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几天,私底下便流传出一条消息来,把诸部头人吓得个个惊出了一身的冷汗。
原来那吐奚部的头人吐奚护被驱逐出了狼居胥山,很快便返回了位于几百里外的吐奚部落,但就在当天夜里,整个吐奚部落遭到了灭杀,全族的男女老幼上万人口,在一夜之间被杀了个精光,就连一个活口都不曾留下。
闻讯之后的鲜卑各部头人,都情不自禁地打了一个寒颤。好狠辣的手段!上万人的部落,说灭就给灭了,就算没有亲眼看到那个场景,其惨烈程度也足以让他们想象地到。
不用做任何的猜疑,这一定是刘胤做的,吐奚护在宴会之上公然发飙,违背刘胤的意志,马上便招来了灭族之祸,可以想象在刘胤看似人畜无害的笑容之下,隐藏着的是何等残忍的手段,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便是悖逆者的下场。
这些头人不禁都吓坏了,连忙跑到了刘胤那儿,磕头请罪,都表示要签字画押,遵从法令,万世不敢违背。
原本那些尚在观望之中的鲜卑头人此刻也不敢再犹豫了,非常利索地在盟约上签字画押了。
刘胤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的冷笑。
对付这些鲜卑人,不用点杀鸡儆猴的手段,看来还真是不行。汉军这一路北进,势如破竹,鲜卑诸部分崩离析,纷纷归降。
不过他们的归降,还是沿着以前的老路子,势穷即降,势强则反,看到形势不妙,他们立刻主动地投降,对中原王朝称臣纳贡,而一旦中原王朝的军队退去,他们又复叛乱,视盟约为儿戏。
这种招数和伎俩,他们已经是屡试不爽了,所以刘胤的大军横扫草原之时,他们立刻是主动地投降,有的甚至根本就连象征性地抵抗都没有,投降的既干脆又利落。
因为按照他们的经验,在受降之后,汉军很快就会退出草原,不过了多久,他们又将是这片大漠草原上的主人。
但这一次,他们全部想错了,此次的季汉军队并不是前朝的汉军,更不是魏国和晋国的军队,不是那种打赢了就得胜凯旋的军队。
刘胤禁马封兵和保留地法令推出,这些鲜卑头人马上就意识到季汉朝廷这是要对草原大漠进行长期地占领啊。不管是禁马封兵还是保留地政策,无疑对鲜卑各部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
不过汉军可是连拓跋部都战胜的强大军队,这些中小部落除了吐奚护之外,一个个噤若寒蝉,不敢公然反对,也无人主动签约,遵从法令
但这一次的汉人军队,比任何一次都要恐怖得多,脾气暴躁的吐奚护刚刚在宴会上公然抗命,得到的结果竟然是灭族之祸,也就是说,有谁胆敢违背刘胤的命令,势同吐奚部落。
此举完全地震慑掉了那些心怀侥幸的部落,让他们畏惧刘胤手段的同时,也丢掉了心中最后的幻想。
迫于压力,这成百家的部落纷纷地签字画押,表示愿意遵从季汉朝廷的法令,不敢再生出半点悖逆的心思。
吐奚部的覆灭让他们看到了抗拒的后果,尽管他们也知道汉廷的这些法令加身,对他们无异于是慢性自杀,但慢性自杀再毒,恐怕也毒不过屠灭全族,他们们丝毫不怀疑,有谁还敢继续来挑衅刘胤的权威,下场必然是和吐奚部一般无二。
刘胤下令屠杀灭绝吐奚部,确实有杀一儆百的意图,本来他还在寻思着如何来对付这些阳奉阴违的家伙,吐奚护公然地站了起来,正好给了刘胤一个下手的绝佳机会,通过杀鸡儆猴的手段,正好可以逼迫那些三心二意的鲜卑部落彻底地归降。
此次的禁马封兵,刘胤下的决心很大,为了保证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征服这片草原,刘胤必须要用铁血的手腕来推行他的政策。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保留地的法令。鲜卑人这些游牧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在他们的眼中,根本就没有土地的概念,此次朝廷设立保留地,就是要让这些游牧的部落从此放弃了他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在保留地内固步自封,从此不得越过雷池半步。
