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四章死结
“嗯,从战略上讲,一个国家的军队,必须分为战兵与守兵两个部分,”
林啸点点头,娓娓说道,“其中,战兵是完全脱产的机动作战部队,相当于后世的野战军,专门负责打仗,负责开疆拓土……而守兵主要负责戍守边疆,这些部队,倒是可以通过屯田来实现相当的一部分自给,缓解后勤压力……”
关于部队建设,林啸倒是内行,他早有计划,有了根据地后,他不但要继续扩军,关键还在于严格的整训,所以,李涛提出的讲武堂这件事,正对林啸的胃口。
以后,他的讨虏军必须要做到战有良将,守有精兵,通过上下协调,彼此呼应,严格训练,整肃纪律,才能提升整体的战斗力,确保完成他们胸中的长远目标……
“所以,你不但急需大量的兵员,还要彻底解决思想问题,让他们心甘情愿、高高兴兴地上战场……”
李涛笑了笑,问道,“哪怕让他们戍守遥远的苦寒之地,也要让他们觉得,这是为自己打仗,是保家卫国,是为了保护父母妻儿,对吧?”
“对,就是这个意思,”
林啸点点头,说道,“否则,我的兄弟们本事再大,也只能练出一支雇佣军来,部队根本就没有军魂……尤其是消灭了清军之后,要是士兵们都迷失了方向,人人只是当兵吃粮混日子,部队的战斗力就无从谈起,跟那些军阀的私兵就没什么两样了。”
“嗯,所以,只有通过土改,让穷人翻身,才能从根子上解决这个问题,”
李涛抬眼看了看林啸,沉吟着说道,“不过,动员的时间这么紧,又要疏通思想,这却是一对矛盾,所以……我准备,将土改工作分成两个阶段,分两步进行……”
“哦?哪两步?”
“现阶段,为了先解决兵员,就要以稳为主,还是要考虑统一战线这个问题,只能照搬广东和福建施行的那一套了……打击面尽量控制在大地主,暂时放过中富农,只要实现耕者有其田就算完成任务,通过清算、调解等相对温和的手段,将大地主的出租地,转移给无地和少地的贫雇农……”
顿了顿,李涛接着说道,“这样做的好处是,至少能够基本建立起一个以中农为主的稳定的农业社会,在一个总人口只有四千多万的解放区,尽快动员出数十万大军和相应的粮食……”
“好,先来个不彻底的土改,是吧?”
“对,先应急吧,”
李涛点点头,缓慢地说道,“等大局明朗后,再做第二步,真正做到‘不饿死一个人,不荒废一亩地’,按人口平分一切土地,不但地主与富农的土地和财产要全部平分,中农的土地也要以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分配。”
“最终土地归国有吧?”
“对,这么做,虽然有些激进,但能让农民真切地感受到公平,真正地看到希望,才能让他们自我动员,通过成立农会,重建农村的基层政权……再通过申冤会、批斗会、人民法庭等手段,树立稳定的威信与更广泛的动员力,建起一个超越历史最高水平的新型政权。”
“嗯,”
林啸赞许地点点头,若有所思道,“这样,百姓的腰杆挺得直了,心气也高了,才会心甘情愿地支持我们,修路、运粮、支前民工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了。”
“对,有了足够的人员储备,我准备建立完善的三级民工动员体系,既要极大的支持前线,又不至于对脆弱的农业经济造成过大的破坏。”
“哪三级?”
林啸眼睛一亮,追问道。
在后世,和平时代的军队已经很少动用民工来解决后勤问题了,所以,对于民工问题,林啸觉得,这个李处长,比自己懂的要多得多。
“随军、二线、临时,”
李涛笑了笑,淡淡道,“这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脱产随军的常备民工比例极小,仅占民工总数的一成左右,更多不脱产的在乡农民在后接力,在各地政府的组织下,将粮食与军需物资准时无误的运往前线。”
“好,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林啸看着李涛,翘了翘大拇指,赞道,“老李,有你在后方主持,我们在前线,就没有后顾之忧啦。”
“别,你可别表扬我,我怕鸡皮疙瘩掉一地,”
李涛摇着手笑道,“说真的,老林,你的担子太重啦,不给你分点忧,怎么都说不过去啊。”
“不不不,你比我辛苦,谢谢你老李,真心的,”
林啸一正脸色,感叹道,“有了你们的大力支持,再与老曹他们的工业基地所提供的武器、工业品相结合,我相信,我们的部队,一定能迅速成长为前所未有的革命军,以完全的主动权,控制整个国家的走向……”
“好,我们兄弟同心,轰轰烈烈的干他一场!”
