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常娟的眼泪,还有从骨子里面流露出来的疲惫,让李子元异常的心疼。他知道,自己现在已经无法挣脱常娟的情网,眼下的不吐口只是自己还在垂死挣扎而已。无法再一次面对常娟眼泪的自己,再一次松口只是早晚的事情。
而常娟又是一个骨子里面极其要强的人,无论形势再恶劣,也不会放弃自己工作。对于常娟来说,无论再累、再辛苦,她也会坚持到底的。李子元知道,即便是两个人结婚,常娟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工作。除非上级将她给调走,否则无论形势在艰难,她也是会坚持下去的。
并不想常娟在这最后两年的时间里面,出现什么危险的李子元。在听到董平说这里的情况特殊之后,心里面便有了这个想法。将这里作为常娟还有她的壶北县政府,最后的一个隐蔽点。一旦形势危急,可以撤到这里坚持。
李子元这个想法不能和任何人说,其实也没有办法说出口。但作为李子元来说,他不想常娟受到任何伤害的想法,并没有什么可责备之处。还有现在同在地方工作的刘雁来、关力,这些自己的老战友、老朋友的安全,李子元都是相当上心的。
他希望自己的这些老战友,都能平安的活到抗战结束的那一天。尤其是抗战的曙光,现在已经出现在了地平线上的时候,李子元更不希望他们其中有一个人,倒在黎明前最后的黑暗里面。
在残酷的敌后战场,尤其是像壶北这种八路军与日伪军,常年在拉锯的地方,地方干部的危险性甚至要高于部队。伤亡的可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超过部队干部。地方干部常年与群众打交道,相对部队人员来说容易辨认。
而且地方干部因为工作特性,也是日伪军优先打击目标。日伪军要摧毁根据地,首先就要摧毁根据地的地方政权。地方政权一旦垮掉,八路军就成了无源之水。征集不到粮食,无法动员补充兵员,伤员无处安置。
部队,就很难在这里站住脚。各地的地方干部,风险性是极大的。捕杀地方干部,是日军极为重视的。有一个稳固和隐蔽的藏身点,一旦日伪军再次进行拉网大扫荡,至少可以保留下一部分的元气。
对于董平的反对,别有心思的李子元并没有立即回答他。而是在这里一边继续观察地形,一边心中不断的在盘算着。他的这个想法,不会因为董平的反对而改变。至于其他人的怎么想,李子元暂时还顾不到。
就在李子元与董平两个人,都陷入沉默的时候。周同从那个地洞钻了出来,手中拎着一支去了油,并已经压好子弹的晋造*来到李子元面前,将*递给李子元道:“团长,这批炮弹我已经全部检查过了,基本上保存完好。”
“但有些引信和底火出现了轻微的锈蚀,需要打处理一下才能早知道能不能用。我建议,在使用之前最好还是要经过试射一下。毕竟这批炮弹是民国十九年出厂的,距离现在已经十三年了。”
“尽管这个山洞很干燥,可毕竟生产的时间太久远了。在十余年无人进行维护的情况之下,我担心这些炮弹实际状态,远不如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好。而且晋造武器和弹药虽说都是仿造日式武器,可质量真的没有办法与日本原厂货相比。”
“质量本身就不是太好,再加上这么长时间了,我还是很担心出现问题。山炮不是步枪,炸膛了最多也就伤一个兵。这炮弹要是在炮膛里面爆炸,可不仅仅只毁坏一门火炮那么简单了。对自己人的威胁和杀伤力,同样是相当巨大的。”
“不过,我拆开了一枚炮弹,里面的*和装药,都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虽说制造的时候质量差了一些,但并没有出现板结的现象。至于轻武器弹药,大约三分之二应该还能使用。不过那些晋造*,因为保存的时候密封不好,估计能有一半能用就已经很不错了。”
对于周同的汇报,李子元接过那支晋造*,仔细看了看。手一抬将*顶上肩膀,枪口对着山下直接扣动了扳机。知道晋造武器质量有些问题的李子元,没有敢打连发,只是用点射测试这支枪。结果弹匣打到一半的时候,枪果然出现了卡壳的现象。
李子元几次试图拉开枪栓,退出卡壳的子弹都未能成功。最后还是董平接过枪后,仔细的将枪拆卸开,将枪膛内已经有些膨胀变形的子弹退了出来。董平将那枚膨胀的子弹挑出来之后道:“晋造*连续开枪,子弹极其容易变形、膨胀。”
