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同窗
◎脸上就时常露出一种“夫子动动嘴皮子比划两下你怎么就懂了”的疑惑来,顾世安则回他一个“我都这么努力比划了,你咋还不懂呢?”的表情,继续◎
程青交待完毕, 一看沙漏,正好赶上顾世安在讲授《千字文》, 便让顾小安领着他去课堂。
坐在鸟语花香清风篱笆包围的课堂上, 卫景平穿越这一年多来的心,终于踏实了。
和后世以星期为单位排课表不一样,白鹭书院以四天为一轮,两轮之后空两日, 或回家休息, 或者来书院自习, 都是可以的。
第一天, 卫景平给自己选了一节《千字文》, 是顾世安的课,从“金生丽水, ”一段开始,讲授到“周发殷汤”, 每一段讲过典故之后, 便要求学生背诵, 背流利的, 就可以下课出课堂,赶下一节课去了。《千字文》之后是一节书法课, 书法是程青教的,他写字的路数和姚老道不一样,中规中矩中带着无比的板正,要求极严,一节课下来, 卫景平累得手腕酸痛不已。
一节课上完, 程青这时才旁敲侧击地点出他的字之中已显出闲云野鹤般的遁世倾向, 认为这不利于举业,让他积极起来,把字写得浑厚中正些,说那样才是应试的时候科举考官喜欢的。
“程先生说你的字过于飘逸了。”一个叫傅宁的同窗悄声告诉他:“下次把墨研得浓一些,下笔重一些就好了。”
卫景平:“……”
他觉得程青和傅宁说的都好有道理,他下次尝试一下雄浑厚重的字体风格。
上午末了再来一节画画课,到了画画课堂,程青又像换了个人一样,放松而表情滑稽,他先拿出一张蝈蝈图给学生们看,而后亲自示范画胡须,那夸张的笔触和解说,直接笑翻了一众蒙童。
过了晌午,他选了一节《大学》,卫景平算过了,《大学》上完的时间,正是卫景英和卫景川给繁楼送完餐的时间,这样他就可以回家去了。
这几日正是繁楼外送最繁忙,订单一日一日创新高,和卫家一样的武官人家,手头钱紧的,也把孩子送到繁楼,看看能不能和卫氏兄弟一样赚些零花钱。哪怕赚不到钱,每日能从繁楼拎回去一些吃食也是好的,因此,除了卫氏兄弟之外,又多了四五个半大的小子。
只是他们没有卫氏兄弟好运气,许德昌只肯给他们开出送一顿付费10文钱的待遇,还是跟在店小二后头当帮手的,纵然这样,竟有十几家都想把家里的小子送过来当帮工。
劳动力竟廉价至此。
而卫氏兄弟因为轻车熟路,送餐又快又好又讨喜,所以上林县几家贵人制定了要他俩送餐,所以活计暂时没有被人抢走,不仅如此,因为他俩都能从顾客家里拿到赏钱,也让许德昌另眼相待。
卫景川因为长得脑袋又圆又大,深受繁楼脑袋大脖子粗的大师傅的喜爱,每每去送餐,见了面都要送他一些试吃的菜品或点心,所以这一阵子,卫家的伙食比先前改善了不少。
孟氏的面皮比先前白润了许多,眉头舒展,打扮起来看着像个殷实人家的妇人,一到饭点就端着碗过来蹭饭的妞妞,不仅长高了一截,小脸蛋也由土黄色变成了红扑扑的,有了健康的光泽。
进入白鹭书院的第二日上午,卫景平上了一次大课。所谓“大课”,就是院长顾世安把全院的蒙童,尚未科举下场的学生都召集在一起,即兴讲了一堂课,内容是根据他去年的一次游历整理出来的,大徽朝云贵、琼州地区的山川风貌,民情风俗,婚嫁吃食等等。
顾世安说云贵地区有一种松菌,生长在松树下,菌蕾如鹿茸,这种菌子香气浓烈,煎、烤、煮,不用任何佐料,吃起来能鲜掉眉毛,还有煮起来味道像鸡汤一样的鸡枞菌,口味柔和爽滑的青头菌……他在小本本上记载:“松菌加口蘑炒最佳。或单用秋油泡食,亦妙。1”,“食见手青,见小人升天……”,等等,讲得唾沫横飞,滔滔不绝。
连后世著名的毒菌子见手青都敢吃!
