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玉作为大明皇帝向来不求虚名,但凡是有利于大明的利益他,他都会做。
安南这片土地,一直在反反复复,从秦末汉初时候的赵佗开始,安南就一直在反复横跳,中原强势则依附,中原弱势则反咬一口。
中原和安南,恩怨情仇已经千年,朱祁玉这次郡县安南,不准备采取原来的三个月速战,解决对方的决策层,而后设立郡县,和对方椎髻箕坐了。
只要反对中原的统治的文化仍在,那么大明郡县安南,也不过是镜花水月,水中捞月而已。
朱祁玉之所以提出这样‘日拱一卒’的战略,是有他自己的考量。
永乐年间,英国公张辅第一次带兵郡县安南只用了短短的三个月时间,而后永乐六年起,大明便陷入了治安战的陷阱之中。
因为反对大明对安南统治的基础还在,大明在安南的统治并不顺利。
在军事上,大明驻安南大军,只能摁下了葫芦,浮起了瓢,哪里有火哪里扑,不断的平叛,这种平叛的军事行动,稳定了大明对安南统治的同时,反而助长了反对郡县安南的基本盘,也为后来的黎利造反,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在政治上,大明在安南的统治,不得不和当地的世家妥协,比如将一些关键的官职、知府州县事让与当地世家,莫氏、黎氏、阮氏等等和大明的官吏互相通婚,形成了一种姻亲来稳定这些世家,防止世家们加入反对势力之中。
而安南世家们,往往是两头下注,谁当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要做世袭罔替的世家,永远把持政治权力。
在经济上,大明的经济辐射范围,只能集中在河内、清化等少数大型城池,而在乡村,大明从未统治,这种没有根基的经济统治,让税赋、经贸等完全控制在安南地方宗族、缙绅手中。
在文化上,入安南的大明人,就需要椎髻箕坐,也就是髻如椎,坐如箕,而安南还有根深蒂固的本地士族,他们一面不断的讨好大明官吏,一面又制造风力,阻止大明对安南的王化。
这对大明在安南的统治极为不利,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反对大明统治的风力。
所以大明从未真正的王化安南,这才是宣德三年不得不退出安南的主要原因。
在明仁宗调走黄福之后,安南的大明官吏,选择了横征暴敛,未必不是看到了大明在安南的统治,摇摇欲坠,选择最后捞一笔的想法。
大明在退出安南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大明的迁都带来的政治军事中心的北移、大明水师的收缩下西洋活动趋于停滞、安南反对势力的不断扩张、大明在安南横征暴敛消耗了统治基础等等多方面的原因。
“于少保,其实维持一个低烈度的战争,并不需要多少粮饷,省钱的同时,还能磨砺大明水师、大明云贵黔两广等地的边军。”朱祁玉补充了自己的想法,他的这种日拱一卒的做法,有很多的优点,其中一个就是省钱。
于谦并不反对陛下的这个说法,三个月的快速作战和五年期的低烈度作战,在军备消耗上,并没有太多的差别。
“陛下,那安南的百姓呢?”于谦低声问道。
唯一承受苦难的将是安南的百姓,五年期的低烈度战争,和三个月的快速作战,安南百姓长期陷入兵祸的恐惧之中,如同进入了人间地狱一样。
朱祁玉立刻说道:“朕是大明皇帝,朕不在乎。”
“臣仍然不认为这么做。”于谦依旧坚持的说道:“陛下,安南,不是倭国。”
“倭国可以这样做,是因为大明并不打算对倭国进行郡县化。”
“安南不能这样做,是因为大明对安南的战略是郡县化。”
“在本质上,这种低烈度的战争和永乐年间,大明在当地的平叛并无区别,反而会激起了当地百姓的强烈反对,最后才让黎利的势力越来越大,后来的横征暴敛,加剧了黎利的扩张。”
“大明在安南,也不是没有统治基础,如此日拱一卒,看似固若金汤,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于谦反对大明皇帝的日拱一卒的战略,是因为他认为没必要做到这个地步,大明在安南仍有统治基础。
如果大明皇帝这么对付倭国,于谦不仅不反对,而且双手赞成,因为倭国在大明看来,就是贼,偷大明的礼仪的贼,事实上,倭国已经陷入了战乱的泥潭,而且会持续下去,不知何时终结。
可是大明完全没必要对安南如此,于谦很有信心,重新郡县安南之后,景泰年间的郡县安南,决计不会像永乐年间那般虎头蛇尾。
朱祁玉往前探了探身子,十分郑重的说道:“蒙古西征,在不花刺,强令城内所有居民不得携带任何东西出城,不出城者一概格杀;”
“在玉龙杰赤,蒙古士兵并将阿姆河水引入玉龙杰赤,城内外死亡超过120万人;”
“在呼罗珊,尽屠其民,焚毁所不能取携之物而去。”
“而那片领土,最终被尹尔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等分,就结果来看,只要抱着留地不留人的想法,没有什么不能稳定统治的!”
