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能出头的只有考科举入仕这一条路。
    哪怕是日子稍微好过些的农门,也是希望能举全家之力供个读书人的,乡绅地主和小商贩更是不用说。
    因此,若不论功名,每一个郡城县城,读书人其实是很多的。
    这告示一张贴,顿时便引发了全城热议,相熟的友人之间,都在奔走相告。
    “你听说了吗,慎郡王发布了招考启事,说是要招王城七部吏员,总共录取好几百人呢,不限功名,凡是童生以上都可报名参加。”
    “七部吏员,这是什么意思……”
    “我看告示上的职能介绍,那七部其实等同于朝廷的六部,只是名目有所不同。”
    “那岂不是一步登天!”
    “对啊,所以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
    要知道,他们这些读书人,想进入六部,那少说也得考中了进士才能有一些机会。如今这场招考,却是可以让他们省去寒窗苦读数十年,直接参与六部选拔。
    虽说慎郡王治下不等同于朝廷,但他如今可是统一了北戎,其治下还有两郡两城,这样辽阔的领土,与大启又有多大区别呢?
    他们寒窗苦读数十年也未必能考得上一个进士,如今能有机会直接入仕,怎能不好生把握。
    “距离报名截止还有二十天,咱们得抓紧时间。”
    城中的百姓们,也纷纷将这消息告知自己住在乡下的亲戚。
    没多久,便传遍了肃城附近的数个郡县。
    天下读书人本就仰慕慎郡王,如今有机会到慎郡王治下成为吏员,自然是无不欢欣鼓舞。
    哪怕有可能在城门被赶回来,甚至去了肃城也是白跑一趟,众多读书人也还是立刻收拾了行囊,星夜兼程往肃城去赶考。
    如此一来,差不多时间举办的附近郡县的科举考试,竟是没多少人参加了。
    一方面是很多廪生举人都跑去肃城了,无人给考生作保,另一方面,考生也有大半跑去了肃城,根本无心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附近郡县的地方官们,原本惧于慎郡王威势,不敢阻拦前往肃城赶考的考生,等回过神来发现自己治下的科举考试无人参考后,也已经来不及了。
    惧怕皇帝责怪,很多人都在考虑,要不自己也收拾包袱,带着家人去投奔慎郡王算了。
    此为后话。
    *
    为了接下来的吏员选拔考试,李洵很是忙碌,一方面要出题,另一方面还得解决其他问题。
    毕竟林德康既要总揽政务,又要出题,还要监管人事部,也是分身乏术。李洵既然在肃城,便少不得要分担一些他手里的事务。
    比如眼下人事部的人就遇到一个难题,短短几日,报名的人已经超过两千人,考生们的考试场所该怎么安排。
    这次可是对附近许多郡县都广而告之的,男性考生的门槛又设置在童生以上,上万人应考都是很正常的。
    这样一来,肃城原本的贡院是绝对不够使的。
    李洵去贡院实地看了看,最后下令把附近的居民都迁走,临时搭建板房扩建贡院。
    没两天又有人汇报城中的客栈已经不够赶考的学子们住了,李洵又少不得下令清理城东的流民安置所,暂时给考生们免费居住。
    全程把关着这类琐事的同时,李洵还抽空去检阅了去年底招募来的三万新兵。
    这些兵都是由李洵护卫营原本的营指挥使王常青负责训练的,基础类目其实训得不错,但李洵也还是需要对他们的训练项目进行查漏补缺。
    这一日正在军营中练兵,便听亲兵来报:
    “郡王,河陵急报,发现万余禁军从北戎草原边界而来……说是特意来投奔郡王的。”
    跟在李洵身边的王常青闻言立刻道:
    “郡王,会不会有诈?”
    李洵对此是有些惊讶的,要说他没打过禁军的主意,那是不可能的。
    京城那些以商队为名的情报与宣传人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为此布置的。
    不过,他打的主意,也仅限于让禁军对他心生畏惧和向往,进而避免将来可能出现的内战。
    却没想到,如今竟有这么多禁军来投奔自己。
    但到底是真的投奔还是嘉佑帝的计策,却还有待验证。
    “他们是哪里的禁军?”
    亲兵道:
    “据说原本是京城的,一个多月前被调到了燕山关驻守。”
    李洵便吩咐道:
    “先在河陵为他们搭建临时营地,好生安置,饮食,着装,医疗等,与河陵驻军下等兵等同。”
    “是!”
