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章
    萧景曜现在都跟着胡阁老一起住进了贡院, 自然不知道他的科举资料又卖爆了,也不会想到这茬。他不过是个副考官而已,考生们不去想办法买胡阁老的文集, 买他的科举资料作甚?
    考生们的想法就简单直白多了,谁不知道萧景曜的丰功伟绩呢,买完一套他编写的科举资料, 指不定比去文昌庙里拜一拜还管用呢!
    对此,顾希维和余思行齐刷刷点了个赞。没错, 他们也是这么想的,并且连文昌庙都没去!
    那么多人, 几乎每个准备下场的考生都去拜文昌星君了, 文昌星君要是真的显灵, 岂不是所有人都要保佑一下?
    所有人都得到了文昌星君的保佑, 等于所有人都没得到保佑。
    不愧是年纪轻轻就能中举的聪明人, 这么轻易就看透了内卷的无用。
    邓氏书局再次赚了个盆满钵满, 估计这次又能给萧景曜一笔不小的分红。其实书籍这种东西,盗版起来还是挺容易的。后世又禁不了盗版, 更别提现在了。只不过萧景曜现在都已经是三品大员了, 自古民不和官斗,要是山高皇帝远,商户们还能敞开了搞盗版,有钱不赚王八蛋。这不是在京城嘛,萧景曜的眼皮子底下,哪家书局敢光明正大搞盗版?
    到时候都不用萧景曜出手,许多读书人知道内情就能将这个搞盗版的书局给骂到关门。
    读书人, 要脸。书局要赚读书人的钱,自然不能在读书人那边坏了口碑。以至于现在邓氏书局每天客似云来, 同行们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大赚特赚,完全没有插手的机会。
    真是令人眼红!
    萧景曜倒是不知道他又能收到一大笔进账了。这些年他的俸禄一直在涨,齐氏和师曼娘名下的成衣铺也能挣不少银子,萧家人口又简单,正宁帝和福王又动不动给萧景曜一大笔赏赐,萧景曜从来就没缺钱花过。
    对于银钱,萧景曜一向看得很淡。他上辈子更享受拼搏的过程,并不特别在意生活奢不奢华,有吃有穿有住就行。
    萧景曜很是淡定。
    一堆考官中,萧景曜算是年纪最小,资历最浅的。
    其他人,哪怕年纪最轻的,都比萧元青岁数大,按年纪,能轻松生下萧景曜。
    可见萧景曜在官场有多引人注目。太过年轻,想被人忽视都忽视不了。
    就算这一次的主考官是胡阁老,其他人也不会冷落萧景曜这个副考官。谁让萧景曜现在大权在握,明显的天子宠臣呢?别说萧景曜这回当的是副考官,就算他当的是同考官,如果副考官权势不如萧景曜,指不定其他人对他还没有对萧景曜热络呢。
    世情便是如此,锦上添花者总比雪中送炭的多。萧景曜和胡阁老两个热灶摆在这儿,一个天子宠臣,另一个马上就要成为首辅,平日里很难跟他们说上话,主要户部大理寺和翰林院都在不同官署,没事也碰不上。早朝那么多人,大家站的位置离的还挺远的,不是刻意去寻人,也很难说上话。
    现在大家同为考官,一起被关在贡院,其他考官的心思瞬间就活络起来。
    这可是近来风头最盛的两个热灶啊,大好机会,必须把握住!
    当然,他们还是有些风骨的,只是想拉近一点和萧景曜与胡阁老的关系,并不是溜须拍马之辈。
    谁不想在大佬面前留个好印象?人之常情罢了。
    贡院足够宽敞,留给他们的房间也足够多。他们一行考官加起来十多个人,再加上每人能带一个伺候他们生活起居的下人,仔细算起来,人数直奔三十,也算是浩浩荡荡,直奔贡院而来。
    这次萧景曜带的随身伺候的人并不是萧平安。萧平安想跟着过来伺候萧景曜来着,奈何贡院规定,考官们带的随从,不能有识字的。
    萧平安跟着萧景曜也读了不少书,再想来伺候萧景曜,都没这个机会。一开始就不符合条件啊。
    萧平安自己都没万万没想到,识字竟然会成为他伺候萧景曜的阻碍。
    好在萧景曜并不讲究那么多,他又不是生活白痴,基本技能都在,带上谁伺候都一样,总不会离了下人还能将自己给饿死。萧家也有不少下人,从中挑个不识字的带过来便是。以这年头儿的文盲率,想找个不识字的下人还不容易?