于谦并没有任何退步,开口说道:“那今天的尹尔汗国在哪儿?察合台汗国亦一分为七。”
“尹尔汗国的建立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亲弟弟旭烈兀,尹尔汗国在旭烈兀死后,立刻陷入了内战之中。”
“陛下,前车覆,后车戒。秦氏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然大汉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
“蒙哥、旭烈兀、忽必烈、阿里不哥,同父同母胞兄弟,唯有忽必烈止杀,而蒙哥、旭烈兀、阿里不哥,他们的国在哪里?”
“蒙哥、旭烈兀、阿里不哥的后人,今日都数典忘祖学起了沙里亚法啊!那些人是蒙古人过去征服的奴仆,现在蒙古人只能和奴仆同流合污,陛下。”
元朝、北元、北元汗廷、鞑靼可汗是一条清晰的没有争议的传承线,忽必烈建立的元朝,至今仍在,鞑靼可汗脱脱不花现在在天津卫的四夷馆,和琉球国王尚泰久为邻。
于谦站起身来,长揖在地,大声的说道:“陛下,蒙古西征,虽略有建树,可是大屠之后,军纪败坏,戎政乃是国之基石,基石不定,如沙上建塔!”
“陛下常言: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我大明健儿,赤胆忠心,如此旷日持久的征战,恐军纪废弛。”
“陛下常言:外战不可快,内战不可豫,交趾与大明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乃是大明的四方之地,此战宜快不宜慢。”
“臣,恳请陛下三思。”
于谦这意思其实非常明确,陛下可以不在乎安南,难道陛下也不在意征战的大明军士吗?
这种长期的低烈度的战争,会滋生出许多陛下过去一直不愿意看到的事儿,烧杀抢掠,在军事行动中,会从个别现象扩散到全军,而军纪的建立可能需要数年之功,破坏军纪的可能仅仅是一件小事。
甚至会出现尾大不掉、养寇自重的可能。
大明对安南之战,和大明对瓦剌之战的区别,就是一个是内战,内战不可豫,不可以犹豫,不可以停滞,不可以慢,一定要快。一个是外战,而外战不能求快,不能贪功冒进。
于谦在用陛下践行的军事战略和思想,来反驳陛下的日拱一卒,这么做,不仅不能郡县安南、长治久安,反而可能加深裂痕,最终分道扬镳。
于谦谈得不是修文以来远之道,而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一千五百万口的猪能杀得完,一千五百万口的人,却是杀不完的,但是一千五百万口的人会投降。
场面有些诡异的安静,兴安在一旁,听着这一顿吵架,心就跟着提到了嗓子眼上。
陛下和于少保其实经常吵架,偶尔会因为一些事争执的面红耳赤,尤其是一些关于国家之制上面的讨论。
这种争论在兴安看来,其实不是什么坏事,陛下要是和于谦客客气气的,那才天塌地陷的大事!
