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诸葛瞻今天在朝堂之上也是十分地尴尬,虽然是当初向东吴求援是阎宇提议的,可诸葛瞻在中间也是力挺的,如果说有人要为此而负责任的话,诸葛瞻也是逃不了干系的。不过以诸葛瞻的身份,刘禅自然不能加罪,也就没人去追究了。
但诸葛瞻心里却也很难受,说到搬东吴救兵,诸葛瞻是没有一点私心的,魏军大举犯境,姜维独力难支,如果这个时候东吴能出兵救援,那无异于是雪中送炭。
可结局却不是诸葛瞻所料想的到的,雪中送炭的没有,倒是来了落井下石的,吴国这背信弃义的行为,让诸葛瞻的处境维艰,往简单里说,是诸葛瞻错信于人,误将奸佞当做良人,往深层里说,是你诸葛瞻无识人之慧,治国策略出现重大失误,当首辅大臣完全不称职。
诸葛瞻感受到了肩上的压力,决策失误带来的后果非常地严重,现在也只有他挺身而出,担当起重任了,谁让他是武侯之子,顶着诸葛亮的光环,别人可以退缩的时候,唯独他不能。
刘禅是一阵欣喜,又是一阵忧虑,关键的时候诸葛瞻能挺身而出,也不枉自己这么多年栽培于他,但刘禅同时也暗暗担忧,诸葛瞻担任的可是卫将军,掌管宫廷禁军,如果他要出征的话,那可是要带走大部分的御林军。一想到要削减宫廷的禁军,刘禅就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诸葛爱卿若去,成都的安危若何?”
诸葛瞻道:“陛下放心,臣领军前往,成都有辅国大将董厥领军,自当安稳如山。”
刘禅无可奈何地点点头,事已至此,成都的御林军,的确是不到万不得已不可调动,但现在局势已真的是万不得已,成都除了御林军,几乎没有什么可调之兵了。不过刘禅还是对诸葛瞻单独领兵有些不放心,道:“何人可与诸葛卿同去?”
刘胤立刻上前奏道:“臣愿领军助诸葛都护一臂之力。”
诸葛瞻略感诧异,自己和刘胤的关系并不融洽,而且刘胤与侍中张绍走得很近,张绍是姜维一系的人,理所应当地诸葛瞻就把刘胤视作姜维派系,双方政见不一,明争暗斗由来已久,但这个时候刘胤能挺身而出,确实出乎诸葛瞻的意料。
事实上诸葛瞻会错意了,刘胤虽然和张绍比较亲近,但他却不是姜维派系的,虽然说刘胤和诸葛瞻的关系并不和睦,但在国家大义面前,刘胤可真没有在乎什么个人的恩怨,何况他来诸葛瞻,也谈不上有多大的恩怨。
以刘胤对诸葛瞻的了解,诸葛瞻的品格是勿庸置疑的,在国家危难之时敢于临危受命,严辞拒绝邓艾的招降,怒斩邓艾派来的使者,最后父子双双殉国,成全了诸葛一门三代忠烈的美名。但在关乎蜀汉存亡命运的锦竹之战时,诸葛瞻表现出来的低级军事素养同样令人瞠目结舌,放弃有利地形,放弃坚守城池,避长扬短,与实战经验丰富的邓艾在平原地带进行决战,几乎比纸上谈兵的赵括还要愚蠢。
诸葛瞻就是属于那种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人才,诸葛亮中年得子,去世之时诸葛瞻只有八岁,除了诸葛亮的名望之外,诸葛瞻几乎没有继承到什么,相反的在刘禅的刻意安排下,诸葛瞻的仕途一路顺风,最后更是位极人臣,宫廷之中的政治权谋诸葛瞻或许不缺,但军事素养战斗力只有负五的渣渣带兵出去打仗,刘胤第一个不放心。
要知道,诸葛瞻所要面对的对手是吴国的最后一位名将陆抗,虽然陆抗现在还没有成名,但刘胤知道,这位可怕的对手绝对不是诸葛瞻所能匹敌的。
