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风云步步设计,环环相扣,算无遗策,让韦福嗣有一种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疲于应付、极度无力感,尤其让其心惊的是,大家都深陷局中懵然不知,都被人牵着鼻子走,唯有李风云未卜先知,常常料敌于先,这是为什么?这里面又隐藏着何等玄机?
韦福嗣从二李的讲述中知道,李风云爆出宋子贤阴谋刺杀圣主的秘密,是在裴氏父子渡过巨马河西去之前,那时东进出塞之策还没有出来,两者之间按道理没有必然的联系,但现在两者之间却联系紧密,这是为什么?是巧合还是早有谋划?如果是早有谋划,那这个谋划来自李风云,还是来自裴世矩?换句话说,现在,李风云和裴世矩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裴世矩控制李风云,还是李风云在算计裴世矩?
如果从“东进出塞”之策的角度,去认真审视李风云和裴世矩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到双方之间实际上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和激烈的冲突,否则裴世矩断然不会给李风云挖这么大的一个“坑”。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困境下出塞作战,如果李风云不能创造奇迹,必死无疑,这说明什么?说明裴世矩已经对李风云动了杀机。
不论过去李风云和裴世矩之间的关系有何等亲密,也不论李风云这颗“棋子”在裴世矩的大布局中有何等重要,那都是过去式了,现在李风云实力大增,野心膨胀,翅膀长硬了要展翅高飞了,不再对裴世矩言听计从,也不再为裴世矩冲锋陷阵舍身赴死了,他有他自己的利益诉求,于是双方必然产生激烈冲突,裴世矩失去了对李风云的控制,而李风云一旦失控,对裴世矩的威胁太大,这或许就是裴世矩决心诛杀李风云,置李风云于死地的原因所在。
韦福嗣越想越是心惊肉跳,甚至有一种全面失控的恐怖感。
齐王之所以与李风云形成默契,展开合作,不是因为李风云有几万乌合之众,而是因为李风云的背后有河北豪门,有裴世矩,有庞大政治势力的存在,但人是会变的,李风云过去听裴世矩的,现在可能不听了,却依旧打着裴世矩的“大旗”坑蒙拐骗牟取私利;李风云过去要依赖齐王生存发展,现在可能要倒过来了,踩着齐王的肩膀去实现自己的野心。
当然,这都是没有根据的胡乱猜测,源自内心的恐惧,实际上任何一个人如果被对手算计得死死的,始终被对手牵着鼻子走,都会无助无奈无力,都会恐惧,而像韦福嗣这等高高在上的大权贵,陷入这种被动处境,更是难以接受,必然会想方设法展开反击,竭尽全力摆脱对手的控制。然而,面对李风云和裴世矩这等近乎妖孽般的对手,韦福嗣亦是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只能被动应对,疲于应付。
韦福嗣思前想后,反复权衡,最终还是接受了二李的提议,即刻进入博陵剿贼,与冀北豪门默契配合,利用宋子贤阴谋刺杀圣主一案,先把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拿到手再说。
这件大案爆发后,单独依靠冀北豪门的力量处置这一政治危机,难度有些大,毕竟冀北豪门对手太多,大家一窝蜂地扑上去,刀枪棍棒齐下,冀北豪门就算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招架,肯定被揍得鼻青脸肿,损失惨重。现在齐王进入博陵,抢在危机爆发前介入其中,联手冀北豪门一起应对危机,局面就大不一样了。
齐王是圣主唯一的嫡皇子,就算父子反目那也是圣主的家事,而其他人一旦插手其中,不分青红皂白攻击齐王,那性质就严重了,后果可想而知,所以危机爆发后,冀北豪门的对手们在圣主没有明确表态前,谁都不敢动手,只能围在一边磨刀霍霍。
圣主如何表态?如果借题发挥,严厉打击冀北豪门,首先父子两人就要正面对峙,而圣主施加的压力越大,冀北豪门欠齐王的人情就越大,这等于帮助齐王赢得冀北豪门的支持,帮助齐王扩大政治实力,这种蠢事圣主是不会干的,再说圣主也不会一怒之下失去理智,上当中计与冀北豪门撕破脸。只是危机终归要处理,冀北豪门总要为此付出一些代价,所以圣主急切间也难以找到两全其美之策,倍感棘手,而齐王的出现恰好解了他的燃眉之急,给了圣主“圆满”解决这一危机的办法,以“父子和睦”为借口“轻拿轻放”,如此既化解了危机,又赢得了冀北豪门的人情,还破坏了齐王的叵测居心,一举多得,皆大欢喜。