陛下和宰执之间必然会有一些政见不合,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要政见不合不会升级到君臣相隙的地步,就没什么。
吵吵闹闹一家人。
过往的争吵中,于谦从来没有长揖在地的劝谏,陛下和于谦从最开始搭档的时候,就有着高度的默契。
朱祁玉看着于谦,这就是于谦,以刚直着称,是地地道道的直臣。
一个得了会试状元以策语伤时,最终获得了第三甲九十三名的于谦;一个因为直言上谏,在地方巡查二十五年,回京直接给王振一记名为‘两袖清风’的大嘴巴子,铁骨铮铮的于谦。
兴安眼睛珠子一转,忽然开口说道:“要不下盘棋?臣去拿兵推棋盘。”
兴安发挥了他司礼监提督太监的本职工作,缓和君臣之间的矛盾。
他选择了直接打岔,这件事的争吵已经升级到了不同往常的地步,那么选择打岔,将这件事暂时搁置,让彼此冷静冷静,不失为一种办法。
很多的争吵最后升级为矛盾与冲突,都是话赶话,一句接着一句的吵,最后失去冷静。
下盘棋,无疑是个让彼此冷静一下的好办法。
“嗯。”朱祁玉让兴安去拿棋,才对于谦说道:“于少保先起来说话。”
于谦立刻就站了起来,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陛下答应了下棋,等于答应了三思而后行。
如果陛下三思之后,仍然决定要日拱一卒的郡县安南,那于谦会坚定的执行这个命令,因为这是陛下的决定,但是于谦一定会费尽心力,防止事情滑落到不好的方向。
于谦说起了农庄法的一些趣事,让紧张的氛围得到了纾解。
兴安拿来的兵推棋盘,是【靖难之战】,就是燕王府和太子府朱允炆的靖难之战,这个棋盘有个好处,就是兴安不用放天灾,陛下手持太子府,于谦手持燕府也打不赢。
在这一幅兵推棋盘之中,陛下完全是靠实力获胜的!
朱祁玉和于谦开始对弈,一遍下棋,朱祁玉一边说道:“咱大明富硕啊,这兵推棋盘中,粮草并不会紧缺。”
于谦看着手中燕王府的兵力放弃了抵抗,陛下又不是刚愎自用的朱允炆,他在兵推棋盘上,就是发动料敌从先的被动,也赢不了。
他笑着回答道:“可不是嘛,当年太宗文皇帝五征漠北,夏元吉造了三十万台武刚车供文皇帝驱使,那瓦剌人也好、鞑靼人也好,面对文皇帝,闻马蹄声退千里以避锋芒。”
“正统年间三征麓川,粮饷周转千里,大明军士也没饿肚子打仗。”
“可是也穷啊,朝廷没钱,每次征战,都是征调民夫民力,现在好了,大明富,朝廷也富。”
过去的大明富硕,百姓穷,朝廷也穷,现在大明也富硕,朝廷也富硕,百姓也称得上安居乐业。
那谁穷了?
朱祁玉连胜三把,每一次都是在不到一百八十个回合内获胜,他过足了运筹帷幄决战千里之外的棋瘾才说道:“果然,内战不可豫,当速胜。”
朱祁玉说的是靖难之战的内战,也说的是安南之战的内战,安南的交趾三司并没有罢撤编制,的确是内战。
这也是兴安取【靖难之战】的原因,内战打的越久,对大明越不利。
朱祁玉在正统十四年的奉天殿上睁开眼,在他的观念里,安南是个独立的国家。但当下的景泰九年六月,安南和后世的独立还是有巨大的差别。
就比如此时的安南,说的是汉话,用的是汉文,行制是大明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高度依赖大明,属于大明四方之地的范围之内。
于谦这才松了口气说道:“陛下英明。”
于谦离开了大驾玉辂,刚下车,就被兴安从身后追了上来。
“于少保,暂且留步。”兴安疾走了几步说道:“于少保,咱家就是个近侍,不懂那么多的大道理,可是看到陛下和于少保争辩,也是心惊胆战啊。”
于谦端着手低声问道:“陛下那边发火了吗?”