“除了因为*管使用枪钢的质量不佳,生产工艺差也有一定的关系。另外,晋造轻武器子弹头里面,填充的材料也不行。那位少掌柜出身的山西王,的确在搞工业上有一手。他的晋绥军的确是全国军阀里面,除了东北军之外唯一军火能够自给的。”
“当年中原大战,晋绥军的炮兵给中央军带来的威胁和杀伤,甚至超过了整个晋绥军步兵。晋绥军作战是从来都不顾及弹药消耗的,手脚大的子弹像是泼水一样打。晋绥军中的*比例,也是全国最好的。*配备到班,除了晋绥军没有别的部队这么干过。”
“但这个算盘打的太过,在原材料上能省则省,造成了制造的质量不高。再加上子弹口径又是独一份,打光了子弹的话,阎老西不给补充就成了废铁。中原大战晋绥军溃败,一路上遗弃、被中央军缴械了几千支晋造*,最后还是没有人用。”
“再加上这支*和子弹,都制造了十多年。这枪钢没有生锈,就已经很不错了。打了几发,子弹也没有出太大问题,还勉强说得过去。我拆开的时候看了一下枪,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董平的解释,李子元只是点头笑了笑道:“你说的这个我知道,我们东渡黄河之后,那位山西王给了我们几百支。枪是好枪,就是枪和子弹的工艺都太差了。可不管怎么说人家自己生产的,战时就不用到处求爷爷告奶奶的。”
“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能打死鬼子的就是好枪。质量差一些就差一些,只要能打死鬼子就行。不过这个特殊口径,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人制造和生产的子弹,确实是一个头疼的问题。有限的子弹要是打光,那位山西王不给补充,这枪就几乎等于报废了。”
“除了他自己的晋绥军,恐怕其他的军队要是装备这种枪,想要补充一些子弹还得看他的脸色。这款晋造武器要是能像川造的这款*,清一水的使用驳壳枪子弹,估计这就没有这个麻烦了。”
“毕竟驳壳枪使用的七点六三毫米枪弹,在咱们国家使用量还是很大的。只要在咱们中国的地盘上,走到哪里都能弄到。虽说按照这个射速,也基本上消耗不起。可问题是毕竟来源广泛,相对来说好弄的多。”
只是李子元话虽说这么说,可这支*重新组装好后,他也失去了再一次测试的兴趣。当年东渡黄河的时候晋绥军给了一些,部队一路上逆着溃军向前又捡了不少。只是可惜这些晋造*质量差,子弹打光了又没有地方补充,最后只能全部淘汰。
对于这支枪的优缺点,李子元不用董平说也很清楚。当年他当排长的时候,就背着一支晋造*。当连长的时候,这支枪才因为实在没有地方补充子弹换掉了。那支枪对于李子元来说,可谓是五味杂陈。
那支他当年刚背上从一个晋绥军溃军手中,搞来的这种枪的时候,李子元还是很自豪的,甚至可以说有些嘚瑟。毕竟一般部队的排长,都是和战士一样背着汉阳造。自己搞来这么一支火力凶猛,不亚于轻机枪的枪,很是有些炫耀。
那架势绝对相当于几十年后,开着车的人看着骑着电动车的人。只是没有两天,李子元就真的有些苦不堪言。这玩意太沉了,一支枪都赶上两支汉阳造的重量了。近战火力是和轻机枪差不多,可这重量也和轻机枪差不多。
关键是这枪背着比步枪重的多,近战火力虽说凶猛。可是因为弹药的问题,反倒是不敢轻易开枪。当时他手中就二百发子弹,打光了那支枪可就真没有用的了。尽管他也想办法到处收集这种晋造子弹,可问题是当年山西战场上太乱。
参战的部队之中,承蒙那位被打的蒙头转向,看到什么部队都是救火队的山西王。这家送点、那家送点,就连八路军都混到了几百支。山西又是山地战为主,这玩意在近战中还是很好用的。可问题是那位山西王送枪的时候,子弹可不多送。
要想这枪在随枪送的子弹打光之后,这枪不报废的话,除了从那位老抠手里面想办法要之外,就只能各显其能的收集了。他能收集到的子弹,数量实在是有限。可要说这种晋造*一点好处没有,那倒也不是。
李子元还当排长的时候,一次战斗中带领全排掩护部队撤退,却被快速推进的鬼子给合围。最终还是靠着他那支笨重的晋造*,与自己副排长手中的同款枪集中火力,与仅有的一挺轻机枪组成交叉火力,硬生生的从日军包围圈上撕开了一个口子。
带领全排,安全的撤出来不说。还在撤退的路上,一路采取近距离设伏的战术。利用这种*近战火力密集的优势,打掉了日军先头一个小队,缴获了两挺歪把子和二十多支三八式步枪。当时要没有这两支*近战时候充足的火力,那次就真的很危险。