至于二李提出来的齐王迅速北上怀荒之建议,韦福嗣原则上同意,毕竟齐王北上戍边的阻力太大,如果仅仅依赖北疆局势和南北关系的变化来迫使圣主和中枢不得不做出齐王戍边的决策,实在太被动,变数太大,所以齐王必须化被动为主动,必须主动去推动北疆局势和南北关系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若想做到这一步,前提就是果断迅速北上,根本不给圣主和中枢阻挠和反对的时间,先既成事实抢占先机再说。
“某现在无法给你们准确的答复,因为齐王何时北上,选择哪一条路北上,都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而具体商定,我们在这里纸上谈兵毫无意义。”
韦福嗣此言一出,李风云和李子雄就知道他的真实意图了,这是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了。
二李若想抢在大雪来临之前杀进安州故地,时间已非常紧张,现在是八月中,满打满算还剩下两个月时间,而齐王若要完成牵制突厥人的重任,就必须抢在九月中之前抵达怀荒重镇,否则二李必然受阻于塞外,这是显而易见之事。
李风云略一思索,便开口说道,“以目前北疆局势而言,圣主和中枢暂时还不会返回东都。以某的估猜,圣主和中枢的返京时间,应该是在联盟大军出塞之后。如果齐王打算在圣主返京之后,再北上怀荒,那就太迟了,根本无法给我们强有力的支援。”
言下之意很直白,此计对中土有利,所以圣主和中枢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冷眼旁观,如此必然会在齐王北上一事上持默许和纵容态度,齐王北上的阻力远没有韦福嗣想像得那般艰难。
李子雄也及时补充道,“东进之策能否完成第一阶段的关键,就在于兵贵神速,就在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塞外诸虏一个措手不及,一旦我们在塞外受阻,迟迟不能进入安州,则大事去矣,此策已经不是能否继续实施的问题,而是基本上失去了实施之可能。”
韦福嗣犹豫了片刻,坚持自己的意见,“某反对你们出塞,齐王也未必会同意你们实施这一计策,虽然困守飞狐对你们来说非常艰难,但相比出塞作战的巨大风险,某宁愿你们困守飞狐,毕竟齐王北上后,双方还有默契配合逆转危局的机会,而你们一旦全军覆没于塞外,不要说机会了,什么都没了。”
李子雄还想劝说,李风云果断举手阻止,直截了当地提出了条件,“当阳公,联盟大军不可能全部出塞,某也不可能率十几万人马北上征伐,某更不可能在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孤注一掷,自掘坟墓。”
韦福嗣顿时松了口气,他要的就是这句话。你们可以出塞送死,但你们不能断送了齐王的希望。联盟大军一分为二,你们带精锐出塞作战,行险一搏,成功了,齐王也有功劳,皆大欢喜,反之失败了,也不会影响到齐王继续实施“北上大计”。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李风云出塞了,李子雄也要浴血塞外,那么谁来掌控留守飞狐的联盟大军?这支留守军队能否与齐王达成默契,为齐王所用?如果这支留守军队被冀北豪门控制了,不但齐王麻烦了,整个北疆乃至北方局势都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变数。
韦福嗣为此提出了更为苛刻的条件,在二李出塞之前,在联盟大军兵分两路之前,齐王、冀北豪门、幽燕豪门和二李所控制的联盟,必须携手合作,说白了就是利用东进出塞之策一旦成功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利用裴世矩画出来的这块“超级大饼”,把“过江龙”和“地头蛇”联合起来,齐心协力共谋未来,名义上是利益共享,实际上就是扩大以齐王为核心的政治势力,这样二李及出塞军队即便全军覆没了,也不会伤害到齐王的利益。
李风云和李子雄四目相顾,均是一脸难色。不能说韦福嗣强人所难,齐王若想在北疆有所作为,的确需要赢得冀北和幽燕两地豪门的合作,而东进出塞之策也的确是把大家拉到一起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的良好契机,只是这个契机若想抓住,居中奔走的唯一人选就是李风云,所以韦福嗣没有理由不提出这个要求。
=
=
=
韦福嗣从二李的讲述中知道,李风云爆出宋子贤阴谋刺杀圣主的秘密,是在裴氏父子渡过巨马河西去之前,那时东进出塞之策还没有出来,两者之间按道理没有必然的联系,但现在两者之间却联系紧密,这是为什么?是巧合还是早有谋划?如果是早有谋划,那这个谋划来自李风云,还是来自裴世矩?换句话说,现在,李风云和裴世矩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裴世矩控制李风云,还是李风云在算计裴世矩?
