇的底线,打算借着整治护国公一案来个内外兼治。
就在泰山王府准备赴护国公府之后,江南有封信传到了京城。先皇帝师朱明之后又亲自北上为泰山王讲情,历数皇室历代的平衡之道,是以,先皇自那时起,便安排靠得住的外地封王圈养私兵,以备不时之需。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原泰山王萧启贤,欠了三老三公一份情谊。欠人的,总是要还的。
萧启贤合上了手中那封自江南而来的信,然后转身望向那个道士打扮的人,淡淡的说道:“生死判官,你究竟是三老三公的人,还是相王的人?”
判官闻言,笑了,“王爷心中早已有数,何必多此一问?”
萧克定负手而立,望着远处那座巍峨耸立的泰山,不禁感慨道:“秦朗不在,阿猫阿狗都敢出来蹦跶了。”
判官的嘴角一裂,说道:“王爷说笑了,秦朗当朝,在他面前能做阿猫阿狗的,自然也非常人。”
“这个说的是。”泰山王点了点头,“若论不要脸,在外的总计十九位封王中,他相王排第一。”
判官无语,只能裂开嘴傻笑。
泰山王长袖一甩,大声道:“回去转告那个胖子,现今,尔等在朝堂上官袍长袖,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福泽子孙,这些,都是先王们用大梁数百万英魂的血换来的。”
“王爷的话,判官我自然带到,只是王爷自己.....”判官的手指来回的掐算着,似乎想要算出泰山王的意思。
泰山王望着生死判官,双目深邃如远方那黑黢黢的山岳,又如那浩瀚星空一般深不可测。
“这个道理,不止他相王要知道,就是圣上,也要知道。”
判官脸上那凝重的神色逐渐舒缓起来,他一拱手,“如此,判官便代王爷谢过泰山王了。”
生死判官说罢,就将闲置在一旁的细竹杆拿起,杆子上飘着一块破布,布上写着三个大字——知生死。
萧克定待判官走后,望着远处那巍峨的山岳一时间有些恍惚,竟不知不觉的站了有一个时辰。
“爹爹,心意既然已决,何必在有所犹豫?”
佳人走出,年芳十八,朱唇青眉黛眼乌丝,泰山王独女萧紫衣身着一袭紫衣就这样出现了。
“你不恨父王?”
“恨有何用?”那紫衣少女露出了惨淡的笑容,“任你风华绝代,也不过一女子罢了。”
“看来,你还是恨我的。”泰山王萧克定长长的叹了一口气,眼中全是落寞之色。
萧紫衣摇了摇头,“此事,无所谓怪与不怪,女儿心中向往爱情,亦知父王无奈。出生于权贵世家,锦衣玉食,荣华富贵,能给我的,父王已经全给我了,至于这爱情,毕竟是这天下女子的奢侈之物,紫衣万不敢奢求。”
泰山王萧克定负手而行,步履有些沧桑。
“明日祭拜了你娘,便随我入宫吧。”
“是。”
泰山王萧克定即将入宫,这是件大事,按大梁太祖律,在外封王,无召不得入京。
但泰山王不一样。泰山王肖家祖上一门悉数入了大梁太庙享受香火祭祀,太祖皇帝感念肖家对大梁的功绩,允许其后代每年有次机会入太庙祭祀。
至这一代的泰山王萧克定,这样的入太庙祭祀祖先的事情早已不在。因为太庙乃是皇室亲子的祭拜之地,泰山王一门虽说姓萧,但终究离不了肖的影子。
要想和正统皇室平起平坐,这不可能。若是真的认为泰山萧姓就是真的萧姓,那会惹来杀身之祸的。
这回,泰山王还是收拾了行囊,朝京城而去。
京城险恶,自廿年前护国公府那场惨案,他就有了教训,数年前辅国公府的一场大火,更是让他看的分明。
但他还是去了。正如他的独女萧紫衣说的那样,权贵世家,锦衣玉食,但也有自己的无奈。
泰山王还不知道周若彤在江南,自然也不知道相王急吼吼的将泰山王请去京城甚至不惜联合三老向萧克定施压不止是为了让皇帝萧成渝妥协,更是为了将周若彤自江南引回。
这些,萧克定都不知道,所以,入京城,他有自己的考量,这也自然就说明,萧克定的无奈,不同于江南三老,京城相王的无奈,他有自己不得不入京城的理由。
萧克定在路上就想好了,此番入京城,突破口还在当朝贵妃周若彤的身上。
所以,萧克定也是冲着周若彤去的,只是周若彤不在京城。
勤政殿内,皇帝依旧宣病不朝。
张甫之默默地处理着内阁中积压各地的奏疏,他将其全部审评后呈交给了内务府。
这一回,内务府没有像往日那样与内阁配合的很好,内阁呈上的奏疏一律发回重审。
张甫之知道,这背后,是皇帝萧成渝的意思。萧成渝在警告他。
阁员们被内务府三番四次的退回的奏疏感到由衷的愤怒,纷纷商议,要集体去内务府走一遭。
张甫之没有同意,也没有拒绝,他只是重新按照内务府说的那样,重审折子,然后将可以暂缓的折子搁置一旁,将要紧的折子再次呈交给内务府。
内务府依旧发回重审,张甫之没有像众人想象的那样一跃而起,怒发冲冠,提剑闯入内务府斩了那阉贼。
张甫之默默地接过了返回的折子,看罢,又命随侍的小太监将折子递交到内务府去。
第三次,内务府没有在卡内阁的折子,在折子上做了批红。
近几日,内阁和内务府就这样,你来我往的斗着,双方都互看互的不顺眼,只怕没撸起袖子干起来。
这样的情况,直到第三日,张甫之收到了一封来自礼部的奏疏。
张甫之看罢,没有在奏疏上做任何批示,而是直接捧着折子去了御花园,他知道,萧成渝躲在哪里。
“张大人,什么要紧事啊?”冯保保满脸含笑的走来,却被张甫之一把搡开。
冯保保顿时大怒,“大学士,你这是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