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治到潞东境内,这条铁路能拆洗走的都被拆卸走了。只剩下拆卸不走的几座铁路桥的桥墩,以及一个孤零零在长治与潞东交界处,已经被击毁的火车头。除非日军调集大批兵力掩护,重新抢修这条铁路。否则,他们已经不可能指望这条铁路在恢复了。
而曹八集战斗结束之后,李子元动员了参战民兵以及大批的群众,将这个曾经俯视三县,也是眼下日军用来控制自己手中,潞东最后一块产粮区据点平毁。伴随着滚滚升起的浓烟,被彻底的夷为平地。
战斗结束之后,参战各县区民兵陆续撤回了自己的家乡。所有牺牲的烈士,都被带走以便回乡入土为安。军分区战前制定的五百斤小米,二百斤高粱的抚恤,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发放到了烈属家。
按照分区和地委的命令,所有牺牲的烈士由各县区制备棺材,集中安葬并必须要立碑,一律不得随意安葬。毕竟形势缓和了,牺牲的烈士数量不算多。又是在本乡本土作战,制备棺材的时间和能力还是有的。
这个负担,也是可以承担的。所以在战前,分区和地委就给各县委下达了命令,要求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还是制备了棺材。这次绝无仅有的例子可是军分区特批的,毕竟现在不是几十年后。
要知道,主力部队牺牲的烈士下葬时候也只有草席,甚至很多时候只有一席白布裹身。很多时候,就连营团一级的干部牺牲,都没有棺材可以用。这次为了鼓励民兵的士气,所以还是准备了一批棺材。
在参战各县民兵撤回后,军区就地在潞东军分区召开了现场会。对于此次潞东地区民兵的表现,军区各级干部以及兄弟分区观战的首长,都相当的惊讶。这种大据点的攻坚作战,一般的地方武装都难以承担。
可潞东分区居然就利用整训的民兵就完成了,这是相当难以让人相信的。各县参战的民兵,按照自己所在的县区组成民兵营连。即便在战场上,也显得条理清晰,没有出现任何的混乱。虽说也有些瑕疵,但毕竟还是瑕不掩瑜。
而这些参战民兵,表现出来的战术素养,也让所有前来观摩的干部大开眼界。如果不是已经知道这些人都是民兵,李子元的主力部队还在后边休整。这些民兵表现出来的战术素养,会让人怀疑到李子元是不是用自己的老部队替换的。
在各级干部谈完各自的感想之后,军区司令员点了点头开口道:“这次潞东地区的民兵表现,甚至可以说超过了军区的设想。这样的民兵在需要的时候,只要经过短暂的动员,不要说直接补充进地方基干武装没有问题,就是补充进各个分区的主力团都没有问题。”
说到这里,司令员顿了一下,看了身边战斗结束后,才赶来的军区政委点头示意之后,又开口道:“我看现在可以将潞东分区的经验,上报总部和北方局。并向整个军区推广,以及向友邻的太岳、冀南和冀鲁豫几个军区推广。”
“争取在各个军区尽快的形成完整的,三级预备动员体制。保证只要形势需要,随时可以为各级部队提供大量的,并完成初步训练的兵员,以保证各级野战部队和地方基干武装,可以充分保证战斗力。”
“另外,军区要求各分区地方武装,也要近一步的加强整训。要达到随时都能拉出去,拉出去就能作战。要能保证主力部队大幅度转到外线作战,地方武装能随时可以重新扩编成新的主力部队。”
“还有在这里通知诸位,根据形势的变化军区已经决定,在四二年、四三年因为精兵简政缩编的各个部队,全面恢复原有建制。所缺的兵员,以各自分区的地方独立营补充。我在这里提醒各位一句,主力部队扩编,但是不等于地方武装的素质和兵力要求下降。”
“在各自地方武装编入主力之后,你们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原有的地方武装重新恢复起来。我看潞东的经验很不错,将原有的民兵以各自的辖区变成营连排。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训,调配一些军事干部后直接可以升级为地方独立营。”
“所以,这次你们能不能快速的重新编成地方武装,就看你们这次推广潞东经验的速度和力度了。还有各个主力团,也在要补充完成之后,保证战斗力不下滑。回去之后,你们要尽快的将军区的命令落实下去。”