如果从“东进出塞”之策的角度,去认真审视李风云和裴世矩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到双方之间实际上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和激烈的冲突,否则裴世矩断然不会给李风云挖这么大的一个“坑”。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困境下出塞作战,如果李风云不能创造奇迹,必死无疑,这说明什么?说明裴世矩已经对李风云动了杀机。
不论过去李风云和裴世矩之间的关系有何等亲密,也不论李风云这颗“棋子”在裴世矩的大布局中有何等重要,那都是过去式了,现在李风云实力大增,野心膨胀,翅膀长硬了要展翅高飞了,不再对裴世矩言听计从,也不再为裴世矩冲锋陷阵舍身赴死了,他有他自己的利益诉求,于是双方必然产生激烈冲突,裴世矩失去了对李风云的控制,而李风云一旦失控,对裴世矩的威胁太大,这或许就是裴世矩决心诛杀李风云,置李风云于死地的原因所在。
韦福嗣越想越是心惊肉跳,甚至有一种全面失控的恐怖感。
齐王之所以与李风云形成默契,展开合作,不是因为李风云有几万乌合之众,而是因为李风云的背后有河北豪门,有裴世矩,有庞大政治势力的存在,但人是会变的,李风云过去听裴世矩的,现在可能不听了,却依旧打着裴世矩的“大旗”坑蒙拐骗牟取私利;李风云过去要依赖齐王生存发展,现在可能要倒过来了,踩着齐王的肩膀去实现自己的野心。
当然,这都是没有根据的胡乱猜测,源自内心的恐惧,实际上任何一个人如果被对手算计得死死的,始终被对手牵着鼻子走,都会无助无奈无力,都会恐惧,而像韦福嗣这等高高在上的大权贵,陷入这种被动处境,更是难以接受,必然会想方设法展开反击,竭尽全力摆脱对手的控制。然而,面对李风云和裴世矩这等近乎妖孽般的对手,韦福嗣亦是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只能被动应对,疲于应付。
韦福嗣思前想后,反复权衡,最终还是接受了二李的提议,即刻进入博陵剿贼,与冀北豪门默契配合,利用宋子贤阴谋刺杀圣主一案,先把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拿到手再说。
这件大案爆发后,单独依靠冀北豪门的力量处置这一政治危机,难度有些大,毕竟冀北豪门对手太多,大家一窝蜂地扑上去,刀枪棍棒齐下,冀北豪门就算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招架,肯定被揍得鼻青脸肿,损失惨重。现在齐王进入博陵,抢在危机爆发前介入其中,联手冀北豪门一起应对危机,局面就大不一样了。
齐王是圣主唯一的嫡皇子,就算父子反目那也是圣主的家事,而其他人一旦插手其中,不分青红皂白攻击齐王,那性质就严重了,后果可想而知,所以危机爆发后,冀北豪门的对手们在圣主没有明确表态前,谁都不敢动手,只能围在一边磨刀霍霍。
圣主如何表态?如果借题发挥,严厉打击冀北豪门,首先父子两人就要正面对峙,而圣主施加的压力越大,冀北豪门欠齐王的人情就越大,这等于帮助齐王赢得冀北豪门的支持,帮助齐王扩大政治实力,这种蠢事圣主是不会干的,再说圣主也不会一怒之下失去理智,上当中计与冀北豪门撕破脸。只是危机终归要处理,冀北豪门总要为此付出一些代价,所以圣主急切间也难以找到两全其美之策,倍感棘手,而齐王的出现恰好解了他的燃眉之急,给了圣主“圆满”解决这一危机的办法,以“父子和睦”为借口“轻拿轻放”,如此既化解了危机,又赢得了冀北豪门的人情,还破坏了齐王的叵测居心,一举多得,皆大欢喜。
至于二李提出来的齐王迅速北上怀荒之建议,韦福嗣原则上同意,毕竟齐王北上戍边的阻力太大,如果仅仅依赖北疆局势和南北关系的变化来迫使圣主和中枢不得不做出齐王戍边的决策,实在太被动,变数太大,所以齐王必须化被动为主动,必须主动去推动北疆局势和南北关系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若想做到这一步,前提就是果断迅速北上,根本不给圣主和中枢阻挠和反对的时间,先既成事实抢占先机再说。
