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整天都在惦记着自己那坛宝贝酸笋,哪里有功夫写文章!
“我在打腹稿!”文哥儿狡辩,“得打好了腹稿,下笔才能心里有数!”
李东阳伸手揉了揉他脑袋,说道:“行,那你好好打腹稿,我等着看你写的新文章。”
乐颠颠玩儿了一整天的文哥儿顿时蔫了。
议论文可真是太难写了!
有没有人记得他才三岁呢!
文哥儿蔫了吧唧地回去琢磨怎么在下个旬休日前把文章写出来了。
翌日一早,王华出门上衙去,路上遇到恰好也在这个点出门的邻居。
邻居好奇地问:“你们家昨天怎么了?有一股很重的味道!”
王华:“…………”
王华一阵沉默,只得稍作解释,表示是自己儿子请他几位老师以及丘尚书吃他自己腌的酸笋。
王小文干的事,和他这个当爹的可没关系!
邻居一听是吃的,顿时震惊了,表情很有些一言难尽。
那味道,居然是能吃的东西!
与这位邻居一样震惊的人还不少,主要是长安街嘛,往来的都是朝中同僚,即便不是住在王家隔壁的,下衙经过王家时也能闻到里头飘出来的那股子浓郁味道。
……还有不少人看到李东阳他们一起进了王家。
这几位赫赫有名的翰林学士到底相约做什么去啊?!
等到王华那位邻居到了自己衙门里,忍不住和人分享自己从王华那得来的第一手消息:他们是被王华儿子邀请去吃那东西的!
想来肯定是小孩子瞎折腾,做出来的吃食明明狗都不吃,几位学士却是不忍叫年幼的学生失望、强忍着那股子怪味下筷子!
感天动地师生情!
不愧是几位最有前途的翰林学士,为了教导学生竟作出这样的牺牲!
但凡那天曾路过王家的人都感慨不已。
李东阳对此一无所知,他甚至还写了首谐趣小诗,赞美酸笋这种闻着臭吃着香的南方食物。
这时候的李东阳还年轻,没生出文坛领袖的偶像包袱,写诗从来不论雅俗,感觉来了便下笔。
当初他归茶陵省亲时还曾就着故乡山水写过二十余首《竹枝词》,写的皆是省亲途中的所见所闻,十分清新活泼。
如今他提笔写出首《咏酸笋》来,本只是游戏之作,写完却觉语句间隐有杨万里的谐趣,看似言语白俗,实则越读越有滋味,倒是与酸笋此物两相照应。
李东阳反复读了几次,越读越是喜欢。
比起字数过多的文章,与朋友们分享这么一首短诗倒是挺方便,书信往来时随手抄录下来夹进信里便成了。
同样的,诗词也比文章容易在周围的友人间传开。
没过几日,李东阳不仅把给远方友人们的信寄了出去,还成功让周围人都读到了他的新诗。
曾经在他们聚众吃酸笋米粉那天路过王家的同僚们:?????
你自己给学生面子吃了就吃了,居然还要写诗骗别人吃?!
过了,有点过了,溺爱学生要不得!
当然,还是有不少没亲自闻到那味道的人读完诗后非常好奇:你说的臭是什么臭?你说的鲜是什么鲜?
有些门路广的人家到市面上一打听,竟真叫他们买到了今春刚腌好的酸笋,按着李东阳的新诗煮了吃。
……京师开始出现此起彼伏的酸笋味,这家不信邪地煮过了,那家又不信邪地煮一下。
于是在文哥儿出门去杨廷和家学棋的时候,就闻到了某户人家飘出来的酸笋味。
文哥儿可不知道这事和自己还有那么一点关系,转头和金生讨论道:“上次何叔还说京师没多少人会腌酸笋,这不是走几步就有吗?”
金生也不知晓是怎么回事,搔搔后脑勺说道:“回去后让何叔瞧瞧这是不是他老乡。”
文哥儿连连点头,记下了那是谁家府邸。
两人来到杨廷和家里,杨廷和还没回来,文哥儿便和杨慎凑一起嘀嘀咕咕。
杨慎告诉文哥儿,那天他们父子俩回来以后,他娘勒令他们立刻去洗澡,要不然不许他们进房!
杨慎至今还很有些震惊,因为他当时根本不觉得自己身上臭臭!
文哥儿略一思索,当场给杨慎背起书来:“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杨慎没读过这句话,皱起小眉头,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
他实话实说:“不懂!”