而常娟又是一个骨子里面极其要强的人,无论形势再恶劣,也不会放弃自己工作。对于常娟来说,无论再累、再辛苦,她也会坚持到底的。李子元知道,即便是两个人结婚,常娟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工作。除非上级将她给调走,否则无论形势在艰难,她也是会坚持下去的。
并不想常娟在这最后两年的时间里面,出现什么危险的李子元。在听到董平说这里的情况特殊之后,心里面便有了这个想法。将这里作为常娟还有她的壶北县政府,最后的一个隐蔽点。一旦形势危急,可以撤到这里坚持。
李子元这个想法不能和任何人说,其实也没有办法说出口。但作为李子元来说,他不想常娟受到任何伤害的想法,并没有什么可责备之处。还有现在同在地方工作的刘雁来、关力,这些自己的老战友、老朋友的安全,李子元都是相当上心的。
他希望自己的这些老战友,都能平安的活到抗战结束的那一天。尤其是抗战的曙光,现在已经出现在了地平线上的时候,李子元更不希望他们其中有一个人,倒在黎明前最后的黑暗里面。
在残酷的敌后战场,尤其是像壶北这种八路军与日伪军,常年在拉锯的地方,地方干部的危险性甚至要高于部队。伤亡的可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超过部队干部。地方干部常年与群众打交道,相对部队人员来说容易辨认。
而且地方干部因为工作特性,也是日伪军优先打击目标。日伪军要摧毁根据地,首先就要摧毁根据地的地方政权。地方政权一旦垮掉,八路军就成了无源之水。征集不到粮食,无法动员补充兵员,伤员无处安置。
部队,就很难在这里站住脚。各地的地方干部,风险性是极大的。捕杀地方干部,是日军极为重视的。有一个稳固和隐蔽的藏身点,一旦日伪军再次进行拉网大扫荡,至少可以保留下一部分的元气。
对于董平的反对,别有心思的李子元并没有立即回答他。而是在这里一边继续观察地形,一边心中不断的在盘算着。他的这个想法,不会因为董平的反对而改变。至于其他人的怎么想,李子元暂时还顾不到。
就在李子元与董平两个人,都陷入沉默的时候。周同从那个地洞钻了出来,手中拎着一支去了油,并已经压好子弹的晋造*来到李子元面前,将*递给李子元道:“团长,这批炮弹我已经全部检查过了,基本上保存完好。”
“但有些引信和底火出现了轻微的锈蚀,需要打处理一下才能早知道能不能用。我建议,在使用之前最好还是要经过试射一下。毕竟这批炮弹是民国十九年出厂的,距离现在已经十三年了。”
“尽管这个山洞很干燥,可毕竟生产的时间太久远了。在十余年无人进行维护的情况之下,我担心这些炮弹实际状态,远不如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好。而且晋造武器和弹药虽说都是仿造日式武器,可质量真的没有办法与日本原厂货相比。”
“质量本身就不是太好,再加上这么长时间了,我还是很担心出现问题。山炮不是步枪,炸膛了最多也就伤一个兵。这炮弹要是在炮膛里面爆炸,可不仅仅只毁坏一门火炮那么简单了。对自己人的威胁和杀伤力,同样是相当巨大的。”
“不过,我拆开了一枚炮弹,里面的*和装药,都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虽说制造的时候质量差了一些,但并没有出现板结的现象。至于轻武器弹药,大约三分之二应该还能使用。不过那些晋造*,因为保存的时候密封不好,估计能有一半能用就已经很不错了。”
对于周同的汇报,李子元接过那支晋造*,仔细看了看。手一抬将*顶上肩膀,枪口对着山下直接扣动了扳机。知道晋造武器质量有些问题的李子元,没有敢打连发,只是用点射测试这支枪。结果弹匣打到一半的时候,枪果然出现了卡壳的现象。
李子元几次试图拉开枪栓,退出卡壳的子弹都未能成功。最后还是董平接过枪后,仔细的将枪拆卸开,将枪膛内已经有些膨胀变形的子弹退了出来。董平将那枚膨胀的子弹挑出来之后道:“晋造*连续开枪,子弹极其容易变形、膨胀。”
“除了因为*管使用枪钢的质量不佳,生产工艺差也有一定的关系。另外,晋造轻武器子弹头里面,填充的材料也不行。那位少掌柜出身的山西王,的确在搞工业上有一手。他的晋绥军的确是全国军阀里面,除了东北军之外唯一军火能够自给的。”
