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待心中那道裂开的阴印流过脚底,汇过四肢百骸。刘协微微饮了一樽酒,才接受了眼前的事实,感觉身上的神经重新听从了大脑的控制。直到大脑逐渐恢复清明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原来还算是个遇大事后有静心的人。
“朕最近太过悻悻失意,未免有些心绪不宁。不曾想,一直骗着自己,骗着骗着最后连自己都相信了……”灵光一闪想到这个似是而非的理由,刘协装作一副怏怏的模样向董卓赔罪,看起来似乎心境异常沉重。
董卓本就不是善察言观色之人,看到刘协如此作态,不由信以为真。返身坐下之后,竟然还劝慰了刘协一句:“陛下不过一童子,此事对于陛下而言,的确太过难以接受。不过,男儿生于天地间,有些事不能不做,并且,做了之后就没有后悔的必要!”
“太师所言极是,是朕一时失态了。”刘协再度虚敬了董卓一樽酒。此时釜中的酒只剩下一小半儿,也不知是否还能给刘协足够的麻痹,来听完这段离奇诡谲的故事:“如此说来,之前太师借前朝故事一步步位极人臣之举,也是朕在幕后授意了?”
刘协口中所言之事,是指董卓独霸雒阳兵权之后,以“久雨不停”为借口,使朝廷罢免了司空刘弘,自己取而代之的那件事。
中国是一个讲究‘祖制’的国家,汉代的时候尤其如此,很多权臣加强权力的措施都是以前朝的惯例为依据,凡事都要讲朝廷法度或者前朝‘故事’(所谓‘故事’就是以前曾有过被认可的例子)。汉代每每有天灾异象时,朝廷往往会归咎于主管大臣,将其罢免以推卸责任。司空主管天地水土之事,而董卓入京后出现天灾,被罢免了是符合朝廷惯例的。
其实不光董卓,后来的曹操也学会了这一套。他在统一北方之后,说一不二,但在晋爵魏王时还要说‘依高祖故事’。因为东汉不封异姓王,曹操要当异姓王制度不允许,怎么办?就把汉高祖刘邦封韩信、英布等异姓王的例子拿出来作为自己的依据,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其实刘邦封异姓王是迫不得已,但曹操不管这个,既然有前朝先例,那就刚好借用。
“陛下心魔实在太重了,都有些分不清现实和臆想了。”董卓摇了摇头,看着刘协叹了一口气,带着一分好笑的口吻说道:“那时的陛下不过与某家暗通曲款、透露了一番欲鸩杀何太后报杀母之仇而已。至于废立皇帝一事,乃文优一手策划。”
刘协这才轻轻出了一口气,心绪略微平缓了几分。刘协的生母乃灵帝宠爱的王美人,当年王美人诞下刘协时,当时的何皇后恐王美人及刘协威胁到何家的地位,一杯毒酒毒死了刘协的生母王美人。幸有汉代嫔妃生产都在宫外的制度,刘协因被灵帝的母亲董太后照看才保住了性命。
而董太后与当时的何皇后向来不和,每每有言语冲突。可想而知,刘协在幼年时期,自然而然被董太后灌输了何皇后乃杀母仇人的念头,而当这颗复仇种子遇到董卓入京这场及时雨之后,随之生根发芽,长出了复仇的利刺。
这样看来,刘协的所为虽然阴鸷狠毒,但却也是人之常情,还远未到一个妖孽少年欲借助董卓这把利刀无情争夺汉室天子之位的地步。不过,讽刺的是,董卓根本不是那柄利刃,反而刘协的主动示好,却成为了董卓的手中斩破整个朝堂的一把利刃。
中平四年九月初,拥有着强大武力的董卓,在李儒的授意下,召集公卿大臣说:“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
董卓在这里援引了前朝“伊尹、霍光故事”,伊尹是商朝开国君主汤所指定的辅政大臣,霍光是汉武帝指定的辅政大臣,在他们辅政期间均曾废立过皇帝,保证了江山社稷的稳定,被后人所称颂。董卓之所以提到他们,是因为李儒深谙汉代政治之道,给董卓的行动寻找依据,以塞满朝士大夫之口。
