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未央宫前殿的琉璃瓦上,一时光华万千迷离缤纷,如同一片奇幻仙境。
    几声隆隆的巨鼓声响震动苍穹,沉睡的长安古城如从睡梦中幡然苏醒。一瞬间,阳光似乎也不甘寂寞,再度喷薄放射出万道霞光,将金碧辉煌的未央宫前殿照得一片异光熠熠。
    然而,列位在前殿之外公卿文武们,却无一人有心欣赏这绚烂的朝景。似乎每一个人脸上都隐藏不下那一抹焦灼不安,可一时之间,又无人宣诸于口,整个前殿之外的气氛显得怪异沉默至极。
    光禄勋杨彪白发苍苍,清瘦矍铄,在场之人谁都知道此人是天子倚重的辅政大臣。更重要的一点,是弘农杨氏至杨彪这一代,已‘四世三公’,若再算上杨彪也曾担任太尉这一事,杨氏已‘四世四公’,仅比汝南袁氏‘四世五公’略逊一筹,乃朝中最门第显赫的士家,门生故吏更是遍于大汉朝野。
    对于今日朝会议题,公卿大臣们心中早有预料。尤其负责主掌科举改革的选部尚书梁鹄更是心忧如焚,看到杨彪到来,不由上前请教。然而,杨彪却是淡淡回了一句:“选部尚书主掌选材之事,有何见教?”
    这是一个微妙的反击。
    选部尚书梁鹄主动开口,显然是受不了内心紧张的折磨。杨彪淡淡的反诘,却分明表示出一种言外之意,不用试探,你比我更心虚。这使梁鹄感到一丝尴尬,只好拱手笑道:“梁鹄才疏学浅,何敢言教?”
    大臣们正在紧张焦躁,都想听谁说点儿什么。见光禄勋杨彪和选部尚书梁鹄这两位枢要大臣对话,便纷纷聚来,却又无从问起。毕竟,能说出来的都是些无关痛痒的话,而真正想知道的,他们却根本不敢这般公然讨论。故此,众人虽然都围拢了过来,却都只是默默地看着杨彪而已。
    不料杨彪此刻却没有沉默,他向围过来的大臣们拱拱手,高声道:“上天佑护大汉,天子励精图治,扫荡八荒,乃不世出之英明之主。我等大臣当共商大计,上书国君,进贤选能,令汉室早日一统!”
    这话当真高明老到,既避开了忌讳,又给了大臣们聚集政事堂一个最好的议题。大臣们如释重负,纷纷呼应:“杨大人所见极是,我等正该如此”话题一开,大臣们顿时活跃起来,三五成群的开始纷纷议论科举一事,同时又以各种巧妙的方式试探着其他人的回应。
    自祭天封赏一事当中牵扯出了故司徒王允之后,朝中各公卿大臣分明谨慎了许多。虽然他们各自有门道探知了今日朝会的议题,但却从未有过聚在一起商议的时候。当今天子的锦衣卫,比之当年董卓酷虐残暴更令他们心有忌讳。而由此,对于今日一事来,他们分明处在了劣势。只能争分夺秒趁此聚合起来,用来得知对方的想法同时又不想让自己的底线被对方探知。
    这样的交涉显然是很没有效率的,可时不我待,又必须需要一些答案。一时间,庄重肃穆的前殿顿时哄哄嗡嗡响成了一片。只可惜,就在这个时候,一队铁甲侍卫踏着整齐沉重的步伐开到前殿外,铿锵列队,守在殿外丹犀之处。盔甲鲜明,长矛闪亮。带队将军正是天子第一心腹兼狗腿,虎贲中郎将徐晃!
    前殿骤然沉默,未待徐晃身至,公卿们额头便冒出了晶亮的汗珠,张口结舌,相互目询。一时间,前殿外的紧张气氛达到了顶点。
    甲士列队方完,又一阵沉重急促的脚步声响起。赫然发现今日天子竟未从宣室殿而出,乃是腰悬倚天宝剑率领两排将领大步走进前殿。那似乎还略带一丝稚嫩的脸上,却忽然给人以一抹宁定而又肃杀的感觉,就象是极地塞外的冰山——虽然,这些公卿大臣没有一个人见过冰山,但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觉得那种严酷十分契合。
    按照正常的朝仪,当是百官入殿列班就座后,天子才会出现的。可今日天子一反常态之举,登时令殿外公卿们有些措手不及,待一名身穿黄门侍郎服饰的少年笑嘻嘻召唤后,诸位公卿才如梦方醒,鱼贯涌入殿中。可每经过一名铁甲侍卫前,他们都又忍不住心悸一分。
    入得殿中,只见天子刘协一摆手,顶盔贯甲的将领们在前殿后边肃然站成两排,个个双手拄剑,沉默挺立,恰似两排石雕武士。那笑嘻嘻的少年则往前殿宫门前一站,高声道:“朝臣列班就座,朝会开始。”
    随后殿外金钟又三响,公卿大臣们才找到了往日朝会的感觉,一齐跪倒高举牙笏山呼见驾。
    “众卿家平身……”刘协的声音并不洪亮,甚至,还带有一丝隐忍不住的焦躁。这一丝淡淡的情绪被所有公卿敏锐察觉到后,他们脸色蓦然又是一肃。
    大臣们各有所思,迟疑缓慢的按照往常排位序列,坐入自己的案几前。刚刚坐好,便闻御座上刘协开口道:“诸卿观汉家武将如何?”