    萧景曜见胡阁老挑好了房间,自己便挑了胡阁老旁边的房间。他们两人挑完后,再是同考官们挑,不管是按资历还是按什么,大家都和和气气地完成了选房这一步。反正贡院的房间也差不多,赶紧安置下来去判卷房,将考题商议出来才是。
    萧景曜往房间里扫了一圈,发现里面并不算大,简单的一套桌椅,一铺床,靠窗处有一张矮榻,想来是给随从住的,旁的什么都没有。那桌椅上还落了灰,可见管理贡院的人也并不怎么上心。三年才开一次,按桌椅上落的灰的厚度来看,贡院应当提前将房间清理过一遍。有一点勤快,但不多。
    怪不得要考官们带随从,不然考官们还得自己打扫房间,梦回当年科举时。
    也算是和考生们同甘共苦了。
    萧景曜眨了眨眼,特地吩咐随从,“从贡院取的水,定要煮沸了再喝。”
    高温杀毒,免得会试还没开始,考官们先倒下了。
    刘白芨用芥子镜观察邪祟这事儿,萧景曜在和刘白芨交流过后,刘白芨亲自给《大齐日报》投稿,说的就是邪祟真的存在,只可惜我们肉眼看不见,但大家也别担心,经过我多番试验,发现将东西放在沸水里煮过后,邪祟基本消失不见。可见沸水可以杀死邪祟。
    现在京城百姓已经习惯了每天都去茶馆里听读书人念一念《大齐日报》,对朝廷最新消息门儿清。可以说,《大齐日报》已经成为朝廷掌控舆论的一种绝佳工具,老百姓认同度极高。正宁帝先前还没意识到这事儿,等到后来《大齐日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尤其是缠足一事,萧景曜在《大齐日报》发表一篇文章,竟然就能让舆论倒逼官员们做决定。
    搞得正宁帝那阵子看萧景曜的眼神格外意味深长,心中不断琢磨,这小子在提出要办《大齐日报》的时候,是早就想到了这个场面了呢,还是想到了这个场面呢?
    瞧瞧这小子利用舆论多熟练!
    不过萧景曜只是提个建议而已,《大齐日报》又不在他的管理中,那得是翰林院那边审批完文章后才能刊印的,流程十分严格,并非什么乱七八糟的文章都能往上发表。翰林院的东西,那就是正宁帝掌控中的,一点意外都没有。
    正宁帝也很放心,并没觉得萧景曜有什么不妥之处,只是觉得萧景曜的脑袋格外灵光,办的事情格外漂亮不说,还能附带格外惊喜。对于福王坚定不移地薅萧景曜羊毛的行为,正宁帝权当自己没看到,甚至觉得福王不愧是福气满满能让老天喂饭的家伙,瞧瞧这眼光多利索!
    正宁帝再一想先头那三个不孝子,一个和萧景曜结仇,拿人命给萧景曜做局;一个因为一点小事就记恨萧景曜,在萧景曜刚踏入官场的时候就暗搓搓给萧景曜使绊子;还有一个不显山不露水,一心想坐收渔翁之利,却连萧景曜都不去想着拉拢。
    这么一看,竟然还是福王一开始就慧眼识英雄,被正宁帝按在养心殿算账的时候,就嚷嚷着让萧景曜帮忙。
    正宁帝想到这些往事,也只能摇头叹气,道一声时也命也。
    原来有些事情,早就有迹可循。
    《大齐日报》的影响力如此大,正宁帝也是高兴的。在《大齐日报》发表后,百姓们对朝廷越来越信任,万民归心,京中到处都有讨论朝廷新决策,夸赞皇帝官员之语,各地的贪腐案也少了,更直观的数据就是各地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全没了。这也不能完全算是朝廷的锅,山高皇帝远,皇权不下县,这种情况下,碰上了贪官污吏,巧立名目层层盘剥老百姓,将老百姓逼得活不下去了,老百姓可不就拼死反抗了吗?