满朝大臣都很惶恐,又各怀鬼胎,于是在微弱的反对声中,废立之举就通过了。少帝被徙为弘农王,陈留王刘协即位。紧接着言出必行董卓又一次遵从了自己的承诺,废了何太后,并在其后第三天把她毒死。
完全冷静下来的刘协这时已将所有故事串成了一条线,沉迷在这段历史当中,他有着说不出的震惊和奇怪的探究心理。这种颠覆了他固有认知却完全合情合理的历史轻纱被一层层揭开,让他几乎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甚至,这个时候,他都可以隐约代入李儒的思想,推测出废立皇帝之后,对于董卓集团有着多么大的好处。
首先,若是不废少帝,按照东汉惯例,皇帝年幼则由太后摄政,发布诏命的权力在何太后手中,董卓不好干涉。虽然何进、何苗兄弟死了,但他们的党羽还在,因此何氏的势力还很大,将成为董卓专权的一大障碍。而废掉少帝和太后,就可以轻易的瓦解并斩除何氏势力。
其次,董卓毕竟要为自己专权寻找被人接受的依据。汉家故事,要么是皇帝亲政,要么是顾命大臣辅政,要么是外戚专政,这三者董卓都不是,他只是个地方武人,现在专断朝政,天下人不服,怎么办?
这时刘协背后的董太后便进入了董卓的眼中,董卓与董太后同族,那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之后,董卓可就是外戚了,这样他掌权就名正言顺了。更有利的是,灵帝死后何氏与董氏争权,何进在宦官的帮助下消灭了董氏势力,弄死了董太后,那他董卓掌权就没有太后的约束了。这简直和上天故意安排好的一样,这样的好事董卓岂会错过?
最后一点,董卓虽然拥有强大的武力,但他是外来人,在朝廷中没有根基,朝中保皇派的势力还很大,这个时候换一个新皇帝,新皇帝和朝中大臣没有瓜葛,自己很容易控制,皇帝很难图谋自己,自己的权力就容易稳固了。
正因为有如此多的好处,所以董卓废少帝而立刘协便势在必行且当机立断被执行了。
“太师此举果然石破天惊,经此大事之后位极人臣,朝中再无一人敢对太师发出质疑之声。”刘协说这番话时是真心实意的,甚至是带有一丝敬佩之心的。毕竟,以他一位农村居委会主任的眼光来看,董卓和李儒这一计谋实在如武侠小说当中最秉合快意的一剑般,于无声处破开重重迷障,直追武道绝顶巅峰。
不过,就如武道当中没有最完美的一剑,所有计谋也不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一样,这个计谋也是剑走偏锋:“不过,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太师这一举虽然登顶凌绝。但也因这等擅自废立之事,走到了朝中那些士大夫的对立面吧?毕竟,夺权需要武力,可治理天下,靠那些将校恐怕是万万不行的……”
可刘协意想不到的是,听完这句话的董卓,却露出了一抹十分意味深长的眼神,微微不语,饮完了樽中的残酒。那种眼神,让刘协分明感受到了‘少年,你还是图样图森破’的讯息。就当刘协忍不住开口相询的时候,饮罢那樽酒的董卓却喷着酒气无不讽刺地说道:
“陛下,你可能不知道,当初某家说出这个提议时,满朝那些所谓的忠君护汉士大夫中,只有一个满脑子儒家思想的尚书卢植一人反对,其它人都没有吭声,态度颇为暧昧。更有甚者,当某家把废少帝的决议通报给辅政大臣太傅袁隗时,袁隗的回报竟然是‘同意’二字!”
“陛下,某家认为,想必你明白那‘同意’二字的意思吧?”董卓微微斜了斜眼,觑着刘协问道。
“朕当然知道。”刘协又一次感觉口中发苦,甚至觉得自己瘦小的身体都有些扛不住董卓每次暴出的惊人内幕,心底在默默哀嚎道:老子知道同意是什么意思,可特么我不知道,这到底都是怎么一回事儿啊!!!