听得卫景平心底直呼“好家伙”,都想开口给他唱一曲:“红伞伞白杆杆吃了一起躺板板,躺板板睡棺棺,然后一起埋山山……2”
在座的学生有人听得津津有味,心向往之,有人听不懂,干脆打起了盹。
也就是这堂课,卫景平才知道,白鹭书院诸生学课根据天赋分为三等:
归属第一等生的,每日抽签问所听经义三道,念书一二百字,学书十行,吟五、七言古、律诗一首,三日试诗一首(或四韵),看赋一道,看史传三五纸(内记故事三条)。
卫景平用白话转化了下,也就是说白鹭书院要求一等生每天念书120字,学书10行,背五言或者七言律诗一首,每隔三天试着写一首小诗,念一篇赋,读史书杂记等3到5页。
到了第二等生这里,
每日念书约一百字,学书十行,吟诗一绝,对属一联,念赋二韵,记故事一件,要求几乎减了三分之一。
至于第三等生,要求更低了:
每日念书五、七十字,学书十行,念诗一首。教授每日讲说经书三两纸,授诸生所诵经书文句、音意,题所学书字样,出所课诗赋题目,撰所对属诗句,择所记故事。
总结地说就是念书、写字、背诵就够了。
在白鹭书院还未下过科举的蒙童里面,只有县主簿宋京家的二公子宋玉临一个蒙童是一等生,一天要念一百二十字,其余诸生里面,二等生较多,如比较活跃的潘逍、傅宁、唐庆之等人,卫景平随大流,被分在二等生里面,三等生多是纨绔子弟和武官家送来想认几个大字的。
比如说县令武念恩家的儿子武双白,脸上就时常露出一种“夫子动动嘴皮子比划两下你怎么就懂了”的疑惑来,顾世安则回他一个“我都这么努力比划了,你咋还不懂呢?”的表情,继续无动于衷地讲他的课去了。
“宋兄,顾夫子说的‘亦妙’是什么意思?”吴双白眼巴巴地拉了拉宋玉临的袖子,诚心讨教。
宋玉临苍白若敷粉的脸皮抽了抽,甩了他一句:“甚好。”
“孺子不可教。”顾世安讲完课听见他俩嘀咕,心里头骂骂咧咧了一句,但看在武家每年给的学费的份上,也只能忍了,想请到更好的夫子,吸引更多的好苗子来书院,他需要钱,需要很多很多的钱啊。
现在卫景平来了,他更得忍了。不然,上哪儿找补一年12两多的银子亏空呢。
没办法,就算咬着牙教下去也不能跟银子过不去啊,何况这还是一年给书院交18两银子的主儿,不好找。
顾世安深深地看了武双白一眼,甩着袖子走人。
夫子一走,蒙童们围着卫景平,叽叽喳喳地说起话来。“卫景平”这个名字,人还没到,已经两次传遍了白鹭书院。
第一次是他和宋玉临在书院门口斗嘴那次,他们惊讶地发现武官家的孩子嘴上不只会说“干他娘的”,还能引经据典笑骂他人,不得了,不得了。
第二次是顾世安在白鹭书院门口张贴告示,破格录取卫景平进书院读书的时候,他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巴,一瞬间好像被当头打了一闷棍,半句话都说不出来。
今天见着卫景平本尊,话匣子打开了,拉着他问东问西的。
小地方就有这点儿不好,屁大点儿的事很快就传得人尽皆知,这几天不管卫景平走到哪儿,他都挺受人瞩目的。
可谓风头正盛。
只有一个人明显地不待见他,就是主簿宋京家的二公子宋玉临。
偏他和宋玉临,还时常一块儿上课。白鹭书院一共就这么一小撮学生,让顾世安聘十来名夫子像后世那样分成年级班级也不太现实,卫景平只能硬着头皮接受现实。
又不是谁砍了谁的谁,就互相有点看不顺眼而已。
没什么大不了的。
卫景平暗暗安慰自己。
可每次上课或者下课不经意碰见,宋玉临眼中对他的嫌恶未减丁点儿,甚至一日比一日更甚了。
蒙童们每次看到宋玉临想要刀卫景平的眼神,都心照不宣地交换心思:看吧,快有好戏看了。
有和宋玉临不对付的暗中搓手期待:打呀,斗呀,卫家老四,上啊!
