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由于国土广大,可供开发的地区世界第一,大规模的开发过程中也难免一些决策上的事务,比如对于咸海附近区域的开发和60年代在国土靠北区域的大规模小麦种植计划——一个导致咸海附近的生态极具恶化,另一个完全是以失败告终,因为阳光照射的能量不足以小麦结籽,大规模的投入换来的是一堆麦秆。
这些问题都将会是林俊将来需要去关注的问题,国家的建设有时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现在的领导人可还没有可持续发展这个观念。
早餐后一个多小时,林俊看到铁道边的大型指示牌:列车已经离开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进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而在今天午夜,列车又将再次进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土地。
后世的东方又有几人会知道这时的克里米亚半岛是属于俄罗斯的土地,人们的印象中塞瓦斯托波尔一直都是乌克兰的直辖市、俄罗斯黑海舰队租用的母港——这还要“归功”于现在的乌克兰共产党(布)第一书记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为庆祝乌克兰的哥萨克总盖特曼(头领)波格丹-米哈伊诺维奇-赫梅利尼茨基开始与俄国“结盟”300周年,赫鲁晓夫主导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在1954年通过决议,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决议的理由是:“鉴于克里米亚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经济上有共同性、地域接近、经济和文化关系密切。”
从18世纪中期以来的历史看,克里米亚一直隶属俄罗斯,是俄罗斯帝国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为夺取它所付出的代价可谓不小。
而到了苏联解体,俄罗斯人意识到克里米亚将永久地划归乌克兰所有,但此时悔之晚矣。有一位俄国家杜马议员曾经表示:“我们不应该再与乌克兰续签条约,当年赫鲁晓夫是在酩酊大醉的情况下将克里米亚送给乌克兰的。”
就这样,俄罗斯不得不同以前的一家人、现在的邻居为了租用塞瓦斯托波尔的港口而扯开嘴皮子谈判。要是奥尔洛夫同志知道光荣的红海军将来有可能会被迫撤离塞瓦斯托波尔,估计现在就会带着陆战队去灭了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也许林俊的这个念头就决定了赫鲁晓夫将来的命运,这个矮胖子实在是个惹麻烦的主,拍马屁倒是一流,要不早就该被斯大林拉出去枪毙。
乘坐火车是件相对无聊的事,没有成堆的公文需要自己处理,炮兵专家们也是单独的聚在一块谈论专业话题,不好意思来打扰自己的休息,林俊能做的也就是看着窗外相同的风景等着吃下顿饭。
“首长,我们有最好的葡萄酒,您是否要品尝一下?”中餐时50多岁的服务员非常有礼貌的问林俊。
林俊微微一笑:“就来点乌克兰产的,特色点。”
在莫斯科林俊喝的最多的就是格鲁吉亚葡萄酒,谁叫斯大林喜欢家乡的口味,导致特供给高级干部的都是格鲁吉亚的货色。其实乌克兰黑海沿岸产的葡萄酒也非常有名,品质甚至比格鲁吉亚产的还要出色,特别是有很多极具地方特色的品种。
看来林俊的那句“特色点”起了作用:见过金黄色的葡萄酒吗?服务员手里就有一瓶。
“首长,这是敖德萨产的彼拉基葡萄酒,口味非常好。”
服务员熟练的给林俊与同坐一张餐桌的三人都倒上一杯,最后将酒瓶放到桌子上的冰桶里。
“沃尔诺夫,其实服务员同志介绍有误,这不该叫敖德萨产彼拉基葡萄酒,在乌克兰它就是彼拉基葡萄酒,那可是个产葡萄酒闻名的小镇,就靠着黑海。”
“安德烈同志,看来您对葡萄酒也有很深的研究,这彼拉基葡萄酒在莫斯科可很少见。”
“呵呵,书上看到过,彼拉基的同志可都在酿酒厂里工作。”说着林俊举起了手中的酒杯。
要是再在坐的人知道他到底是什么地方知道彼拉基葡萄酒的,估计都会直接惊得跳火车——林俊的苏维埃葡萄酒知识来自一个美国间谍的回忆录!
