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160节
等他们走进慕先生的画室,迎面一阵西洋颜料的味道。
这颜料的味道,香而不刺鼻,是比较上等的画料。
这画室里光线较暗,错落地摆着一些画架,。
里面有一个穿西装的小胖子,对一个穿蓝布围裙的中年男人——他正站在凳子上关窗,笑迷迷地说:“慕大师,梅老板说还能加一些。”
然后这边的叶知秋小哥,就亮了一下高嗓门,说:“老师,陆先生和她的妹妹来了。”
那个穿着蓝围裙的男子,扭过头来看她们,脸上还留着思索的遗迹——他随即从椅上下来了。
他赶紧走过来迎接客人,让学生叶知秋去沏茶。
这宾主之间还有些生疏,就借议论酷热的天气,彼此间稍微熟悉一下。
刚才跟慕先生说话的,小胖子中年人,像个弹跳球一样弹过来。
他热情地过来跟陆三哥寒暄,一迭连声地问陆三哥,最近生意怎么样,谢董事长好不好,全家老老少少怎么样。
然后,好像这小胖子是主人家,絮絮地向慕先生等介绍着,谢公馆的主人们,为灾区奔走募捐的事。
专注倾听的慕先生,反倒好像成了他的客人。
慕先生看了珍卿两眼,有点沉郁的眼神,看起来并不尖刻,但他没有过分关注珍卿,觉得就是个寻常的富家女吧。
珍卿暗暗打量着,这位声名在外的慕先生。
第一印象觉得,这个人病弱而悒郁,脸上不少细碎的纹路,颧骨略微显高,眼下两只沉重的眼袋,好像随时要落到地上——确实一副羸瘦抑郁的样子。
他乱蓬蓬的头发,还有随意的穿着,乍一看让人觉得他像个粉刷匠。
你只有仔细看他的眼,看到他眼里幽幽的光火,才能发现他的与众不同之处。
这一会儿,这小胖子掮客听说,陆三哥特意带妹妹来拜见慕先生。
他就以特别饱满的热情,描述慕雁归先生,在西洋、东洋、南洋办画展的情形。
说慕先生每到一地办画展,立时造成轰动效应,各界人士蜂拥而至来,争睹慕先生的画作。
在南洋的时候,只一幅《月夜》,成交价就是十万。
还有那些花鸟虫鱼,很受东洋人的追捧,小小的一幅小品画,价钱都能开到四五万。
就这还有好多人抢不到,懊淘得哭天抢地,啧啧,那场面,简直太让国人扬眉吐气了。
珍卿默默听他演讲,明明说的是实情,却被这个油腻夸张的小胖子,说得好像虚假的事一样。
慕先生卖画挣这么多钱,怎么画展还会经费短缺呢?这就是一件怪事了。
那位巴黎美大博士的莫先生,年龄约有三四十,据说与慕先生是亦师亦友,他就笑着说:
“慕先生,您在海外巡展的情况,我只恨没有身临其境,一睹先生的伟岸风采。
“先生许多大作,我也未曾亲见,今日有贵客在此,何不让我也沾一沾光,观赏一下先生的大作呢?”