文哥儿解释:“就是你和香香的待久了,就不觉得香了;你和臭臭的待久了,就不觉得臭了!因为你已经被它们同化了,自己当然闻不出来!”
杨慎一脸恍然,由衷夸赞:“师兄,懂真多!”
“一般般,也没有懂很多,就一般般啦。”
文哥儿那洋溢着骄傲的语气可以说是半点谦虚味道都没有。
作者有话说:
同僚们:震惊!李东阳为了学生竟做出这样的事……
李东阳:?????
*
二更来啦!
今天依然很勤奋!
*
注: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出自《说苑》引用孔子的话,原句比较长,大概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家要谨慎交友”的意思!
孔子曰:“不知其子,视其所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又曰:“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故曰:丹之所藏者赤,乌之所藏者黑。君子慎所藏。”
第75章
作为不小心把酸笋带进长安街食谱的始作俑者文哥儿一点自觉都没有,每日依然到处溜溜达达,精力十分旺盛。
唯独在写作业时,免不了一边写一边唉声叹气瞧着蔫巴巴的。
作业难难于上青天!
主要是吧他对家国大事没什么头绪,什么防微杜渐什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他来说都太深奥了和让他写“丘尚书的饼贼好吃”这种文章完全不一样!
哪怕李东阳给他们解释过文章思路,自己动起笔来还是两眼抓瞎。
这就跟给你讲解一下李白杜甫的诗,马上让你仿写一首!
真是太为难人了!
文哥儿纠结了几天没就纠缠出个所以然来,倒是收到了积木样品。
这次是出自《营造法式》的建筑模型套装只是比照着当前流行的建筑类型进行过调整而已。
积木系列玩具已经出了挺多,还针对不同年龄层推出了不同难度和不同颗粒大小,卖得那叫一个红红火火。
于是现在但凡拿到文哥儿这边的图纸,工匠那边马上没日没夜地给他赶制俨然把文哥儿当成小财神爷才供着。
至于什么时候正式做成新品上市那就得看市面上的上一批新品什么时候饱和了。
文哥儿是不知晓他爹到底拿到多少“润笔费”的反正他可以免费畅玩新品对银钱的需求没那么迫切。
他与金生、谢豆他们拼了一下午的积木目光忽然落在手里拿着的一颗小小积木上。
既然老丘写的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那他何不反过来写这小小的积木如何拼成高楼大厦。
古往今来可是有不少用好了小人物使得自己绝处逢生乃至于名传千古的事例!
老丘写坏事须从小处杜绝他便写好事该从小处做起!
这就不怕老丘把典故用光了想用多少就有多少!
文哥儿一下子来了劲头积木也不玩了,对谢豆他们说道:“你们先自己玩儿,我去写个功课!”
既然有了灵感,文哥儿写起文章来就一点都不难受了,还时常拿出自己手头的《春秋》等书核实自己记忆里的事例对不对。
他每天停停写写,竟真的赶在旬休日前把文章写出来了!
文哥儿还记着上回和丘濬说要第一次给他看,于是旬休前一天就屁颠屁颠跑去丘家献宝。
丘濬嘴上没说什么,实际上心里受用得很,与文哥儿坐在廊下就着夕阳读了起来。
丘濬在专心看,文哥儿就在旁边眼巴巴地等着,想听丘濬会不会夸他。
等瞧见丘濬把文章翻到最后了,文哥儿就迫不及待地问:“怎么样?好不好?是不是特别棒!”
丘濬没好气地把他凑过来的脑袋推远了,很嫌弃地说道:“急什么,我还没看完。”
文哥儿只能继续在旁边等得抓耳挠腮。
丘濬仔仔细细把全文看完,只觉比起文哥儿上篇不知所谓(光夸他饼)的文章简直是突飞猛进。
与其说是在仿写他呈给圣上那篇几千字长文,倒不如说是从另一个方面进行重要补充。
这文章光看行文固然是稚气得很,可内容却令丘濬看着看着不由自主地坐直了。
很难想象,这些生动而又切合主旨的典故是文哥儿这么个三岁小孩儿用出来的。
连他这个年近七十的人读完后都忍不住审视自己周遭的诸多不起眼的人和事。
丘濬从前只觉得这小孩儿话忒多太烦人,如今看着他渐渐被他几位老师打磨出几分棱角来,便明白李东阳他们为什么对这孩子另眼相看了。
只要他给个方向,他便能学得比任何人都要多、走得比任何人意料中都要远。
丘濬觉得若是自己再年轻个十几二十岁,怕也会想把文哥儿收为学生。
只不过哪怕心里赞许不已,丘濬嘴上却还是给出个“还行”的评价。
“我在打腹稿!”文哥儿狡辩,“得打好了腹稿,下笔才能心里有数!”