、、、、、、、
克里米亚是从苏联南方向黑海突出的大半岛,由于具有温暖舒适的地中海气候一直是苏维埃的渡假地。但这个渡假村是建立在一个巨大的要塞之上——黑海是土耳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诸多国家的共有内海,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价值,一旦掌握了黑海的制海权,就能向沿海周边国家施加政治压力。而塞瓦斯托波尔是黑海沿岸最合适的港口,深入黑海的一枚钉子,千年来都是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现在的塞瓦斯托波尔已随着千年来战斗不息的时代而演化成一个要塞都市:大量的堡垒、壕沟和故意制造的迷宫隧道围绕市区。
自从国内战争后,特别是从30年代开始要塞进行了全面的现代化改进,并修建了军用机场。正因为这点,林俊知道它也成为希特勒的一块心病。
希特勒认为: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可以随时从黑海登陆对侵苏德军南线部队进行包夹攻击,这使得德军必然不敢向东方推进;而且从克里米亚机场的起飞的苏联飞机时刻威胁轴心国的生命线———罗马尼亚的普罗耶什蒂油田,缺油的德国如果失去友好国家罗马尼亚的油田,就别想开动战争的巨轮了。
另外,对克里米亚展开进攻无疑会让德国争取到土耳其的好感,从而把这个一直在观望的大国拉到轴心国的战车上。
只不过土耳其好像并不买希特勒的账,这些年土耳其人和苏维埃的关系还可以,而苏联也对土耳其提供了大批的援助。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并不是单一的堡垒式要塞,而是以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为参照,北靠细长的塞维纳亚湾南岸,塞维纳亚湾北岸和别别克峡谷之间是防御重点。在这片绵延360公里的矩形地带,配置了12个永久要塞群,每个要塞都有一个典型的苏联式名称。
中心地带由“莫洛托夫”、“契卡”、“柯别乌”这3个巨大的要塞群把守,西南靠海的角形突出部配置了“列宁”和“北堡垒”这2个要塞,正东有5个联合要塞,即“斯大林”、“西伯利亚”、“伏尔加”、“顿涅茨”和“乌拉尔”。
在4重防御线的最北也是最容易被突破的隘口,是当时最强的“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联装炮塔要塞,它拥有1934年制造的双联装305毫米巨炮,射程达到44公里,外部防御层形状酷似战列舰炮塔,由200~300毫米厚的装甲板全体包裹,炮塔下面有3层永固工事,每层永久混凝土天盖都厚达3000~4000毫米。任何想接近堡垒的敌军都将遭到巨炮轰击的命运,被305毫米的炮弹命中可不是闹着玩的,进攻的敌军必须要有超乎寻常坚韧的神经。
此外,在“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东侧还设置了“巴斯季昂i号”要塞作为前瞻。所有要塞周围都被永久混凝土装甲板覆盖,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铁路连接,在山地部分更设置难以数计的暗堡、火力点,所有的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装且具有绝对优势射界,理论上不可能对该防御地带进行地面攻击。而且设计者将要塞的基本弹药存放在塞维纳亚湾南岸地下深达30米的“库拉贝”主弹药库中,可谓万无一失。
相对的,塞瓦斯托波尔市区南部及西部防御力量就没有这么集中:沿正东到东南只配置了“巴斯季昂ii号”、“库贝”和“巴勒库勒瓦”这3个要塞,在它们中间穿插着5个主要的一线步兵防御阵地:“白糖帽子阵地”、“北方鼻子阵地”、“废墟山”、“荆棘山”、“红色高地1、2、3”;一线阵地西侧只有3个二线步兵阵地:“上坡高地”、“秃鹫高地”和“风车高地”。
为防止南部海上威胁,在克里米亚半岛南端突出部设置了“马克西姆-高尔基2号”联装炮塔要塞。在二线阵地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之间是“苏联山脉阵地”,这是最后一道屏障。
平时守卫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士兵比较特殊,并不是单一的兵种:除了普通的红军(陆军)外,还有海军陆战队和苏联内务部队,这些特殊部队战斗力和武器装备、军官素质都很强,总兵力一般在10万人左右。