慕雁归先生也不推拒,就走出这个画室,把大家引到另一间大画室,向人们逐一展示他的作品,还有一些私人的藏品。
这慕先生的画作,题材范围很广,包括山水、动物、人物,尤其是动物和人物画得多。
有一幅半人高的画——《野宴》,描绘的是一群师生郊外野餐,在一块儿纵谈高论的情景。
画中每个人的体态表情、衣理皱褶,都画得惟妙惟肖。
那种青春洋溢的感觉,那种似乎要诉说什么的韵致,简直要把观画者吸附进那画里。
而花鸟虫鱼等小品画中,珍卿特别喜欢一幅《锦鸡图》。
那只锦鸡的构图布局,已经高出旁人一大截,更别提那色彩的绝妙运用,使那锦鸡神气活现的样子,简直呼之欲出了。
珍卿每看一幅慕大师的画,都忍不住在心里,不停地念“好牛好牛好牛”。
后面又看了些《牧牛图》《春景图》,还有慕先生作的自画像,还有给他妻子画的小像,都让珍卿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珍卿虽说功力比不上大师,但她长着眼睛有鉴赏力啊。
这慕江南先生,融合西方的技法和颜料,却表现出中国式的审美情趣,表现人物景象,形神兼备,活灵活现,简直是太厉害了。
慕先生才四十多岁,但在绘画成就上的创新,就比珍卿的李师父牛多了啊。
什么叫画坛巨匠,什么叫时代巨擘,她今天算是见识到了,真是活该他蜚声中外啊。
看过慕大师的私人画室,慕先生又带他们,到美术系的画室参观。
这里也有慕先生的大作,但还是以学生作品居多。
慕先生平实淡泊的态度,搭配他惊人的艺术才能,给珍卿留下的印象非常之深。
后来,慕先生看了珍卿随身的速写本,他说珍卿有一些基本功,而她的素描,取景构图富于创新,还是很不错的。
到了这个时候,慕先生不但愿意多看珍卿两眼,而且顺势点拨了她几句:
“……绘画的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在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
“求真绘真,就必须有扎实的基础训练,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来认识客观的事物,并在意识里加以提炼、提高……要做好基本功,必须有比常人多出千百倍的耐心和耐力。”
珍卿心里明白,慕先生说的基本功,既是脑力劳动,其实也是体力劳动,总之要长年累月地写生,勤练不辍才行。
慕先生虽然态度冲淡,偶尔还会失神发呆,但珍卿感觉得到,他对自己没什么不满意。
等双方了解得差不多,慕先生就告诉珍卿:
“我先前生了大病,近来居家休养,虽然有心做事,只是精力还不够。目下,也没有在艺大上课,
“我现住在中古文艺书馆。下回来之前,带上你的国画和水彩画作品。我们先谈一谈,看一看,探讨一下国画与西画,其中可相互借鉴之处。”
谈一谈,估计就是谈学画的经历、心得;看一看,可能要看她具体的程度。
叶知秋比珍卿还兴奋,他拍着手说:“这一下好了,成了我的小师妹,想找你做model,也容易了。”
陆三哥就注意到,那莫先生和陈小姐,表情是有些微妙的,尤其是陈小姐,明摆着的不高兴。
慕江南先生大病初愈,陪客人们活动了许久,他不免现出疲态来。
就由叶、莫、陈三人,陪着珍卿和三哥,去外头补一顿午饭。
从中国艺术大学出来,莫先生才告知三哥与珍卿,之前六三政变中,慕先生的一位爱徒,不幸罹难。
这件事过后不久,慕先生的爱妻也因病离世。
慕先生伤心刺激太过,因此大病一场,连精神都大大地衰落了,跟从前意气风发的他,浑然变了一个人。
珍卿心想,慕先生倒难得是个情深意重的人。
出来吃饭的时候,三哥先问珍卿想什么,
现在已经一两点钟,珍卿也不挑三拣四了,车子走了一段路,
就看见一家淮阳菜馆,她说:
“三哥,我们就吃淮阳菜吧。”
陈小姐笑着跟珍卿说:“小妹,淮扬菜太油腻啦,对肠胃不好的。”
她扭头又对三哥说:
“陆先生,前面的街角,新开一家法式餐厅,我们去吃法式bifteck,又健康又雅致。
“小妹,法式bifteck很健康的,还有甜点也很好的,拿破仑酥和马卡龙。小妹,保准你们小女孩儿会喜欢的。”
这位叶知秋小哥,翻了个白眼讽笑说:
“这么热的天气,天天吃牛排,不怕上火的吗?”
陈小姐微笑的脸上,闪过一丝不快,忍耐着没有吭声。
倒是她的老师莫先生,笑呵呵地跟叶小哥说:
“知秋,上火是落后的概念,不科学的。中医里说的上火,究竟有什么指标呢?为什么不同的中医,各是各的治法呢?
“你再想想,为什么现在,都说中医是伪科学,不准他们公开营业?人家西医样样有指标,治起病来条理明白,说治好就治好了。
“一天吃一顿牛排,不至于让人生病的吧。”
叶知秋小哥讽笑一声,抱着胸没有再吱声,但摆明了跟莫先生和陈小姐,有点儿不大对付。
不得不说,搞艺术的人就是有个性。像谢公馆的人们,对着不喜欢的人,也不会这么七情上面的。
珍卿还是信中医的,想想她的眼病,就是一个神奇偏方治好的。所以,她见不得有人这么嫌恶中医。
因此她对这莫先生,观感降低了一些。
陆三哥吩咐徐师傅,先去陈小姐说的,那家新开的法餐厅看看。
等到了地方以后,只从汽车里向那法餐厅看,也晓得里面人很多,好像还有人站着在等位。
那叶知秋小哥,冷嘲热讽地说:
“陈小姐,看来跟你一样,喜欢吃bifteck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你这吃惯bifteck的人,不晓得要提前预约吗?”