所以刘胤才挺身而出,蜀汉现在已经是输不起了,诸葛瞻领御林军出征,倘若再兵败的话,蜀汉就真的到了要灭亡的地步。
此时阎宇也出班奏道:“臣也愿率本部人马随同诸葛都护出征,戴罪立功。”
刘禅很是满意地点点头,看来危难之时,忠勇之士还是不少,遂道:“好,准奏,着右将军阎宇、安西将军刘胤随同卫将军诸葛瞻出征讨伐吴逆,朕在宫中坐等诸卿凯旋。”
出征的班子很快就确定了下来,以诸葛瞻领衔挂帅,右将军阎宇和安西将军刘胤为辅佐,蜀汉共调集了四万五千人马,准备征讨来犯的吴人。
其中刘胤军有三营,一万五千人,阎宇此次从永安带来的军队有两营,一万人,剩余的两万人马,则是调动了羽林右部督李球的羽林右军和虎贲中郎黄崇的虎贲军。兵曹尚书张遵作为接应使负责整个出征大军的后勤保障。
黄崇是黄权之子,当年夷陵之战时,蜀军兵败,在长江北岸防御曹魏的镇北将军黄权被隔阻,不得已而降魏,按律其家人就要获罪,但刘备只说了一句“是朕负黄权,权不负朕也”,其妻子才得以幸免,刘备待之如初,仍以黄权俸禄养之。黄崇长大之后,入仕为尚书郎,后兼任虎贲中郎,能担任禁军统领,也足见后主对其的信任。
刘胤对黄崇还是有一些印象的,历史上黄崇跟随诸葛瞻出征,此人激励士气到是把好手,在他的鼓励之下,蜀军众志成城,视死如归,而且黄崇对军事的见解也是高于诸葛瞻的,赶赴涪县之前,就曾涕泪横流地劝谏诸葛瞻,要他迅速抢夺有利地形,把邓艾挡在平原以外,但刚愎自用的诸葛瞻未纳忠言,最终导致绵竹惨败,而黄崇同李球张遵一道也战死殉国了。
如果诸葛瞻肯听劝谏,或许蜀汉的命运能重新改写,但是历史从来没有假设,诸葛瞻自负聪明,但却被自己所误,丧师辱国,蜀汉政权也为之覆灭。
邓艾为刘胤所败,绵竹之战也就不复存在,但历史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陆抗前来搅局,诸葛瞻率军出征,同样的,也是蜀国面临生死存亡之局。
但诸葛瞻心里却也很难受,说到搬东吴救兵,诸葛瞻是没有一点私心的,魏军大举犯境,姜维独力难支,如果这个时候东吴能出兵救援,那无异于是雪中送炭。
可结局却不是诸葛瞻所料想的到的,雪中送炭的没有,倒是来了落井下石的,吴国这背信弃义的行为,让诸葛瞻的处境维艰,往简单里说,是诸葛瞻错信于人,误将奸佞当做良人,往深层里说,是你诸葛瞻无识人之慧,治国策略出现重大失误,当首辅大臣完全不称职。
诸葛瞻感受到了肩上的压力,决策失误带来的后果非常地严重,现在也只有他挺身而出,担当起重任了,谁让他是武侯之子,顶着诸葛亮的光环,别人可以退缩的时候,唯独他不能。
刘禅是一阵欣喜,又是一阵忧虑,关键的时候诸葛瞻能挺身而出,也不枉自己这么多年栽培于他,但刘禅同时也暗暗担忧,诸葛瞻担任的可是卫将军,掌管宫廷禁军,如果他要出征的话,那可是要带走大部分的御林军。一想到要削减宫廷的禁军,刘禅就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诸葛爱卿若去,成都的安危若何?”
诸葛瞻道:“陛下放心,臣领军前往,成都有辅国大将董厥领军,自当安稳如山。”
刘禅无可奈何地点点头,事已至此,成都的御林军,的确是不到万不得已不可调动,但现在局势已真的是万不得已,成都除了御林军,几乎没有什么可调之兵了。不过刘禅还是对诸葛瞻单独领兵有些不放心,道:“何人可与诸葛卿同去?”