上一次看宋玉临被打脸意犹未尽,还想天天看上一场呢。
“宋兄。”一次狭路相逢,卫景平公事公办地跟宋玉临打了个招呼,让人也看不出来他有意挑衅宋玉临或者别的什么情绪。
宋玉临没想到他还敢大摇大摆地来他面前晃悠,忍不住怒火中烧,带着情绪“哼”了声:“卫四。”
卫景平眼睛弯起来,眼里却没有丝毫的笑意,转过头去和另外一名同窗傅宁打起了招呼。
像没见过宋玉临这个人似的。
宋玉临被他过于平静淡然的语气激住了,气得脸一阵红一阵白,说不出话来。
“宋兄别急,等晌午放了课,我去给你买份乳糖真雪降降火。”自打进了书院就跟宋玉临一个鼻孔出气的唐庆之讨好他道。
宋玉临将钱袋子丢给他:“每人买一份,就说是我请的除了卫四。”
唐庆之嘻嘻笑了两声:“我这就去买。”
农历六月初,正是一年中最暑热的时候,人人苦夏,白鹭书院的蒙童潘逍读到“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3”这一篇的时候,笑称自己是“潘炙人”,见了人就往跟前凑:“吾烤熟否?香否?”
天地像大瓦窑,人像置于其中的炙烤物,感觉都要熟了。
旁人往往大笑着摆手,避之不及,唯有武双白会拿鼻子贴上去,吸一口气后又猛地掩鼻:“哎呀老潘你身上好臭啊。”
武双白白胖的面皮上生着一双“人傻钱多”的大眼睛,十分人畜无害。
“六月季夏天,身热汗如浆。4”傅宁边摇着折扇边摇头晃脑地嗤笑道:“武兄啊,老潘他那是给你闻他一身汗臭味儿呢。”
武双白受了耍弄,哭丧着脸:“老潘你不厚道。”
潘逍嘿嘿两声:“双白兄,今天还请不请咱们吃酥山了?”
因为天气太热,一到中午茶饭不思,武双白家里的仆人给送了两次酥山。
他扭头看了一眼卫景平:“卫兄大概还不知道什么是酥山吧?”
“不曾见过。”卫景平道。
作者有话说:
1出自清代李渔的《随园食单》,2大概是云南民谣?34出自宋代戴复古《大热五首》。
第31章 传不习乎?
◎“甭管‘低处流’还是‘高处走’,进了肚子都只有一个去处。”他往茅房的方向一指:“撒尿进茅坑啊。◎
傅宁道:“《饮膳正要》中记载, 要做酥山,先把牛乳反复煮了, 每一次捞取上面一层凝固的‘酥’, 在盘子上淋成小山状,放入冰中冷藏一日,取出来的就叫酥山。”
潘逍道:“你说了也是白说,要是这么简单就能做出来, 繁楼怎么会没有卖的?”
才不会只有县太爷武念恩家里的老厨娘能做出来。
前朝的宫廷菜, 不会轻易流传到民间, 就连县太爷家的酥山到底是不是书本上记载的, 也持怀疑。
兴许, 酥山什么的,反正都是做成冰凉消暑的甜品, 哄着武双白武大少爷多吃点东西的花样罢了。
潘逍道:“繁楼的乳糖真雪也是一绝,只是吃不起罢了。”
消夏的冷饮都比较贵, 一份乳糖真雪要16文钱, 他们真真吃不起。
乳糖真雪。
听起来是在雪上浇上黏稠的乳糖吗?
