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远,是刘胤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此番重临谷远,让刘胤心生无限的感慨。
当初转战上党郡,堪称是蜀军作战史上最为艰难的岁月,刘胤统率三万人马进入上党,面对匈奴羯人等胡族军队十万余人的围追堵截,可谓是在夹缝之中求得生存。
在上党作战的两年,其中的甘苦只有刘胤自己清楚,最困难的时候,整个军中没有了一把的粮食,蜀军在饥饿生存线上挣扎着,没有顽强的意志和铁血一般的信念,是无论如何也熬不过那个难关的。
难能可贵的是,刘胤和他手下蜀军将士一起咬牙坚持了下来,往事不堪回首,却又是弥足珍贵的。磨难是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刘胤已经记不清这句话是谁说得了,但这其中拥有的简直朴素的道理却让刘胤感同身受,不经历风雨,又怎么见彩虹,不经历挫折和苦难,又怎会体会到成功的价值。
文鸯由于兵力有限,无法守得住上党全境,他只能是将兵力收缩到上党郡城壶关一带,到于上党西部的诸城,他则是统统地放弃掉了,所以蜀军进入上党郡,轻取谷远,没有遭到晋军任何的抵抗。
从这一点上来看,文鸯无疑是明智的,上党多山,险关要隘重重,当年匈奴人十万大军围剿蜀军,也深受兵力缺乏的困扰,每一处的关隘都得派兵来驻守,人少了不顶事,人多耗不起,搞得刘渊一直是没有多少机动兵力,十万大军看似很多,但真正分配到各处之后,每一处的驻军都没有多少。
最终的结果是被刘胤巧妙地集中兵力,逐个击破,刘渊曾经视为固若金汤的牢笼战术,最后跟纸糊的灯笼一样没有多大的区别。
文鸯自然不会步刘渊的后尘,更何况文鸯的手下,别说是十万大军了,就连三万人都是疲惫羸弱之旅,想要全部守住地域广阔的上党郡,何其之难。
所以文鸯干脆放弃了上党西部的诸多县城,集中兵力来守壶关一带,只要守得住上党郡城,晋军就还有在并州立足的机会。
而且壶关靠近冀州,就算情况有变,文鸯也可以随时地向冀州的司马骏求援,尽管吃了败仗,文鸯在军中的地位尴尬,但如果真的事关生死,文鸯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向司马骏求援的。
文鸯没把握守住上党全境,但对于守住壶关,他还是有信心的。文鸯深知蜀军的火器厉害,如果一昧地死守壶关的话,很可能无法抵御火器的袭击,为此文鸯做了充分的准备。
首先是加固了壶关的城墙,如果全部来翻修壶关的城墙,无论人力财力都显然是跟不上的,就算是有足够的人力财力,时间上也是不被允许的。所以文鸯只能是在加固城墙上做做文章,针对蜀军火器威力大的特点,夯土的城墙根本就经受不起,所以文鸯下令军队和城中的石匠夜以继日地抢修壶关城,在壶关城原有的防御程度上,抢修了一道石制的防线。
文鸯认为,蜀军的火器威力再强,有总是有办法来克制的,它可以轻易地轰塌夯土城墙,但对于石砌的城墙来说,火药武器的破坏程度就有限了,即使是威力巨大的火雷,也不一定能够破坏掉坚固的城墙。
如果整个城墙完全是用石头砖块垒砌成的,那就可以真正意义上的坚若磐石,固若金汤,别说是火器了,就算是威力再强上十倍的武器,也未必能攻得破壶关城。
只可惜时间上和财力上,文鸯都没有那个能力将壶关城彻底地重新修筑,只能是做一些皮毛之类的事,尽管这一举动深受诸将的质疑,但文鸯认为,总不能无所作为吧,更何况这种东西有没有用,还需要实践去证明,文鸯相信,世上绝没有什么是无用功,只要努力过,一定可以获得回报。
