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四喜所采取的战术是围四打三,这种战术其实很古老,在中国历代的兵法中都曾经出现过,而最最闻名的,则是元朝时期的时候,而元朝当年能够打到欧洲,其实用的战术只有两种,围三打三,屠城。
因为元朝当年全部都是骑兵部队,在速度上有着绝对的优势,所以他们没有必要去围四打三,这样会浪费更多的兵力。
所以,当年元朝人总是喜欢留下一面不打,这样既不会让城内的人感到绝望,使他们奋起抵抗,亦或者抱着与敌同归于尽的态度。而留下一面给他们,这其实也是给了他们生的希望,让他们心中始终保留着一丝可能,让他们知道他们并没有陷入绝境,这样的话,在抵抗起来的时候也就不会那么的顽强。
而当城内的人发现他们的确抵挡不了敌军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从留下来的那一面逃出城去。而这个时候,远超的骑兵就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在骑兵面前,任何步兵都不堪一击,岳家军虽然猛,也不怕金人的骑兵,但那毕竟只是少数,并不适合大多数步兵作战。
而逃跑的步兵,就更加不是骑兵的对手了,这时候的骑兵就犹如是犹入无人之境一般,举起手中的弯刀疯狂的屠戮着,而失去了防御工事的步兵,加上又是逃命,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
另一个就是屠城,说白了元朝人就是希望利用这种方式去吓住敌人,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放弃抵抗,给他们一种错觉,只要不抵抗,元军就不会屠城。
现在冯四喜用的也是这一招,只不过因为部队机动能力不足,所以无法去用围三打三的战术,他只能提前安排一队伏兵在另一侧,等日本人逃命的时候在暴起发难。
迫击炮这次没有派上用场,那玩意儿虽然攻击力挺强的,一旦用上之后,那些物资还能剩下多少可就是未知了。
可即便是迫击炮没有派上用场,光是机枪和步枪火力就依旧是让日本人难以吃消,短短几分钟的接触,日军便开始了溃败。
辎重兵配备的武器只有三分之一,加上一个中队的步兵,加在一起也就不到三百条枪,没有任何的重火力,单单依靠三百条步枪去跟中国人一个连的兵力硬抗,日本人是毫无胜算的。
加上冯四喜这边还有好几个狙击手埋伏着专挑日军的重要人员攻击,而这些日军也同样是被日本高层给迷惑的军人,他们事先并不知道中国人到底已经强到什么地步了,日本政府只告诉他们,中国人并不可怕,先前的失败只是指挥官的问题,他们没有做出正确的指挥,所以才让中国人钻了空子,而且中国人也是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才获得的胜利。
日本政府这样做固然是为了鼓励日本军人,让他们不再抱有怯战的心思,可实际上呢?日本军人的确是变的有自信了,但是却盲目的自信了起来,他们并没有打心底里认识到敌我双方之间的差距,而带着这样的心态去上战场,必然会遭到惨痛的教训。
这一点,日本政府跟历史上二战时期的做法是一样的,凡是不好的事情,一律不准传回国内,包括日军给家人写的信件,上面不准出现任何关于战争的负面新闻,如果你写写你们以一个小队干掉了敌人一个团的部队,战斗是多么多么的英勇,敌人是多么多么的不堪一击,这些自然是没问题的,可你要是说敌人以两倍的兵力打败了我们,对不起,信件重写,更严重的甚至会剥夺你这次写信的机会。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这几十年的时间,其根本思想也差不多已经确定了,而历史上二战时期的日军,基本上也延续了明治时期的一些风格。
几个退无可退的日军躲在车辆的一侧,尽管已经身中数弹,但是因为有马车的遮挡,所以并没有被命中要害。
这些日军并没有配备手榴弹,所以他们想要炸掉这些物资已经是不可能的了。用火烧倒是有可能,但现在是下雨天,他们连火都点不着,所以这一招自然也就失效了。
受伤的日军再一次的做起了老板行,背靠在马车的轮子上,一动不动,假装尸体,但是手中的步枪却依旧保持着战斗的姿态,他们想尽可能的给人一种他们是在战斗中死去的假象。
然而已经吃过无数亏的中国人,压根就不信日本人的这一套,但凡是看到有嫌疑的日军尸体,不管是不是真的死了,他们要干的第一件事,绝对是用步枪对准你的脑袋,狠狠的扣下扳机,他们甚至连刺刀都懒的用,万一你手里要是有手榴弹该怎么办?