    亲兵领命而去。
    李洵又叫人给伍汲传信,让他派人前往燕山关打探情况,核对这些人的来历是否属实,顺便探探燕山关是什么反应。
    伍汲那边却是很快给他送来了另外的消息:
    清河战线,西疆与鼎德一线,所有驻军都进行了大规模编队调整,且规定了叛逃连坐之法。
    这无疑侧面印证了军中可能真的出现了叛逃。
    又过了七八天,燕山关也传回了消息,确实如那些禁军所说,他们是从燕山关逃走的。
    为了顺利逃走,他们甚至烧了燕山关北门的吊桥。
    目前李洵手里自然是缺兵的,所以不管这些人是来干什么的,他都准备用起来。
    当然,谨慎起见,这些禁军不能用在肃城与边疆等关键位置,最好是分散调集到中间的纳古斯部落,克乌湖部落,河陵等地作为驻军。
    在用他们之前,李洵决定亲自去樊城见见这些人。
    *
    却说燕山关叛逃的禁军们,一路从燕山关跑出来,提心吊胆地进了东戎北戎领地,直到接近河陵的时候,才敢南下回到大启境内。
    他们此时尚且不知道慎郡王已经统一北戎的消息,还以为会在河陵遇到北戎大军,都已经做好了在那里可能会有牺牲的准备。
    谁知道走到河陵境内,竟然远远地就看到那些城池上飘荡着黄色的慎字蛟龙旗。
    他们都有些不敢相信,难道河陵也被慎郡王光复了吗?
    派人一去问,岂止是河陵被收复,整个北戎都已经被慎郡王全部占领。
    听到这个消息,众人又高兴又忐忑。
    高兴的是不会在河陵遇到危险,可这也意味着慎郡王或许已经不缺人了。
    他仅凭目前手中的人马就打下了北戎全境,而且据说还在去年底招了三万兵马,很可能已经不需要再扩军了。
    毕竟他麾下的士兵们都是精养,个个都要费不少钱,养多了兵马对财政必然是沉重的负担。
    “要是早点来该多好。”
    众人心里都很后悔。
    可现实是,在去燕山关之前,他们深陷京城,根本没有机会投奔慎郡王。
    如今没有别的办法,都走到这一步了,便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
    一路上,禁军们看到河陵境内的百姓正在进行春耕,很是新奇。
    “不是说河陵先前在北戎手里,百姓们都过得水深火热吗?他们怎么还有铁犁可用?还如此奢侈地用牛来拉犁!”
    有人忍不住问出心中的疑惑。
    要知道他们当年没从军前,那都是村里的富户才用得起铁农具,能养牛马来犁地。普通人家,都是木犁,用人在前头拉犁。
    领路的河陵守军满脸骄傲地道:
    “这有什么稀奇的,咱们肃城那边都这样耕地两年了,但凡郡王治下的百姓,都是可以去官府领铁农具的。以前耕地的畜力尚且不足,一个村十户才有一头牛或马,如今郡王一统北戎,基本上三户就能有一头了。”
    当然,这些牛马都不属于百姓所有,只是由村里派人轮流饲养,在战时或者官府有其他需要时,会随时无条件征召使用。
    可即使如此,也足够叫禁军士兵们咋舌了。
    在郡王治下,即使是最底层的只能在土里刨食的百姓,也远比别的地方幸福啊。
    有了铁农具和畜力,种起地来不知道要轻松多少。
    他们要是能留下,以后若是有了儿女,也能过上这么幸福的日子!
    这一趟还真是来对了!
    这一发现,叫禁军士兵们越发向在慎郡王治下生活了。
    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河陵郡城外,河陵守将阳钺将军派人在城门处等着他们,说他们的事情已经传信给了郡王,目前要等郡王示下,才能决定是否放他们入城。
    哪怕如今的天气还很冷,禁军们也依旧驯服地在城下驻扎下来,几个人挤在漏风的麻布帐篷下,晚上用自己破旧的被褥在冻土上铺床入睡,白天便吃自己在路上捡的枯草树皮等。
    一路上吃完了干粮,他们就都是这么过来的,倒也没什么怨言。
    不过,第二天晚上,他们便看到河陵城的城门大开,守将阳将军带着士兵与推着车的民夫们,浩浩荡荡朝他们走来。
    “郡王有命,尔等的身份有待核实,目前必须继续在河陵城外驻扎,一应饮食住宿,可与河陵驻军下等兵等同。”
    于是,这个晚上,他们便全部住进了温暖的毡帐,吃上了热乎乎的油水十足的饭菜,生病的甚至还发了驱寒药和棉袄,简直比在京中的禁军大营幸福十倍。
    “小哥,你们也每天都是这种伙食吗?”
    有人忍不住向那些被派来看守他们的河陵驻军打听。
    驻军士兵道:
    “当然不是了。”
    禁军们愣住,心里稍微有些失望,随即又觉得,不是也很正常,虽然京中也流传着郡王麾下士兵待遇的传闻,可那到底是传闻。哪有真的给普通士兵天天都吃这么好的。
    紧接着便听那位驻军士兵道:
    “我们是中等兵,每天都有一两肉的份额,你们目前是下等兵待遇,三天才能吃一回肉,我们的怎么会和你们的一样呢!”
    禁军们大为吃惊,原来这让他们满意极了的伙食竟然还不是最好的,仅仅是最基础的。
    一打听才知道,中等兵每天一两肉,上等兵二两,优等兵三两,上等兵每天早上还额外有一个鸡蛋,优等则是一碗鸡蛋一碗奶。

章节目录

大皇子究竟何时夺嫡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画星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画星河并收藏大皇子究竟何时夺嫡最新章节