为了对付蜀军,文鸯并没有把三万多军队全部龟缩到壶关城中,长安城的命运文鸯是很清楚的,把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是很冒险的一个举动,只有分兵而守,御敌于外围,才是正招。
文鸯把骑兵部队布署在了城外,并修筑了一些简易的防御工事,蜀军如果想要突破骑兵这道防线到达壶关城下,他们至少也得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行。
在洛阳落寞之时,文鸯很自卑,但这种自卑的背后,却是有着铮铮的傲骨,尽管平阳的惨败让文鸯刻骨铭心,但他退守上党之后,也没有轻易地向司马骏求援,宁折不屈就是他的性格,平阳所失去的一切,他咬着牙也要从上党找回来,不到万不得己,他是绝对不会接受司马骏的羞辱的。
祁宏、武茂等人则对守住上党没有多大的信心,他们认为与其在上党孤军奋战,倒不如撤回到冀州去,与晋军主力兵合一处,这样的话才能确实真正的安然无恙。
而留在上党,则是要遭受到数倍于己的蜀军围攻,形势将会极端的不利,搞不好就会落个全军覆灭的下场。
他们也曾试图劝说文鸯放弃上党,但文鸯的态度非常地坚决,甚至直言誓于上党共存亡,让祁宏和武茂是无话可说,只得遵照文鸯的命令行事。
晋军诸将中,唯一支持文鸯的只有负责驻守上党的段广,当然段广的认知和文鸯也并不一样,他认为上党与冀州相连,只要能互通有无,随时可以调集冀州之兵进入上党的话,晋军在兵力上的劣势便可以扭转过来,甚至有歼敌于壶关城下的可能。
晋军诸将是各怀心思,唯有文鸯是信心满满,平阳之战这一篇已经是翻有过去,现在他所要面对的,是新的战斗,只有在上党之战中表现出色,那失去了名声必将可以挽得回来。
现在晋军唯一要提升的,就是军心士气,许多人还没有从平阳之败中缓过劲来,文鸯亲临各营,给晋军将士加油鼓劲,激励士气,做好战前的一切准备。
当初转战上党郡,堪称是蜀军作战史上最为艰难的岁月,刘胤统率三万人马进入上党,面对匈奴羯人等胡族军队十万余人的围追堵截,可谓是在夹缝之中求得生存。
在上党作战的两年,其中的甘苦只有刘胤自己清楚,最困难的时候,整个军中没有了一把的粮食,蜀军在饥饿生存线上挣扎着,没有顽强的意志和铁血一般的信念,是无论如何也熬不过那个难关的。
难能可贵的是,刘胤和他手下蜀军将士一起咬牙坚持了下来,往事不堪回首,却又是弥足珍贵的。磨难是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刘胤已经记不清这句话是谁说得了,但这其中拥有的简直朴素的道理却让刘胤感同身受,不经历风雨,又怎么见彩虹,不经历挫折和苦难,又怎会体会到成功的价值。
文鸯由于兵力有限,无法守得住上党全境,他只能是将兵力收缩到上党郡城壶关一带,到于上党西部的诸城,他则是统统地放弃掉了,所以蜀军进入上党郡,轻取谷远,没有遭到晋军任何的抵抗。
从这一点上来看,文鸯无疑是明智的,上党多山,险关要隘重重,当年匈奴人十万大军围剿蜀军,也深受兵力缺乏的困扰,每一处的关隘都得派兵来驻守,人少了不顶事,人多耗不起,搞得刘渊一直是没有多少机动兵力,十万大军看似很多,但真正分配到各处之后,每一处的驻军都没有多少。
最终的结果是被刘胤巧妙地集中兵力,逐个击破,刘渊曾经视为固若金汤的牢笼战术,最后跟纸糊的灯笼一样没有多大的区别。
文鸯自然不会步刘渊的后尘,更何况文鸯的手下,别说是十万大军了,就连三万人都是疲惫羸弱之旅,想要全部守住地域广阔的上党郡,何其之难。
所以文鸯干脆放弃了上党西部的诸多县城,集中兵力来守壶关一带,只要守得住上党郡城,晋军就还有在并州立足的机会。