整个塞瓦斯托波尔就是一个巨大的要塞,无论从那个方向上想要突破要塞群防御都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再坚固的要塞如果只是一味的防守也可能被攻破,世界上没有永不陷落的要塞,林俊能做的是让要塞防御变得更加合理,而不是一味的去加固它。
这些年苏维埃花在塞瓦斯托波尔的人力物力不比造两艘战列舰少多少,林俊不会再来个大折腾。死守的要塞会被攻破,那就让它具备一定的强有力反突击力量——给它配备足够的装甲突击集群。
这次虽然是来要塞取经,顺便也要视察要塞的布防情况,切实的加强要塞的反突击能力。
来之前林俊就知道现在配备给要塞守卫部队的只有不到40辆老式坦克,根本无法形成一直强有力的反突击铁拳,看来上层的决策者过于相信要塞的防御能力过于自信了。
打算在两年的时间内再给塞瓦斯托波尔配备150至200辆新式t34坦克,这样一只力量对于地域有限的克里米亚半岛来说就是支能左右战局的铁拳。
9月4日上午,林俊一行人抵达塞瓦斯托波尔,林俊第一个指示就是要要塞司令拿来要塞附近区域的坐标图。
第一个视察地点是防御最坚固的“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联装炮塔要塞,两座双联装炮塔虎视眈眈的“蹲”在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平台上,如同一艘陆上的战列舰。
只不过这艘“战列舰”比海上的同行更难对付,主炮射程比一般的305毫米舰炮要远,因为它有战列舰难以具备的大仰角射击能力,而且射程内所有的目标参照物都在详细的射击表内——一旦得到前沿观察哨或炮击观测机的报告,炮弹就能结结实实的砸到敌人的脑袋上。
卫国战争时期为什么这个要塞会被突破?很大一个原因是在前沿的阵地被突破,机场也被击毁,“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失去了眼睛,无法获知德军“多拉”与“卡尔”巨炮的详细位置,不然别说射程有限的“卡尔”,就是800毫米的“多拉”也实在要塞的巨炮有效射程内。
想要摧毁要塞厚达4000毫米的钢筋混凝土顶盖,“多拉”就必须使用混凝土破坏弹,那它必须冒险进入苏军要塞炮的射程内,而“多拉”的发射前准备工作就像是唱大戏,如果被发现具体阵位,几分钟后就可能会被轰成一堆千多吨的废钢。
必须强化要塞的目标侦测能力,如果苏德开战,克里米亚半岛西侧的高加索油田将是希特勒的重要目标,而架在中间的塞瓦斯托波尔就是德军必定要想拿下的眼中钉。
这些问题都将会是林俊将来需要去关注的问题,国家的建设有时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现在的领导人可还没有可持续发展这个观念。
早餐后一个多小时,林俊看到铁道边的大型指示牌:列车已经离开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进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而在今天午夜,列车又将再次进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土地。
后世的东方又有几人会知道这时的克里米亚半岛是属于俄罗斯的土地,人们的印象中塞瓦斯托波尔一直都是乌克兰的直辖市、俄罗斯黑海舰队租用的母港——这还要“归功”于现在的乌克兰共产党(布)第一书记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为庆祝乌克兰的哥萨克总盖特曼(头领)波格丹-米哈伊诺维奇-赫梅利尼茨基开始与俄国“结盟”300周年,赫鲁晓夫主导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在1954年通过决议,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决议的理由是:“鉴于克里米亚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经济上有共同性、地域接近、经济和文化关系密切。”
从18世纪中期以来的历史看,克里米亚一直隶属俄罗斯,是俄罗斯帝国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为夺取它所付出的代价可谓不小。
而到了苏联解体,俄罗斯人意识到克里米亚将永久地划归乌克兰所有,但此时悔之晚矣。有一位俄国家杜马议员曾经表示:“我们不应该再与乌克兰续签条约,当年赫鲁晓夫是在酩酊大醉的情况下将克里米亚送给乌克兰的。”