“朕最近太过悻悻失意,未免有些心绪不宁。不曾想,一直骗着自己,骗着骗着最后连自己都相信了……”灵光一闪想到这个似是而非的理由,刘协装作一副怏怏的模样向董卓赔罪,看起来似乎心境异常沉重。
董卓本就不是善察言观色之人,看到刘协如此作态,不由信以为真。返身坐下之后,竟然还劝慰了刘协一句:“陛下不过一童子,此事对于陛下而言,的确太过难以接受。不过,男儿生于天地间,有些事不能不做,并且,做了之后就没有后悔的必要!”
“太师所言极是,是朕一时失态了。”刘协再度虚敬了董卓一樽酒。此时釜中的酒只剩下一小半儿,也不知是否还能给刘协足够的麻痹,来听完这段离奇诡谲的故事:“如此说来,之前太师借前朝故事一步步位极人臣之举,也是朕在幕后授意了?”
刘协口中所言之事,是指董卓独霸雒阳兵权之后,以“久雨不停”为借口,使朝廷罢免了司空刘弘,自己取而代之的那件事。
中国是一个讲究‘祖制’的国家,汉代的时候尤其如此,很多权臣加强权力的措施都是以前朝的惯例为依据,凡事都要讲朝廷法度或者前朝‘故事’(所谓‘故事’就是以前曾有过被认可的例子)。汉代每每有天灾异象时,朝廷往往会归咎于主管大臣,将其罢免以推卸责任。司空主管天地水土之事,而董卓入京后出现天灾,被罢免了是符合朝廷惯例的。
其实不光董卓,后来的曹操也学会了这一套。他在统一北方之后,说一不二,但在晋爵魏王时还要说‘依高祖故事’。因为东汉不封异姓王,曹操要当异姓王制度不允许,怎么办?就把汉高祖刘邦封韩信、英布等异姓王的例子拿出来作为自己的依据,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其实刘邦封异姓王是迫不得已,但曹操不管这个,既然有前朝先例,那就刚好借用。
“陛下心魔实在太重了,都有些分不清现实和臆想了。”董卓摇了摇头,看着刘协叹了一口气,带着一分好笑的口吻说道:“那时的陛下不过与某家暗通曲款、透露了一番欲鸩杀何太后报杀母之仇而已。至于废立皇帝一事,乃文优一手策划。”
刘协这才轻轻出了一口气,心绪略微平缓了几分。刘协的生母乃灵帝宠爱的王美人,当年王美人诞下刘协时,当时的何皇后恐王美人及刘协威胁到何家的地位,一杯毒酒毒死了刘协的生母王美人。幸有汉代嫔妃生产都在宫外的制度,刘协因被灵帝的母亲董太后照看才保住了性命。
而董太后与当时的何皇后向来不和,每每有言语冲突。可想而知,刘协在幼年时期,自然而然被董太后灌输了何皇后乃杀母仇人的念头,而当这颗复仇种子遇到董卓入京这场及时雨之后,随之生根发芽,长出了复仇的利刺。
这样看来,刘协的所为虽然阴鸷狠毒,但却也是人之常情,还远未到一个妖孽少年欲借助董卓这把利刀无情争夺汉室天子之位的地步。不过,讽刺的是,董卓根本不是那柄利刃,反而刘协的主动示好,却成为了董卓的手中斩破整个朝堂的一把利刃。
中平四年九月初,拥有着强大武力的董卓,在李儒的授意下,召集公卿大臣说:“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
董卓在这里援引了前朝“伊尹、霍光故事”,伊尹是商朝开国君主汤所指定的辅政大臣,霍光是汉武帝指定的辅政大臣,在他们辅政期间均曾废立过皇帝,保证了江山社稷的稳定,被后人所称颂。董卓之所以提到他们,是因为李儒深谙汉代政治之道,给董卓的行动寻找依据,以塞满朝士大夫之口。
满朝大臣都很惶恐,又各怀鬼胎,于是在微弱的反对声中,废立之举就通过了。少帝被徙为弘农王,陈留王刘协即位。紧接着言出必行董卓又一次遵从了自己的承诺,废了何太后,并在其后第三天把她毒死。