李东阳伸手揉了揉他脑袋,说道:“行,那你好好打腹稿,我等着看你写的新文章。”
乐颠颠玩儿了一整天的文哥儿顿时蔫了。
议论文可真是太难写了!
有没有人记得他才三岁呢!
文哥儿蔫了吧唧地回去琢磨怎么在下个旬休日前把文章写出来了。
翌日一早,王华出门上衙去,路上遇到恰好也在这个点出门的邻居。
邻居好奇地问:“你们家昨天怎么了?有一股很重的味道!”
王华:“…………”
王华一阵沉默,只得稍作解释,表示是自己儿子请他几位老师以及丘尚书吃他自己腌的酸笋。
王小文干的事,和他这个当爹的可没关系!
邻居一听是吃的,顿时震惊了,表情很有些一言难尽。
那味道,居然是能吃的东西!
与这位邻居一样震惊的人还不少,主要是长安街嘛,往来的都是朝中同僚,即便不是住在王家隔壁的,下衙经过王家时也能闻到里头飘出来的那股子浓郁味道。
……还有不少人看到李东阳他们一起进了王家。
这几位赫赫有名的翰林学士到底相约做什么去啊?!
等到王华那位邻居到了自己衙门里,忍不住和人分享自己从王华那得来的第一手消息:他们是被王华儿子邀请去吃那东西的!
想来肯定是小孩子瞎折腾,做出来的吃食明明狗都不吃,几位学士却是不忍叫年幼的学生失望、强忍着那股子怪味下筷子!
感天动地师生情!
不愧是几位最有前途的翰林学士,为了教导学生竟作出这样的牺牲!
但凡那天曾路过王家的人都感慨不已。
李东阳对此一无所知,他甚至还写了首谐趣小诗,赞美酸笋这种闻着臭吃着香的南方食物。
这时候的李东阳还年轻,没生出文坛领袖的偶像包袱,写诗从来不论雅俗,感觉来了便下笔。
当初他归茶陵省亲时还曾就着故乡山水写过二十余首《竹枝词》,写的皆是省亲途中的所见所闻,十分清新活泼。
如今他提笔写出首《咏酸笋》来,本只是游戏之作,写完却觉语句间隐有杨万里的谐趣,看似言语白俗,实则越读越有滋味,倒是与酸笋此物两相照应。
李东阳反复读了几次,越读越是喜欢。
比起字数过多的文章,与朋友们分享这么一首短诗倒是挺方便,书信往来时随手抄录下来夹进信里便成了。
同样的,诗词也比文章容易在周围的友人间传开。
没过几日,李东阳不仅把给远方友人们的信寄了出去,还成功让周围人都读到了他的新诗。
曾经在他们聚众吃酸笋米粉那天路过王家的同僚们:?????
你自己给学生面子吃了就吃了,居然还要写诗骗别人吃?!
过了,有点过了,溺爱学生要不得!
当然,还是有不少没亲自闻到那味道的人读完诗后非常好奇:你说的臭是什么臭?你说的鲜是什么鲜?
有些门路广的人家到市面上一打听,竟真叫他们买到了今春刚腌好的酸笋,按着李东阳的新诗煮了吃。
……京师开始出现此起彼伏的酸笋味,这家不信邪地煮过了,那家又不信邪地煮一下。
于是在文哥儿出门去杨廷和家学棋的时候,就闻到了某户人家飘出来的酸笋味。
文哥儿可不知道这事和自己还有那么一点关系,转头和金生讨论道:“上次何叔还说京师没多少人会腌酸笋,这不是走几步就有吗?”
金生也不知晓是怎么回事,搔搔后脑勺说道:“回去后让何叔瞧瞧这是不是他老乡。”
文哥儿连连点头,记下了那是谁家府邸。
两人来到杨廷和家里,杨廷和还没回来,文哥儿便和杨慎凑一起嘀嘀咕咕。
杨慎告诉文哥儿,那天他们父子俩回来以后,他娘勒令他们立刻去洗澡,要不然不许他们进房!
杨慎至今还很有些震惊,因为他当时根本不觉得自己身上臭臭!
文哥儿略一思索,当场给杨慎背起书来:“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杨慎没读过这句话,皱起小眉头,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
他实话实说:“不懂!”
文哥儿解释:“就是你和香香的待久了,就不觉得香了;你和臭臭的待久了,就不觉得臭了!因为你已经被它们同化了,自己当然闻不出来!”