那陈小姐绷着脸不讲话,那莫先生赶紧打圆场:
“离艺大不远,有一家德国餐厅,那家餐厅很大,寻常是坐不满的,不如我们再转回去,陆先生、杜小姐,你们觉得如何?”
都晃到快两点钟了,珍卿当然没什么意见。
陈小姐和叶小哥,都存着气不说话,眼见气氛太过尴尬,莫先生就向陆三哥递了个话头:
“欧洲各国的饭,我也尝过不少,陆先生自幼留学东洋,只不知道东洋饭,究竟怎么样?有没有能入口的?”
三哥也捧他的场,就开始述说起来。
那时候大家在东洋都念书,陆三哥更在中学里寄宿,自然是东洋人吃什么,他也随着吃什么。
寻常就是吃海带卷的家常寿司,有时直接吃东洋米饭,还配着腌鱼、腌菜、炸菜等小菜吃,平常也喝了不少那里的酱汤……
然后就着饭食的话头,陈小姐和叶小哥,也加入了话题里面,等到了莫先生说的德餐厅,大家总算又能正常说话了。
折腾了这一大通,终于坐上宽敞的餐厅,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松一口气。
五人点完单之后,莫先生大约觉得,场面又有些冷了,他又提起刚才的话题,跟大家讨论,哪国的饭菜最好吃。
陈小姐比较赞誉法餐,莫先生说中国菜丰富些,陆三哥就说一早在外留学,吃饭是为了饱肚,本来没觉得多大区别,近来倒是更喜欢中国菜。
珍卿饿得前心贴后背,一点儿不想说话,三哥叫侍应先上点面包,让珍卿先吃一点面包垫肚子。
陈小姐还兴致勃勃地,问三哥:
这颜料的味道,香而不刺鼻,是比较上等的画料。
这画室里光线较暗,错落地摆着一些画架,。
里面有一个穿西装的小胖子,对一个穿蓝布围裙的中年男人——他正站在凳子上关窗,笑迷迷地说:“慕大师,梅老板说还能加一些。”
然后这边的叶知秋小哥,就亮了一下高嗓门,说:“老师,陆先生和她的妹妹来了。”
那个穿着蓝围裙的男子,扭过头来看她们,脸上还留着思索的遗迹——他随即从椅上下来了。
他赶紧走过来迎接客人,让学生叶知秋去沏茶。
这宾主之间还有些生疏,就借议论酷热的天气,彼此间稍微熟悉一下。
刚才跟慕先生说话的,小胖子中年人,像个弹跳球一样弹过来。
他热情地过来跟陆三哥寒暄,一迭连声地问陆三哥,最近生意怎么样,谢董事长好不好,全家老老少少怎么样。
然后,好像这小胖子是主人家,絮絮地向慕先生等介绍着,谢公馆的主人们,为灾区奔走募捐的事。
专注倾听的慕先生,反倒好像成了他的客人。
慕先生看了珍卿两眼,有点沉郁的眼神,看起来并不尖刻,但他没有过分关注珍卿,觉得就是个寻常的富家女吧。
珍卿暗暗打量着,这位声名在外的慕先生。
第一印象觉得,这个人病弱而悒郁,脸上不少细碎的纹路,颧骨略微显高,眼下两只沉重的眼袋,好像随时要落到地上——确实一副羸瘦抑郁的样子。
他乱蓬蓬的头发,还有随意的穿着,乍一看让人觉得他像个粉刷匠。
你只有仔细看他的眼,看到他眼里幽幽的光火,才能发现他的与众不同之处。
这一会儿,这小胖子掮客听说,陆三哥特意带妹妹来拜见慕先生。
他就以特别饱满的热情,描述慕雁归先生,在西洋、东洋、南洋办画展的情形。
说慕先生每到一地办画展,立时造成轰动效应,各界人士蜂拥而至来,争睹慕先生的画作。
在南洋的时候,只一幅《月夜》,成交价就是十万。
还有那些花鸟虫鱼,很受东洋人的追捧,小小的一幅小品画,价钱都能开到四五万。
就这还有好多人抢不到,懊淘得哭天抢地,啧啧,那场面,简直太让国人扬眉吐气了。
珍卿默默听他演讲,明明说的是实情,却被这个油腻夸张的小胖子,说得好像虚假的事一样。
慕先生卖画挣这么多钱,怎么画展还会经费短缺呢?这就是一件怪事了。
那位巴黎美大博士的莫先生,年龄约有三四十,据说与慕先生是亦师亦友,他就笑着说:
“慕先生,您在海外巡展的情况,我只恨没有身临其境,一睹先生的伟岸风采。
“先生许多大作,我也未曾亲见,今日有贵客在此,何不让我也沾一沾光,观赏一下先生的大作呢?”