好像后世的冰淇淋啊, 他懂了, 他们说的酥山和乳糖真雪都是冷饮。
这么一想,卫景平也馋起来。
武双白唯唯诺诺地道:“哎呀, 家里一月才供2次酥山,实在请不起诸位兄台了。”
潘逍一手搭在他肩头:“你个呆瓜,怎么总记不住,不过是玩笑罢了。”
他才不是真的想要讹吴双白请他们吃酥山。
月初大手大脚花了几天钱,如今从家里支出来的银子都快见底了, 他们手头紧, 凑钱也买不起乳糖真雪来消暑。
他才不是真的想要讹吴双白请他们吃酥山。
傅宁道:“买些碎冰来吧。”
这天儿, 干坐着都要中暑。蹭不到酥山吃,买不起乳糖真雪,只好买一碗冰来嚼着降暑了。
“窖藏的冰要9文一碗,硝石冰5文一碗,”潘逍点了点各人掏出来凑一块的钱:“30文,看来每人只能买一碗硝石冰。”
卫景平又听不明白了,他打听半天才问出来,去年的冰说的是去年寒冬腊月,采冰的商人在山里头开采出来的天然冰,他们把采回来的冰封在挖好的冰窖里,夏天取出来售卖获利,而买的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窖藏困难,到次年夏天往往三去其二,损失非常严重。
所以价格很高,粗粗折合成一斤大概要60文钱,他这才明白在上林县,为何到了夏天鱼蟹等水产品,价格远高于猪牛羊肉,因为保存需要用到冰啊,而冰,不便宜。
硝石冰是利用硝石制作,随制随售卖的一种冰,与天然的冰比起来,硝石冰保存时间非常短,仅仅就是一些碎冰而已。
◎脸上就时常露出一种“夫子动动嘴皮子比划两下你怎么就懂了”的疑惑来,顾世安则回他一个“我都这么努力比划了,你咋还不懂呢?”的表情,继续◎
程青交待完毕, 一看沙漏,正好赶上顾世安在讲授《千字文》, 便让顾小安领着他去课堂。
坐在鸟语花香清风篱笆包围的课堂上, 卫景平穿越这一年多来的心,终于踏实了。
和后世以星期为单位排课表不一样,白鹭书院以四天为一轮,两轮之后空两日, 或回家休息, 或者来书院自习, 都是可以的。
第一天, 卫景平给自己选了一节《千字文》, 是顾世安的课,从“金生丽水, ”一段开始,讲授到“周发殷汤”, 每一段讲过典故之后, 便要求学生背诵, 背流利的, 就可以下课出课堂,赶下一节课去了。《千字文》之后是一节书法课, 书法是程青教的,他写字的路数和姚老道不一样,中规中矩中带着无比的板正,要求极严,一节课下来, 卫景平累得手腕酸痛不已。
一节课上完, 程青这时才旁敲侧击地点出他的字之中已显出闲云野鹤般的遁世倾向, 认为这不利于举业,让他积极起来,把字写得浑厚中正些,说那样才是应试的时候科举考官喜欢的。
“程先生说你的字过于飘逸了。”一个叫傅宁的同窗悄声告诉他:“下次把墨研得浓一些,下笔重一些就好了。”
卫景平:“……”
他觉得程青和傅宁说的都好有道理,他下次尝试一下雄浑厚重的字体风格。
上午末了再来一节画画课,到了画画课堂,程青又像换了个人一样,放松而表情滑稽,他先拿出一张蝈蝈图给学生们看,而后亲自示范画胡须,那夸张的笔触和解说,直接笑翻了一众蒙童。
过了晌午,他选了一节《大学》,卫景平算过了,《大学》上完的时间,正是卫景英和卫景川给繁楼送完餐的时间,这样他就可以回家去了。