就这样,俄罗斯不得不同以前的一家人、现在的邻居为了租用塞瓦斯托波尔的港口而扯开嘴皮子谈判。要是奥尔洛夫同志知道光荣的红海军将来有可能会被迫撤离塞瓦斯托波尔,估计现在就会带着陆战队去灭了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也许林俊的这个念头就决定了赫鲁晓夫将来的命运,这个矮胖子实在是个惹麻烦的主,拍马屁倒是一流,要不早就该被斯大林拉出去枪毙。
乘坐火车是件相对无聊的事,没有成堆的公文需要自己处理,炮兵专家们也是单独的聚在一块谈论专业话题,不好意思来打扰自己的休息,林俊能做的也就是看着窗外相同的风景等着吃下顿饭。
“首长,我们有最好的葡萄酒,您是否要品尝一下?”中餐时50多岁的服务员非常有礼貌的问林俊。
林俊微微一笑:“就来点乌克兰产的,特色点。”
在莫斯科林俊喝的最多的就是格鲁吉亚葡萄酒,谁叫斯大林喜欢家乡的口味,导致特供给高级干部的都是格鲁吉亚的货色。其实乌克兰黑海沿岸产的葡萄酒也非常有名,品质甚至比格鲁吉亚产的还要出色,特别是有很多极具地方特色的品种。
看来林俊的那句“特色点”起了作用:见过金黄色的葡萄酒吗?服务员手里就有一瓶。
“首长,这是敖德萨产的彼拉基葡萄酒,口味非常好。”
服务员熟练的给林俊与同坐一张餐桌的三人都倒上一杯,最后将酒瓶放到桌子上的冰桶里。
“沃尔诺夫,其实服务员同志介绍有误,这不该叫敖德萨产彼拉基葡萄酒,在乌克兰它就是彼拉基葡萄酒,那可是个产葡萄酒闻名的小镇,就靠着黑海。”
“安德烈同志,看来您对葡萄酒也有很深的研究,这彼拉基葡萄酒在莫斯科可很少见。”
“呵呵,书上看到过,彼拉基的同志可都在酿酒厂里工作。”说着林俊举起了手中的酒杯。
要是再在坐的人知道他到底是什么地方知道彼拉基葡萄酒的,估计都会直接惊得跳火车——林俊的苏维埃葡萄酒知识来自一个美国间谍的回忆录!
、、、、、、、
克里米亚是从苏联南方向黑海突出的大半岛,由于具有温暖舒适的地中海气候一直是苏维埃的渡假地。但这个渡假村是建立在一个巨大的要塞之上——黑海是土耳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诸多国家的共有内海,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价值,一旦掌握了黑海的制海权,就能向沿海周边国家施加政治压力。而塞瓦斯托波尔是黑海沿岸最合适的港口,深入黑海的一枚钉子,千年来都是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现在的塞瓦斯托波尔已随着千年来战斗不息的时代而演化成一个要塞都市:大量的堡垒、壕沟和故意制造的迷宫隧道围绕市区。
自从国内战争后,特别是从30年代开始要塞进行了全面的现代化改进,并修建了军用机场。正因为这点,林俊知道它也成为希特勒的一块心病。
希特勒认为: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可以随时从黑海登陆对侵苏德军南线部队进行包夹攻击,这使得德军必然不敢向东方推进;而且从克里米亚机场的起飞的苏联飞机时刻威胁轴心国的生命线———罗马尼亚的普罗耶什蒂油田,缺油的德国如果失去友好国家罗马尼亚的油田,就别想开动战争的巨轮了。
另外,对克里米亚展开进攻无疑会让德国争取到土耳其的好感,从而把这个一直在观望的大国拉到轴心国的战车上。
只不过土耳其好像并不买希特勒的账,这些年土耳其人和苏维埃的关系还可以,而苏联也对土耳其提供了大批的援助。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并不是单一的堡垒式要塞,而是以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为参照,北靠细长的塞维纳亚湾南岸,塞维纳亚湾北岸和别别克峡谷之间是防御重点。在这片绵延360公里的矩形地带,配置了12个永久要塞群,每个要塞都有一个典型的苏联式名称。
中心地带由“莫洛托夫”、“契卡”、“柯别乌”这3个巨大的要塞群把守,西南靠海的角形突出部配置了“列宁”和“北堡垒”这2个要塞,正东有5个联合要塞,即“斯大林”、“西伯利亚”、“伏尔加”、“顿涅茨”和“乌拉尔”。
在4重防御线的最北也是最容易被突破的隘口,是当时最强的“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联装炮塔要塞,它拥有1934年制造的双联装305毫米巨炮,射程达到44公里,外部防御层形状酷似战列舰炮塔,由200~300毫米厚的装甲板全体包裹,炮塔下面有3层永固工事,每层永久混凝土天盖都厚达3000~4000毫米。任何想接近堡垒的敌军都将遭到巨炮轰击的命运,被305毫米的炮弹命中可不是闹着玩的,进攻的敌军必须要有超乎寻常坚韧的神经。