慕雁归先生也不推拒,就走出这个画室,把大家引到另一间大画室,向人们逐一展示他的作品,还有一些私人的藏品。
这慕先生的画作,题材范围很广,包括山水、动物、人物,尤其是动物和人物画得多。
有一幅半人高的画——《野宴》,描绘的是一群师生郊外野餐,在一块儿纵谈高论的情景。
画中每个人的体态表情、衣理皱褶,都画得惟妙惟肖。
那种青春洋溢的感觉,那种似乎要诉说什么的韵致,简直要把观画者吸附进那画里。
而花鸟虫鱼等小品画中,珍卿特别喜欢一幅《锦鸡图》。
那只锦鸡的构图布局,已经高出旁人一大截,更别提那色彩的绝妙运用,使那锦鸡神气活现的样子,简直呼之欲出了。
珍卿每看一幅慕大师的画,都忍不住在心里,不停地念“好牛好牛好牛”。
后面又看了些《牧牛图》《春景图》,还有慕先生作的自画像,还有给他妻子画的小像,都让珍卿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珍卿虽说功力比不上大师,但她长着眼睛有鉴赏力啊。
这慕江南先生,融合西方的技法和颜料,却表现出中国式的审美情趣,表现人物景象,形神兼备,活灵活现,简直是太厉害了。
慕先生才四十多岁,但在绘画成就上的创新,就比珍卿的李师父牛多了啊。
什么叫画坛巨匠,什么叫时代巨擘,她今天算是见识到了,真是活该他蜚声中外啊。
看过慕大师的私人画室,慕先生又带他们,到美术系的画室参观。
这里也有慕先生的大作,但还是以学生作品居多。
慕先生平实淡泊的态度,搭配他惊人的艺术才能,给珍卿留下的印象非常之深。
后来,慕先生看了珍卿随身的速写本,他说珍卿有一些基本功,而她的素描,取景构图富于创新,还是很不错的。
到了这个时候,慕先生不但愿意多看珍卿两眼,而且顺势点拨了她几句:
“……绘画的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在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
“求真绘真,就必须有扎实的基础训练,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来认识客观的事物,并在意识里加以提炼、提高……要做好基本功,必须有比常人多出千百倍的耐心和耐力。”
珍卿心里明白,慕先生说的基本功,既是脑力劳动,其实也是体力劳动,总之要长年累月地写生,勤练不辍才行。
慕先生虽然态度冲淡,偶尔还会失神发呆,但珍卿感觉得到,他对自己没什么不满意。
等双方了解得差不多,慕先生就告诉珍卿:
“我先前生了大病,近来居家休养,虽然有心做事,只是精力还不够。目下,也没有在艺大上课,
“我现住在中古文艺书馆。下回来之前,带上你的国画和水彩画作品。我们先谈一谈,看一看,探讨一下国画与西画,其中可相互借鉴之处。”
谈一谈,估计就是谈学画的经历、心得;看一看,可能要看她具体的程度。
叶知秋比珍卿还兴奋,他拍着手说:“这一下好了,成了我的小师妹,想找你做model,也容易了。”
陆三哥就注意到,那莫先生和陈小姐,表情是有些微妙的,尤其是陈小姐,明摆着的不高兴。
慕江南先生大病初愈,陪客人们活动了许久,他不免现出疲态来。
就由叶、莫、陈三人,陪着珍卿和三哥,去外头补一顿午饭。
从中国艺术大学出来,莫先生才告知三哥与珍卿,之前六三政变中,慕先生的一位爱徒,不幸罹难。
这件事过后不久,慕先生的爱妻也因病离世。
慕先生伤心刺激太过,因此大病一场,连精神都大大地衰落了,跟从前意气风发的他,浑然变了一个人。
珍卿心想,慕先生倒难得是个情深意重的人。
出来吃饭的时候,三哥先问珍卿想什么,
现在已经一两点钟,珍卿也不挑三拣四了,车子走了一段路,
就看见一家淮阳菜馆,她说:
“三哥,我们就吃淮阳菜吧。”
陈小姐笑着跟珍卿说:“小妹,淮扬菜太油腻啦,对肠胃不好的。”
她扭头又对三哥说:
“陆先生,前面的街角,新开一家法式餐厅,我们去吃法式bifteck,又健康又雅致。
“小妹,法式bifteck很健康的,还有甜点也很好的,拿破仑酥和马卡龙。小妹,保准你们小女孩儿会喜欢的。”
这位叶知秋小哥,翻了个白眼讽笑说:
“这么热的天气,天天吃牛排,不怕上火的吗?”