这几日正是繁楼外送最繁忙,订单一日一日创新高,和卫家一样的武官人家,手头钱紧的,也把孩子送到繁楼,看看能不能和卫氏兄弟一样赚些零花钱。哪怕赚不到钱,每日能从繁楼拎回去一些吃食也是好的,因此,除了卫氏兄弟之外,又多了四五个半大的小子。
只是他们没有卫氏兄弟好运气,许德昌只肯给他们开出送一顿付费10文钱的待遇,还是跟在店小二后头当帮手的,纵然这样,竟有十几家都想把家里的小子送过来当帮工。
劳动力竟廉价至此。
而卫氏兄弟因为轻车熟路,送餐又快又好又讨喜,所以上林县几家贵人制定了要他俩送餐,所以活计暂时没有被人抢走,不仅如此,因为他俩都能从顾客家里拿到赏钱,也让许德昌另眼相待。
卫景川因为长得脑袋又圆又大,深受繁楼脑袋大脖子粗的大师傅的喜爱,每每去送餐,见了面都要送他一些试吃的菜品或点心,所以这一阵子,卫家的伙食比先前改善了不少。
孟氏的面皮比先前白润了许多,眉头舒展,打扮起来看着像个殷实人家的妇人,一到饭点就端着碗过来蹭饭的妞妞,不仅长高了一截,小脸蛋也由土黄色变成了红扑扑的,有了健康的光泽。
进入白鹭书院的第二日上午,卫景平上了一次大课。所谓“大课”,就是院长顾世安把全院的蒙童,尚未科举下场的学生都召集在一起,即兴讲了一堂课,内容是根据他去年的一次游历整理出来的,大徽朝云贵、琼州地区的山川风貌,民情风俗,婚嫁吃食等等。
顾世安说云贵地区有一种松菌,生长在松树下,菌蕾如鹿茸,这种菌子香气浓烈,煎、烤、煮,不用任何佐料,吃起来能鲜掉眉毛,还有煮起来味道像鸡汤一样的鸡枞菌,口味柔和爽滑的青头菌……他在小本本上记载:“松菌加口蘑炒最佳。或单用秋油泡食,亦妙。1”,“食见手青,见小人升天……”,等等,讲得唾沫横飞,滔滔不绝。
连后世著名的毒菌子见手青都敢吃!
听得卫景平心底直呼“好家伙”,都想开口给他唱一曲:“红伞伞白杆杆吃了一起躺板板,躺板板睡棺棺,然后一起埋山山……2”
在座的学生有人听得津津有味,心向往之,有人听不懂,干脆打起了盹。
也就是这堂课,卫景平才知道,白鹭书院诸生学课根据天赋分为三等:
归属第一等生的,每日抽签问所听经义三道,念书一二百字,学书十行,吟五、七言古、律诗一首,三日试诗一首(或四韵),看赋一道,看史传三五纸(内记故事三条)。
卫景平用白话转化了下,也就是说白鹭书院要求一等生每天念书120字,学书10行,背五言或者七言律诗一首,每隔三天试着写一首小诗,念一篇赋,读史书杂记等3到5页。
到了第二等生这里,
每日念书约一百字,学书十行,吟诗一绝,对属一联,念赋二韵,记故事一件,要求几乎减了三分之一。
至于第三等生,要求更低了:
每日念书五、七十字,学书十行,念诗一首。教授每日讲说经书三两纸,授诸生所诵经书文句、音意,题所学书字样,出所课诗赋题目,撰所对属诗句,择所记故事。
总结地说就是念书、写字、背诵就够了。
在白鹭书院还未下过科举的蒙童里面,只有县主簿宋京家的二公子宋玉临一个蒙童是一等生,一天要念一百二十字,其余诸生里面,二等生较多,如比较活跃的潘逍、傅宁、唐庆之等人,卫景平随大流,被分在二等生里面,三等生多是纨绔子弟和武官家送来想认几个大字的。
比如说县令武念恩家的儿子武双白,脸上就时常露出一种“夫子动动嘴皮子比划两下你怎么就懂了”的疑惑来,顾世安则回他一个“我都这么努力比划了,你咋还不懂呢?”的表情,继续无动于衷地讲他的课去了。