那几名受了伤,还想着发挥出最后的余热的日军,最终也并没有得逞,中国人完美的缴获了日本人的所有物资,歼灭了所有的日军。
此战一共歼灭日军五百三十三人,缴获车辆一百零四辆,其中四辆车上装载有大量的日本三零式步枪弹药以及三八式步枪弹药,车上没有步枪。余下的一百辆车为尚未完全晒干的小麦,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些小麦来自于今年夏收的新小麦。
每台车上放有七八袋小麦,大约四五百斤左右。整整一百台车,大约也就是四五万斤小麦左右。
这明显的已经超标了,按照正常的运力,一匹驮马除去马车的重量,基本上也就是拉个二百斤左右的货物就算是差不多了,即便是采用了四轮马车,可以最大限度的减轻马匹的负担,但是重量增加一倍的话,驮马倒是不会被压死,只是想要正常的行驶却会变的异常困难。
或许这也就是日军为什么会在半个小时内才刚刚行驶了不到两公里的距离的原因吧,而且这还是在平均一辆马车有五个人照看的情况下,如果是在正常的天气下,这一情况或许会稍微好一些。
抢到了日军的物资,可是战士们却并没有太过于高兴,因为这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小麦,而这里是战场,炊事班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加工,那么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为了减轻后勤负担,接下来炊事班很有可能会直接将这些小麦丢进锅内,就像是煮大米粥那样一锅煮了。
小麦因为有很厚的皮,加上这个时候的小麦表面基本已经硬化,虽然日本人的小麦是提前抢收的,没有达到最佳成熟期,但是经过这么多天的晾晒,其硬度也没差多少。
虽然可以保证不饿肚子,但这玩意儿吃多了可是不好消化的,对于一名战士来说,不消化?这他喵的是什么鬼?你一个天天运动几十公里的人跟人说说吃了不消化?好意思不?
而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因为刚才那迅猛的火力,日本人的这一百零四台车辆的畜生已经全部被打死了。所以,接下来他们可以好好的吃一顿肉食了,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后面赶来增援的两个连在抵达战场的时候,战斗就已经结束了,而肉没吃着,汤也没有喝上,倒是一来就有活干了。
三个连的部队迅速的将战场打扫了一番,清理尸体,以免阻塞道路,尽可能的仍远一些,以防止瘟疫爆发对过往的部队形成影响。
收拾日军的武器装备,依旧是烧掉,然后就是守在这里,等着后续的大部队过来接收这些粮食。
来到日本之前,所有人都会想着这里到底会有多么多么的危险,可是来了之后却猛然间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天上的雨渐渐的停止了下来,战士们也开始三三两两的脱下自己的雨衣,稍稍的收拾了一下,就直接塞进了自己的背包内,也不管上面是不是还沾有水珠。
大部队在半个小时后抵达了这里,接收了这里缴获的物资,派出了另外一个连去接替冯四喜的连担任先锋侦察连,冯四喜的部队则是回归建制,跟随大部队一同行动。
而冯四喜倒也乐得清干,他一个连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内干掉了五个中队的鬼子,这战功也算是一顶一的了,这时候他也不会继续傻乎乎的去请战,让其他的战友们对他表示鄙视。
一时间,冯四喜是乐的嘴里不断的哼着小曲,脸上的那股得意劲更是别提了,看的旁边其他连队的人更是醋意大发。
不过身位五十一师师长,华春勇在得知前边缴获了四五万斤粮食的消息以后,却很是反常的陷入了沉默。
日本人已经提前抢收了粮食,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而这一路上走来,五十一师也没有发现太多的粮食,所以怀疑日本人很有可能将粮食都转移到了军营,或者其他不为人知的地方。
所以之前的时候,华春勇也并没有太过于在意这件事情,但是现在,这四五万斤粮食是从哪来的?这一路上他们几乎没有见到任何的壮年男子,说这些粮食是刚收的根本不可能,而且他们也没有见到粮仓。
但是这些粮食却偏偏是从他们过来的方向出来的,那么,这些粮食到底藏在哪里?