杨慎一脸恍然,由衷夸赞:“师兄,懂真多!”
“一般般,也没有懂很多,就一般般啦。”
文哥儿那洋溢着骄傲的语气可以说是半点谦虚味道都没有。
作者有话说:
同僚们:震惊!李东阳为了学生竟做出这样的事……
李东阳:?????
*
二更来啦!
今天依然很勤奋!
*
注: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出自《说苑》引用孔子的话,原句比较长,大概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家要谨慎交友”的意思!
孔子曰:“不知其子,视其所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又曰:“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故曰:丹之所藏者赤,乌之所藏者黑。君子慎所藏。”
第75章
作为不小心把酸笋带进长安街食谱的始作俑者文哥儿一点自觉都没有,每日依然到处溜溜达达,精力十分旺盛。
唯独在写作业时,免不了一边写一边唉声叹气瞧着蔫巴巴的。
作业难难于上青天!
主要是吧他对家国大事没什么头绪,什么防微杜渐什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他来说都太深奥了和让他写“丘尚书的饼贼好吃”这种文章完全不一样!
哪怕李东阳给他们解释过文章思路,自己动起笔来还是两眼抓瞎。
这就跟给你讲解一下李白杜甫的诗,马上让你仿写一首!
真是太为难人了!
文哥儿纠结了几天没就纠缠出个所以然来,倒是收到了积木样品。
这次是出自《营造法式》的建筑模型套装只是比照着当前流行的建筑类型进行过调整而已。
积木系列玩具已经出了挺多,还针对不同年龄层推出了不同难度和不同颗粒大小,卖得那叫一个红红火火。
于是现在但凡拿到文哥儿这边的图纸,工匠那边马上没日没夜地给他赶制俨然把文哥儿当成小财神爷才供着。
至于什么时候正式做成新品上市那就得看市面上的上一批新品什么时候饱和了。
文哥儿是不知晓他爹到底拿到多少“润笔费”的反正他可以免费畅玩新品对银钱的需求没那么迫切。
他与金生、谢豆他们拼了一下午的积木目光忽然落在手里拿着的一颗小小积木上。
既然老丘写的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那他何不反过来写这小小的积木如何拼成高楼大厦。
古往今来可是有不少用好了小人物使得自己绝处逢生乃至于名传千古的事例!
老丘写坏事须从小处杜绝他便写好事该从小处做起!
这就不怕老丘把典故用光了想用多少就有多少!
文哥儿一下子来了劲头积木也不玩了,对谢豆他们说道:“你们先自己玩儿,我去写个功课!”
既然有了灵感,文哥儿写起文章来就一点都不难受了,还时常拿出自己手头的《春秋》等书核实自己记忆里的事例对不对。
他每天停停写写,竟真的赶在旬休日前把文章写出来了!
文哥儿还记着上回和丘濬说要第一次给他看,于是旬休前一天就屁颠屁颠跑去丘家献宝。
丘濬嘴上没说什么,实际上心里受用得很,与文哥儿坐在廊下就着夕阳读了起来。
丘濬在专心看,文哥儿就在旁边眼巴巴地等着,想听丘濬会不会夸他。
等瞧见丘濬把文章翻到最后了,文哥儿就迫不及待地问:“怎么样?好不好?是不是特别棒!”
丘濬没好气地把他凑过来的脑袋推远了,很嫌弃地说道:“急什么,我还没看完。”
文哥儿只能继续在旁边等得抓耳挠腮。
丘濬仔仔细细把全文看完,只觉比起文哥儿上篇不知所谓(光夸他饼)的文章简直是突飞猛进。
与其说是在仿写他呈给圣上那篇几千字长文,倒不如说是从另一个方面进行重要补充。
这文章光看行文固然是稚气得很,可内容却令丘濬看着看着不由自主地坐直了。
很难想象,这些生动而又切合主旨的典故是文哥儿这么个三岁小孩儿用出来的。
连他这个年近七十的人读完后都忍不住审视自己周遭的诸多不起眼的人和事。
丘濬从前只觉得这小孩儿话忒多太烦人,如今看着他渐渐被他几位老师打磨出几分棱角来,便明白李东阳他们为什么对这孩子另眼相看了。
只要他给个方向,他便能学得比任何人都要多、走得比任何人意料中都要远。
丘濬觉得若是自己再年轻个十几二十岁,怕也会想把文哥儿收为学生。
只不过哪怕心里赞许不已,丘濬嘴上却还是给出个“还行”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