而且壶关靠近冀州,就算情况有变,文鸯也可以随时地向冀州的司马骏求援,尽管吃了败仗,文鸯在军中的地位尴尬,但如果真的事关生死,文鸯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向司马骏求援的。
文鸯没把握守住上党全境,但对于守住壶关,他还是有信心的。文鸯深知蜀军的火器厉害,如果一昧地死守壶关的话,很可能无法抵御火器的袭击,为此文鸯做了充分的准备。
首先是加固了壶关的城墙,如果全部来翻修壶关的城墙,无论人力财力都显然是跟不上的,就算是有足够的人力财力,时间上也是不被允许的。所以文鸯只能是在加固城墙上做做文章,针对蜀军火器威力大的特点,夯土的城墙根本就经受不起,所以文鸯下令军队和城中的石匠夜以继日地抢修壶关城,在壶关城原有的防御程度上,抢修了一道石制的防线。
文鸯认为,蜀军的火器威力再强,有总是有办法来克制的,它可以轻易地轰塌夯土城墙,但对于石砌的城墙来说,火药武器的破坏程度就有限了,即使是威力巨大的火雷,也不一定能够破坏掉坚固的城墙。
如果整个城墙完全是用石头砖块垒砌成的,那就可以真正意义上的坚若磐石,固若金汤,别说是火器了,就算是威力再强上十倍的武器,也未必能攻得破壶关城。
只可惜时间上和财力上,文鸯都没有那个能力将壶关城彻底地重新修筑,只能是做一些皮毛之类的事,尽管这一举动深受诸将的质疑,但文鸯认为,总不能无所作为吧,更何况这种东西有没有用,还需要实践去证明,文鸯相信,世上绝没有什么是无用功,只要努力过,一定可以获得回报。
为了对付蜀军,文鸯并没有把三万多军队全部龟缩到壶关城中,长安城的命运文鸯是很清楚的,把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是很冒险的一个举动,只有分兵而守,御敌于外围,才是正招。
文鸯把骑兵部队布署在了城外,并修筑了一些简易的防御工事,蜀军如果想要突破骑兵这道防线到达壶关城下,他们至少也得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行。
在洛阳落寞之时,文鸯很自卑,但这种自卑的背后,却是有着铮铮的傲骨,尽管平阳的惨败让文鸯刻骨铭心,但他退守上党之后,也没有轻易地向司马骏求援,宁折不屈就是他的性格,平阳所失去的一切,他咬着牙也要从上党找回来,不到万不得己,他是绝对不会接受司马骏的羞辱的。
祁宏、武茂等人则对守住上党没有多大的信心,他们认为与其在上党孤军奋战,倒不如撤回到冀州去,与晋军主力兵合一处,这样的话才能确实真正的安然无恙。
而留在上党,则是要遭受到数倍于己的蜀军围攻,形势将会极端的不利,搞不好就会落个全军覆灭的下场。
他们也曾试图劝说文鸯放弃上党,但文鸯的态度非常地坚决,甚至直言誓于上党共存亡,让祁宏和武茂是无话可说,只得遵照文鸯的命令行事。
晋军诸将中,唯一支持文鸯的只有负责驻守上党的段广,当然段广的认知和文鸯也并不一样,他认为上党与冀州相连,只要能互通有无,随时可以调集冀州之兵进入上党的话,晋军在兵力上的劣势便可以扭转过来,甚至有歼敌于壶关城下的可能。
晋军诸将是各怀心思,唯有文鸯是信心满满,平阳之战这一篇已经是翻有过去,现在他所要面对的,是新的战斗,只有在上党之战中表现出色,那失去了名声必将可以挽得回来。
现在晋军唯一要提升的,就是军心士气,许多人还没有从平阳之败中缓过劲来,文鸯亲临各营,给晋军将士加油鼓劲,激励士气,做好战前的一切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