兴安摇了摇头说道:“那倒没有,于少保走后,陛下反而笑了起来,对咱家说,咱大明以前是国富朝廷穷,现在是真不穷。”
“还是陛下英明啊。”于谦颇为感慨的说道。
陛下向来如此,广开言路,良言嘉纳,从来不会因为有人谏言忠言逆耳,而不让对方把话说完。
毫无疑问,在于谦看来,陛下是英明的。
安南这片土地,一直在反反复复,从秦末汉初时候的赵佗开始,安南就一直在反复横跳,中原强势则依附,中原弱势则反咬一口。
中原和安南,恩怨情仇已经千年,朱祁玉这次郡县安南,不准备采取原来的三个月速战,解决对方的决策层,而后设立郡县,和对方椎髻箕坐了。
只要反对中原的统治的文化仍在,那么大明郡县安南,也不过是镜花水月,水中捞月而已。
朱祁玉之所以提出这样‘日拱一卒’的战略,是有他自己的考量。
永乐年间,英国公张辅第一次带兵郡县安南只用了短短的三个月时间,而后永乐六年起,大明便陷入了治安战的陷阱之中。
因为反对大明对安南统治的基础还在,大明在安南的统治并不顺利。
在军事上,大明驻安南大军,只能摁下了葫芦,浮起了瓢,哪里有火哪里扑,不断的平叛,这种平叛的军事行动,稳定了大明对安南统治的同时,反而助长了反对郡县安南的基本盘,也为后来的黎利造反,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在政治上,大明在安南的统治,不得不和当地的世家妥协,比如将一些关键的官职、知府州县事让与当地世家,莫氏、黎氏、阮氏等等和大明的官吏互相通婚,形成了一种姻亲来稳定这些世家,防止世家们加入反对势力之中。
而安南世家们,往往是两头下注,谁当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要做世袭罔替的世家,永远把持政治权力。
在经济上,大明的经济辐射范围,只能集中在河内、清化等少数大型城池,而在乡村,大明从未统治,这种没有根基的经济统治,让税赋、经贸等完全控制在安南地方宗族、缙绅手中。
在文化上,入安南的大明人,就需要椎髻箕坐,也就是髻如椎,坐如箕,而安南还有根深蒂固的本地士族,他们一面不断的讨好大明官吏,一面又制造风力,阻止大明对安南的王化。
这对大明在安南的统治极为不利,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反对大明统治的风力。
所以大明从未真正的王化安南,这才是宣德三年不得不退出安南的主要原因。
在明仁宗调走黄福之后,安南的大明官吏,选择了横征暴敛,未必不是看到了大明在安南的统治,摇摇欲坠,选择最后捞一笔的想法。
大明在退出安南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大明的迁都带来的政治军事中心的北移、大明水师的收缩下西洋活动趋于停滞、安南反对势力的不断扩张、大明在安南横征暴敛消耗了统治基础等等多方面的原因。
“于少保,其实维持一个低烈度的战争,并不需要多少粮饷,省钱的同时,还能磨砺大明水师、大明云贵黔两广等地的边军。”朱祁玉补充了自己的想法,他的这种日拱一卒的做法,有很多的优点,其中一个就是省钱。
于谦并不反对陛下的这个说法,三个月的快速作战和五年期的低烈度作战,在军备消耗上,并没有太多的差别。
“陛下,那安南的百姓呢?”于谦低声问道。
唯一承受苦难的将是安南的百姓,五年期的低烈度战争,和三个月的快速作战,安南百姓长期陷入兵祸的恐惧之中,如同进入了人间地狱一样。
朱祁玉立刻说道:“朕是大明皇帝,朕不在乎。”
“臣仍然不认为这么做。”于谦依旧坚持的说道:“陛下,安南,不是倭国。”
“倭国可以这样做,是因为大明并不打算对倭国进行郡县化。”
“安南不能这样做,是因为大明对安南的战略是郡县化。”
“在本质上,这种低烈度的战争和永乐年间,大明在当地的平叛并无区别,反而会激起了当地百姓的强烈反对,最后才让黎利的势力越来越大,后来的横征暴敛,加剧了黎利的扩张。”
“大明在安南,也不是没有统治基础,如此日拱一卒,看似固若金汤,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于谦反对大明皇帝的日拱一卒的战略,是因为他认为没必要做到这个地步,大明在安南仍有统治基础。
如果大明皇帝这么对付倭国,于谦不仅不反对,而且双手赞成,因为倭国在大明看来,就是贼,偷大明的礼仪的贼,事实上,倭国已经陷入了战乱的泥潭,而且会持续下去,不知何时终结。
可是大明完全没必要对安南如此,于谦很有信心,重新郡县安南之后,景泰年间的郡县安南,决计不会像永乐年间那般虎头蛇尾。
朱祁玉往前探了探身子,十分郑重的说道:“蒙古西征,在不花刺,强令城内所有居民不得携带任何东西出城,不出城者一概格杀;”
“在玉龙杰赤,蒙古士兵并将阿姆河水引入玉龙杰赤,城内外死亡超过120万人;”
“在呼罗珊,尽屠其民,焚毁所不能取携之物而去。”
“而那片领土,最终被尹尔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等分,就结果来看,只要抱着留地不留人的想法,没有什么不能稳定统治的!”