这必将是一个习惯的问题,鲜卑人过惯了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突然有一天,你让他们固定地待在一个地方,不得随意在草原上行走,从他们的感情上,确实是难以接受的。
刘胤为了照顾到鲜卑人的习惯,其实划给他们的保留地都非常地广阔,有的长达数百里,完全足够他们放牧了,如果真遇到什么洪涝灾害,风雨雪霜的,汉廷便会通过建立在保留地周围的各个要塞,对其进行援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但刘胤的这个政令并不怎么讨鲜卑人喜欢,就算他们可以呆在自留地里面自保,也绝对没有比自由放牧来得畅快。
但这是为了推行草原政令的最为关键的方法,刘胤必须要让鲜卑各族臣服,老老实实地呆在保留地里面。
建立保留地,无疑可以控制鲜卑的人口,在一个个保留地之间,汉军建立一座座的要塞对其再行分割和管理,对这些手无寸铁且无马匹骑乘的鲜卑部落,几百里之大的保留地也足以称其为浩大了,走上半个月也走不到边界。
刘胤在各个要塞派驻了精锐的骑兵,对鲜卑各部进行严苛的管理,往来巡视,如果发现任何一个部落使用铁器或保留马匹,或者是踏出了保留地,这些都要由驻守在各个要塞的都尉来临机处置,对于胆敢违抗法令的鲜卑部落,一律是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必要的时候,这些塞外都尉还有先斩后奏之权,用杀伐的手段来镇慑这些鲜卑部落。对于那些胆敢造反作乱的部落,刘胤一旦也不介意将他们从草原上彻底地抹去,就象吐奚部,自不量力还敢来挑战汉军的权威,不是自取灭亡是什么?
原来那吐奚部的头人吐奚护被驱逐出了狼居胥山,很快便返回了位于几百里外的吐奚部落,但就在当天夜里,整个吐奚部落遭到了灭杀,全族的男女老幼上万人口,在一夜之间被杀了个精光,就连一个活口都不曾留下。
闻讯之后的鲜卑各部头人,都情不自禁地打了一个寒颤。好狠辣的手段!上万人的部落,说灭就给灭了,就算没有亲眼看到那个场景,其惨烈程度也足以让他们想象地到。
不用做任何的猜疑,这一定是刘胤做的,吐奚护在宴会之上公然发飙,违背刘胤的意志,马上便招来了灭族之祸,可以想象在刘胤看似人畜无害的笑容之下,隐藏着的是何等残忍的手段,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便是悖逆者的下场。
这些头人不禁都吓坏了,连忙跑到了刘胤那儿,磕头请罪,都表示要签字画押,遵从法令,万世不敢违背。
原本那些尚在观望之中的鲜卑头人此刻也不敢再犹豫了,非常利索地在盟约上签字画押了。
刘胤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的冷笑。
对付这些鲜卑人,不用点杀鸡儆猴的手段,看来还真是不行。汉军这一路北进,势如破竹,鲜卑诸部分崩离析,纷纷归降。
不过他们的归降,还是沿着以前的老路子,势穷即降,势强则反,看到形势不妙,他们立刻主动地投降,对中原王朝称臣纳贡,而一旦中原王朝的军队退去,他们又复叛乱,视盟约为儿戏。
这种招数和伎俩,他们已经是屡试不爽了,所以刘胤的大军横扫草原之时,他们立刻是主动地投降,有的甚至根本就连象征性地抵抗都没有,投降的既干脆又利落。
因为按照他们的经验,在受降之后,汉军很快就会退出草原,不过了多久,他们又将是这片大漠草原上的主人。
但这一次,他们全部想错了,此次的季汉军队并不是前朝的汉军,更不是魏国和晋国的军队,不是那种打赢了就得胜凯旋的军队。