陈小姐微笑的脸上,闪过一丝不快,忍耐着没有吭声。
倒是她的老师莫先生,笑呵呵地跟叶小哥说:
“知秋,上火是落后的概念,不科学的。中医里说的上火,究竟有什么指标呢?为什么不同的中医,各是各的治法呢?
“你再想想,为什么现在,都说中医是伪科学,不准他们公开营业?人家西医样样有指标,治起病来条理明白,说治好就治好了。
“一天吃一顿牛排,不至于让人生病的吧。”
叶知秋小哥讽笑一声,抱着胸没有再吱声,但摆明了跟莫先生和陈小姐,有点儿不大对付。
不得不说,搞艺术的人就是有个性。像谢公馆的人们,对着不喜欢的人,也不会这么七情上面的。
珍卿还是信中医的,想想她的眼病,就是一个神奇偏方治好的。所以,她见不得有人这么嫌恶中医。
因此她对这莫先生,观感降低了一些。
陆三哥吩咐徐师傅,先去陈小姐说的,那家新开的法餐厅看看。
等到了地方以后,只从汽车里向那法餐厅看,也晓得里面人很多,好像还有人站着在等位。
那叶知秋小哥,冷嘲热讽地说:
“陈小姐,看来跟你一样,喜欢吃bifteck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你这吃惯bifteck的人,不晓得要提前预约吗?”
那陈小姐绷着脸不讲话,那莫先生赶紧打圆场:
“离艺大不远,有一家德国餐厅,那家餐厅很大,寻常是坐不满的,不如我们再转回去,陆先生、杜小姐,你们觉得如何?”
都晃到快两点钟了,珍卿当然没什么意见。
陈小姐和叶小哥,都存着气不说话,眼见气氛太过尴尬,莫先生就向陆三哥递了个话头:
“欧洲各国的饭,我也尝过不少,陆先生自幼留学东洋,只不知道东洋饭,究竟怎么样?有没有能入口的?”
三哥也捧他的场,就开始述说起来。
那时候大家在东洋都念书,陆三哥更在中学里寄宿,自然是东洋人吃什么,他也随着吃什么。
寻常就是吃海带卷的家常寿司,有时直接吃东洋米饭,还配着腌鱼、腌菜、炸菜等小菜吃,平常也喝了不少那里的酱汤……
然后就着饭食的话头,陈小姐和叶小哥,也加入了话题里面,等到了莫先生说的德餐厅,大家总算又能正常说话了。
折腾了这一大通,终于坐上宽敞的餐厅,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松一口气。
五人点完单之后,莫先生大约觉得,场面又有些冷了,他又提起刚才的话题,跟大家讨论,哪国的饭菜最好吃。
陈小姐比较赞誉法餐,莫先生说中国菜丰富些,陆三哥就说一早在外留学,吃饭是为了饱肚,本来没觉得多大区别,近来倒是更喜欢中国菜。
珍卿饿得前心贴后背,一点儿不想说话,三哥叫侍应先上点面包,让珍卿先吃一点面包垫肚子。
陈小姐还兴致勃勃地,问三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