“当年中原大战,晋绥军的炮兵给中央军带来的威胁和杀伤,甚至超过了整个晋绥军步兵。晋绥军作战是从来都不顾及弹药消耗的,手脚大的子弹像是泼水一样打。晋绥军中的*比例,也是全国最好的。*配备到班,除了晋绥军没有别的部队这么干过。”
“但这个算盘打的太过,在原材料上能省则省,造成了制造的质量不高。再加上子弹口径又是独一份,打光了子弹的话,阎老西不给补充就成了废铁。中原大战晋绥军溃败,一路上遗弃、被中央军缴械了几千支晋造*,最后还是没有人用。”
“再加上这支*和子弹,都制造了十多年。这枪钢没有生锈,就已经很不错了。打了几发,子弹也没有出太大问题,还勉强说得过去。我拆开的时候看了一下枪,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董平的解释,李子元只是点头笑了笑道:“你说的这个我知道,我们东渡黄河之后,那位山西王给了我们几百支。枪是好枪,就是枪和子弹的工艺都太差了。可不管怎么说人家自己生产的,战时就不用到处求爷爷告奶奶的。”
“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能打死鬼子的就是好枪。质量差一些就差一些,只要能打死鬼子就行。不过这个特殊口径,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人制造和生产的子弹,确实是一个头疼的问题。有限的子弹要是打光,那位山西王不给补充,这枪就几乎等于报废了。”
“除了他自己的晋绥军,恐怕其他的军队要是装备这种枪,想要补充一些子弹还得看他的脸色。这款晋造武器要是能像川造的这款*,清一水的使用驳壳枪子弹,估计这就没有这个麻烦了。”
“毕竟驳壳枪使用的七点六三毫米枪弹,在咱们国家使用量还是很大的。只要在咱们中国的地盘上,走到哪里都能弄到。虽说按照这个射速,也基本上消耗不起。可问题是毕竟来源广泛,相对来说好弄的多。”
只是李子元话虽说这么说,可这支*重新组装好后,他也失去了再一次测试的兴趣。当年东渡黄河的时候晋绥军给了一些,部队一路上逆着溃军向前又捡了不少。只是可惜这些晋造*质量差,子弹打光了又没有地方补充,最后只能全部淘汰。
对于这支枪的优缺点,李子元不用董平说也很清楚。当年他当排长的时候,就背着一支晋造*。当连长的时候,这支枪才因为实在没有地方补充子弹换掉了。那支枪对于李子元来说,可谓是五味杂陈。
那支他当年刚背上从一个晋绥军溃军手中,搞来的这种枪的时候,李子元还是很自豪的,甚至可以说有些嘚瑟。毕竟一般部队的排长,都是和战士一样背着汉阳造。自己搞来这么一支火力凶猛,不亚于轻机枪的枪,很是有些炫耀。
那架势绝对相当于几十年后,开着车的人看着骑着电动车的人。只是没有两天,李子元就真的有些苦不堪言。这玩意太沉了,一支枪都赶上两支汉阳造的重量了。近战火力是和轻机枪差不多,可这重量也和轻机枪差不多。
关键是这枪背着比步枪重的多,近战火力虽说凶猛。可是因为弹药的问题,反倒是不敢轻易开枪。当时他手中就二百发子弹,打光了那支枪可就真没有用的了。尽管他也想办法到处收集这种晋造子弹,可问题是当年山西战场上太乱。
参战的部队之中,承蒙那位被打的蒙头转向,看到什么部队都是救火队的山西王。这家送点、那家送点,就连八路军都混到了几百支。山西又是山地战为主,这玩意在近战中还是很好用的。可问题是那位山西王送枪的时候,子弹可不多送。
要想这枪在随枪送的子弹打光之后,这枪不报废的话,除了从那位老抠手里面想办法要之外,就只能各显其能的收集了。他能收集到的子弹,数量实在是有限。可要说这种晋造*一点好处没有,那倒也不是。
李子元还当排长的时候,一次战斗中带领全排掩护部队撤退,却被快速推进的鬼子给合围。最终还是靠着他那支笨重的晋造*,与自己副排长手中的同款枪集中火力,与仅有的一挺轻机枪组成交叉火力,硬生生的从日军包围圈上撕开了一个口子。
带领全排,安全的撤出来不说。还在撤退的路上,一路采取近距离设伏的战术。利用这种*近战火力密集的优势,打掉了日军先头一个小队,缴获了两挺歪把子和二十多支三八式步枪。当时要没有这两支*近战时候充足的火力,那次就真的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