于谦并没有任何退步,开口说道:“那今天的尹尔汗国在哪儿?察合台汗国亦一分为七。”
“尹尔汗国的建立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亲弟弟旭烈兀,尹尔汗国在旭烈兀死后,立刻陷入了内战之中。”
“陛下,前车覆,后车戒。秦氏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然大汉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
“蒙哥、旭烈兀、忽必烈、阿里不哥,同父同母胞兄弟,唯有忽必烈止杀,而蒙哥、旭烈兀、阿里不哥,他们的国在哪里?”
“蒙哥、旭烈兀、阿里不哥的后人,今日都数典忘祖学起了沙里亚法啊!那些人是蒙古人过去征服的奴仆,现在蒙古人只能和奴仆同流合污,陛下。”
元朝、北元、北元汗廷、鞑靼可汗是一条清晰的没有争议的传承线,忽必烈建立的元朝,至今仍在,鞑靼可汗脱脱不花现在在天津卫的四夷馆,和琉球国王尚泰久为邻。
于谦站起身来,长揖在地,大声的说道:“陛下,蒙古西征,虽略有建树,可是大屠之后,军纪败坏,戎政乃是国之基石,基石不定,如沙上建塔!”
“陛下常言: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我大明健儿,赤胆忠心,如此旷日持久的征战,恐军纪废弛。”
“陛下常言:外战不可快,内战不可豫,交趾与大明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乃是大明的四方之地,此战宜快不宜慢。”
“臣,恳请陛下三思。”
于谦这意思其实非常明确,陛下可以不在乎安南,难道陛下也不在意征战的大明军士吗?
这种长期的低烈度的战争,会滋生出许多陛下过去一直不愿意看到的事儿,烧杀抢掠,在军事行动中,会从个别现象扩散到全军,而军纪的建立可能需要数年之功,破坏军纪的可能仅仅是一件小事。
甚至会出现尾大不掉、养寇自重的可能。
大明对安南之战,和大明对瓦剌之战的区别,就是一个是内战,内战不可豫,不可以犹豫,不可以停滞,不可以慢,一定要快。一个是外战,而外战不能求快,不能贪功冒进。
于谦在用陛下践行的军事战略和思想,来反驳陛下的日拱一卒,这么做,不仅不能郡县安南、长治久安,反而可能加深裂痕,最终分道扬镳。
于谦谈得不是修文以来远之道,而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一千五百万口的猪能杀得完,一千五百万口的人,却是杀不完的,但是一千五百万口的人会投降。
场面有些诡异的安静,兴安在一旁,听着这一顿吵架,心就跟着提到了嗓子眼上。
陛下和于少保其实经常吵架,偶尔会因为一些事争执的面红耳赤,尤其是一些关于国家之制上面的讨论。
这种争论在兴安看来,其实不是什么坏事,陛下要是和于谦客客气气的,那才天塌地陷的大事!