刘胤立刻上前奏道:“臣愿领军助诸葛都护一臂之力。”
诸葛瞻略感诧异,自己和刘胤的关系并不融洽,而且刘胤与侍中张绍走得很近,张绍是姜维一系的人,理所应当地诸葛瞻就把刘胤视作姜维派系,双方政见不一,明争暗斗由来已久,但这个时候刘胤能挺身而出,确实出乎诸葛瞻的意料。
事实上诸葛瞻会错意了,刘胤虽然和张绍比较亲近,但他却不是姜维派系的,虽然说刘胤和诸葛瞻的关系并不和睦,但在国家大义面前,刘胤可真没有在乎什么个人的恩怨,何况他来诸葛瞻,也谈不上有多大的恩怨。
以刘胤对诸葛瞻的了解,诸葛瞻的品格是勿庸置疑的,在国家危难之时敢于临危受命,严辞拒绝邓艾的招降,怒斩邓艾派来的使者,最后父子双双殉国,成全了诸葛一门三代忠烈的美名。但在关乎蜀汉存亡命运的锦竹之战时,诸葛瞻表现出来的低级军事素养同样令人瞠目结舌,放弃有利地形,放弃坚守城池,避长扬短,与实战经验丰富的邓艾在平原地带进行决战,几乎比纸上谈兵的赵括还要愚蠢。
诸葛瞻就是属于那种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人才,诸葛亮中年得子,去世之时诸葛瞻只有八岁,除了诸葛亮的名望之外,诸葛瞻几乎没有继承到什么,相反的在刘禅的刻意安排下,诸葛瞻的仕途一路顺风,最后更是位极人臣,宫廷之中的政治权谋诸葛瞻或许不缺,但军事素养战斗力只有负五的渣渣带兵出去打仗,刘胤第一个不放心。
要知道,诸葛瞻所要面对的对手是吴国的最后一位名将陆抗,虽然陆抗现在还没有成名,但刘胤知道,这位可怕的对手绝对不是诸葛瞻所能匹敌的。
所以刘胤才挺身而出,蜀汉现在已经是输不起了,诸葛瞻领御林军出征,倘若再兵败的话,蜀汉就真的到了要灭亡的地步。
此时阎宇也出班奏道:“臣也愿率本部人马随同诸葛都护出征,戴罪立功。”
刘禅很是满意地点点头,看来危难之时,忠勇之士还是不少,遂道:“好,准奏,着右将军阎宇、安西将军刘胤随同卫将军诸葛瞻出征讨伐吴逆,朕在宫中坐等诸卿凯旋。”
出征的班子很快就确定了下来,以诸葛瞻领衔挂帅,右将军阎宇和安西将军刘胤为辅佐,蜀汉共调集了四万五千人马,准备征讨来犯的吴人。
其中刘胤军有三营,一万五千人,阎宇此次从永安带来的军队有两营,一万人,剩余的两万人马,则是调动了羽林右部督李球的羽林右军和虎贲中郎黄崇的虎贲军。兵曹尚书张遵作为接应使负责整个出征大军的后勤保障。
黄崇是黄权之子,当年夷陵之战时,蜀军兵败,在长江北岸防御曹魏的镇北将军黄权被隔阻,不得已而降魏,按律其家人就要获罪,但刘备只说了一句“是朕负黄权,权不负朕也”,其妻子才得以幸免,刘备待之如初,仍以黄权俸禄养之。黄崇长大之后,入仕为尚书郎,后兼任虎贲中郎,能担任禁军统领,也足见后主对其的信任。
刘胤对黄崇还是有一些印象的,历史上黄崇跟随诸葛瞻出征,此人激励士气到是把好手,在他的鼓励之下,蜀军众志成城,视死如归,而且黄崇对军事的见解也是高于诸葛瞻的,赶赴涪县之前,就曾涕泪横流地劝谏诸葛瞻,要他迅速抢夺有利地形,把邓艾挡在平原以外,但刚愎自用的诸葛瞻未纳忠言,最终导致绵竹惨败,而黄崇同李球张遵一道也战死殉国了。
如果诸葛瞻肯听劝谏,或许蜀汉的命运能重新改写,但是历史从来没有假设,诸葛瞻自负聪明,但却被自己所误,丧师辱国,蜀汉政权也为之覆灭。
邓艾为刘胤所败,绵竹之战也就不复存在,但历史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陆抗前来搅局,诸葛瞻率军出征,同样的,也是蜀国面临生死存亡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