    这议题与公卿大臣们心中所料大相径庭,但汉室毕竟从阵痛期走到今日,汉家武将之功有目共睹,满朝公卿纵然一向排斥武人,但也不得不上前道出赞美之辞。然而,令他们想不到的是,他们每赞一句,御座之上的天子脸色似乎便阴沉一分,直至光禄勋杨彪出口之后,刘协忽然一拍御案大怒道:“都是奉承之辞!大汉武将若真如卿家所言,汉室江山为何这般四分五裂,朕一纸诏书竟连关中之地都发不出?!”
    这犹如白痴的一句话出口后,满朝公卿们一个个面面相觑起来:天子啊,你说话摸摸良心好不好?当年汉室诏书莫说关中,就连京兆三辅之地都发不出,若非有这些武将殊死奋战、沙场拼杀,您那屁股能不能坐在龙椅上还是两说儿呢……
    再说了,汉室破碎、山河崩裂一事,能怪在人家武将身上?那是我们这些酒囊饭袋……不,那是有着复杂而漫长的历史缘故的。只要武将厉害就可以天下一统,您这逻辑未免也太强大了吧?
    可这话所有大臣们都憋在心里,没有一人敢挑明了。毕竟,御座上这位爷,他们可是早有领教的。若觉得他是白痴,那你就是十足十的智障了。
    故此,刘协一番话落,整座大殿上竟一片鸦雀无声。然而,刘协似乎犹嫌不足,竟当着所有公卿大臣们的面,扬手一指后面的镇军司马道:“徐荣,你是否觉得你尽职?”
    几十道眼光瞬间刺到徐荣身上,但与平时的鄙夷不同,此刻这些目光当中都带有一丝同情和宽慰:汉室宿将凋零,老牌儿的皇甫嵩、朱儁都已年迈、不堪征战,若说能够被满朝公卿们记住名字的,唯独这位徐荣了。
    徐荣治军严谨,赏罚分明,大汉北军自入徐荣接掌后,非但不堕当年气志,更增精兵悍勇之姿。而徐荣本人早年战功赫赫自不多提,只说追随刘协后几番血战,守护住长安,便乃一员真正无愧的名将。甚至,满朝公卿都不得不承认,若不是刘协手下将星如云,他需平衡调度,徐荣可能还会走得更加煊赫。
    然而,徐荣上前却跪地叩首,惭愧开口道:“末将无能,论稳重不及文仲业,论练兵御卒不如高顺,论勇武不及奋武吕布,论胆气不及孤身豫州太史子义。尤与赵云千里护卫刘太傅相比,末将更一无是处……”
    听徐荣说的心酸,满朝公卿都忍不住想为徐荣说两句公道话。不是你徐荣无能,而是天子手下那些将领太强啊。可就是这样,那位天子还不知足,你看他到底啥人啊……
    然而,纵然心中都这般想着,但事实上,满朝还是无一人上前说句公道话。不管怎么说,士大夫对武人的戒备和打压之心,可是历来奉为己任的。虽然徐荣有些小冤枉,但为了大汉的长治久安,你徐荣还是吃点亏吧。
    只不过,就当满朝士大夫等着那位天子乖张邪气的愤怒要降临在徐荣身上时,却忽然御案上的天子竟难得地微微一笑:“好,还算有自知之明,有错改了就是好同志嘛……来,朕问问你,面对这等状况,徐将军可有良策?”
    徐荣脸色蓦然一红,有些惭愧地望了一眼满朝公卿,但还是低着头一句一顿说道:“陛下,末将所言之人,皆起于微末、潜于乡野当中。由此可知,大汉骁勇善战之士不知还有几许,然朝廷未能慧眼识才、擢拔重用,才使得末将尸位素餐、滥竽充数……”
    这一番话落,那几十道温情脉脉的眼神顿时化作一道道利剑,恨不得将徐荣扎一个千疮百孔:好你个徐荣啊!以前只觉得徐晃那家伙不实在,想不到你这个浓眉大眼、老实本分的孩子也学坏了!

章节目录

三国新天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隐于深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隐于深秋并收藏三国新天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