“宋兄,顾夫子说的‘亦妙’是什么意思?”吴双白眼巴巴地拉了拉宋玉临的袖子,诚心讨教。
宋玉临苍白若敷粉的脸皮抽了抽,甩了他一句:“甚好。”
“孺子不可教。”顾世安讲完课听见他俩嘀咕,心里头骂骂咧咧了一句,但看在武家每年给的学费的份上,也只能忍了,想请到更好的夫子,吸引更多的好苗子来书院,他需要钱,需要很多很多的钱啊。
现在卫景平来了,他更得忍了。不然,上哪儿找补一年12两多的银子亏空呢。
没办法,就算咬着牙教下去也不能跟银子过不去啊,何况这还是一年给书院交18两银子的主儿,不好找。
顾世安深深地看了武双白一眼,甩着袖子走人。
夫子一走,蒙童们围着卫景平,叽叽喳喳地说起话来。“卫景平”这个名字,人还没到,已经两次传遍了白鹭书院。
第一次是他和宋玉临在书院门口斗嘴那次,他们惊讶地发现武官家的孩子嘴上不只会说“干他娘的”,还能引经据典笑骂他人,不得了,不得了。
第二次是顾世安在白鹭书院门口张贴告示,破格录取卫景平进书院读书的时候,他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巴,一瞬间好像被当头打了一闷棍,半句话都说不出来。
今天见着卫景平本尊,话匣子打开了,拉着他问东问西的。
小地方就有这点儿不好,屁大点儿的事很快就传得人尽皆知,这几天不管卫景平走到哪儿,他都挺受人瞩目的。
可谓风头正盛。
只有一个人明显地不待见他,就是主簿宋京家的二公子宋玉临。
偏他和宋玉临,还时常一块儿上课。白鹭书院一共就这么一小撮学生,让顾世安聘十来名夫子像后世那样分成年级班级也不太现实,卫景平只能硬着头皮接受现实。
又不是谁砍了谁的谁,就互相有点看不顺眼而已。
没什么大不了的。
卫景平暗暗安慰自己。
可每次上课或者下课不经意碰见,宋玉临眼中对他的嫌恶未减丁点儿,甚至一日比一日更甚了。
蒙童们每次看到宋玉临想要刀卫景平的眼神,都心照不宣地交换心思:看吧,快有好戏看了。
有和宋玉临不对付的暗中搓手期待:打呀,斗呀,卫家老四,上啊!
上一次看宋玉临被打脸意犹未尽,还想天天看上一场呢。
“宋兄。”一次狭路相逢,卫景平公事公办地跟宋玉临打了个招呼,让人也看不出来他有意挑衅宋玉临或者别的什么情绪。
宋玉临没想到他还敢大摇大摆地来他面前晃悠,忍不住怒火中烧,带着情绪“哼”了声:“卫四。”
卫景平眼睛弯起来,眼里却没有丝毫的笑意,转过头去和另外一名同窗傅宁打起了招呼。
像没见过宋玉临这个人似的。
宋玉临被他过于平静淡然的语气激住了,气得脸一阵红一阵白,说不出话来。
“宋兄别急,等晌午放了课,我去给你买份乳糖真雪降降火。”自打进了书院就跟宋玉临一个鼻孔出气的唐庆之讨好他道。
宋玉临将钱袋子丢给他:“每人买一份,就说是我请的除了卫四。”
唐庆之嘻嘻笑了两声:“我这就去买。”
农历六月初,正是一年中最暑热的时候,人人苦夏,白鹭书院的蒙童潘逍读到“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3”这一篇的时候,笑称自己是“潘炙人”,见了人就往跟前凑:“吾烤熟否?香否?”