    现在《大齐日报》发行到全国各地,治下百姓对《大齐日报》中的政令的了解还纳入官员的考评之中,无疑就是给贪官污吏的脖子上套了根锁链,总能让他们多一些顾虑,彻底杜绝贪腐现象是不可能的,但也能让他们别那么过分,给老百姓一条活路。
    老百姓最是容易满足,只要日子还能过下去,他们就继续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干活,盼着老天爷来年风调雨顺,盼着庄稼不生虫害,能有个好收成。
    《大齐日报》就这么融进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刘白芨在《大齐日报》上发表的那篇文章,更是老百姓强化了喝热水的认知。热水杀邪祟,多喝热水,没毛病!
    萧景曜听到这个结论时,表情都很微妙。莫非多喝热水,从现在开始就要被大齐人刻进dna里,传给后世子孙吗?
    不过喝热水确实好处多多,总比喝生水好。尤其是贡院中放了三年的水,要是直接喝,指不定能让大家伙儿看到自己的太祖母。就算贡院中那口井里是活水,还是煮沸了更叫人心安。
    随从也是听过《大齐日报》的,自然知道萧景曜让他将水煮沸后再喝的用意,认真应了,立马开始忙活起来。
    萧景曜想到刘白芨,又想到研究院中那些发明,暗暗琢磨着搞一个学术期刊的可能性。
    古人讲究立言立功立德,其中立言就是著作立说。许多读书人到了老年后就热衷于编书,也算是满足了著书的梦想。大齐的印刷业十分发达,端看邓氏书局就知道大齐各种书局之繁荣。尤其是江南一代,更是印刷行业的舞台。
    江南自古就文风兴盛,出尽才子。既然是才子,吟诗作对写文章画画那都是手到擒来,才子们写了好诗好文章,能不出本诗集?
    官场中的人际关系也是很强大的。比如同一届考试的同年,那就是缘分,一提是同年,就比别人亲近三分。为何拉关系?朝中有人好办事!
    同年都如此,同乡自然更亲近。比如萧景曜是雍州南川县人,那前来京城赶考的南川考生,都能依托这层关系来拜见萧景曜,请萧景曜指点指点。
    也就是萧景曜凶名在外,得罪的人太多,南川县这几年也没出过什么人才,这两届会试才没人来请萧景曜指点一二。
    好不容易来了个余思行,萧景曜又被点为副考官,只能避嫌。
    江南自古出才子,科举卷王之地,朝中出自江南的官员不计其数。比如李首辅,就是江南人。他致仕后,要么留在京城给朝廷当顾问,要么回乡。阁老级别的人物回到家乡,自然是注重文教,精力好的开书院指点家乡优秀后生,精力不济的,潜心编书,然后找书局印出来。
    这种情况下,江南的印刷业能不发达吗?
    在印刷业发达的大齐,萧景曜想搞一个学术期刊,一点技术难度都没有!
    这也能让研究员们的成果得到最大保护。哪怕现在主流还是将他们看成是奇技淫巧,萧景曜还是觉得,研究员们该有自己的学术期刊。
    一不留神就想远了。
    萧景曜骤然回神,又忍不住摇头失笑。自己果然是闲不住的性子,天生劳碌命,时不时就惦记着给自己加活干,怪不得福王总想着薅自己羊毛。
    萧景曜想到热衷于薅羊毛的福王就忍不住叹气,子不类父啊!看看人家正宁帝,都是萧景曜瞎逼逼,正宁帝去头疼,带着阁老们商议一圈后撸袖子干活。咸鱼福王呢?只想薅萧景曜羊毛。
    真是岂有此理!
    胡阁老的动作很快,他对生活琐事一窍不通,万事不管,挑好房间后就让萧景曜等人去前院,意思很明确:赶紧过来干活!