李涛开心地笑道。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林啸伸出手,和李涛重重击掌道,看着眼前这位豪气勃发的前情报军官,林啸既高兴,又感慨。
要是没有这个既能干,又大度的兄长级战友,他不知道,自己在这个风云激荡,又人心险恶的乱世中,究竟能干成什么样子。
有时候,林啸自己都觉得,作为一个在太平盛世成长起来的普通军人,要想在乱世中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自己的性格有个致命的缺点——不够心狠手辣。
他很清楚,一旦开始土改,以及接踵而至的政体改革,必将彻底得罪以地主豪绅,以及军阀列强为代表的一大批既得利益者,阻力极大。
届时,上至小朝廷,下至各地的官绅豪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掀桌子翻脸,是早晚的事。
要知道,在中国这个封建社会中,自古以来,这帮人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势力,是统治体系的经济支柱与各种政策的实际执行者。
而真正的贫苦百姓,根本没有话语权,一千余年来,这个国家都是皇族与士族共治天下,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纵观历史,任何一个封建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轮又一轮的兴替怪圈,其最大的病因,就在于无法避免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土地兼并。
所有的王朝,开国之初总是耕者有其田,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力得以渐渐恢复,然而,假以时日,总有人会失去耕地和家园,每至王朝末期,土地兼并越发严重,多数土地越来越集中至少数人的手中,社会不陷入动荡才怪。
仅就大明一朝来说,经过老朱家三百年的统治,通过不断的土地兼并,咱们这个国家,早已形成了以一小撮拥有几千、上万亩土地的大地主,与大量无地佃农并存的状态,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主要矛盾。
与所有的皇朝一样,这个矛盾在大明,也不断地在缓解、激烈、再缓解、再激烈中循环往复,以致整个皇朝深陷于新生、复苏、强盛、衰败、中兴、灭亡的怪圈中,最终重蹈前朝的覆辙,周而复始……
可以说,对于封建社会来说,这就是一个死结,历史上,从未有人成功解决过这个矛盾,自然也无人走出过这个周期律。
“嗯,从战略上讲,一个国家的军队,必须分为战兵与守兵两个部分,”
林啸点点头,娓娓说道,“其中,战兵是完全脱产的机动作战部队,相当于后世的野战军,专门负责打仗,负责开疆拓土……而守兵主要负责戍守边疆,这些部队,倒是可以通过屯田来实现相当的一部分自给,缓解后勤压力……”
关于部队建设,林啸倒是内行,他早有计划,有了根据地后,他不但要继续扩军,关键还在于严格的整训,所以,李涛提出的讲武堂这件事,正对林啸的胃口。
以后,他的讨虏军必须要做到战有良将,守有精兵,通过上下协调,彼此呼应,严格训练,整肃纪律,才能提升整体的战斗力,确保完成他们胸中的长远目标……
“所以,你不但急需大量的兵员,还要彻底解决思想问题,让他们心甘情愿、高高兴兴地上战场……”
李涛笑了笑,问道,“哪怕让他们戍守遥远的苦寒之地,也要让他们觉得,这是为自己打仗,是保家卫国,是为了保护父母妻儿,对吧?”
“对,就是这个意思,”
林啸点点头,说道,“否则,我的兄弟们本事再大,也只能练出一支雇佣军来,部队根本就没有军魂……尤其是消灭了清军之后,要是士兵们都迷失了方向,人人只是当兵吃粮混日子,部队的战斗力就无从谈起,跟那些军阀的私兵就没什么两样了。”
“嗯,所以,只有通过土改,让穷人翻身,才能从根子上解决这个问题,”
李涛抬眼看了看林啸,沉吟着说道,“不过,动员的时间这么紧,又要疏通思想,这却是一对矛盾,所以……我准备,将土改工作分成两个阶段,分两步进行……”
“哦?哪两步?”
“现阶段,为了先解决兵员,就要以稳为主,还是要考虑统一战线这个问题,只能照搬广东和福建施行的那一套了……打击面尽量控制在大地主,暂时放过中富农,只要实现耕者有其田就算完成任务,通过清算、调解等相对温和的手段,将大地主的出租地,转移给无地和少地的贫雇农……”
顿了顿,李涛接着说道,“这样做的好处是,至少能够基本建立起一个以中农为主的稳定的农业社会,在一个总人口只有四千多万的解放区,尽快动员出数十万大军和相应的粮食……”
“好,先来个不彻底的土改,是吧?”