因为元朝当年全部都是骑兵部队,在速度上有着绝对的优势,所以他们没有必要去围四打三,这样会浪费更多的兵力。
所以,当年元朝人总是喜欢留下一面不打,这样既不会让城内的人感到绝望,使他们奋起抵抗,亦或者抱着与敌同归于尽的态度。而留下一面给他们,这其实也是给了他们生的希望,让他们心中始终保留着一丝可能,让他们知道他们并没有陷入绝境,这样的话,在抵抗起来的时候也就不会那么的顽强。
而当城内的人发现他们的确抵挡不了敌军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从留下来的那一面逃出城去。而这个时候,远超的骑兵就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在骑兵面前,任何步兵都不堪一击,岳家军虽然猛,也不怕金人的骑兵,但那毕竟只是少数,并不适合大多数步兵作战。
而逃跑的步兵,就更加不是骑兵的对手了,这时候的骑兵就犹如是犹入无人之境一般,举起手中的弯刀疯狂的屠戮着,而失去了防御工事的步兵,加上又是逃命,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
另一个就是屠城,说白了元朝人就是希望利用这种方式去吓住敌人,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放弃抵抗,给他们一种错觉,只要不抵抗,元军就不会屠城。
现在冯四喜用的也是这一招,只不过因为部队机动能力不足,所以无法去用围三打三的战术,他只能提前安排一队伏兵在另一侧,等日本人逃命的时候在暴起发难。
迫击炮这次没有派上用场,那玩意儿虽然攻击力挺强的,一旦用上之后,那些物资还能剩下多少可就是未知了。
可即便是迫击炮没有派上用场,光是机枪和步枪火力就依旧是让日本人难以吃消,短短几分钟的接触,日军便开始了溃败。
辎重兵配备的武器只有三分之一,加上一个中队的步兵,加在一起也就不到三百条枪,没有任何的重火力,单单依靠三百条步枪去跟中国人一个连的兵力硬抗,日本人是毫无胜算的。
加上冯四喜这边还有好几个狙击手埋伏着专挑日军的重要人员攻击,而这些日军也同样是被日本高层给迷惑的军人,他们事先并不知道中国人到底已经强到什么地步了,日本政府只告诉他们,中国人并不可怕,先前的失败只是指挥官的问题,他们没有做出正确的指挥,所以才让中国人钻了空子,而且中国人也是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才获得的胜利。
日本政府这样做固然是为了鼓励日本军人,让他们不再抱有怯战的心思,可实际上呢?日本军人的确是变的有自信了,但是却盲目的自信了起来,他们并没有打心底里认识到敌我双方之间的差距,而带着这样的心态去上战场,必然会遭到惨痛的教训。
这一点,日本政府跟历史上二战时期的做法是一样的,凡是不好的事情,一律不准传回国内,包括日军给家人写的信件,上面不准出现任何关于战争的负面新闻,如果你写写你们以一个小队干掉了敌人一个团的部队,战斗是多么多么的英勇,敌人是多么多么的不堪一击,这些自然是没问题的,可你要是说敌人以两倍的兵力打败了我们,对不起,信件重写,更严重的甚至会剥夺你这次写信的机会。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这几十年的时间,其根本思想也差不多已经确定了,而历史上二战时期的日军,基本上也延续了明治时期的一些风格。
几个退无可退的日军躲在车辆的一侧,尽管已经身中数弹,但是因为有马车的遮挡,所以并没有被命中要害。
这些日军并没有配备手榴弹,所以他们想要炸掉这些物资已经是不可能的了。用火烧倒是有可能,但现在是下雨天,他们连火都点不着,所以这一招自然也就失效了。
受伤的日军再一次的做起了老板行,背靠在马车的轮子上,一动不动,假装尸体,但是手中的步枪却依旧保持着战斗的姿态,他们想尽可能的给人一种他们是在战斗中死去的假象。
然而已经吃过无数亏的中国人,压根就不信日本人的这一套,但凡是看到有嫌疑的日军尸体,不管是不是真的死了,他们要干的第一件事,绝对是用步枪对准你的脑袋,狠狠的扣下扳机,他们甚至连刺刀都懒的用,万一你手里要是有手榴弹该怎么办?