天地像大瓦窑,人像置于其中的炙烤物,感觉都要熟了。
旁人往往大笑着摆手,避之不及,唯有武双白会拿鼻子贴上去,吸一口气后又猛地掩鼻:“哎呀老潘你身上好臭啊。”
武双白白胖的面皮上生着一双“人傻钱多”的大眼睛,十分人畜无害。
“六月季夏天,身热汗如浆。4”傅宁边摇着折扇边摇头晃脑地嗤笑道:“武兄啊,老潘他那是给你闻他一身汗臭味儿呢。”
武双白受了耍弄,哭丧着脸:“老潘你不厚道。”
潘逍嘿嘿两声:“双白兄,今天还请不请咱们吃酥山了?”
因为天气太热,一到中午茶饭不思,武双白家里的仆人给送了两次酥山。
他扭头看了一眼卫景平:“卫兄大概还不知道什么是酥山吧?”
“不曾见过。”卫景平道。
作者有话说:
1出自清代李渔的《随园食单》,2大概是云南民谣?34出自宋代戴复古《大热五首》。
第31章 传不习乎?
◎“甭管‘低处流’还是‘高处走’,进了肚子都只有一个去处。”他往茅房的方向一指:“撒尿进茅坑啊。◎
傅宁道:“《饮膳正要》中记载, 要做酥山,先把牛乳反复煮了, 每一次捞取上面一层凝固的‘酥’, 在盘子上淋成小山状,放入冰中冷藏一日,取出来的就叫酥山。”
潘逍道:“你说了也是白说,要是这么简单就能做出来, 繁楼怎么会没有卖的?”
才不会只有县太爷武念恩家里的老厨娘能做出来。
前朝的宫廷菜, 不会轻易流传到民间, 就连县太爷家的酥山到底是不是书本上记载的, 也持怀疑。
兴许, 酥山什么的,反正都是做成冰凉消暑的甜品, 哄着武双白武大少爷多吃点东西的花样罢了。
潘逍道:“繁楼的乳糖真雪也是一绝,只是吃不起罢了。”
消夏的冷饮都比较贵, 一份乳糖真雪要16文钱, 他们真真吃不起。
乳糖真雪。
听起来是在雪上浇上黏稠的乳糖吗?
好像后世的冰淇淋啊, 他懂了, 他们说的酥山和乳糖真雪都是冷饮。
这么一想,卫景平也馋起来。
武双白唯唯诺诺地道:“哎呀, 家里一月才供2次酥山,实在请不起诸位兄台了。”
潘逍一手搭在他肩头:“你个呆瓜,怎么总记不住,不过是玩笑罢了。”
他才不是真的想要讹吴双白请他们吃酥山。
月初大手大脚花了几天钱,如今从家里支出来的银子都快见底了, 他们手头紧, 凑钱也买不起乳糖真雪来消暑。
他才不是真的想要讹吴双白请他们吃酥山。
傅宁道:“买些碎冰来吧。”
这天儿, 干坐着都要中暑。蹭不到酥山吃,买不起乳糖真雪,只好买一碗冰来嚼着降暑了。
“窖藏的冰要9文一碗,硝石冰5文一碗,”潘逍点了点各人掏出来凑一块的钱:“30文,看来每人只能买一碗硝石冰。”
卫景平又听不明白了,他打听半天才问出来,去年的冰说的是去年寒冬腊月,采冰的商人在山里头开采出来的天然冰,他们把采回来的冰封在挖好的冰窖里,夏天取出来售卖获利,而买的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窖藏困难,到次年夏天往往三去其二,损失非常严重。
所以价格很高,粗粗折合成一斤大概要60文钱,他这才明白在上林县,为何到了夏天鱼蟹等水产品,价格远高于猪牛羊肉,因为保存需要用到冰啊,而冰,不便宜。
硝石冰是利用硝石制作,随制随售卖的一种冰,与天然的冰比起来,硝石冰保存时间非常短,仅仅就是一些碎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