陛下和宰执之间必然会有一些政见不合,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要政见不合不会升级到君臣相隙的地步,就没什么。
吵吵闹闹一家人。
过往的争吵中,于谦从来没有长揖在地的劝谏,陛下和于谦从最开始搭档的时候,就有着高度的默契。
朱祁玉看着于谦,这就是于谦,以刚直着称,是地地道道的直臣。
一个得了会试状元以策语伤时,最终获得了第三甲九十三名的于谦;一个因为直言上谏,在地方巡查二十五年,回京直接给王振一记名为‘两袖清风’的大嘴巴子,铁骨铮铮的于谦。
兴安眼睛珠子一转,忽然开口说道:“要不下盘棋?臣去拿兵推棋盘。”
兴安发挥了他司礼监提督太监的本职工作,缓和君臣之间的矛盾。
他选择了直接打岔,这件事的争吵已经升级到了不同往常的地步,那么选择打岔,将这件事暂时搁置,让彼此冷静冷静,不失为一种办法。
很多的争吵最后升级为矛盾与冲突,都是话赶话,一句接着一句的吵,最后失去冷静。
下盘棋,无疑是个让彼此冷静一下的好办法。
“嗯。”朱祁玉让兴安去拿棋,才对于谦说道:“于少保先起来说话。”
于谦立刻就站了起来,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陛下答应了下棋,等于答应了三思而后行。
如果陛下三思之后,仍然决定要日拱一卒的郡县安南,那于谦会坚定的执行这个命令,因为这是陛下的决定,但是于谦一定会费尽心力,防止事情滑落到不好的方向。
于谦说起了农庄法的一些趣事,让紧张的氛围得到了纾解。
兴安拿来的兵推棋盘,是【靖难之战】,就是燕王府和太子府朱允炆的靖难之战,这个棋盘有个好处,就是兴安不用放天灾,陛下手持太子府,于谦手持燕府也打不赢。
在这一幅兵推棋盘之中,陛下完全是靠实力获胜的!
朱祁玉和于谦开始对弈,一遍下棋,朱祁玉一边说道:“咱大明富硕啊,这兵推棋盘中,粮草并不会紧缺。”
于谦看着手中燕王府的兵力放弃了抵抗,陛下又不是刚愎自用的朱允炆,他在兵推棋盘上,就是发动料敌从先的被动,也赢不了。
他笑着回答道:“可不是嘛,当年太宗文皇帝五征漠北,夏元吉造了三十万台武刚车供文皇帝驱使,那瓦剌人也好、鞑靼人也好,面对文皇帝,闻马蹄声退千里以避锋芒。”
“正统年间三征麓川,粮饷周转千里,大明军士也没饿肚子打仗。”
“可是也穷啊,朝廷没钱,每次征战,都是征调民夫民力,现在好了,大明富,朝廷也富。”
过去的大明富硕,百姓穷,朝廷也穷,现在大明也富硕,朝廷也富硕,百姓也称得上安居乐业。
那谁穷了?
朱祁玉连胜三把,每一次都是在不到一百八十个回合内获胜,他过足了运筹帷幄决战千里之外的棋瘾才说道:“果然,内战不可豫,当速胜。”
朱祁玉说的是靖难之战的内战,也说的是安南之战的内战,安南的交趾三司并没有罢撤编制,的确是内战。
这也是兴安取【靖难之战】的原因,内战打的越久,对大明越不利。
朱祁玉在正统十四年的奉天殿上睁开眼,在他的观念里,安南是个独立的国家。但当下的景泰九年六月,安南和后世的独立还是有巨大的差别。
就比如此时的安南,说的是汉话,用的是汉文,行制是大明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高度依赖大明,属于大明四方之地的范围之内。
于谦这才松了口气说道:“陛下英明。”
于谦离开了大驾玉辂,刚下车,就被兴安从身后追了上来。
“于少保,暂且留步。”兴安疾走了几步说道:“于少保,咱家就是个近侍,不懂那么多的大道理,可是看到陛下和于少保争辩,也是心惊胆战啊。”
于谦端着手低声问道:“陛下那边发火了吗?”
兴安摇了摇头说道:“那倒没有,于少保走后,陛下反而笑了起来,对咱家说,咱大明以前是国富朝廷穷,现在是真不穷。”
“还是陛下英明啊。”于谦颇为感慨的说道。
陛下向来如此,广开言路,良言嘉纳,从来不会因为有人谏言忠言逆耳,而不让对方把话说完。
毫无疑问,在于谦看来,陛下是英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