那几名受了伤,还想着发挥出最后的余热的日军,最终也并没有得逞,中国人完美的缴获了日本人的所有物资,歼灭了所有的日军。
此战一共歼灭日军五百三十三人,缴获车辆一百零四辆,其中四辆车上装载有大量的日本三零式步枪弹药以及三八式步枪弹药,车上没有步枪。余下的一百辆车为尚未完全晒干的小麦,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些小麦来自于今年夏收的新小麦。
每台车上放有七八袋小麦,大约四五百斤左右。整整一百台车,大约也就是四五万斤小麦左右。
这明显的已经超标了,按照正常的运力,一匹驮马除去马车的重量,基本上也就是拉个二百斤左右的货物就算是差不多了,即便是采用了四轮马车,可以最大限度的减轻马匹的负担,但是重量增加一倍的话,驮马倒是不会被压死,只是想要正常的行驶却会变的异常困难。
或许这也就是日军为什么会在半个小时内才刚刚行驶了不到两公里的距离的原因吧,而且这还是在平均一辆马车有五个人照看的情况下,如果是在正常的天气下,这一情况或许会稍微好一些。
抢到了日军的物资,可是战士们却并没有太过于高兴,因为这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小麦,而这里是战场,炊事班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加工,那么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为了减轻后勤负担,接下来炊事班很有可能会直接将这些小麦丢进锅内,就像是煮大米粥那样一锅煮了。
小麦因为有很厚的皮,加上这个时候的小麦表面基本已经硬化,虽然日本人的小麦是提前抢收的,没有达到最佳成熟期,但是经过这么多天的晾晒,其硬度也没差多少。
虽然可以保证不饿肚子,但这玩意儿吃多了可是不好消化的,对于一名战士来说,不消化?这他喵的是什么鬼?你一个天天运动几十公里的人跟人说说吃了不消化?好意思不?
而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因为刚才那迅猛的火力,日本人的这一百零四台车辆的畜生已经全部被打死了。所以,接下来他们可以好好的吃一顿肉食了,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后面赶来增援的两个连在抵达战场的时候,战斗就已经结束了,而肉没吃着,汤也没有喝上,倒是一来就有活干了。
三个连的部队迅速的将战场打扫了一番,清理尸体,以免阻塞道路,尽可能的仍远一些,以防止瘟疫爆发对过往的部队形成影响。
收拾日军的武器装备,依旧是烧掉,然后就是守在这里,等着后续的大部队过来接收这些粮食。
来到日本之前,所有人都会想着这里到底会有多么多么的危险,可是来了之后却猛然间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天上的雨渐渐的停止了下来,战士们也开始三三两两的脱下自己的雨衣,稍稍的收拾了一下,就直接塞进了自己的背包内,也不管上面是不是还沾有水珠。
大部队在半个小时后抵达了这里,接收了这里缴获的物资,派出了另外一个连去接替冯四喜的连担任先锋侦察连,冯四喜的部队则是回归建制,跟随大部队一同行动。
而冯四喜倒也乐得清干,他一个连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内干掉了五个中队的鬼子,这战功也算是一顶一的了,这时候他也不会继续傻乎乎的去请战,让其他的战友们对他表示鄙视。
一时间,冯四喜是乐的嘴里不断的哼着小曲,脸上的那股得意劲更是别提了,看的旁边其他连队的人更是醋意大发。
不过身位五十一师师长,华春勇在得知前边缴获了四五万斤粮食的消息以后,却很是反常的陷入了沉默。
日本人已经提前抢收了粮食,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而这一路上走来,五十一师也没有发现太多的粮食,所以怀疑日本人很有可能将粮食都转移到了军营,或者其他不为人知的地方。
所以之前的时候,华春勇也并没有太过于在意这件事情,但是现在,这四五万斤粮食是从哪来的?这一路上他们几乎没有见到任何的壮年男子,说这些粮食是刚收的根本不可能,而且他们也没有见到粮仓。
但是这些粮食却偏偏是从他们过来的方向出来的,那么,这些粮食到底藏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