“某现在无法给你们准确的答复,因为齐王何时北上,选择哪一条路北上,都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而具体商定,我们在这里纸上谈兵毫无意义。”
韦福嗣此言一出,李风云和李子雄就知道他的真实意图了,这是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了。
二李若想抢在大雪来临之前杀进安州故地,时间已非常紧张,现在是八月中,满打满算还剩下两个月时间,而齐王若要完成牵制突厥人的重任,就必须抢在九月中之前抵达怀荒重镇,否则二李必然受阻于塞外,这是显而易见之事。
李风云略一思索,便开口说道,“以目前北疆局势而言,圣主和中枢暂时还不会返回东都。以某的估猜,圣主和中枢的返京时间,应该是在联盟大军出塞之后。如果齐王打算在圣主返京之后,再北上怀荒,那就太迟了,根本无法给我们强有力的支援。”
言下之意很直白,此计对中土有利,所以圣主和中枢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冷眼旁观,如此必然会在齐王北上一事上持默许和纵容态度,齐王北上的阻力远没有韦福嗣想像得那般艰难。
李子雄也及时补充道,“东进之策能否完成第一阶段的关键,就在于兵贵神速,就在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塞外诸虏一个措手不及,一旦我们在塞外受阻,迟迟不能进入安州,则大事去矣,此策已经不是能否继续实施的问题,而是基本上失去了实施之可能。”
韦福嗣犹豫了片刻,坚持自己的意见,“某反对你们出塞,齐王也未必会同意你们实施这一计策,虽然困守飞狐对你们来说非常艰难,但相比出塞作战的巨大风险,某宁愿你们困守飞狐,毕竟齐王北上后,双方还有默契配合逆转危局的机会,而你们一旦全军覆没于塞外,不要说机会了,什么都没了。”
李子雄还想劝说,李风云果断举手阻止,直截了当地提出了条件,“当阳公,联盟大军不可能全部出塞,某也不可能率十几万人马北上征伐,某更不可能在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孤注一掷,自掘坟墓。”
韦福嗣顿时松了口气,他要的就是这句话。你们可以出塞送死,但你们不能断送了齐王的希望。联盟大军一分为二,你们带精锐出塞作战,行险一搏,成功了,齐王也有功劳,皆大欢喜,反之失败了,也不会影响到齐王继续实施“北上大计”。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李风云出塞了,李子雄也要浴血塞外,那么谁来掌控留守飞狐的联盟大军?这支留守军队能否与齐王达成默契,为齐王所用?如果这支留守军队被冀北豪门控制了,不但齐王麻烦了,整个北疆乃至北方局势都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变数。
韦福嗣为此提出了更为苛刻的条件,在二李出塞之前,在联盟大军兵分两路之前,齐王、冀北豪门、幽燕豪门和二李所控制的联盟,必须携手合作,说白了就是利用东进出塞之策一旦成功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利用裴世矩画出来的这块“超级大饼”,把“过江龙”和“地头蛇”联合起来,齐心协力共谋未来,名义上是利益共享,实际上就是扩大以齐王为核心的政治势力,这样二李及出塞军队即便全军覆没了,也不会伤害到齐王的利益。
李风云和李子雄四目相顾,均是一脸难色。不能说韦福嗣强人所难,齐王若想在北疆有所作为,的确需要赢得冀北和幽燕两地豪门的合作,而东进出塞之策也的确是把大家拉到一起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的良好契机,只是这个契机若想抓住,居中奔走的唯一人选就是李风云,所以韦福嗣没有理由不提出这个要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