司令员宣布的扩编命令,李子元倒是没有意外。他知道眼下整个晋东南的形势,已经彻底的改变。日军虽说还占据着一定的优势,但这种优势不断的在削弱。甚至可以说除了弹药补充,以及武器装备之外,整体态势已经处在劣势。
尽管日军眼下依旧占据的这些优势,至少不是眼下的八路军能够扭转的。但随着日军大幅度的收缩防御,将相当一部分控制区移交给伪军,现在正是恢复根据地最好时机。以八路现有的装备打日军是吃力,可打伪军却是得心应手。
军区现在以乙种团和丙种团为主的建制,灵活性和机动性更强,适合之前的游击战争。但已经不适合眼下逐步开始的,对日伪军控制区局部反攻的形势。各部队扩编的事情,已经是迫在眉睫。
不过,军区的决定李子元虽说早有预料,可他也没有想到军区这次动作这么快。除了将潞东独立营编入一团,潞北支队补充进两个基干营扩编为一个建制团之外。分区被调走了两个支队,以及其余所有的独立营。
分别与三、四两个分区主力部队扩编,并将两个支队调往了七分区和五分区,扩编为主力团以加强这两个分区的有生力量。并填补七分区主力西进豫西和豫中后,两个分区兵力不足的现状。
一下子被抽走了几乎所有的地方武装,李子元只能是哭笑不得。上级这明显是能者多劳、鞭打快牛吗?调不怕调,可也得分批调不是?得给潞东分区留下一些时间,以便是调整防务和兵力部署吧。这么一弄,整个潞东军分区地方武装几乎成了一片的空白。
无奈之下,李子元只能按照原来划定的民兵建制,每个县动员一个营外加一个连。所有的区基干武装,全部重新整编为各县独立营。并每个县动员了三百新兵,组成了三个新兵团统一进行整训。
在新的地方武装编成之前,李子元只能老实的待着。不过要想让这个好战分子真的老实下来,什么都不去琢磨,这一点是不可能的。除了整训新兵之外,李子元将很大的精力,投入到了编成各县预备团上。
他以各县的民兵武装为基础,加上各县的适龄青年,每个县都编成了一个预备役团。当然,这些东西他不能直白的说出来。而是以轮训各地青壮年为借口,从分区下派了一批干部到各县摸底,彻底的摸清楚适龄青年的数量。
并在春耕结束之后采取以区为建制,避开农忙时节轮番整训的办法。不过李子元也不是什么人都要,家中独生子的不要,年纪超过二十五的不要。家中已经有一个在部队服役的不要,烈士家属不要。
虽说没有搞重庆方面弄出的什么三丁抽一的办法,可他的这个隐晦的,几乎相当于将整个辖区青壮年,都变成了自己预备役部队的办法,却是更加的有效。这个办法除了分区几个常委之外,别人谁也不知道,这也算是新问题、新办法。
尽管有几个常委最起初并不同意,可军区调走的部队太多。而一下子征集太多的兵员,又会影响到地方农业生产。李子元这种既避免了因为征兵太多,影响到地方农业生产。又可以在形势需要的时候,可以缩短新兵整训时间的办法,最终还是取得了大部分常委的支持。
而且从眼下的态势来看,短时间之内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战斗。这些青壮年整训完成之后,也未必会在短时间之内被抽调走。李子元这个建议,也只不过是出于防范于未然而已。虽说要拿出一部分的粮食,会引起供应上的有些紧张,但大局来看还是能够接受的。
不过李子元的这种做法,因为补贴一部分粮食,并未引起潞东地区的老百姓排斥。原因很简单,正值春荒的时节,一般农户的粮食都有些不够吃。分区对轮训的青壮年,给予一定的粮食补贴,最次的也是采取了减免公粮的办法。
所以,当地的老百姓并未有任何的排斥。相反,对于这种节省自家粮食的轮训,报名还是相当踊跃的。尤其是在上级保证短时间之内,不会从这些青壮年中征兵。这个做法只是为了在必要的时候,保证根据地自卫力量充足。更没有引起什么混乱。各县摸底整训,倒也进行的很顺利。
唯一不满的就是各县的县政府,这样一弄补贴的粮食数量,对各县都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各县征集的公粮都是有限的,每一斤粮食都有他的用途。分区这次搞出的事情,几乎整个供应方案都得调整。而且所需的粮食,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但不管怎么说,李子元手中虽说没有后世那么多的退伍兵,可以编成预备役部队。可随着部队多年精兵简政、压缩编制,一般很少在补充新兵。以及整个潞东根据地完全恢复,并向敌占区大规模的延伸,李子元手中可动员的后备兵员数量还是很充足的。