刘胤禁马封兵和保留地法令推出,这些鲜卑头人马上就意识到季汉朝廷这是要对草原大漠进行长期地占领啊。不管是禁马封兵还是保留地政策,无疑对鲜卑各部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
不过汉军可是连拓跋部都战胜的强大军队,这些中小部落除了吐奚护之外,一个个噤若寒蝉,不敢公然反对,也无人主动签约,遵从法令
但这一次的汉人军队,比任何一次都要恐怖得多,脾气暴躁的吐奚护刚刚在宴会上公然抗命,得到的结果竟然是灭族之祸,也就是说,有谁胆敢违背刘胤的命令,势同吐奚部落。
此举完全地震慑掉了那些心怀侥幸的部落,让他们畏惧刘胤手段的同时,也丢掉了心中最后的幻想。
迫于压力,这成百家的部落纷纷地签字画押,表示愿意遵从季汉朝廷的法令,不敢再生出半点悖逆的心思。
吐奚部的覆灭让他们看到了抗拒的后果,尽管他们也知道汉廷的这些法令加身,对他们无异于是慢性自杀,但慢性自杀再毒,恐怕也毒不过屠灭全族,他们们丝毫不怀疑,有谁还敢继续来挑衅刘胤的权威,下场必然是和吐奚部一般无二。
刘胤下令屠杀灭绝吐奚部,确实有杀一儆百的意图,本来他还在寻思着如何来对付这些阳奉阴违的家伙,吐奚护公然地站了起来,正好给了刘胤一个下手的绝佳机会,通过杀鸡儆猴的手段,正好可以逼迫那些三心二意的鲜卑部落彻底地归降。
此次的禁马封兵,刘胤下的决心很大,为了保证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征服这片草原,刘胤必须要用铁血的手腕来推行他的政策。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保留地的法令。鲜卑人这些游牧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在他们的眼中,根本就没有土地的概念,此次朝廷设立保留地,就是要让这些游牧的部落从此放弃了他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在保留地内固步自封,从此不得越过雷池半步。
这必将是一个习惯的问题,鲜卑人过惯了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突然有一天,你让他们固定地待在一个地方,不得随意在草原上行走,从他们的感情上,确实是难以接受的。
刘胤为了照顾到鲜卑人的习惯,其实划给他们的保留地都非常地广阔,有的长达数百里,完全足够他们放牧了,如果真遇到什么洪涝灾害,风雨雪霜的,汉廷便会通过建立在保留地周围的各个要塞,对其进行援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但刘胤的这个政令并不怎么讨鲜卑人喜欢,就算他们可以呆在自留地里面自保,也绝对没有比自由放牧来得畅快。
但这是为了推行草原政令的最为关键的方法,刘胤必须要让鲜卑各族臣服,老老实实地呆在保留地里面。
建立保留地,无疑可以控制鲜卑的人口,在一个个保留地之间,汉军建立一座座的要塞对其再行分割和管理,对这些手无寸铁且无马匹骑乘的鲜卑部落,几百里之大的保留地也足以称其为浩大了,走上半个月也走不到边界。
刘胤在各个要塞派驻了精锐的骑兵,对鲜卑各部进行严苛的管理,往来巡视,如果发现任何一个部落使用铁器或保留马匹,或者是踏出了保留地,这些都要由驻守在各个要塞的都尉来临机处置,对于胆敢违抗法令的鲜卑部落,一律是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必要的时候,这些塞外都尉还有先斩后奏之权,用杀伐的手段来镇慑这些鲜卑部落。对于那些胆敢造反作乱的部落,刘胤一旦也不介意将他们从草原上彻底地抹去,就象吐奚部,自不量力还敢来挑战汉军的权威,不是自取灭亡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