“对,先应急吧,”
李涛点点头,缓慢地说道,“等大局明朗后,再做第二步,真正做到‘不饿死一个人,不荒废一亩地’,按人口平分一切土地,不但地主与富农的土地和财产要全部平分,中农的土地也要以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分配。”
“最终土地归国有吧?”
“对,这么做,虽然有些激进,但能让农民真切地感受到公平,真正地看到希望,才能让他们自我动员,通过成立农会,重建农村的基层政权……再通过申冤会、批斗会、人民法庭等手段,树立稳定的威信与更广泛的动员力,建起一个超越历史最高水平的新型政权。”
“嗯,”
林啸赞许地点点头,若有所思道,“这样,百姓的腰杆挺得直了,心气也高了,才会心甘情愿地支持我们,修路、运粮、支前民工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了。”
“对,有了足够的人员储备,我准备建立完善的三级民工动员体系,既要极大的支持前线,又不至于对脆弱的农业经济造成过大的破坏。”
“哪三级?”
林啸眼睛一亮,追问道。
在后世,和平时代的军队已经很少动用民工来解决后勤问题了,所以,对于民工问题,林啸觉得,这个李处长,比自己懂的要多得多。
“随军、二线、临时,”
李涛笑了笑,淡淡道,“这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脱产随军的常备民工比例极小,仅占民工总数的一成左右,更多不脱产的在乡农民在后接力,在各地政府的组织下,将粮食与军需物资准时无误的运往前线。”
“好,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林啸看着李涛,翘了翘大拇指,赞道,“老李,有你在后方主持,我们在前线,就没有后顾之忧啦。”
“别,你可别表扬我,我怕鸡皮疙瘩掉一地,”
李涛摇着手笑道,“说真的,老林,你的担子太重啦,不给你分点忧,怎么都说不过去啊。”
“不不不,你比我辛苦,谢谢你老李,真心的,”
林啸一正脸色,感叹道,“有了你们的大力支持,再与老曹他们的工业基地所提供的武器、工业品相结合,我相信,我们的部队,一定能迅速成长为前所未有的革命军,以完全的主动权,控制整个国家的走向……”
“好,我们兄弟同心,轰轰烈烈的干他一场!”
李涛开心地笑道。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林啸伸出手,和李涛重重击掌道,看着眼前这位豪气勃发的前情报军官,林啸既高兴,又感慨。
要是没有这个既能干,又大度的兄长级战友,他不知道,自己在这个风云激荡,又人心险恶的乱世中,究竟能干成什么样子。
有时候,林啸自己都觉得,作为一个在太平盛世成长起来的普通军人,要想在乱世中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自己的性格有个致命的缺点——不够心狠手辣。
他很清楚,一旦开始土改,以及接踵而至的政体改革,必将彻底得罪以地主豪绅,以及军阀列强为代表的一大批既得利益者,阻力极大。
届时,上至小朝廷,下至各地的官绅豪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掀桌子翻脸,是早晚的事。
要知道,在中国这个封建社会中,自古以来,这帮人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势力,是统治体系的经济支柱与各种政策的实际执行者。
而真正的贫苦百姓,根本没有话语权,一千余年来,这个国家都是皇族与士族共治天下,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纵观历史,任何一个封建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轮又一轮的兴替怪圈,其最大的病因,就在于无法避免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土地兼并。
所有的王朝,开国之初总是耕者有其田,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力得以渐渐恢复,然而,假以时日,总有人会失去耕地和家园,每至王朝末期,土地兼并越发严重,多数土地越来越集中至少数人的手中,社会不陷入动荡才怪。
仅就大明一朝来说,经过老朱家三百年的统治,通过不断的土地兼并,咱们这个国家,早已形成了以一小撮拥有几千、上万亩土地的大地主,与大量无地佃农并存的状态,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主要矛盾。
与所有的皇朝一样,这个矛盾在大明,也不断地在缓解、激烈、再缓解、再激烈中循环往复,以致整个皇朝深陷于新生、复苏、强盛、衰败、中兴、灭亡的怪圈中,最终重蹈前朝的覆辙,周而复始……
可以说,对于封建社会来说,这就是一个死结,历史上,从未有人成功解决过这个矛盾,自然也无人走出过这个周期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