唯一的不足就是这些青壮年数量虽说充足,但是完全没有进行过任何的军事训练。就连那些基干民兵,都远远的不如。所以李子元才想出这么一个办法,也算是一种别样的预备役预备役部队吧。
而曹八集战斗结束之后,李子元动员了参战民兵以及大批的群众,将这个曾经俯视三县,也是眼下日军用来控制自己手中,潞东最后一块产粮区据点平毁。伴随着滚滚升起的浓烟,被彻底的夷为平地。
战斗结束之后,参战各县区民兵陆续撤回了自己的家乡。所有牺牲的烈士,都被带走以便回乡入土为安。军分区战前制定的五百斤小米,二百斤高粱的抚恤,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发放到了烈属家。
按照分区和地委的命令,所有牺牲的烈士由各县区制备棺材,集中安葬并必须要立碑,一律不得随意安葬。毕竟形势缓和了,牺牲的烈士数量不算多。又是在本乡本土作战,制备棺材的时间和能力还是有的。
这个负担,也是可以承担的。所以在战前,分区和地委就给各县委下达了命令,要求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还是制备了棺材。这次绝无仅有的例子可是军分区特批的,毕竟现在不是几十年后。
要知道,主力部队牺牲的烈士下葬时候也只有草席,甚至很多时候只有一席白布裹身。很多时候,就连营团一级的干部牺牲,都没有棺材可以用。这次为了鼓励民兵的士气,所以还是准备了一批棺材。
在参战各县民兵撤回后,军区就地在潞东军分区召开了现场会。对于此次潞东地区民兵的表现,军区各级干部以及兄弟分区观战的首长,都相当的惊讶。这种大据点的攻坚作战,一般的地方武装都难以承担。
可潞东分区居然就利用整训的民兵就完成了,这是相当难以让人相信的。各县参战的民兵,按照自己所在的县区组成民兵营连。即便在战场上,也显得条理清晰,没有出现任何的混乱。虽说也有些瑕疵,但毕竟还是瑕不掩瑜。
而这些参战民兵,表现出来的战术素养,也让所有前来观摩的干部大开眼界。如果不是已经知道这些人都是民兵,李子元的主力部队还在后边休整。这些民兵表现出来的战术素养,会让人怀疑到李子元是不是用自己的老部队替换的。
在各级干部谈完各自的感想之后,军区司令员点了点头开口道:“这次潞东地区的民兵表现,甚至可以说超过了军区的设想。这样的民兵在需要的时候,只要经过短暂的动员,不要说直接补充进地方基干武装没有问题,就是补充进各个分区的主力团都没有问题。”
说到这里,司令员顿了一下,看了身边战斗结束后,才赶来的军区政委点头示意之后,又开口道:“我看现在可以将潞东分区的经验,上报总部和北方局。并向整个军区推广,以及向友邻的太岳、冀南和冀鲁豫几个军区推广。”
“争取在各个军区尽快的形成完整的,三级预备动员体制。保证只要形势需要,随时可以为各级部队提供大量的,并完成初步训练的兵员,以保证各级野战部队和地方基干武装,可以充分保证战斗力。”
“另外,军区要求各分区地方武装,也要近一步的加强整训。要达到随时都能拉出去,拉出去就能作战。要能保证主力部队大幅度转到外线作战,地方武装能随时可以重新扩编成新的主力部队。”
“还有在这里通知诸位,根据形势的变化军区已经决定,在四二年、四三年因为精兵简政缩编的各个部队,全面恢复原有建制。所缺的兵员,以各自分区的地方独立营补充。我在这里提醒各位一句,主力部队扩编,但是不等于地方武装的素质和兵力要求下降。”
“在各自地方武装编入主力之后,你们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原有的地方武装重新恢复起来。我看潞东的经验很不错,将原有的民兵以各自的辖区变成营连排。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训,调配一些军事干部后直接可以升级为地方独立营。”
“所以,这次你们能不能快速的重新编成地方武装,就看你们这次推广潞东经验的速度和力度了。还有各个主力团,也在要补充完成之后,保证战斗力不下滑。回去之后,你们要尽快的将军区的命令落实下去。”
司令员宣布的扩编命令,李子元倒是没有意外。他知道眼下整个晋东南的形势,已经彻底的改变。日军虽说还占据着一定的优势,但这种优势不断的在削弱。甚至可以说除了弹药补充,以及武器装备之外,整体态势已经处在劣势。
尽管日军眼下依旧占据的这些优势,至少不是眼下的八路军能够扭转的。但随着日军大幅度的收缩防御,将相当一部分控制区移交给伪军,现在正是恢复根据地最好时机。以八路现有的装备打日军是吃力,可打伪军却是得心应手。