完全冷静下来的刘协这时已将所有故事串成了一条线,沉迷在这段历史当中,他有着说不出的震惊和奇怪的探究心理。这种颠覆了他固有认知却完全合情合理的历史轻纱被一层层揭开,让他几乎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甚至,这个时候,他都可以隐约代入李儒的思想,推测出废立皇帝之后,对于董卓集团有着多么大的好处。
首先,若是不废少帝,按照东汉惯例,皇帝年幼则由太后摄政,发布诏命的权力在何太后手中,董卓不好干涉。虽然何进、何苗兄弟死了,但他们的党羽还在,因此何氏的势力还很大,将成为董卓专权的一大障碍。而废掉少帝和太后,就可以轻易的瓦解并斩除何氏势力。
其次,董卓毕竟要为自己专权寻找被人接受的依据。汉家故事,要么是皇帝亲政,要么是顾命大臣辅政,要么是外戚专政,这三者董卓都不是,他只是个地方武人,现在专断朝政,天下人不服,怎么办?
这时刘协背后的董太后便进入了董卓的眼中,董卓与董太后同族,那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之后,董卓可就是外戚了,这样他掌权就名正言顺了。更有利的是,灵帝死后何氏与董氏争权,何进在宦官的帮助下消灭了董氏势力,弄死了董太后,那他董卓掌权就没有太后的约束了。这简直和上天故意安排好的一样,这样的好事董卓岂会错过?
最后一点,董卓虽然拥有强大的武力,但他是外来人,在朝廷中没有根基,朝中保皇派的势力还很大,这个时候换一个新皇帝,新皇帝和朝中大臣没有瓜葛,自己很容易控制,皇帝很难图谋自己,自己的权力就容易稳固了。
正因为有如此多的好处,所以董卓废少帝而立刘协便势在必行且当机立断被执行了。
“太师此举果然石破天惊,经此大事之后位极人臣,朝中再无一人敢对太师发出质疑之声。”刘协说这番话时是真心实意的,甚至是带有一丝敬佩之心的。毕竟,以他一位农村居委会主任的眼光来看,董卓和李儒这一计谋实在如武侠小说当中最秉合快意的一剑般,于无声处破开重重迷障,直追武道绝顶巅峰。
不过,就如武道当中没有最完美的一剑,所有计谋也不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一样,这个计谋也是剑走偏锋:“不过,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太师这一举虽然登顶凌绝。但也因这等擅自废立之事,走到了朝中那些士大夫的对立面吧?毕竟,夺权需要武力,可治理天下,靠那些将校恐怕是万万不行的……”
可刘协意想不到的是,听完这句话的董卓,却露出了一抹十分意味深长的眼神,微微不语,饮完了樽中的残酒。那种眼神,让刘协分明感受到了‘少年,你还是图样图森破’的讯息。就当刘协忍不住开口相询的时候,饮罢那樽酒的董卓却喷着酒气无不讽刺地说道:
“陛下,你可能不知道,当初某家说出这个提议时,满朝那些所谓的忠君护汉士大夫中,只有一个满脑子儒家思想的尚书卢植一人反对,其它人都没有吭声,态度颇为暧昧。更有甚者,当某家把废少帝的决议通报给辅政大臣太傅袁隗时,袁隗的回报竟然是‘同意’二字!”
“陛下,某家认为,想必你明白那‘同意’二字的意思吧?”董卓微微斜了斜眼,觑着刘协问道。
“朕当然知道。”刘协又一次感觉口中发苦,甚至觉得自己瘦小的身体都有些扛不住董卓每次暴出的惊人内幕,心底在默默哀嚎道:老子知道同意是什么意思,可特么我不知道,这到底都是怎么一回事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