此外,在“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东侧还设置了“巴斯季昂i号”要塞作为前瞻。所有要塞周围都被永久混凝土装甲板覆盖,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铁路连接,在山地部分更设置难以数计的暗堡、火力点,所有的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装且具有绝对优势射界,理论上不可能对该防御地带进行地面攻击。而且设计者将要塞的基本弹药存放在塞维纳亚湾南岸地下深达30米的“库拉贝”主弹药库中,可谓万无一失。
相对的,塞瓦斯托波尔市区南部及西部防御力量就没有这么集中:沿正东到东南只配置了“巴斯季昂ii号”、“库贝”和“巴勒库勒瓦”这3个要塞,在它们中间穿插着5个主要的一线步兵防御阵地:“白糖帽子阵地”、“北方鼻子阵地”、“废墟山”、“荆棘山”、“红色高地1、2、3”;一线阵地西侧只有3个二线步兵阵地:“上坡高地”、“秃鹫高地”和“风车高地”。
为防止南部海上威胁,在克里米亚半岛南端突出部设置了“马克西姆-高尔基2号”联装炮塔要塞。在二线阵地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之间是“苏联山脉阵地”,这是最后一道屏障。
平时守卫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士兵比较特殊,并不是单一的兵种:除了普通的红军(陆军)外,还有海军陆战队和苏联内务部队,这些特殊部队战斗力和武器装备、军官素质都很强,总兵力一般在10万人左右。
整个塞瓦斯托波尔就是一个巨大的要塞,无论从那个方向上想要突破要塞群防御都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再坚固的要塞如果只是一味的防守也可能被攻破,世界上没有永不陷落的要塞,林俊能做的是让要塞防御变得更加合理,而不是一味的去加固它。
这些年苏维埃花在塞瓦斯托波尔的人力物力不比造两艘战列舰少多少,林俊不会再来个大折腾。死守的要塞会被攻破,那就让它具备一定的强有力反突击力量——给它配备足够的装甲突击集群。
这次虽然是来要塞取经,顺便也要视察要塞的布防情况,切实的加强要塞的反突击能力。
来之前林俊就知道现在配备给要塞守卫部队的只有不到40辆老式坦克,根本无法形成一直强有力的反突击铁拳,看来上层的决策者过于相信要塞的防御能力过于自信了。
打算在两年的时间内再给塞瓦斯托波尔配备150至200辆新式t34坦克,这样一只力量对于地域有限的克里米亚半岛来说就是支能左右战局的铁拳。
9月4日上午,林俊一行人抵达塞瓦斯托波尔,林俊第一个指示就是要要塞司令拿来要塞附近区域的坐标图。
第一个视察地点是防御最坚固的“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联装炮塔要塞,两座双联装炮塔虎视眈眈的“蹲”在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平台上,如同一艘陆上的战列舰。
只不过这艘“战列舰”比海上的同行更难对付,主炮射程比一般的305毫米舰炮要远,因为它有战列舰难以具备的大仰角射击能力,而且射程内所有的目标参照物都在详细的射击表内——一旦得到前沿观察哨或炮击观测机的报告,炮弹就能结结实实的砸到敌人的脑袋上。
卫国战争时期为什么这个要塞会被突破?很大一个原因是在前沿的阵地被突破,机场也被击毁,“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失去了眼睛,无法获知德军“多拉”与“卡尔”巨炮的详细位置,不然别说射程有限的“卡尔”,就是800毫米的“多拉”也实在要塞的巨炮有效射程内。
想要摧毁要塞厚达4000毫米的钢筋混凝土顶盖,“多拉”就必须使用混凝土破坏弹,那它必须冒险进入苏军要塞炮的射程内,而“多拉”的发射前准备工作就像是唱大戏,如果被发现具体阵位,几分钟后就可能会被轰成一堆千多吨的废钢。
必须强化要塞的目标侦测能力,如果苏德开战,克里米亚半岛西侧的高加索油田将是希特勒的重要目标,而架在中间的塞瓦斯托波尔就是德军必定要想拿下的眼中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