军区现在以乙种团和丙种团为主的建制,灵活性和机动性更强,适合之前的游击战争。但已经不适合眼下逐步开始的,对日伪军控制区局部反攻的形势。各部队扩编的事情,已经是迫在眉睫。
不过,军区的决定李子元虽说早有预料,可他也没有想到军区这次动作这么快。除了将潞东独立营编入一团,潞北支队补充进两个基干营扩编为一个建制团之外。分区被调走了两个支队,以及其余所有的独立营。
分别与三、四两个分区主力部队扩编,并将两个支队调往了七分区和五分区,扩编为主力团以加强这两个分区的有生力量。并填补七分区主力西进豫西和豫中后,两个分区兵力不足的现状。
一下子被抽走了几乎所有的地方武装,李子元只能是哭笑不得。上级这明显是能者多劳、鞭打快牛吗?调不怕调,可也得分批调不是?得给潞东分区留下一些时间,以便是调整防务和兵力部署吧。这么一弄,整个潞东军分区地方武装几乎成了一片的空白。
无奈之下,李子元只能按照原来划定的民兵建制,每个县动员一个营外加一个连。所有的区基干武装,全部重新整编为各县独立营。并每个县动员了三百新兵,组成了三个新兵团统一进行整训。
在新的地方武装编成之前,李子元只能老实的待着。不过要想让这个好战分子真的老实下来,什么都不去琢磨,这一点是不可能的。除了整训新兵之外,李子元将很大的精力,投入到了编成各县预备团上。
他以各县的民兵武装为基础,加上各县的适龄青年,每个县都编成了一个预备役团。当然,这些东西他不能直白的说出来。而是以轮训各地青壮年为借口,从分区下派了一批干部到各县摸底,彻底的摸清楚适龄青年的数量。
并在春耕结束之后采取以区为建制,避开农忙时节轮番整训的办法。不过李子元也不是什么人都要,家中独生子的不要,年纪超过二十五的不要。家中已经有一个在部队服役的不要,烈士家属不要。
虽说没有搞重庆方面弄出的什么三丁抽一的办法,可他的这个隐晦的,几乎相当于将整个辖区青壮年,都变成了自己预备役部队的办法,却是更加的有效。这个办法除了分区几个常委之外,别人谁也不知道,这也算是新问题、新办法。
尽管有几个常委最起初并不同意,可军区调走的部队太多。而一下子征集太多的兵员,又会影响到地方农业生产。李子元这种既避免了因为征兵太多,影响到地方农业生产。又可以在形势需要的时候,可以缩短新兵整训时间的办法,最终还是取得了大部分常委的支持。
而且从眼下的态势来看,短时间之内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战斗。这些青壮年整训完成之后,也未必会在短时间之内被抽调走。李子元这个建议,也只不过是出于防范于未然而已。虽说要拿出一部分的粮食,会引起供应上的有些紧张,但大局来看还是能够接受的。
不过李子元的这种做法,因为补贴一部分粮食,并未引起潞东地区的老百姓排斥。原因很简单,正值春荒的时节,一般农户的粮食都有些不够吃。分区对轮训的青壮年,给予一定的粮食补贴,最次的也是采取了减免公粮的办法。
所以,当地的老百姓并未有任何的排斥。相反,对于这种节省自家粮食的轮训,报名还是相当踊跃的。尤其是在上级保证短时间之内,不会从这些青壮年中征兵。这个做法只是为了在必要的时候,保证根据地自卫力量充足。更没有引起什么混乱。各县摸底整训,倒也进行的很顺利。
唯一不满的就是各县的县政府,这样一弄补贴的粮食数量,对各县都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各县征集的公粮都是有限的,每一斤粮食都有他的用途。分区这次搞出的事情,几乎整个供应方案都得调整。而且所需的粮食,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但不管怎么说,李子元手中虽说没有后世那么多的退伍兵,可以编成预备役部队。可随着部队多年精兵简政、压缩编制,一般很少在补充新兵。以及整个潞东根据地完全恢复,并向敌占区大规模的延伸,李子元手中可动员的后备兵员数量还是很充足的。
唯一的不足就是这些青壮年数量虽说充足,但是完全没有进行过任何的军事训练。就连那些基干民兵,都远远的不如。所以李子元才想出这么一个办法,也算是一种别样的预备役预备役部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