    前院的房间比后院干净多了,萧景曜也只能负责清理贡院的人深谙摸鱼之道。后院房间肯定有下人打扫,他们偷懒也不会被怪罪。前院是考官们重视的地方,怠慢不得,自然清理得更干净。
    果然,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缺乏摸鱼党。
    胡阁老也没跟大家废话,坐下来后就直奔主题,“这次会试考题,你们可有什么想法?”
    其他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纷纷摇头,都说该听主考官的。
    胡阁老又把眼神放在萧景曜身上,萧景曜颇为无辜地回望过去,觉得其他人说得对。您这个主考官不定章程,我这个副考官冒什么头?
    坚决不被薅羊毛!
    胡阁老嘴角抽了抽,瞪了萧景曜一眼,继续说道:“会试总共三场,我们一场一场来商议,尽可能商议出一套不错的考题出来。大家都是学富五车之辈,出几道会试考题而已,莫非还能把你们难住不成?这样吧,大家先好好想一想,等想好后,各自在纸上写两道题。等到题目写完后,我们再从中选出第一场的题目。”
    萧景曜惊讶地看了胡阁老一眼,没想到胡阁老平时是个爆炭铁公鸡,当了主考官后,竟然还挺民主?
    其他人也没想到胡阁老这么温和,心下也很是高兴。都成了考官了,谁不想自己出的题出现在会试考卷上?
    想想他们当年做的都是些什么魔鬼题,必须让现在的考生们也尝尝他们当年的苦楚!
    考官们瞬间就来了精神,摩拳擦掌,势要让本届考生感受到会试的冷酷无情。
    萧景曜一见他们那上头的模样,忍不住在心里为本届考生们点了根蜡,又忍不住想到,自己当年考会试时,考官们是不是也像现在这样,磨刀霍霍向考生?
    一张试卷,所有题目都是偏难怪是不可取的!
    萧景曜摸着自己所剩无几的良心,在化身魔鬼让考生接受会试无情地鞭打和做个好人之间纠结片刻,最终还是提笔在纸上写了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的第一句话,所有考生不说倒背如流,也是一字不忘,意思也是记得牢牢的,萧景曜出的这道题,当真是良心典范!
    等到萧景曜看到考官们出的题目后,顿时觉得自己是考官组最后的良心没错了。那些个典故套典故的题,亏他们写得出来!
    尤其是胡阁老给的典故还是生僻典故,萧景曜敢保证,至少有一半考生没听过胡阁老题中的典故。
    这还让人怎么答题?
    站在道德高地对冷酷考官们指指点点.jpg
    胡阁老看着萧景曜怪异的表情就知道这小子心里没憋好事,无视萧景曜的眼神后,萧景曜又从考题中抽出一张纸,上面写着的“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胡阁老看着看着就对萧景曜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目光,“这题倒是别具一格,颇有户部之风。”
    这种和经济有关的题,当然是萧景曜的手笔。
    胡阁老多了解萧景曜啊,一看就知道这题是萧景曜出的,脸上的笑容格外意味深长。好好的大理寺卿,不出刑律题,反而出经济题,果然还是心系户部。只可惜胡阁老就算去当了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的位置萧景曜也没办法坐。
    萧景曜摸了摸鼻子,理直气壮地看着胡阁老,经济问题可是大问题,考生们以后都是要当官的,不懂经济问题怎么行?
    萧景曜想到自己上辈子的时空中,元朝因为不懂经济学,在货币上踩的坑,以及大明宝钞从发行到无人问津的经典案例,都觉得经济问题迫在眉睫。
    朝廷官员不懂经济,是会出大问题的!
    尤其是现在倭岛的金银矿开采大事干得热火朝天,每年都能从倭岛上运来大量黄金白银。
    尤其是白银,一年大几十万两。这么多的白银流入,对大齐的经济定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朝廷要是不在意,通货膨胀立马就来了。
    到时候百姓辛辛苦苦攒的钱,购买力却下降了,足够让正宁帝和大臣们掉上一大半头发。
    萧景曜现在又不在户部,胡阁老马上要去吏部了,新上任的户部尚书也不知道是谁,萧景曜总不好再插手户部的事情。

章节目录

寒门天骄(科举)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銮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銮音并收藏寒门天骄(科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